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精神永放光芒
文/王炳江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學習貫徹六中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墾區宣傳戰線首要的政治任務。筆者認為,北大荒精神是農墾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我們要弘揚北大荒精神,踐行北大荒核心價值觀,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出貢獻。
一、北大荒精神是中華民族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
一種精神力量,惟有強大才會有吸引力,惟有廣泛才會有凝聚力,惟有深刻才會有感召力。精神的力量在成就一項事業中具有重大意義。北大荒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她之所以神奇,是因為她不僅在千古荒原上、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為國家生產了數千億斤糧食,培育了上百萬英雄的北大荒人,而且還為中華民族精神寶庫增添了一束耀眼的光芒——北大荒精神。以“艱苦奮斗、勇于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為主要內涵的北大荒精神,是北大荒人在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的親切關懷和墾區各級黨組織的帶領下,經過北大荒幾代人的共同努力,用自己的勞動和生命培育出來的寶貴的精神財富,集中體現了北大荒人的價值取向、道德規范、行為準則和工作作風。她是幾代拓荒者在開發北大荒的壯麗事業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高度的政治覺悟、崇高的思想境界、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2007年,在黑龍江墾區開發建設60周年之際,《人民日報》于當年8月16日發表了《歷久彌新的北大荒精神》的評論員文章。“黑土地上創造出來的北大荒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不但在幾代北大荒人身上得以傳承,而且在新時期得到不斷的豐富和發展,發揮出更加積極的作用,可以相信,北大荒精神必將以其獨特的魅力、耀眼的光芒,鼓舞著我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征程上不懈奮斗。”
在建設現代化大農業、推進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跨越發展的偉大實踐中,北大荒精神是一面旗幟,旗幟就是方向,旗幟就是力量,這種精神力量正在成為北大荒人的自覺行動和行為準則。目前,墾區已經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機遇期,面臨著最有利于發展的領導環境、政策環境和周邊環境。我們要弘揚北大荒精神,踐行北大荒核心價值觀,認清形勢,振奮精神,擔起重責,不辱使命,高起點謀發展,高標準大發展,高速度快發展,用一流的工作業績,創造建設綠色墾區的新奇跡,譜寫“十二五”輝煌發展的新篇章,在全省領跑現代化大農業和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跨越發展,以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的勝利召開。
二、北大荒精神是北大荒人前進的火炬
20世紀50年代初,十萬轉業官兵在東北三江平原的亙古荒原上發起了“向地球開戰,向荒原要糧”的偉大壯舉。60多年來,幾代拓荒人承受了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戰天斗地,百折不撓,用火熱的激情、青春和汗水把人生道路上的句號劃在了祖國邊陲那曾經荒蕪凄涼的土地上。人們不會忘記,60多年來,由14萬轉業復員官兵、10萬大專院校畢業生、20萬內地支邊青年、54萬城市知識青年組成的墾荒大軍,義無反顧地投身一場偉大的拓荒事業,灑下了汗水,貢獻了青春。人們不會忘記,60多年來,北大荒人勇于開拓、與時俱進,實現了由傳統拓荒到農業現代化、由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次次飛躍。60年風雨兼程,三代人奮斗不息。在60年的開發建設中,北大荒成了名副其實的北大倉,成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糧食戰略后備基地和現代農業的示范基地。人們不會忘記,在拓荒創業的征程上,5萬多名建設者永遠留在這片黑土地上。“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這正是農墾戰士無私奉獻的真實寫照。北大荒人在廣袤的黑土地上所創造的輝煌業績,歷史不會忘記,祖國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
北大荒精神植根于華夏文明,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勞、樸實、勇敢、節儉的傳統美德;它直接繼承和發揚了人民軍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吸收、融合和延伸了包括延安精神、南泥灣精神在內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北大荒精神,是在黑龍江墾區極其艱苦的環境和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幾代北大荒人用青春、汗水乃至鮮血、生命培育和錘練的。在莽莽黑土地上,農墾戰士們以不畏困難、拼搏實干的艱苦奮斗精神,解放思想、敢闖敢試的勇于開拓精神,胸懷全局、強國富民的顧全大局精神,不圖名利、忘我工作的無私奉獻精神,不斷創造出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工增收的奇跡,率先走在了全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前列。墾區各級黨委和廣大干部群眾不斷賦予北大荒精神新的內涵,突出時代特點,大力弘揚北大荒精神,為墾區改革發展提供了精神動力。
60多年來,北大荒精神同墾區的開發建設事業同生、同育、同發展,成為北大荒人強大的精神支柱。正是依靠這種精神,北大荒人戰勝了各種艱難困苦,實現了從北大荒到北大倉的歷史性巨變,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墾區擔負著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歷史重任,更要大力繼承和發揚北大荒精神,用北大荒精神凝聚墾區人民為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團結奮斗。北大荒精神是我們奮進的火炬,照耀著160萬北大荒人繼往開來,奔向前方。改革呼喚北大荒精神,發展呼喚北大荒精神,時代呼喚北大荒精神。北大荒人鑄造了北大荒精神,北大荒精神又培育了一代代優秀的北大荒人。北大荒人是一個英雄的群體,北大荒精神是中華民族一筆永恒的精神財富。
