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片在线观看免费观看高清电影,国产尤物精品视频,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66,CAOPORN免费视频国产

省部共建機制下 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的實踐與探索

時間:2012-10-09作者:李連生 來源:《中國農墾》2012年第5期

  山東省東營市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區成立于2010年12月,其前身為有著61年的發展歷史國營廣北農場。2011年,該示范區搶抓“黃藍”兩大國家戰略融合和兩個省部共建疊加的重大歷史機遇,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以實踐探索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為牽引,按照“科學規劃布局、完善基礎設施、搭建支撐平臺、項目帶動突破”的工作思路,著力開展“規劃年、項目年、突破年”活動,扎實推進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區的建設發展。
  去年8月22日,山東省政府與國家科技部共同簽署了《共建黃河三角洲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協議》和《工作會商制度議定書》,將共建黃河三角洲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列為部省會商會議固定議題。共建協議明確了黃河三角洲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按照‘一區多園’的思路,突出東營濱州核心區建設”。為貫徹落實省部協議,省科技廳組織編制了《黃河三角洲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總體規劃》,并通過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農科院等相關專家評審論證。《總體規劃》確定了“一區雙核多園”的總體布局及組織架構。“一區雙核”是指以東營市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區和濱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為雙核心,建設黃河三角洲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

一、基于對廣北區情的深刻把握爭取示范區省部共建核心區地位

  1.基于對廣北歷史方位和地理方位的宏觀研判。從廣北的基礎條件、土地性質和區位看,這一區域具有典型的城郊經濟特征,適宜于全面開發農業生產、生活、生態和示范功能,創建具有現代農業高端形態的特色園區;適宜于打造“綠海花洲”式的中心城近郊環境和壯大市屬經濟的功能板塊;適宜于建設一個以現代服務業引領現代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的新經濟區。搞好這一區域的開發建設,對于完善東營高效生態經濟布局,建設生態文明典范城市具有重要意義。
  2.基于對廣北區域環境與資源稟賦的區情把握。東營市委市政府將國營廣北農場進行改制,成立東營市高效生態農業示范 區,按市政府直屬正縣級單位管理,參照市屬省級經濟開發區的職責界定,賦予縣區經濟和社會管理權限,投資計劃、建設項目實行計劃單列。園區具有自主配置資源、快速構建新機制、整合利用資源的組織優勢,為創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提供了體制和機制的活力保障。園區土地成方連片,土地權屬明確,國有土地面積占78%,一方面有利于進行統一規劃,根據實際需求引進各類投資主體,選擇多種投資經營模式;另一方面可以進行適度規模經營,有助于按產業鏈條集中連片,發揮規模優勢和效應。另 外,介于園區各片區之間的土地可以作為產業發展的重要輻射地區乃至今后的土地后備資源,具有吸引要素集聚、發展高效生態經濟的獨特優勢。

二、核心區落戶廣北得益于一個好的發展規劃

  在研究示范區區情、廣泛征求專家及領導意見的基礎上,東營市按照以現代服務業引領現代農業,農、林、牧業循環,一、二、三產融合,集農業高端產品生產與貿易、農業高新技術創新與推廣、城鄉一體化發展于一體的總體思路;按照現代農業發展內在要求、人民物質文化生活高端需求以及園區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按照技術鏈集成、產業鏈融合、服務鏈配套、利益鏈持續的原則,著眼長遠科學謀劃,立足高點定位、錯位發展,提出了“一城、六園”的規劃布局和“一個平臺、六個特色產業、三個支撐體系”的主導產業體系,探索建立國內領先并與國際接軌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一城”即生態科技城;“六園”即:現代林業示范園、都市農業示范園、循環乳業產業園、農產品精深加工園、農產品綜合物流園和生態產業園。“一個平臺、六個特色產業、三個支撐體系”是指農業高端服務業平臺,現代苗木花卉產業、有機蔬菜產業、循環乳業產業、高端農產品加工產業、農產品物流業、生態旅游業六個特色產業以及投融資服務體系、農業信息化服務體系、農業技術研發與推廣體系。

