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片在线观看免费观看高清电影,国产尤物精品视频,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66,CAOPORN免费视频国产

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 加快農墾現代農業建設

時間:2013-05-07作者:李偉國 來源:《中國農墾》2013年第1期

一、全面總結,充分肯定農墾農業機械化發展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以來,農墾系統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發揮示范帶動這個中心工作,認真貫徹落實國家農機購置補貼等政策,加快農機裝備更新換代,促進重點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加快新機具、新技術的推廣,努力促進農機農藝緊密融合,積極開展農機標準化活動,著力提升農機管理水平,農機化發展成效顯著。
  (一)積極落實購機補貼政策,農機裝備水平顯著提高。幾年來,農墾系統緊緊抓住國家農機購置補貼資金連年大幅增加、農工購買和使用農機積極性持續高漲的有利機遇,按照現代農業建設的要求,加快了農機裝備的購置更新,加大了新機具新裝備的應用推廣,農機裝備水平顯著提高。一是農機裝備擁有量大幅增加。2011年末,農墾系統擁有農機總動力2284萬千瓦,比2005年(下同)增長56.1%;農用拖拉機50.9萬臺,同比增長45.5%;配套農具57.5萬臺,同比增長43.9%;農用飛機73架,同比增加14%。二是農機裝備結構和性能顯著改善。大馬力拖拉機、大型收獲機、精密播種機、高速插秧機等高性能、高效率農業機械的擁有量大幅提高。如大中型拖拉機擁有量達16.2萬臺,同比增長102.2%。特別是水稻、玉米、馬鈴薯、棉花、油菜等作物收獲機械有了突破性增長,農用排灌機械、植保機械、種子加工、畜牧機械和設施農業裝備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初步改變了機型陳舊、結構不合理的狀態。
  (二)積極推廣先進適用機具和技術,農機作業水平顯著提高。近年來,各墾區結合地域特點,圍繞重點作物,緊抓關鍵和薄弱環節,以新機具新裝備為載體,開展機械作業試驗示范,著力推動農機農藝融合,重點推廣了機插秧、精量播種、深松整地、大型棉花甘蔗機械收獲和清選、TMR飼喂、智能化擠奶和信息化管理等一批先進技術和機具,農機作業水平和科技水平節節攀升。全系統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繼2005年和2009年突破70%和80%關口之后,2011年達到了85%,比2005年提高14.3個百分點,比全國平均水平高30.2個百分點。其中,黑龍江墾區達到97%,新疆兵團達到90.1%。一些原來較薄弱生產環節的機械化作業水平有了明顯的突破,如:水稻機插、機械深松和飛機病蟲害防治面積均超過了2000萬畝,精量播種、機械化秸稈還田和化肥深施均在5000萬畝左右,棉花機械采收達到了400萬畝左右,自動化滴灌技術在許多墾區得到了推廣應用,甘蔗機械收獲開始在廣東、廣西墾區試驗示范。特別是信息化、自動化新機具、新技術的應用,既減輕了勞動強度,更提高了作業精度、作業質量和作業效率。
  (三)積極開展標準化達標創建,農機管理水平顯著提高。幾年來,農墾系統不斷深化農機管理標準化,通過實施農機管理“六統一”、“十個標準化”以及創建“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等一系列達標創建活動,健全農機管理制度,提高“三庫一場(棚)”建設標準,涌現出一大批具有建設標準高、管理水平高和利用現代信息工具為載體的現代化農機管理服務中心。一些農場通過利用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建設了農機信息管理中心,實現了農機作業指揮管理的信息化、自動化。通過舉辦各類培訓班、技術練兵比賽和現場演示會等活動,大力開展基層農機人員技術培訓,提高了農機隊伍綜合素質。通過建立健全各類農機技術、管理和工作標準,開展農機標準化良好行為創建等,進一步提高農機完好率、利用率和生產率。例如寧夏農墾開展農機作業“標準化良好行為”單位創建,制定農機技術標準20項、管理標準9項、工作標準6項,在農墾系統率先獲得了國家“AAA級”標準化良好行為證書。
