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7年我國糖料產業發展狀況
2016/17年糖料與食糖產業發展呈現“產量增、需求穩、進口減、去庫存、行業盈利”的總體特征,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糖料與食糖產量小幅增產,國內產不足需下前期庫存和進口使得供給寬松。在2014/15年至2015/16年連續減產后,2016/17年我國糖料與食糖產業進入恢復性增產周期。2016/17年全國食糖產量為928.82萬噸,較上年度870.19萬噸增加6.74%。其中,產甘蔗糖824.11萬噸,較上年度增加4.95%,占食糖產量的88.73%;產甜菜糖104.71萬噸,較上年度增加23.22%,占食糖產量的11.27%。同期全國食糖消費量為1500萬噸,同比基本持平。僅從產量和消費量來看,產不足需571萬噸,然而上年末740萬噸的國家儲備以及工業庫存,國內食糖供給寬松有余169萬噸。食糖進口和形形色色的走私糖,放大了2016/17年食糖供給寬松的程度。
二是國內糖價以震蕩下行為主,貿易保障措施下進口糖有所減少,國儲糖拋儲增加食糖供給。2016年10月-2017年12月,國內糖價總體經歷了先上漲、后下滑、之后區間震蕩態勢,上半年在6500元/噸至6900元/噸之間運行為主,下半年價格區間下移,以6200元/噸至6500元/噸區間震蕩為主。根據《關于對進口食糖采取保障措施的公告》(商務部公告2017年第26號)5月22日起,我國對配額外食糖進口實行貿易保障措施,即配額外食糖進口除了50%的關稅之外,征收保障措施關稅(2017年5月22日-2018年5月21日為45%、2018年5月22日-2019年5月21日為40%、2019年5月22日-2020年5月21日為35%),食糖進口大幅下滑。按照榨季來看,2016/17年累計進口228.19萬噸,同比下降38.82%;按照自然年度來看,2017年進口229萬噸,同比下降25.2%。同時激發了非正規進口糖流入。為保障食糖市場供應和價格平穩運行,2016/17年度國家先后對國儲糖進行拋儲101.58萬噸;廣西也對地方儲備糖進行了拋儲,2016年10月拋儲17萬噸,2017年9月拋儲32.67萬噸。
三是我國食糖呈現一定的“去庫存”特征。2017年食糖呈現去庫存特征,2017年9月底全國工業庫存為近6年來次低,廣西和云南第三方庫存也處于低位。
四是國際糖價下行震蕩,經歷先下跌后低位震蕩態勢。2016年9月,印度和泰國因干旱導致甘蔗生產大幅減產超預期,國際糖價大幅上漲,28日漲到525.33美元/噸,創4年多來新高。2016年4季度,國際糖市以震蕩上漲為主。2017年上半年,國際糖價以震蕩下行為主,市場普遍預期2017/18年食糖市場將供應過剩,關注焦點為巴西中南部甘蔗種植區的天氣,以及厄爾尼諾影響對印度作物帶來有益降雨的可能性。7月,受巴西霜凍、產量低于預期、雷亞爾升值、空頭回補、技術買盤支撐等因素推動以及超跌反彈因素影響,美國洲際交易所(ICE)原糖止跌反彈,下半年在308-353美元/噸區間內震蕩為主,2017年12月收盤于333.70美元/噸。
五是糖農增收、糖企增效,產業鏈主體收益回升。2016/17年國內糖業形勢有所好轉,糖農增收38億元,糖企盈利32億元,利潤較上年增加23億元。由于產業鏈主體利益整體回升,新榨季糖農種植意愿有所恢復。
二、2017年糖料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2017年糖料產業發展面臨的嚴峻問題包括:
