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片在线观看免费观看高清电影,国产尤物精品视频,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66,CAOPORN免费视频国产

春華秋實里的堅守

時間:2019-05-21作者:張曉琦 李光明 來源:《中國農墾》2019年第2期

我的人生,屬于這片黑土地

在大興安嶺山脈西麓與呼倫貝爾大草原腹地接壤的過渡地帶,在莫爾格勒河和海拉爾河支流——特泥河幾乎并行的懷抱里,滋養著大片肥沃的荒原。

上個世紀50年代,第一代農墾人來到這里戰天斗地。六十多年來,數百萬畝的黑土地在幾代農墾人的接力創業中變成流金溢彩的田野,不斷創造出高寒地帶糧食生產的奇跡。

張曉平是土生土長的特泥河農牧場人。木工出身的父親一生辛勞,親歷了呼倫貝爾農墾人胼手胝足的創業歷程。父輩一代人對黑土地的堅守,培育了張曉平對家鄉的眷戀和信念,張曉平說,我的一生和我的一切,都屬于這片土地。

1978年,張曉平參加工作,成為一名農場工人。張曉平的農場工人生涯始于垛草,這是一件枯燥、繁重的體力活。最初那些年,張曉平一年四季起早摸黑在土地上打滾,春種夏管秋收冬儲一系列侍弄莊稼的活計,在他那里已經不在話下。能吃苦,頭腦又靈活,使得他練就了一身作為農場工人所應具備的勞動技能。他的人生在黑土地上,一如他的前輩,為黑土地付出所有無怨無悔。

年輕的張曉平肯吃苦、負責任又心靈手巧,生產隊長看在眼里,認定他是個可塑之才,于是,就把東方紅拖拉機、收割機等大型農業機械交到他手里。時隔不久,還讓他給農場修配廠的老師傅當助手——那是張曉平學手藝再好不過的去處。在那里,他也的確學到了本事。

1984年農場購進3臺德國產E512收割機,因張曉平駕駛各種農業機械技術嫻熟,維護、保養、修理手藝在隊里屈指可數,理所當然地成為收割機的車長。這個車長一當就是十余年。

在張曉平看來,當車長不普通、不容易。他喜歡駕馭機械、愛研究機械。他感恩隊領導信任他,能把生產隊的這些寶貝交到他手里。從春耕前的機械檢修到保養,一直到秋收結束,張曉平都會跟蹤每臺機械,他不能讓其中的任何一臺出現問題。“平時不注意保養與維護,關鍵時刻肯定掉鏈子!檢修機械在于細,你糊弄它,干活時它就肯定糊弄你!”正如同事們所說:“張曉平對待收割機,對待每臺農機,都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精心!”

我們是農場的主人

張曉平認為,工人,是農場的主人,在自己的農場里,無論從事什么樣的工種,都不能糊弄自己。

張曉平知道,先進農業機械代表著農場的生產力水平,充分發揮現有農業機械的作用和潛力,更代表著農場的管理意識、能力和眼光。有一年,生產隊里進口了一臺德國克拉斯聯合收割機。這臺進口的大家伙要比隊上普通收割機的效率高3倍,能開著它在農場的麥田里馳騁,那是一件多么讓人羨慕的事情!這個大家伙,當然我開著最合適——張曉平理所當然地想著。可是,在這個節骨眼上,隊長卻做起了他的思想工作:如果論資排輩,這臺克拉斯收割機應該由你來開,可是隊里要考慮培養年輕人,讓那些扎根農場的新一代農墾人發揮更大的作用。張曉平雖有不舍,但他也明白,培養年輕人是農場的長久之計。張曉平服從隊長的安排,仍然開著手里的那輛舊車,但在年終單車作業量核算時,他仍然名列前茅。

在生產隊里,有些農業機械不一定完全適合農場作業的特定要求。因此,對一些機械部件,要根據土地的坡度、土質、氣候條件等因素進行適應性改造。

分管隊長想都沒多想,就把這個活交給了平時就愛琢磨農機的張曉平。接到工作任務后,他在播種機、收割機的作業部位設計、添加了一些小部件,以輔助機械更好地進行田間作業。新的零部件做出來了,張曉平開著安裝新部件的農機下地反復試驗效果,日夜揣摩改進方法。功夫不負有心人,多年來,經張曉平改造的植樹機、拋灑器、割曬機等機械,個個都能“入鄉隨俗”,干起活來靈活無比。

“技術就是助推企業騰飛發展的‘主引擎’,工匠就是為了攻關復雜項目而存在。”從入隊開始,隊里每當分配任務,他都主動請纓承擔難度系數高、復雜程度高、質量要求高的“三高”任務。

2015年,因張曉平在生產隊工作中貢獻突出,自治區總工會特意為特泥河農牧場第二生產隊創建了“職工創新工作室”,在此基礎上,農牧場創建了“張曉平勞模創新工作室”,工作室成了張曉平和徒弟們研究機械技術革新的創新基地。