  (四)積極創新體制機制,農機經營服務水平顯著提高。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各墾區不斷探索農機服務體制和機制的創新,完善以“統分結合”為主要特征的農機管理經營體制和機制。組織形式上,在堅持家庭農場和職工為更新投入與經營主體的基礎上,積極探索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作業協會”、“農機作業服務公司”等,有效地提高了農機服務的組織化程度。據不完全統計,全系統已創建農機專業合作社460個,比2006年增加了43%。如新疆兵團積極探索構建以公司化農機服務組織和農機企業為主體的新型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按5~10萬畝耕地面積集中建設1個集“停放、維修、培訓和零配件供應”于一體的統一管理的農機專業合作示范社。經營方式上,不斷拓展農機服務領域和服務產品,逐步擴大統一機耕、統一機插、統一植保、統一機收、統一產品后加工等全程服務,探索“菜單式”、“托管式”、“跨區式”等服務模式,推進專業化、社會化服務。基本形成以行政推動、市場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及投資主體多元化、組織形式多樣化、服務機制市場化、農機作業專業化的發展模式,極大地提高了農機服務的市場活力和經營服務水平。
  (五)積極開展墾地合作和跨區作業,農機示范帶動水平顯著提高。各墾區扎實開展農業機械化示范場創建活動,通過新機具、新技術的示范應用,引領各地區農機化的發展。目前,農墾系統有12個農場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農業機械化示范場,還有一批地方示范場已經成為全國和當地農機化發展的領跑者和示范窗口。同時,創新場縣(鄉)合作、墾地共建和跨區作業模式,充分發揮農機裝備優勢,積極開展機械代耕代種代收、跨區機械作業、共建農機合作社等,使墾區物化輸出和服務帶動能力進一步提升。2011年,全國農墾完成跨區作業5072萬畝,其中代耕2575萬畝、代管193萬畝、代收2304萬畝。農機跨區作業服務范圍從小麥、大豆、玉米,擴展到水稻、棉花、甘蔗和番茄。特別是黑龍江墾區,開展“場縣共建、跨區作業”最早,目前的規模也最大,2011年實現農機跨區作業4000多萬畝,跨區作業創收4.5億元,為農村農民節本增收10.1億元,與地方共建農機合作社達到44家,在全省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農墾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為推動農墾農業科技進步、實現糧食連年豐收和農工持續增收、現代農業建設不斷邁出新步伐做出了重大貢獻。
  “十一五”以來,各墾區在農機化發展的過程中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歸納起來主要有:一是必須堅持農機農藝融合,調整優化農機裝備結構和農藝技術體系,因地制宜推廣農機技術和機具;二是必須強化農機人員培訓,建設一支高素質的農機隊伍,不斷提高農機標準化管理水平;三是必須進行科技創新,在引進消化吸收的基礎上,不斷研制開發適用新機具;四是必須堅持政策扶持和自身投入相結合,在充分落實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基礎上,實行多元化投入,合力推動農機化快速發展;五是必須創新農機管理經營體制與機制,不斷完善現代農機管理模式,來保證農機化作用的充分發揮。
  當然也應當看到,農墾農機化發展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特別是還有許多薄弱環節。比如,在種植業方面,農業機械化發展還不平衡。糧食生產機械化程度較高,蔬菜、甘蔗、水果和天然橡膠等經濟作物機械化水平較低;農業全程生產中,產中機械化程度較高,但產前、產后機械化水平相對較低。在養殖業方面,還處在由傳統養殖向設施化、標準化、智能化、現代化養殖轉變階段,不少墾區畜牧業混料、喂飼、清糞等機械化程度還很低。在農機農藝結合上,種植方式、栽培模式與農機化發展不相適應的問題仍然存在,農機農藝融合關鍵技術有待突破。在裝備結構上,農機裝備結構現狀仍不適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玉米、棉花、馬鈴薯等機收裝備明顯不足。在區域上,墾區間水平差異較大,丘陵山地墾區和規模較小農場的農業機械化水平有待提高。此外,目前管理體制和服務機制還不能完全適應現代農業機械化大生產的發展,農機場棚基礎建設有待加強,農機管理人員、推廣人員和駕駛人員的整體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等。對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和困難,我們要認真總結、梳理,并努力加以解決。

