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各墾區正按照中央33號文件的統一部署,抓緊推進農墾改革發展工作,已取得積極成效,“兩個3年”的改革任務基本完成。截至2018年10月底,全國農墾土地確權率已達88.7%,發證率達82.3%;超過80%的國有農場辦社會職能和社區建設已納入地方政府統一管理;專項試點也進展順利,不少墾區探索了新的體制機制,完善了工作打法,促進了墾區經濟社會發展。
2018年9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黑龍江農墾時,對農墾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支援國家建設、維護邊疆穩定所作出的重大貢獻給予了充分肯定,并對下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作為農墾人,我們為中國農墾這些年取得的輝煌成就感到自豪。但是,實事求是地講,農墾的短板和不足還是比較明顯的,部分墾區政企不分、行政色彩過濃、企業發展偏慢;部分墾區把國有土地都租給了職工或外來企業,沒有形成自己的集體產業,更沒有培育大的龍頭企業,距離總書記提出的建設農業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努力形成農業領域的航母還有很大的差距;部分墾區產業鏈過短,還是就一產抓一產,二產、三產發展滯后,產品附加值低;部分墾區體制不順、機制不活,缺乏激勵機制,干部職工工作積極性不高,干多干少一個樣;部分墾區產品品牌市場影響率低,好東西賣不出去,更賣不上好價錢,等等。如何破解這些難題?筆者結合工作體會,認為推進農墾改革發展需要進一步強化五種意識。
——第一,在推進農墾改革過程中要進一步強化創新意識。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農墾作為農業國家隊,在改革發展過程中更要強化創新意識。中央33號文件對農墾改革只是提出了一些原則性的要求,如何貫徹好、落實好,還需要各墾區大膽探索,勇于創新,不能因循守舊。這些年,各墾區也涌現了一批創新的好典型。比如,在推動土地確權和土地資本化運作方面,寧夏農墾、安徽農墾做的比較好,農墾土地經確權和評估作價后,注入農墾集團,盤活了土地資源,增加了集團實力。在推進辦社會改革方面,海南農墾做的比較好,在農場設立了“居”,代表地方政府履行辦社會職能。在推進墾區集團化方面,江西農墾做的比較好,已組建12家區域性農墾集團、18家專業化農業產業公司,其中,上饒市、新余市正在組建地市級農墾集團。
——第二,在推動產業發展過程中要有產業鏈意識。農業的產業鏈條很長,不僅僅限于傳統的種養業,從一產到二產、三產,從產前到產中、產后,都與農業息息相關。以水稻為例,種出稻谷屬于一產;加工成大米和各種米制品屬于二產;通過線上線下各種渠道把大米及大米加工品賣出去,再引導城市居民到田間游玩、休閑、體驗則屬于三產。產業鏈條延伸得越長,產品附加值越高,為墾區、企業、職工帶來的收益就越高。農墾規模大,組織化、機械化、信息化程度高,搞一產是我們的傳統和優勢,但二產發展總體滯后,三產嚴重不足,高附加值的東西,包括產業鏈前端的種業、農業投入品等,很多都被別人拿走了,我們農墾人只是守著一產,掙點辛苦錢。墾區、農場的同志一定要強化產業鏈意識。我們在農業產業鏈上究竟處于什么位置?我們能做產業鏈的哪部分?是全產業鏈,還是產業鏈一個環節?高附加值那部分我們能不能做一點?有了這種意識,才能找到努力的方向。據了解,盤錦農墾的“一目惚”大米賣到了日本,價格高,效益好。盤錦還在大力推廣“認養農業”,促進三產融合發展,方向非常正確,要堅持做下去。