三、弘揚北大荒精神,提升北大荒文化軟實力
在新世紀新階段,堅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宣傳和弘揚北大荒精神,對于牢固樹立和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在全省領跑現代化大農業和城鄉經濟一體化跨越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在新的歷史時期,要繼承和發揚北大荒精神,樹立北大荒人與時俱進的精神風貌、爭創一流的競爭意識、萬眾一心的團隊精神和誠實守信的道德理念,使北大荒精神作為北大荒文化的靈魂,始終代表北大荒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要把北大荒精神的宣傳教育作為加強墾區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旋律,充分運用各種手段,挖掘各種教育資源,不斷賦予北大荒精神新的內涵,豐富北大荒精神宣傳教育的內容。
弘揚北大荒精神,要進一步開展“艱苦奮斗”精神教育。艱苦奮斗就是不等不靠、創造條件、追求卓越的自強不息精神,是北大荒精神的重要內容和基本特征,是墾區人民的政治本色,是北大荒人以苦為榮的樂觀精神、敢打必勝的拼搏精神、勤儉辦事的節儉精神的集中體現。在新形勢下開展艱苦奮斗精神教育,就是要使廣大干部和群眾深入了解墾區60多年來艱苦奮斗的發展歷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激發廣大干部群眾愛墾區、愛農場、愛崗位的主人翁精神。要對各級領導干部深入開展勤政、廉政教育,加大反腐倡廉的工作力度,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之間的血肉聯系。要正確行使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利,當好人民公仆,努力成為“三個代表”的忠實實踐者。要教育廣大干部群眾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勤儉節約,增收節支,反對鋪張浪費,抵制講排場、擺闊氣的不良習氣,增強憂患意識,注意防微杜漸,發揚節約“一分錢”、“一滴油”的精神,把勤儉辦事的傳統一代一代傳下去。
弘揚北大荒精神,要進一步開展“勇于開拓”精神教育。勇于開拓就是立足自身優勢,積極開發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不斷自主創新,實現新跨越的豪邁氣概,是北大荒人的意志品質,是北大荒人勇往直前的進取精神、勤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尊重科學的求實精神的集中體現。要弘揚勇于開拓、銳意進取的精神,努力營造有利于墾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寬松環境,加速營造具有北大荒鮮明特色的發展優勢。當前要重點進行創新精神教育,廣泛開展觀念創新、體制創新、機制創新、科技創新、管理創新等活動。在廣大干部群眾中深入進行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的教育,增強市場觀念和開拓意識,不斷提高干部群眾的科技文化素質和經營管理水平,不斷深化改革,轉換機制,調整結構,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和非公有經濟,加強管理、擴大開放,加快墾區經濟、社會發展步伐。
弘揚北大荒精神,要進一步開展“顧全大局”精神教育。顧全大局就是體現大局意識、整體觀念,在保障和維護國家戰略利益的過程中,實現墾區自身發展的寬廣胸懷,是北大荒人的行為準則,是北大荒人國家、集體利益高于一切的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和高度的組織紀律性的集中體現。要引導干部群眾正確認識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的關系,正確處理國家、企業、個人三者利益,增強全局觀念,真正做到局部服從全局,并且要創造性地做好局部工作,支持全局,發展全局。要從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高度和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高度出發,顧全保證國家糧食需要這個大局,更加自覺地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建設國家商品糧基地。同時要通過政策、法規、紀律教育,增強干部群眾的政策觀念、法制觀念和紀律觀念。
弘揚北大荒精神,要進一步開展“無私奉獻”精神教育。無私奉獻就是不計較一時一事的得失,堅持誠信為本、合作包容,在互利共贏中實現長遠發展的務實作風,是北大荒人的道德風范,是北大荒人無私無畏的獻身精神、任勞任怨的敬業精神、勤政廉政的為民精神的集中體現。發揚無私奉獻精神要深入開展黨的宗旨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黨員干部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要求自己,自覺抵制和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腐朽思想的侵蝕。要不斷開展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和家庭倫理道德教育,為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輿論環境。要發揚北大荒人無私奉獻的精神,熱愛北大荒、建設北大荒、奉獻北大荒,把智慧和青春獻給北大荒美好的明天。
弘揚北大荒精神,要凝聚全民創業的偉大力量。北大荒精神是激勵三代北大荒人艱苦奮斗的動力源泉,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合融一致。在新時期弘揚北大荒精神,是墾區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必然要求。按照內促和諧、外樹形象的要求,賦予北大荒精神新的時代內涵,打造北大荒文化體系,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組織好一系列紀念慶祝活動,進一步弘揚北大荒精神,形成全民奮發向上、干事創業的強大精神力量。弘揚北大荒精神,就是要以百折不撓、頑強拼搏的堅韌斗志,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搏擊中建功立業;就是要以與時俱進、敢為人先的超凡膽識,建設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創新型墾區;就是要以胸懷全局、為國分憂的大局意識,在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中發揮好示范帶頭作用;就是要以服務人民、回報社會的奉獻精神,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做出新貢獻。