一是尚未建立有效的生產扶持政策體系,產業鏈市場波動風險較大。全球食糖主產國,無論是食糖凈出口國、凈進口國還是基本平衡國,均將食糖作為戰略物資實行重點管理,并配套實施了一系列生產扶持政策,保障產業發展。從我國市場運行現狀看,主要實行臨儲政策,產業鏈劇烈波動風險較大。首先,糖價劇烈波動,短時間內經歷“過山車”行情,食糖市場和食糖產業大起大落現象顯著。其次國內外食糖價格傳導之間缺乏“風險閘”,兩者高度聯動。與國內形成對照的是,美國通過一系列生產扶持政策,使得國際原糖價格處于352.42美元/噸時,美國國內糖價可大致穩定在460.34美元/噸的目標價格。這些情況表明,中國糖料與食糖產業亟需建立有效的生產扶持政策體系,目標是構建糖業可持續發展機制,避免價格震蕩對糖料產業的沖擊。
二是糖料產業基礎競爭力不足,制糖成本與世界主要食糖出口國差距較大。2017年12月1日,我國柳州糖價比巴西進口糖完稅價(配額內)高出2711元/噸,比泰國進口糖完稅價(配額內)高出2699元/噸。我國糖價與巴西、泰國進口糖的差異反映了制糖成本的差距。我國噸糖成本分別是巴西、泰國、印度的2倍、1.71倍和1.6倍,其中,原料成本約占78.78%,加工成本約占21.22%。單位生產規模小、基礎競爭力先天不足,導致糖料成本偏高(內蒙古甜菜70%實行機收,甜菜成本較甘蔗成本每畝低700元),這是我國糖業短期內的現實基礎。巴西、泰國、澳大利亞甘蔗戶均規模分別為40公頃、25公頃和80公頃,而廣西僅0.4公頃,分別是巴西、泰國、澳大利亞的1%、1.6%和0.5%。我國甘蔗地塊小且蔗區大多地處丘陵紅壤旱地及坡地,土壤貧瘠,春旱、秋旱現象普遍。生產組織化程度偏低,綜合機械化普及率有所提高,但機收技術嚴重滯后,主要靠手工作業,人工成本占到甘蔗生產成本的一半。機收往往需要以適度規模和土地平整為基礎,還需要品種、種植、砍收、運輸以及糖廠壓榨工藝與之配套,這直接制約了這些土地上新品種的推廣、灌溉技術的運用和機械化的發展。
三是原料不足引發產需缺口加大,產業保障能力有所下降。2016/17年,我國糖廠產能加大而糖料不足問題日益凸顯,糖料產量年際波動較大,制約發展的瓶頸難以突破,食糖需求較為平穩,形成了571萬噸的產需缺口。受比較效益影響,全國糖料種植面積從2012/13年的190.23萬公頃降低到2016/17年的139.58萬公頃,下降了26.63%,全國食糖產量從2012/13年的1306.84萬噸下降到2016/17年的928.82萬噸,下降了28.93%,食糖產量占消費量的比率降到62%,食糖產業保障能力有所下降。
四是“蔗工荒”問題嚴重。主產區的監測結果表明,54.43%的蔗農認為“勞動力雇工短缺,種植砍收出現蔗工荒”是甘蔗生產過程中面臨的突出問題。從行業總體來看,我國蔗農平均種蔗年齡為47歲,全程機械化滯后,甘蔗產業面臨勞動力年齡偏大以及人工費用高限制種植收益等問題,這將成為甘蔗產業發展的不穩定因素。
五是甜菜自育品種進展顯著,甜菜種子加工分級與丸粒化包衣技術制約推廣。我國甜菜育種科研工作取得較大突破,近年陸續有自育單粒新品種審定,但由于種質資源匱乏,品種根型與整齊度、塊根產量等與國外品種仍存在差距。目前我國甜菜生產中,大面積推廣應用的機械精量直播和紙筒育苗移栽所需種子均為丸粒化包衣單粒型種子,國內自育審定的遺傳單粒種,產量、質量表現不錯,但甜菜種子加工分級與丸粒化包衣技術不過關,種子加工設備落后,丸粒化加工后種子發芽率達不到95%以上,這嚴重制約了國產自育品種的推廣應用,目前生產中使用的丸粒化品種均為國外引進品種。
三、2018年糖料產業發展趨勢分析
一是糖料面積穩中略增,2017/18年產糖量預計增加。2017/18年,我國糖料種植面積由上年139.6萬公頃增加到141.7萬公頃,增幅1.55%。其中,甘蔗種植面積約為123.13萬公頃,增加0.67萬公頃;甜菜種植面積約為18.6萬公頃,增加1.53萬公頃。在種植面積穩中略增以及氣候較為適宜影響下,2017/18年估計產糖量約為1020萬噸,其中甘蔗糖和甜菜糖分別約為907萬噸和113萬噸,如遭遇不利氣候產糖量將低于估計值。
