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9日,全國農墾系統“中國夢·勞動美—與新時代齊奮進,做最美農墾人”演講比賽在北京舉行。經過一天的激烈角逐,有2名選手獲得一等獎,5名選手獲得二等獎,8名選手獲得三等獎,1名選手獲得特別獎,19名選手獲得優秀獎。
這次演講比賽由中國農林水利氣象工會主辦,農業農村部農墾局協辦,北京首農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工會承辦。比賽旨在展示農墾職工朝氣蓬勃的精神風貌,充分發揮先進模范人物的示范引領作用,以優異成績迎接新中國成立70周年,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營造干事創業的濃厚氛圍。
本刊分3期編發部分獲獎選手的演講稿,以饗讀者。此為最后1期,文字略有刪改。
我是首農食品集團北京奶牛中心的一名普普通通的養牛人,也就是大家常說的“牛倌”。好種產好牛,好牛產好奶,只有優質的牛奶才能加工出優質的奶制品。17年養牛,我遠離熱鬧的城市,與家人離多聚少,但對自己的選擇不后悔!
2002年,碩士研究生畢業的我沒有選擇在高等院校發展,而是拎著簡單的行李,只身一人來到北京首農食品集團遠在大興區的金銀島牧場養牛。那里沒有都市的繁華與喧囂,只有一眼望不到邊的田野。工作是從飼喂奶牛與清理牛糞開始的,糞和料都用鐵鍬鏟、小車拉,一天下來,腰酸腿疼,渾身難受。開始由于不了解奶牛的習性,被牛踢過,對奶牛進行直腸檢查時,被牛糞噴過一身。夜深人靜時,我會想起我的父母,他們常對我說:“閨女,咱到哪都得讓人豎大拇指,不管干什么,都得像個樣兒。”
是啊,多年寒窗苦讀為的是什么,不就是要把所學的知識用在實踐上嗎?既然選擇了奶牛養殖業,就一定要吃得這份苦。抱著這樣的想法,我無數次穿上膠鞋,套上工作服,走進牛棚……這一干就是17年。
有句俗話說得好:家有萬貫,帶毛的不算。我們的職工家里禁止飼養偶蹄動物,而且一旦外面有疫情,為了防止疫病傳染進入奶牛場,牛場就要自我封閉管理,所有職工每天都吃住在牛場。
2010年,我從中以示范牛場調到德茂牛場任場長。當時防疫形勢十分嚴峻,兩天內,我同職工一起完成了10個宿舍的簡單改造,為職工食堂添置了新用具。
不能回家,父母和愛人都能理解支持我,但3歲的孩子不能接受沒有媽媽的日子。幼小的孩子開始上火,雙眼紅腫。后來在朋友的幫助下,一家老小終于從通州永樂店搬到德茂牛場附近的小區,在樓上就可以看到牛場。愛人把兒子抱到窗前和孩子一起玩找媽媽的游戲,我通過電話告訴兒子,“媽媽的辦公室就在牛場的紅旗旁邊,你能看到紅旗嗎?”“看到了,看到了!”孩子高興地說。不等我再問,兒子已經喊起來:“爸爸,爸爸,你快看,那兒有草,有大奶牛。媽媽,我可以看見你了。”
3歲孩子的反應就是這樣簡單直接,他知道有草的地方就有牛,有牛的地方就有媽媽。此刻電話那頭的兒子高興了,而電話這頭的我卻淚流滿面。作為母親,我很想看看孩子,但作為養牛人,我知道保證奶牛健康,為馬上要過春節的首都市民提供安全放心的牛奶比什么都重要。
2010年10月10日,一個“十全十美”的日子,我調到北京奶牛中心。
北京奶牛中心長期以來一直致力于建立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種牛培育體系。2016年,北京奶牛中心牽頭,聯合7家企業,覆蓋35萬頭牛,成立奶牛育種自主創新聯盟。我們先從35萬頭奶牛中選出1000頭,再通過基因組篩選,從中選擇250頭作為精選公牛的母親,再經過有計劃地選種選配,最后留下20頭頂級驗證公牛。目前首農奶牛存欄近9萬頭,大部分都是北京奶牛中心公牛的后代,平均每頭奶牛年產奶近11噸,比國內平均水平足足多出了4噸多。2016年,奶牛中心參與的“奶牛基因組選擇技術在奶牛育種中的應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8年良種場成為首批通過驗收的國家級奶牛核心育種場。作為一名種業科技工作者,作為一名戰斗在奶業一線的黨員,我深知自主培育良種奶牛、從源頭上保障國家奶品的安全多么重要。
在歐美國家,牧場社會化服務非常完善,小到給每頭奶牛擦乳房的毛巾,大到牧場大型設備,都由專業公司為牧場提供專業服務,為牧場降低成本。我國大部分奶牛養殖場多處于偏遠貧窮地區,中小奶牛養殖戶在營運管理、實戰技術運用、人才梯隊建設、飼料設備耗材等方面都不占優勢。同時我國牧場社會化服務還存在主體不強、服務范圍較窄、專業人才缺乏、行業認可度不高、未形成體系等突出問題。北京奶牛中心作為國內奶牛育種和奶牛養殖服務品牌的先行者,一家涉農的國有企業,有責任和義務肩扛重任,整合全國乃至全球先進的技術,為牧場提供全方位服務。目前我們的團隊每年為牧場提供3000多次精準選種選配服務,為非首農5萬頭奶牛提供繁殖管理托管,每年為20多萬奶牛蹄部健康保駕護航。
17年過去了,談起奶牛,我的精氣神兒會立馬高漲。走了無數遍的牛舍,不管來多少次,每次我還是喜歡蹲下身來,捧一把飼料,用勁攥一攥,感受它的濕度;用鼻子聞一聞,感受草料特有的清香;安靜地看著奶牛,感受那些奶牛帶給我的恬靜。你知道嗎?這對我來說是一種享受,一種幸福。
在步入農業高等院校的大門時,學子們對未來充滿了憧憬。可是,在走向工作崗位時,又有多少人堅持專業、為農業獻力?而在科技興農路上行走的知識青年,又有多少人可以走到年華垂暮?作為一名戰斗在奶業一線的黨員,我一定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地在奶牛養殖路上走下去,自主培育出基因優秀的奶牛,讓攜帶優秀基因的奶牛遍布全國,讓偏遠貧窮地區的奶牛養殖戶富起來,讓全國人民都能夠喝上物美價廉的牛奶!
(作者系北京首農畜牧奶牛中心副主任,獲一等獎)
責任編輯:成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