——第三,在促進產品營銷過程中要有品牌意識。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要切實發揮農墾在質量興農中的帶動引領作用。作為農業國家隊的中國農墾,由于自身的天然優勢,其產品品質一直都比較好。在計劃經濟時代,皇帝女兒不愁嫁,農墾生產的農產品國家都包銷了,不用發愁市場銷售問題。現在是市場經濟了,我們和其他生產經營主體是平等的,都要面對共同的國際國內市場,既要比品質,更要比品牌。特別是近幾年電商呈井噴式發展,消費者在電商平臺上購買產品一看價格,二看品牌。好東西,不會做營銷,不擅長提升品牌影響力,是很難銷出去的。品牌包括區域公共品牌(集團公共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等部分,是一個完整的體系,要總體謀劃,深入推進。近年來,在推進品牌建設方面,北京、上海、天津、黑龍江等墾區思路清晰,打法靈活,效果很好。黑龍江的北大荒、九三、完達山等幾個主要品牌的市場價值已超過六百億元,僅“九三”一個品牌的市場價值就達317.98億元。我們不少墾區還沒有公共品牌,有的即使有了,也基本沒有宣傳和使用。有的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也做得一般,需要花大力氣,下狠功夫。這種品牌建設的投入是值得的,要堅信是一定會有回報的。
——第四,在實現跨越發展過程中要有金融意識。農墾在完成“兩個3年”改革任務之后,必將迎來一輪加快發展的大好時機。要加快發展特別要實現跨越式發展,需要有大量的資金作支撐。錢從哪里來?無非幾個渠道:一是自有資金,二是政府支持,三是社會投資,四是金融資本。靠自有資金可以慢慢發展,但要想實現跨越式發展是很難的,況且當下農墾企業自有資金普遍都比較困難。政府的項目資金要積極爭取,但農墾的項目實在太少。中央提出的“一個統籌,兩個覆蓋”的目標還沒有完全落實到位,很多惠農政策和民生項目還沒有涵蓋到農墾。這輪機構改革,農業領域的投資管理職能基本都劃歸農業農村部了,省里農墾行政管理職能大部分也都劃歸農業農村廳了,今后溝通起來會更順暢,各墾區要加大政策溝通和爭取力度。但是,財政的錢主要是用來養人和保民生的,用來“打仗”是遠遠不夠的。“打仗”的錢,尤其“打硬仗”錢,要靠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我們不要怕融資,不要怕負債,只要企業經營正常,項目可行,風險可控,適當負點債沒有太大問題。國外優秀企業,一般都會負一部分債,這屬于正常經營策略。
——第五,在狠抓自身建設過程中要有人才意識。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強調,千秋基業,人才為本。要加快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建設一支矢志愛國奉獻、勇于創新創造的優秀人才隊伍。農墾要落實總書記關于建設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努力形成農業領域航母的指示要求,必須培養一大批懂經營、會管理的現代企業職業經理人。無論是抓生產、促銷售、搞融資都需要專業人才。沒有幾把“硬刷子”,很難做好工作。人才來自哪里?既可以從外面招錄、引進,也可以自己培養。要不拘一格用人才。特別是對那些有本領,同時又有個性的,要用其所長,擬制所短。要特別注意引導和培養年輕人加入農墾事業中來。2018年第十六屆農交會農墾展團里,就涌現了一批很有特點的農墾新人。像湖北農墾龍感湖農場的李萌,畢業于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商學院,回國后跟隨父親在農場種植、經營優質稻米,無論是生產理念,還是產品包裝、營銷策略都非常先進,具有國際視野,迎合了90后、00后年輕人的消費習慣。年輕人是農墾的希望和未來!對在外打工的優秀人才,也要想辦法吸引他們回來發展現代農業、領辦合作社、做電商、搞農家樂。如果墾區、農場這樣的人才多了,發展就有希望了。
常言道,機會總是垂青有準備的頭腦。當前是中國農墾加快發展的最佳時機,希望各墾區、各農場、各企業帶領干部職工,搶抓歷史機遇,乘鄉村振興之大勢,加快發展,為建設農業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努力形成農業領域的航母貢獻力量!
(作者系中國農墾經濟發展中心原副主任)
責任編輯:成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