二是食糖消費基本平穩,糖價震蕩運行下進口量仍然較大。2017年我國食品工業平穩增長,1-12月國內七類主要含糖食品累計產量均呈增長趨勢,增幅為0.74%-7.24%。從增幅來看,七類主要含糖食品增幅由高到低排序如下:冷凍飲品(7.24%)>碳酸飲料(6.07%)>速凍米面食品(5.90%)>乳制品(4.17%)>果蔬汁飲料(4.06%)>罐頭(3.75%)>糖果(0.74%)。考慮到淀粉糖的替代,2017/18年食糖消費估計為1500萬噸,與上年基本持平。盡管巴西、泰國等生產成本明顯低于我國,貿易保障措施下進口食糖“按需、有序、平穩、可控”,2018年進口糖300萬噸以內的可能較大。
三是國內食糖市場實際供給寬松,糖價震蕩運行可能較大。僅從國內食糖產量和消費量來看,食糖產不足需;考慮到前期庫存和假定300萬噸的食糖進口量,國內食糖市場供給寬松,屬于去庫存階段。因此,考慮到國際糖市供給過剩以及國內食糖市場的供求格局,國內糖價震蕩運行可能較大。
四是糖農收益穩定而糖企收益可能下滑,根本上取決于糖價走勢與產業政策。在糖價震蕩下行預期下,鑒于廣西、云南、廣東、內蒙古、新疆等地糖料收購價均已經確定,糖農收益較為穩定而制糖企業受食糖銷售價格影響可能下滑,因此,2017/18年制糖企業收益可能差于2016/17年,在國內糖價與食糖產業支持政策下制糖企業有望保持盈利。
五是全球食糖市場預期供給過剩,國際糖價震蕩下行可能較大。據國際糖業組織(ISO)預測,2017/18年,由于泰國、歐盟、印度、中國食糖增產,全球食糖市場可能供給過剩500萬噸。巴西受到糖價和原油價格的影響會調整糖醇比率,而甘蔗品種退化等因素影響單產,雙重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巴西食糖產量存在不確定性。ISO預計2017/18年全球糖產量將攀升6.6%至1.794億噸,而消費量預計僅增加1.7%至1.744億噸。并且有跡象顯示,2018/19年全球糖市將供應過剩300萬噸。由于預計糖市供應在2017/18年和2018/19年連續兩年供給過剩,因此糖價前景并不樂觀。ISO認為,即便巴西繼續提升乙醇生產比例,也只是會降低2018/19年的全球糖市供應規模,并不會令糖市在2019年之前回歸供應短缺。未來國際市場重點關注巴西、泰國、中國、印度的產糖和政策狀況,匯率、石油價格變動對巴西糖產量也有影響。
四、糖料產業發展政策建議
糖料產業發展涉及到我國邊境地區4000萬糖農的切身利益,關乎所在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戰略地位重要。國家有關部委在制定宏觀調控政策和對市場進行干預時,要堅持“食糖立足國內”的戰略方針,從保護4000萬糖農利益和維護邊疆地區社會穩定出發,保障行業走上良性發展軌道。
一是盡快構建以目標價格為核心的糖料生產扶持政策體系,穩定我國糖業的基本保障能力。糖料與食糖產業亟需構建“組合拳”產業政策體系,穩定生產者利益和產業發展。該政策體系應考慮生產者利益穩定機制、目標價格、收入保險多策并舉,即短期盡快通過轉移支付等措施穩定生產者利益,穩定糖業基本保障能力;中期試行“目標價格政策”,構建糖業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基礎;長期試行“收入保險”或者“價格保險”,條件成熟時可借助“保險+期權”或者“保險+期貨”的模式通過期權保費補貼構筑糖業的風險保障工程。