二、認清形勢,進一步明確農墾農機化發展的思路與目標

  當前,我國現代農業建設正處于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正處于歷史上的一個“黃金機遇期”:
  一是有中央和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推動。中央財政農機購置補貼資金投入連年大幅增加,已經從2004年開始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7000萬元,增加到2012年的200億元。今后,補貼力度還有可能增加,同時中央財政還在考慮出臺農機更新補貼政策,探索拓寬農機作業補貼政策等。各地政府也出臺了許多支持政策。這些政策必將進一步刺激和調動廣大農民(農工)購機、用機的積極性。
  二是有內在的需求動力。一方面,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大量農業勞動力的非農化轉移已勢不可擋,農業生產上青壯勞力的短缺迫切需要農業機械的替代。另一方面,新生代農業勞動者的勞動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更加期待體面的勞動;勞動力成本的迅速上漲,使得機械替代越來越經濟。據有關方面測算,目前在水稻機插、小麥機收、玉米機收等方面,等量面積的人工價格平均都是機械作業價格的兩倍。而且,小麥機收可減少遺撒損失3%左右,水稻、玉米機收可減少損失5%左右。農業機械作業已經成為確保農業穩定發展、實現農業節本增效和職工增收的有效途徑。
  三是農機裝備制造業的發展為加快農機化發展提供了可能。近些年來,隨著市場的拉動和國家對農機工業技術研發改造支持力度的不斷加大,有效促進了我國農機制造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和產業升級,主要農作物薄弱環節機械化技術瓶頸逐步攻克,形成了一批適合中國特色、操作方便、滿足不同需求的新型高效農業機械,部分產品接近國際水平,為今后農機化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裝備支撐。
  農業機械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物質基礎,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前提和重要標志。現代農業機械的大規模應用,不僅僅是替代手工勞動、減輕勞動強度的一個手段,也是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推廣的重要載體,是促進農業科技進步的一個重要手段,更是推進農業規模化、組織化、標準化生產的一個重要手段,是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必然要求。農機服務的產業化也是農業產業社會化、專業化經營的趨勢。可以說,沒有農業機械化,就不能實現農業現代化;沒有農業機械化的率先,就不能引領農業現代化。農墾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要進一步發揮好在我國現代農業建設中的示范帶動作用,必須把農業機械化發展擺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全面提升農墾農機化水平,著力突破重點薄弱環節,率先實現農業生產的全程機械化,引領示范我國的農機化發展。
  今后一個時期,農墾農機化發展的總體思路是: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以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為中心目標,以轉變農機化發展方式為主線,以調整優化裝備布局結構、主攻薄弱環節機械化、推動先進適用農機化技術、提高農機人員素質為重要任務,創新經營體制機制,落實完善扶持政策,推進種養業全程機械化,發展農業產前產后加工機械化,開展高新前沿機械化的試驗和示范,進一步提高農機裝備水平、作業水平、管理水平、經營服務水平和示范帶動水平。
  農墾農機化發展總體目標是:到2015年,全國農墾農機總動力力爭達到2770萬千瓦,比2010年增長30%;主要農機裝備數量穩步增長、質量大幅提升,機具結構更加合理,墾區間發展更加協調。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8%以上,同比增長4個百分點以上。棉花、甘蔗、甜菜、蔬菜等主要經濟作物機械化生產和現代設施農業取得明顯進展。農機農藝信息融合度進一步增強,增產增效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機械化技術廣泛應用。農機化對農墾現代農業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農墾農機化對周邊農村的示范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