充分利用工作室,為生產隊提供技術服務,讓生產隊的農業效率更高,是張曉平念念不忘的心愿。M100割曬機原來只能割曬油菜和水飛薊,但經過勞模創新工作室研究后加裝散鋪器就能割曬小麥了,而且比專門割曬小麥的機械割曬效果更好,工作效率更高,割曬速度提高10%以上。

辛勤的耕耘換來了豐碩的成果。自參加工作以來,張曉平已先后三十多次獲得特泥河農牧場和分公司“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等光榮稱號,2004-2007年間,兩次被評為海拉爾農墾集團公司勞動模范;兩次被集團公司黨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2007年張曉平還獲得自治區“五一”勞動獎章;2009年被評為呼倫貝爾市“十大金牌工人”。

面對諸多的榮譽,張曉平依舊懷著一顆平常心,永不自滿、永不懈怠,用踏實的工作、無私的奉獻,在農墾的這片熱土上延續著父輩的夢想。

黑土地上,有我們的未來

2011年,張曉平告別30多年機車手生涯,就任特泥河農牧場第二生產隊麥場場長。

對于麥場、對于管理,雖然之前工作中有所接觸,但要自己挑擔子,他仍感覺千頭萬緒,挑戰和壓力都很大。接過重擔就是接過責任,做一件事就要做好,在這樣的問題上,認真了大半輩子的張曉平不會馬虎。

張曉平認為,黑土地的未來,屬于那些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人;黑土地,是所有農墾的未來。

生產隊里,春種夏管秋收冬儲一系列工作,麥場也是重要戰場。 作為麥場場長,張曉平工作比原來更忙,平常難得照顧家里。春播期間,麥場要每天拌種子、出種子,每個工作環節都要統籌安排。秋收最忙時,每天,麥場的人員、機械、物資、糧食等,他要合理調配、管理手中的所有資源,想方設法高效低耗地完成各項作業。他夜里和衣而睡,早上爬起來洗把臉就開始忙活了。其他工人早晨六點上班,他五點就到崗,工人晚上七點下班,張曉平要工作到七點半、八點鐘,甚至要忙到深夜十一二點。從給工人記工分、記出勤這些細節到列出第二天的工作計劃,都要他自己一手操辦。不出多長時間,他成了麥場管理的行家。

老伴常管他叫“野人”,家里起土豆時他告訴老伴:自己拎!家里有個大事小情時,他告訴老伴:你自己辦!然而,同事誰家遇到困難、有個大事小情、紅白喜事什么的,他都帶著麥場的工友們忙里忙外,比自己家的事上心。張曉平也覺得,自己的做法對老伴不公平,但老伴挺理解他。

張曉平新買了一輛電動車,充一次電能跑70公里,別人一般可以用兩三天。但張曉平忙,每天要給電動車充一次電,70公里一天跑完,物盡其用。

張曉平的手頭,有個10公分見方的小本子,里面密密麻麻地記錄著張曉平心中的許多“大事”:種子、糧囤水分、檢斤過秤、商品糧出入庫數據等等,麥場工作事無巨細,都寫進小本子里。這個小本子,是張曉平的“掌中寶”“云平臺”。

秋收小麥入場的一天,突然一陣急雨襲來,他二話沒說和同事一起直奔晾曬場搶救小麥。一場“遭遇戰”下來,大家的衣褲鞋全濕透——夏秋風雨,冬春霜雪,這樣的場景,在張曉平這里司空見慣。農墾大地哺育了農墾人,農墾人用自己的質樸、勤勞回報大地——從新綠盈野的春天,到遍地金黃的秋收時節。

在第二生產隊麥場的西南角,有一片綠意盎然的生態園,這是張曉平分管的隊里專用菜園,也是特泥河農牧場實施“五個標準化”工作以來,職工生產生活標準化工作的一個重要體現。170多平方米的大棚承擔著職工春播秋收應季蔬菜供應任務,整個春夏秋三季都種植各種應季蔬菜,看著親手種的韭菜、菠菜、香菜、黃瓜、豆角、茄子、辣椒、角瓜等擺在生產隊的餐桌上,張曉平看著心里別提多高興。不能小看這些大棚,它們在張曉平的心里,如同當年的新型進口機械一樣貴重:那是農墾人的故土家園,是農墾人的情懷寄托,是農墾人安居樂業的象征,更是農墾人矢志振興事業、創造更加美好生活的一簇希望之花。


(作者單位:呼倫貝爾日報社 呼倫貝爾農墾集團宣傳部)

責任編輯:蔡基松


?
主辦單位:中國農墾經濟發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東三環南路96號農豐大廈 郵編:100122
京ICP備11035685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472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