二是加大中央及地方財政對基礎性研究和產業升級的支持力度,提升糖料產業綜合競爭力。首先,發改委、財政部、農業農村部設立糖料生產專項資金,重點支持高校、企業和科研機構加快良種繁育和品種研發,開展抗病、抗逆、高品質、適宜機械化種植新品種的選育,積極推進節水、減肥、減藥、病蟲害綠色防治及全程機械化建設等節本高效綜合栽培技術模式的研發。其次,發改委、工信部、財政部設立技術裝備改造專項資金,重點支持制糖企業技術改造、產業升級以及“三品戰略”實施,主產糖省級政府加大相關配套政策和資金支持。再次,配合加快雙高基地建設步伐,著力推進土地整合、節水灌溉和規模種植,改善糖料生產條件;加快優良新品種選育推廣,優化糖料品種栽培結構,提高糖料良種覆蓋率;全面推廣綜合農藝措施,包括測土施肥、深耕深松、地膜覆蓋、甜菜紙筒育苗、病蟲害防治等實用技術,為糖農提供適時技術指導,提高科學種田水平。通過綜合施策,提高糖料單產和含糖率。
三是以市場為導向,培育多種形式的新型生產經營主體。有條件的區域,在以市場為導向的前提下通過推動土地流轉整合,積極發展糖料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和糖農專業合作組織,促進糖料生產專業化、規模化、良種化、集約化,朝著科學種田方向邁進。
四是加快種子丸粒化加工技術與加工設備的引進與研發。國家立項支持,加快種子加工包衣及丸粒化技術與種子加工設備的引進與研發速度,促進甜菜國產自育優良品種的推廣種植,改變國外品種一統甜菜生產的局面,確保我國甜菜生產中甜菜種子的數量安全和質量安全。
五是抓好甘蔗全程機械化技術推廣,以降低生產成本,緩解勞動力不足約束。首先,我國食糖生產成本與國外有較大的差距,根本原因在于我國糖料生產單位規模小,機械化水平低,以人工為主的糖料生產成本高。要充分利用好2017-2019年我國貿易保障帶來的珍貴機遇,配合《糖業轉型升級行動計劃(2018-2022年)》,盡快提高甘蔗全程機械化應用范圍,大幅度降低糖料和制糖生產成本。其次,樹立全產業鏈思維,在具備條件的地塊,以制糖企業為主體,著眼以機械化為核心的整體解決方案,綜合施策,統籌解決標準蔗田建設、機具研發、良種良法推廣、機械化生產體系構建、儲運壓榨等各環節的突出問題,支持推動廣西500萬畝“雙高”基地和云南糖料蔗有條件的區域實現全程機械化。并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實行大、中、小型規模甘蔗生產機械化共同發展模式。最后,對于不適宜機械化操作的小型地塊,可以借鑒泰國經驗,采取適宜人工砍蔗的弧形彎刀,提高人均砍蔗效率(由1噸/日提高到2噸/日),但這需要糖廠對于夾雜物提高忍耐度,或在壓榨甘蔗的前端加裝除雜機系統,在糖廠集中高效機械除雜,替代千萬蔗農在地頭低效率分散除雜。
六是嚴打走私,確保實施貿易保障措施的效果。實行貿易保障措施后,要避免進口糖減少的部分被非正規進口(走私)替代,進而對國產糖的消費形成“擠出效應”。需要多部門聯動嚴打走私,避免走私形式更為隱蔽復雜多元化,鞏固貿易保障措施給糖業帶來的三年難得發展機遇。
(本文系“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國家現代農業(糖料)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專項資金(CARS-170601);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13YJC790097);國際農業研究體系‘主要國家食糖市場穩定政策跟蹤研究’”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北京工商大學 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
責任編輯:蔡基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