朝陽中,墾運飛機振翅欲飛,收獲機群雄睨著黑土地,一臺臺農機整齊地陳列著,它們按照時間的脈絡延伸,宛如一幅展開的農機發展畫卷;一望無垠的綠色田野上,大馬力拖拉機耕作在廣袤田間,一臺臺灌機噴灑著豐收雨露……這些場景就出現在友誼農場新建成的北大荒農機博覽園。在素有“天下第一場”美稱的友誼農場,你不僅會看到一部農業機械化不斷發展壯大的歷史,還能體會北大荒文化的一項重要內容——中國農機文化。
友誼見證了中國農機文化歷程
北大荒的開發,離不開農業機械的應用;
北大荒的發展,離不開農業機械的推廣;
北大荒的輝煌,離不開農業機械的更新。
一部農機史,滿載大荒情。北大荒農機博覽園占地36萬平方米,是中國規模最大的農機博覽園。園內展有北大荒開發建設60多年來所使用過的農機具100余臺件,其中最耀眼的是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農業機械。
1954年12月7日,國務院通過《關于建設國營友誼農場的決定》,從蘇聯及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引進了全套機械裝備,在友誼這片黑土地上點燃起了“機械化國營農場”的星星之火。
1960年,友誼農場在總結采用蘇聯的機務規章制度五年實踐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技術責任制,全面推廣“五個標準化”(即管理、保養、修理、作業、技術檔案標準化)的先進經驗,使機務工作得到不斷加強。同時全面開展學習“郝煥文包車組”活動,對加強農機管理、提高機車“三率”起到巨大推動作用。郝煥文帶領的包車組安全運轉22966小時,完成作業量24.9萬標準畝,節油2.88萬公斤,節約修理費2.17萬元,創造了9年只大修一次的優異成績,先后受到了43次獎勵,被評為全國勞模。一整套的農機使用和管理制度及方法,進一步提高了農機管理水平,對發展農機化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友誼農場被稱為“中國農業現代化的窗口”,完成了國家交給友誼農場“出糧食、出經驗、出人才”的光榮任務。
友誼譜寫了中國農機文化的新篇
友誼農場機械化試點的成功,為我國農機化事業快速發展起到了示范作用。1959年,中國制造的東方紅—54 履帶式拖拉機在北大荒投入使用。1963年,國家把黑龍江墾區列為發展農業機械化的重點,一次性將2000臺國產東方紅—54履帶拖拉機調撥給北大荒各大農場。中國終于有了初具規模的農業機械化,友誼又成為中國農業機械化最早的實驗示范基地。
1978年,歷史再一次把中國農機現代化的“試驗田”放在了友誼農場。利用外資從美國約翰迪爾公司引進了當時國際先進水平的農業機械設備裝備了五分場二隊,建立了“北方旱作農業現代化實驗”基地。上世紀80年代,又先后從美國引進了糧食烘干設備,使糧食處理實現了機械化。
為使用好國外先進機械,農場選拔出來20名農機工人,他們克服文化低和不懂英語的困難,勤學苦練,在農機專家的指導下,很快掌握了新機械的結構、性能、操作和一般修理保養方法。1978年10月31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報道:“現代農業初顯神通,友誼農場五分場二隊奪得大豐收,20人耕種11000畝土地,平均人產糧10萬斤。”并加了編者按語:“這個農業機械化試點的成功,是黨中央決定利用外國先進技術來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的一個試驗初步勝利。它對于我國逐步改變幾億人搞飯吃的落后局面,為我國農業高速快速發展帶來了可喜的消息。”從此,二隊立即引起全國的關注,考察者、實習者、參觀者,從全國各地蜂擁而來,僅1979 ~ 1980年間,就達10萬人次。人們譽之為“中國農業現代化的一個窗口”。
二隊試點10年間,平均每個農業工人年生產糧豆22.7萬公斤,比全場勞動生產率高20倍。每個農業工人年創產值8.85萬元,人均實現利潤2.448萬元。試點10年,年平均利潤48.96萬元,相當于試點前7年平均利潤的15倍。
友誼農場五分場二隊成為中國農業機械化的肇始之地,在總結友誼農場五分場二隊經驗的基礎上,墾區進一步擴大了試點范圍和規模。1980年以補償貿易的形式,從美國、日本引進了一大批先進農機裝備和糧食處理設備,在三江平原腹地相繼建設了洪河、二道河、鴨綠河農場。
1983年8月7日,鄧小平同志來到五分場二隊考察,肯定了中國農業加快改革開放實現現代化的道路。事實證明,引進國外農機不僅是我國農機化發展歷史的一個重要轉折,也成為我國農業發展史上一個新的起點。
2004年5月10日,在友誼農業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黑龍江墾區現代農業裝備工程”正式啟動。從美國引進的自動化、智能化大馬力拖拉機運抵友誼農場現代農業裝備工程示范區,墾區農業機械化從此跨入了數字化時代。截至2012年底,農場擁有農機總動力32萬千瓦,全場旱田實現100%大馬力機車作業,田間作業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8.5%。
友誼引領了中國農機文化的方向
全國農業現代化看農墾,農墾看友誼。在這里,可以看到全世界最頂尖的各種農業機械。友誼農場始終追蹤著世界最先進的技術,這里的農業現代化程度一直在全國保持領先。
電子、液壓和信息化技術在現代農業中的廣泛應用,讓每臺大馬力拖拉機就相當于一個移動的科研所。全球衛星定位技術、遙感技術、地理技術、計算機自動控制技術等現代科技成果,經過綜合組裝配套,使大馬力機械實現了自動導航、精密播種、變量施肥、即時測產等精準化、標準化作業。
2002年,墾區成功組織實施友誼農場五分場二隊農業部精準農業試驗示范項目,投資525萬元從美國凱斯公司引進375馬力橡膠履帶拖拉機1臺,帶衛星信號接收系統的2366大型收割機1臺,配套農具7臺件等大功率農業機械,進行精準農業和保護性耕作技術試驗和示范。這些大型機械結構性能先進、制造質量好、可靠性強,大量采用機電液一體化和信息化等高新技術,自動化和智能化程度很高。初步試驗表明,采用精準農業及保護性耕作技術措施,可以提高作物產量8% ~ 12%,利用大型拖拉機復式作業,減少作業次數,提高功效35%以上,每標準畝可降低油耗20% ~ 25%,該技術代表著今后農業裝備的發展方向。
從拓荒者原始的鍬鎬、人拉犁,到現在的大馬力拖拉機、聯合收割機、飛機航化作業,友誼的農機文化從小到大,從簡到全。友誼農場開發建設的歷程,就是一部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歷史,在中外農業發展的坐標系上,友誼農場代表著中國農業的 最高水平,引領著中國農業機械化的進程,是中國農機現代化的風向標。
今天,友誼農場人正在以一種更加執著和堅定的信念朝著共和國農機現代化的目標邁進。如果說,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是氣勢恢宏的交響樂,那么,友誼農場人演奏的肯定是眾多交響樂中最雄壯、最富激情的篇章。
(作者單位:黑龍江農墾友誼農場)
責任編輯:葉亞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