四、學習宣傳北大荒精神,推動經濟社會跨越發展
各級黨委要把北大荒精神和北大荒核心價值觀教育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切實加強組織領導,一把手要親自抓,分管領導要具體抓。要緊密結合本單位實際,制定開展教育活動的具體方案,召開專門會議進行動員部署,采取有效措施抓好推進落實。要發揮好部門的職能作用,調動方方面面的力量,合力開展好這項活動。宣傳部門要抓好活動的組織、協調、督促、檢查和典型經驗的推廣工作。工會、共青團等組織要發揮自身優勢,分工負責,形成推進工作的合力。學習教育活動關鍵在黨員干部,重點在基層黨組織。黨員干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一定要嚴于律己,率先垂范,真學真信,努力踐行,作出表率。各基層黨組織要豐富內容,創新載體,把開展北大荒核心價值觀教育同加強基層黨建工作、加強職工隊伍教育,同基層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提高廣大青少年道德素質和習慣養成結合起來,把教育活動滲透到職工群眾生產生活。要把解決廣大干部群眾的思想問題和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作為進行北大荒精神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全局各級黨委要利用多種形式,廣泛組織廣大干部群眾深入學習北大荒精神,全面領會和把握北大荒精神的豐富內涵、重大意義和基本要求,用北大荒精神武裝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頭腦,形成思想共識。要通過黨委中心組、基層黨校、支部學習會、黨員學習會、干部學習日、黨課、事跡報告會、座談交流、辦班培訓、演講征文、講壇、電視講座、板報、墻報等多種形式進行深入學習,擴大學習教育的覆蓋面,真正使其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入心入腦,做到人人都能熟記于心、見諸行動。要把學習弘揚北大荒精神和北大荒核心價值觀與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活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六進”系列宣傳教育活動結合起來,努力提高學習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要把學習教育活動與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有機結合,全局各農場都要挖掘、培養本級的先進典型,用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鮮活典型,影響群眾、帶動群眾,形成覆蓋各個層次的典型群。全局各級宣傳部門要認真做好典型事跡和典型經驗的挖掘整理、總結提煉工作,通過媒體宣傳、現場觀摩、事跡報告等方式,進行廣泛的宣傳推介,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和引領作用,增強人們學習踐行北大荒精神、推動墾區跨越發展的信心,在全局上下營造學習典型、爭當典型的濃厚氛圍,引領學習活動向縱深發展。
各級黨委要把宣傳北大荒精神和北大荒核心價值觀作為當前宣傳思想工作的首要任務,采取各種形式,利用有效載體,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要深入宣傳學習和踐行北大荒精神和北大荒核心價值觀的重大意義,深入宣傳北大荒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容和時代內涵,深入宣傳各單位學習踐行北大荒核心價值觀的進展情況、典型人物、典型經驗和工作成就,形成強大聲勢和濃厚輿論氛圍。全局各級電視臺要在重要版面和黃金時段,開辟專題、專欄、活動訪談、現場報道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北大荒精神,通過播發公益廣告、滾動字幕條幅等,形成強大輿論聲勢。管理局、各農場、管理區的辦公室、會議室、閱覽室、活動室,都要做到北大荒精神和北大荒核心價值觀內容上墻。農場和管理區的標志性建筑、主路兩側,都要張貼標語、懸掛條幅,樹立永久性宣傳牌,并運用板報墻報、樓宇電視、電子屏幕、手機短信等社會宣傳手段,進行立體化、全方位的宣傳,讓全局廣大人民群眾對北大荒核心價值觀耳濡目染、熟知能詳。各單位要加強學習踐行北大荒精神的制度建設,對于已經建立區規民約、居民守則、學生守則、行業規章等管理制度的,要按照北大荒核心價值觀的要求進行調整修改,要把北大荒精神和北大荒核心價值觀融入到日常行為規范和管理制度之中,讓人們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要把北大荒精神和北大荒核心價值觀教育活動的成效作為年度目標責任制考核、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評選以及勞動模范評選等的重要依據。
2007年8月28日,中央電視臺“心連心”藝術團代表黨中央國務院赴北大荒慰問演出,對北大荒人輝煌壯舉給予高度的評價,“在艱苦的創業歲月里,北大荒人就是憑借著艱苦奮斗的北大荒精神,把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演繹得出神入化。開拓理想的境界,創造現實的輝煌,使北大荒的開發建設變得那么雄渾壯麗,大氣磅礴。”
在構建和諧墾區,在領跑全省現代化大農業和城鄉一體化跨越發展的偉大征程中,我們要認真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全面繼承和發揚北大荒精神,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更加勤奮務實的工作作風,努力建設國家商品糧基地、綠色健康畜牧養殖基地、農產品精深加工基地、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加大力度實施跨越工程,全力推進“抓城、強工、帶農”發展戰略,在全國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在全省率先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作者系黑龍江農墾牡丹江管理局宣傳部長)
責任編輯:成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