三、廣北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核心區的實踐與探索

  東營市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區是東營市實施行政管理創新的產物。實施國有農場管理體制改革,在國有農場基礎上建設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區,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國企改革,更不是簡單地再造一個行政區,同時也有別于一般意義上的省級經濟開發區,而是市委市政府著眼于“黃藍”兩大國家戰略,基于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和體制機制創新試驗,按照“小機構、大服務,小板塊、大輻射”原則,賦予老農場新使命,肩負起為全市乃至整個黃三角高效生態農業擔當“試驗場”和“窗口”的歷史任務。管委會班子到任以來,邊謀劃、邊改革、邊建設,把握“優先編制發展規劃、優先完善基礎設施、優先營造生態環境、優先搭建支撐平臺、優先突破機構設置”五個優先的發展途徑,率先做了五方面工作。
  1.著眼于突破土地空間約束,推進土地經營機制改革。以土地經營機制轉換作為農場改革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制定了以實行基本工資制度和提高社保水平為基礎,以土地規模經營為核心,以健全專業化服務為保障,統籌解決遺留問題、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為主要內容的土地經營改革意見,在依法自愿基礎上,采取職工內退、發放最低保障金等有償置換的辦法,買斷農工分散承包經營權,扭轉了25年來“包田到人,分散經營”的做法。通過成立合作經濟組織和專業化服務公司,實行企業化管理、專業化生產、規范化經營,將農工轉變為產業工人,大幅度增加他們的工資性收入。土地經營制度的改革創新,優化了資源配置,為實施土地經營規模化、專業化、機械化、標準化、集約化創造了條件。
  2.著眼于精簡效能,推進機構人事制度改革。為盡快理順體制,履行正常的經濟社會管理職責,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兼顧農場實際,扎實做好示范區機構綜合設置和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一是綜合設置組織架構。本著決策、執行、監督相協調的原則,成立黨政辦公室、經濟發展局、財政局、社會事務管理局、建設管理局“一辦四局”,暫時保留三個分場,作為落實上級扶持政策、項目等的操作主體,徹底扭轉了農場時期“小而全”的體制弊端。二是推進機構人事制度改革,建設精干高效的干部隊伍。打破人員身份界限,新調入人員、考選進入人員與原農場管理人員在示范區內實行統一管理、統一待遇、競聘上崗。三是實行靈活的用人機制和收入分配機制。示范區管委會機關、生產經營性機構和服務性機構工作人員,實行全員競聘制和崗位工資制,近兩年參照全額事業單位工資標準,逐步實行職業年金制度。四是通過實行在職管理人員離崗休養制度、鼓勵管理人員提前離崗休養、鼓勵在職管理人員領辦創辦企業等系列政策,優化示范區管理人員結構。目前,管理人員離崗休養32人,其中提前離崗休養14人;面向廣北農場管理人員公開考選機關工作人員24名;面向社會公開招考事業人員10名;面向市直機關選調管理人員6名。
  3.著眼于靈活高效,初步構建支撐示范區持續發展的運行機制。一是聯合推進機制。貫徹落實部省共建協議精神,建議市成立專門領導機構,把東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納入市委市政府的重點考核任務,明確年度計劃目標和任務,協調科技、農業、發改、財政等各個部門的行政力量,細化任務分工,加強工作聯動,集中各方面的優勢資源,加快建設東營國家農業科技示范區。二是政府引導機制。發揮政府宏觀指導和調控作用,運用產業政策、稅收政策、財政政策,鼓勵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促進示范區高效生態農業發展。三是企業主體機制。示范區管委會設立具有企業法人資格的有限責任公司,以公司為主體,負責示范區基礎設施、產業運營、政府投資項目建設等,承擔示范區資本運作、融資開發、發展對外合作等職能,為園區建設及一、二、三產業融合等提供機制支撐。四是利益聯結機制。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導向、利益驅動原則,建立起以示范區國有土地承包經營為載體、“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聯結機制和以投資聯盟、技術聯盟、產業聯動為主要內容的園區產業互動機制。五是科技特派員機制。建設科技特派員創業基地,開展科技特派員科技創業行動,創新科技特派員選派機制,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同時加強新型農民培訓,提高專業化農民的數量和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六是分配激勵機制。建立責權利一致的激勵分配機制和知識、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相關政策,建立收入與經濟收益掛鉤的機制,完善知識產權制度和加強專利保護、股權獎勵等,使人才的收入和社會地位符合其勞動創造的價值和貢獻。
  4.著眼夯實根基,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一是水利設施配套完善工程。協調市水利部門實施引、蓄、節、排農田水利工程項目,建設總庫容240萬方水庫3座,地下渠、揚水站等設施,以及引黃河水進示范區灌溉系統。二是電力設施改造工程。投資8600萬元實施供電設施、電網改造項目,一期工程已完成投資2200萬元建設10千伏供電線路18.7公里。三是道路改擴建工程。計劃總投資2.5億元,新建、改建道路220公里。目前已有30公里道路工程列入全市今年計劃。四是高標準現代化農田建設工程。計劃投資9000萬元,實施2.38萬畝土地灌排模式轉換工程,變渠道水利為節水節地型精細化“管道”水利,增加有效耕地面積,建成高標準現代化農田。五是生態科技城建設工程。投資11.5億元開工建設限價商品住宅2500套,配套建設公建用房、道路、綠化、供排水、供暖等設施,總建筑面積約48萬平方米,全面改善居民居住環境。六是山東省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農業可持續研究院建設工程。投資2億元,建設建筑面積2萬平方米研究院主樓,搭建人才項目科技要素聚集區。
5.著眼于龍頭帶動,高起點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建設。一是東營南郊林場一期建設項目。投資13848.1萬元,建設面積達10282畝。二是大地循環乳業產業項目。計劃總投資10億元,目前已完成投資3.5億元,引進澳大利亞優質荷斯坦奶牛5000頭,建成日處理鮮牛乳500噸的乳制品加工廠和有機牧草基地5000畝。三是高效能現代化溫室及有機蔬菜產業化項目。注冊資金1000萬元,成立東營市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投資9億元,利用3 ~ 5年建設有機蔬菜標準化生產基地5000畝。項目一期工程完成投資4700萬元,建設智能連棟溫室6棟,建設面積3.5萬平方米,目前產品已上市。四是綠海花洲樂園項目。估算投資1.2億元,占地800畝,建設集觀賞、旅游、婚慶、度假、休閑功能于一體的綠海花洲主題生態樂園。五是智慧農場科技示范項目。總投資2000萬元,以物聯網技術為依托,建設覆蓋政務管理、社會服務、企業生產經營、社區服務等各個領域的信息化示范工程,建成全國首個智慧農場。六是國家級棉花生產示范基地建設項目。總投資595萬元,建設高標準國家級棉花生產示范基地1萬畝。

