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在全國上下認真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的熱潮中,農墾人更應該把握機遇,找準位置,先行先試。在現代農業發展上有新突破,在提升綜合生產能力上有新作為,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上有新貢獻,在建成小康社會的征途上有新亮點,在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上有新成果,團結帶領廣大農墾職工攻堅克難,讓農墾企業的發展迎來萬紫千紅的春天。
地處豫東平原的河南省商丘市民權農場,經過改革、創新與完善,逐步成長為全國農墾現代農業示范區、河南省唯一的國家級農作物原種場和商丘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全場下轄9個分場,1200多名職工,2.6萬畝耕地,其中,1.4萬畝土地在地方政府規劃區內。正在籌建的鄭徐高鐵火車站就坐落在農場境內。良好的區位優勢,優美的生態環境,完好的基礎設施,豐富的旅游、文化和自然資源,使民權農場先后獲得了中國農林水利工會“五一”勞動獎狀、省級文明單位、省級衛生先進單位、河南省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市級文明單位標兵等殊榮。
制度改革謀出路
農場,是一個主體,也是一個個體。在經歷了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集體“大鍋飯”向家庭農場“作坊式”、分散土地向區域化和規模化“集合”的轉變之后,民權農場的場容場貌煥然一新,生產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職工笑在臉上,喜在心里。《農民日報》、《中國農墾》、《河南日報》、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等在全國具有影響的新聞媒體,也多次對農場發展進行了報道。
1.在“兩田制”基礎上,重點搞好土地流轉工作。實現基本經營制度創新,小塊并大塊推進土地流轉,推行適度規模經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基本要素,是向產業化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和種養大戶轉移集中的必要手段。因此,民權農場不斷加快小塊并大塊土地流轉步伐,使土地由多數人經營向種糧大戶和種養大戶轉移,使落后的農業生產方式向現代化的大農業方向發展,使更多的職工從“小農式”的農業生產經營中解放出來,投身到第三產業上,拓寬發展空間。圍繞此項工作,農場出臺了土地承包管理辦法,積極鼓勵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職工與技術人員參與承包經營土地,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培育一批帶動能力強、輻射面廣、有創新意識的新型職工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拉長了農產品產業鏈條。
五分場職工姜文亭在場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結合區域規劃和市場行情,通過土地流轉,承包經營26畝耕地,利用溫室大棚及冷棚進行花卉種植和苗木栽培,自繁玫瑰花苗1萬多株,扦插綠化苗木紅葉楊2.4萬株,密植連翹苗木20萬株,種植欒樹苗木6000多棵,產值達30萬元。目前,已銷售玫瑰6000多盆,獲利2萬余元,紅葉楊、欒樹、連翹等綠化苗木銷售勢頭看好。與姜文亭一樣,職工朱公社、陳霞依托土地流轉,利用設施農業新技術,建起了中、小拱棚,實行保護地瓜菜套種,不僅品種繁多,上市早,而且打出了農場品牌,畝均收入8500多元,最高畝收入達到12000元。 通過土地流轉,更多的職工實現了“致富夢”。
2.體制創新與機制轉換。在發展過程中,民權農場逐漸認識到,企業的發展與興盛根本在于一個好的體制、好的機制。國有農場應該是推動農業發展、孵化人才、傳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載體。通過學習外地國有農場先進的管理、經營理念,民權農場集思廣益,大膽改革,在體制創新上做文章,在機制轉換上巧布局,改善工作方式方法,對職工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不僅為他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技術、人才、信息、機械等服務,還以市場為導向,形成規模化生產、區域化種植、標準化管理、市場化運作、產業化營銷、大農業發展,進一步提升了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從而形成支柱性產業、“拳頭”性產業。
3.以技術培訓為抓手,積極開展高產創建活動。民權農場制定了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實施方案,并逐一落實,完善形成了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農技推廣應用新機制,積極開展高產創建活動。進一步加大技術培訓工作,僅2012年就舉辦培訓班5次,培訓職工1000人,發放明白紙5000份,印制《農園管理》11期。從2008年起,農場組織生產技術人員編寫了《無公害農產品技術操作規程》、《小麥、玉米優質高產栽培技術》、《西瓜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和《花生優質高產栽培技術》等規程,印刷成冊,免費發放職工,每一個生產環節都嚴格按照技術操作規程操作,著力強化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的重要性。農場生產的無公害花生、西瓜、小麥、蘋果、梨等5個農產品,已獲得國家質量安全中心的認證。
開拓創新增效益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只有創新,農墾企業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找到發展的路徑。民權農場作為河南省唯一的國家級農作物原種場,一直以農業為主,這是什么時候都不能放棄的。不放棄農業,并不是要固步自封,因循守舊,而是要在現代農業、人才、信息、物流等各個方面,尋找一個“出口”,在規模種植、統一經營的基礎上讓更多的職工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增加新的經濟增長點。
種子生產是農場的支柱性產業,在全場的經濟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全場上下齊心協力,強化服務,加大投入,加強管理,實行統一耕種、統一品種、統一生產、統一管理、統一收獲、統一入倉,收到了良好效果。2012年全場夏秋農業實現“十年增”。小麥總產671萬公斤,平均單產610公斤,最高單產達到616公斤,產值1543.3萬元;示范、帶動周邊農村繁育小麥良種1萬畝,畝產量均在608公斤以上,相當于農場又開墾了1萬畝的土地;為黃淮海農區提供優質小麥良種1200多萬公斤,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良種率的提高做出了突出貢獻。
在農業基礎上,農場不斷拉長產業鏈條,創新產業發展方式,僅2012年就新建、擴建大型養豬場3個,年出欄生豬18600頭;養雞場3個,出欄蛋雞25000只;養牛場1個,奶牛存欄1200頭。發展水產養殖200畝。畜牧、水產養殖年產值近7000萬元,養殖收入較去年增長18%。五分場職工劉家安利用設施農業新技術飼養八胡鲇魚,2012年國慶前夕,產八胡鲇魚9000多公斤,收入7萬多元。
因為國家大型項目建設的需要,以及地方政府城鎮化、產業集聚區建設用地需要,農場有14000畝土地在地方政府規劃區內。失去了土地,職工怎么生活?為此,農場進一步強化了對失地職工的安置力度,通過成立民權農墾物業服務有限公司、技術培訓、協調用人單位、中介等各種途徑,使失地職工實現了再就業。這些職工,通過第三產業、租賃性收入和再就業增加了收入。職工祁軍通過技術培訓,到陜西一家工廠當起了電焊工,年收入6萬多元。他說:“有農場做后盾,咱農場人出門在外,靠勞動致富光榮。”
以提高職工收入為宗旨,以建設小康農場為目標,以建設生態農場、美麗農場為著力點,是民權農場一以貫之的核心。為了讓更多的職工享受到發展的成果,農場先后在職工居住區建起了設施完善、環境優雅、亮化美化、公共服務到位的濱湖小區、農墾公寓,在人口多的十、十一分場,建設了可以供724戶職工群眾入駐的住宅小區。當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當一戶戶職工群眾喬遷新居,當一幅幅大紅的“喜”字對聯貼在墻上,一幅和諧美滿的幸福畫卷在民權農場的土地上鋪展開來。
(作者單位:河南省商丘市民權農場)
責任編輯:昝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