三、抓住重點,扎實推進農墾農業機械化健康快速發展

  農業機械化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工農業的多個方面。從農墾系統來說,今后要重點抓好以下四個方面:
  (一)明確主攻方向,進一步提升農墾農機裝備水平。要積極爭取并認真落實農機購置補貼等各項政策,充分調動職工、企業和其他經營主體的積極性,加大投入力度,針對不同農場的生產實際,明確投資重點,通過加快購置和更新,提高農機裝備數量,著力提高裝備質量,優化裝備結構。集團化和規模化墾區,繼續集中力量圍繞糧食生產由耕種收環節機械化向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機械化延伸,同時加快推動經濟作物、養殖業、設施農業、農產品初加工業和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機械化。丘陵山區和規模較小的墾區,要結合種植制度多樣、規模小、種植分散的特點,大力引進研發推廣小型、輕簡型農機化技術與裝備,積極探索丘陵山區機械化技術,著力解決農機化發展水平低的問題。要繼續以全國農墾100個現代農業示范區為平臺,加強新機具、新技術的引進、試驗和推廣,切實打造一批領先全國和當地農機化發展的示范窗口。
  糧食生產,要重點推廣深松整地、均衡施肥、激光平地、免耕播種、精量播種、工廠化育秧、水稻插秧和收獲、節水灌溉、統防統治、玉米收獲等技術機具。經濟作物生產,要重點推廣棉花精量播種、膜下滴灌、機械打頂、高地隙噴霧和棉花、甘蔗、甜菜、油菜收獲等技術機具。養殖業生產,要根據農墾規模化、標準化程度高的特點,重點推廣全自動化飼料加工、機械化飼喂、數字化管理、糞便清潔處理及綜合利用、畜禽舍環境控制、疫病防治、產品收集等技術機械,以提高農墾畜禽養殖機械化的自動化、智能化控制水平。
  在提高農機裝備水平的過程中,要努力實現裝備農業、設施農業的有機結合。樹立“大農機”“大裝備”的理念,在增加農機具配備的同時,加強農機庫房、機耕道路、機械維修等配套設施建設,加強農田整治等基本建設,為農業機械的廣泛和有效使用創造條件;積極發展設施農業,提高農業生產的可控性。要努力實現機械作業效率與效益的有機統一。正確處理農機裝備數量與質量的關系,合理地選擇、配備機具,提高農機經營的組織化程度和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程度,拓展農機社會化服務領域。
  (二)加強科技創新,積極推動農機農藝信息融合。農墾農機科技創新要圍繞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著力于農藝技術、機械技術與信息技術相融合,提升農機化科技含量。一是要加快建立農機與農藝、生產應用與農機科研制造部門的融合協調機制。立足當前,將農業機械設備的改造與耕作制度的改進結合起來;著眼未來,將新型農機具的研發與新品種的培育、新型耕作制度的形成結合起來。特別是要發揮農墾的優勢,加強與科研、制造部門協作,及時反饋生產上的需求,合力攻關,加強對新機具、新技術的研發試驗,使國有農場成為農機化技術的試驗示范基地。二是要加大成熟農機技術的推廣力度。加強技術的集成配套,加快推廣保護性耕作、玉米和棉花機械化收獲、水稻全程機械化等對增產增收作用效果明顯的農機技術,加快推廣復式聯合作業、水肥一體化、精準農業和循環農業等節水、節肥、節能、節本效果明顯的農機技術,加快老舊落后高耗能農業機械設備的更新換代,實現農機化的高效、可持續發展。三是要積極探索信息化技術在農機化和農業發展中的應用。擴大GPS衛星定位技術、GIS地理信息技術、RS遙感技術等先進技術的推廣和應用,積極推廣輕型、簡捷、實用、智能的設施農業設備,在總結完善現有的智能育秧、智能澆水、智能施肥等技術基礎上,探索發展智能農業。依托物聯網等技術,構建墾區農場生產管理指揮系統。
  (三)強化標準化管理,進一步提高農機化工作質量。繼續深入開展農機管理標準化活動,切實提高農機管理水平。要結合墾區實際,不斷制定和完善標準,構建起以農機技術標準、管理標準、工作標準等為核心的農機化標準體系,加強宣標貫標,切實使標準化管理貫徹于農機工作的全過程。建立完善農機作業規程和作業標準,加強監督管理,嚴格農機作業質量驗收制度,提高農機作業質量。開展以農機具停放保管、技術狀態保養維護為主要內容和人、機、場所為主要對象的農機標準化管理與創新活動,建立健全農機管理制度,加強農機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機具的完好率。繼續加強農機操作、維修和管理人員等農機化實用人才的培訓,努力造就一支新型職業化農工隊伍。
  (四)加快創新體制機制,提高農墾農機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水平。繼續深化農機經營機制創新改革,堅持多種農機經營形式并存,根據不同墾區、不同農場的實際情況,可采取私有私營、租賃、承包、股份等多種經營形式。鼓勵、引導家庭農場應用先進、高效、節能的現代農機裝備。要圍繞提升農機化整體運行效益,按照規模化、市場化、集約化、組織化的方向,培育多元化經營服務主體,引導鼓勵發展農機大戶,鼓勵農機戶通過土地流轉或與土地承包者簽訂作業合同、農業生產代管合同等方式,推進農業規模經營,促進機具、資金、技術、勞動力等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引導鼓勵發展農機勞動者協會、農機聯合體、農機中介組織、農機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機服務組織;引導鼓勵墾區龍頭企業發展農機化專業服務公司,向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延伸,形成多元化的農機化服務體系。不斷創新跨區作業、訂單作業、承包服務、合同作業、一條龍作業、租賃服務等服務模式。在建立完善墾區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同時,要充分發揮農墾農機化的優勢,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積極開展以代耕、代種、代收等農業機械作業為主的農村跨區服務,逐步延伸至農業機械技術推廣、技術培訓、維修、信息、中介等社會化服務,探索培育市場化、專業化、社會化的農機化服務產業,更好地發揮農墾農業機械化的示范帶動作用。

  (本文系李偉國局長在全國農墾農業機械化工作會議的講話摘要)

責任編輯:成德波

?
主辦單位:中國農墾經濟發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東三環南路96號農豐大廈 郵編:100122
京ICP備11035685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472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