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的酒、煙臺的果,東阿的阿膠、樂陵的棗,章丘的大蔥、萊陽的梨,還有濰坊的蘿卜皮。”提起一種產品,大家就會想到相應的地域特色和對應的知名品牌。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特產數不勝數,尤其是特色食品占了特產中的絕大多數。但是,往往很多極具特色和品質的農產品偏居一隅,知名度局限在某一區域,銷售半徑短,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事實上,大市場大品牌的種子和土壤就在地方特產市場中。那么,如何才能讓地方的優質特色農產品提高知名度和口碑呢?來看看中國鄉村之聲特約評論員徐春暉的觀點吧!
一直以來,我國農業是農戶分散性生產經營,不僅規模小,而且其他的生產要素無法在這種分散性生產經營中被充分利用。在各種因素的制約下,實際上農戶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并沒有太大的市場競爭力。所以,要想讓地方的優質特色農產品以飛快的速度鋪遍全國,就必須建立大特產的觀念。因為特色產業見特效,首先要做大種植規模,鼓勵企業與農戶簽訂訂單,保護價收購,保護農民種植積極性,逐步做大種植面積。也有說法說一個區域品牌最好由另一個公司來運作,一個品類要專注打造一個品牌,這都是一些有益的嘗試,這樣可以把各方力量調動起來,聚焦各方來做大做強。
在強調區域化和特色化的同時,還必須要形成品牌,走特色農產品品牌化的道路。為什么一定要強調品牌化?因為土特產要成長為特色產業,關鍵還是要加強品牌的建設。如何生產出能讓消費者識別的具有區域特色的品牌化農產品,這是每個地方都要思考的問題。其實,從當前消費者對區域特色農產品的需求上來看,人們最注重的就是區域的形象,即生產這種農產品的地方生態環境怎么樣,人文歷史怎么樣。再就是農產品的形象怎么樣,有沒有質量保證、安不安全、口感好不好、營養價值如何、社會認知度高不高等等,都在人們的考慮范疇之內。
另外,那就要看營銷手段能不能吸引到人了。當然,給自己的產品起一個響亮的名字是打造農產品品牌的開始,甚至可以說,一個好產品名可以事半功倍。比如以突出原產地的品牌“陽澄湖大閘蟹”“陽山水蜜桃”,地域特色就十分明顯;而類似“王老吉”“六個核桃”等品牌名稱不僅傳達了歷史傳承,也包含了人們觀念上的基本認同;再比如農產品知名品牌“褚橙”原來叫“云冠橙”,后來改為“褚橙”后,一下子就把褚時健的傳奇人生和這個橙子聯系到了一起;而也有將產地名稱+品類名稱作為品牌名稱的做法,比如西湖龍井、金華火腿、烏江榨菜、龍大粉絲等,都是從優勢產區成功走出來的優秀品牌,值得借鑒。
此外,從產業角度講,還是要延長產業鏈條,深度加工成規模發展“孵化器”。比如在有“中國臍橙之鄉”美譽的湖北省秭歸縣,當地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引領,開發出了橙汁、橙茶、橙酒、橙醋、精油、果膠、保健食品等系列產品;并通過“臍橙+文化+旅游”模式,以臍橙等生態農業為基,以美麗田園為韻,以屈原故里風俗、峽江風貌為載體,吸引游客前來鄉村游、自駕游和采摘游。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根本。我們要不斷通過延長產業鏈,打造本土品牌,培育壯大特色產業,讓特色產業成為農村產業興旺和農民增收的新載體。只有這樣,小特產才能打造出大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