四、省部共建與多方合作共贏機制在示范區的實現形式

  作為省部合作的承接載體和核心園區之一,省部共建為示范區提供了強力引擎,在示范區實現“管道式”縱向直通管理模式。
  一是省部共建的配套政策以及推進機制將在示范區先行先試。省部整合雙方的行政資源,建立統籌協調、高效運行的管理體制,將在示范區落實一體化工作運行機制。同時,國家科技項目、重大科技投入將通過示范區的產業體系和融資平臺實現有效承接。圍繞這一目標,示范區按計劃啟動了大地循環乳業項目、高檔園林種苗花卉產業項目、有機蔬菜產業化項目等融合戰略性、前瞻性、示范性于一體的高端項目以及投融資平臺建設。
  二是省部共建使示范區與全國農業科技示范區的戰略合作聯盟成為可能。此舉為跨地域合作開辟新途徑,將使共建區域內、園區間形成“跨欄式”橫向聯合,凝聚起優勢互補的強大合力。各聯盟園區間的要素資源將實現跨地域流轉,既結盟合作又采取差異化競爭方式,實施錯位發展,達到“1+1>2”的效果。科技部統籌協調各地規劃,實現共建聯盟區域一盤棋,發展方向和產業布局上,構建聯盟園區各自發展的“微循環”融入省部共建的“體循環”,輻射共建范圍以外的“體外循環”。具體到示范區,在省部共建的提綱挈領下,著眼全局搞規劃,規劃既要符合科技發展趨勢、符合“黃藍”國家戰略的總要求,也要符合本地實際,突出優勢與特色,避免與其他園區直接“撞車”。
  三是黃河三角洲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與北京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陜西楊凌國家農高區進行戰略結盟聯合。2011年9月底,省科技廳帶領濱州、東營兩個核心區,在科技部與北京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陜西楊凌國家農高區就戰略聯盟合作進行了會商,初步達成戰略聯盟合作意向。聯盟園區省建立科技、金融、信息、人才等有效資源的整合機制,培育開放式、專業化共性技術研發集群,構建“平臺—基地—人才—項目”一體化科研開發體系,實現人才、信息、資源、政策等方面的互通共享以及金融與產業的有機融合。
  在省部共建機制導引下,著眼新型合作機制,延伸合作觸角,探索實現形式,廣泛開展與政府、企業、大學、院所乃至金融機構間的深度合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示范區劃出1.87萬畝土地,在不改變現行管理權屬的情況下,采用飛地模式,按照“統一規劃、共同開發、優勢互補、利益共享”的原則,與廣饒縣合作建設生態產業園。此項合作既有效解決廣饒縣發展用地瓶頸問題,又為示范區快速起步提供了資金支持,成為借力社會資源的合作機制在示范區的生動實踐。

(作者單位:山東省東營市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區)
責任編輯:昝瑩瑩

?
主辦單位:中國農墾經濟發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東三環南路96號農豐大廈 郵編:100122
京ICP備11035685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472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