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墾改革發展的大潮中,有這樣一位基層領路人,他直面農場職工的憂心,凝聚起改革的共識;打消地方政府的顧慮,推動建立起墾地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精益求精,創新推動以社區為載體承接辦社會職能;挖掘改革的潛在紅利,盤活土地為企業化和產業發展奠定根基。
這位基層領路人就是廣西農墾良豐農場場長楊進清。在他的帶領下,廣大干部職工凝聚共識,銳意改革,搶抓機遇,挖掘紅利,讓這個有64年歷史的老農場迸發出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改革不能靠等和要,而是靠挖掘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農墾改革發展的意見》出臺,這讓在農墾工作了20多年的楊進清深感振奮。談起文件內容,他如數家珍。“推進墾區集團化改革”“改革國有農場辦社會職能”“創新農業經營管理體制”“創新土地管理方式”……這一條條意見不止提振了信心,更讓楊進清看到了解決良豐農場改革發展具體問題的可行路徑。
但看到路徑并不意味著一馬平川,楊進清深知,是改革就有阻力,改革紅利不能靠等和要,而是得靠挖掘。
直面改革,同時就必須直面職工們的憂心——企業化改革農場是不是不管職工了?會不會把職工的福利待遇改少了、改沒了?
推進改革,同時就必須打消地方政府各職能部門的顧慮——農墾改革是不是甩包袱,把負擔推給地方政府,增加地方財政開支?
為解決“不想改”的問題,挖掘推動改革的士氣,楊進清組織職工參與廣西農墾工委開展的“學文件精神,促改革發展”解放思想大討論,深入果園地頭,與職工群眾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對大家普遍關注的待遇等問題進行說明。同時,查擺阻礙農場改革發展的思想障礙,讓干部職工對農場企業化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緊迫性有了更加透徹的理解和更加清晰的認識。
為解決“不會改”的問題,挖掘擔當改革的能力,楊進清牽頭成立改革工作領導小組,抽調精干力量專門負責改革工作,建立健全工作制度,研究制定改革工作計劃,做到“任務有圖、進度有表、責任到人”,為改革提供可靠的組織保障和制度保障。
為解決“不能改”的問題,挖掘推進改革的機制,楊進清帶領的班子除了經常向自治區農墾工委、農墾局,桂林市委、市政府匯報工作爭取支持外,還不斷加強與雁山區委、區政府及有關職能部門的溝通聯系。
楊進清堅持同地方政府“打成一片”,凡是改革相關的文件,都一一復印、劃出重點,親自送到有關部門案頭,千方百計爭取地方黨委、政府對農場改革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工作責任心強、謀劃推動實、溝通協調好。”雁山區委書記古保華這樣評價楊進清。經過良豐農場班子的不懈努力,地方政府也主動提高站位,認識到墾地關系就如同魚水,農場社會職能改革不是負擔、不是包袱,而是發展機遇,進而積極尋求與良豐農場合作,主動為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工作保駕護航。桂林市委、市政府,雁山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多次深入農場調研座談,對改革過程中發現的問題予以及時協調解決。
以社區為載體承接辦社會職能,
把果香家園辦成精品社區
每天下午四點半,放學回來的孩子直奔良豐農場社區兒童樂園,或寫作業、或看書、或玩耍,還有大學生哥哥姐姐陪伴看護,孩子的歡笑聲讓良豐佳園小區洋溢著幸福的味道。集學習、閱讀和運動為一體的“四點半課堂”,位于桂林市雁山區廣西農墾國有良豐農場,是雁山團區委牽頭、雁山大學城青年志愿者聯盟負責具體實施的一項公益助學活動,解決部分家庭孩子放學后無人看管的問題。這是墾地雙方打造“果香家園”黨建社區品牌的有力舉措,也是良豐農場社會職能改革成果的一個生動影像。
本著對全場職工負責、對農墾事業負責的態度,楊進清立足農場資源,反復研究琢磨,一字一句斟酌擬定并推動了《良豐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實施方案》的順利出臺,同時與桂林市雁山區領導進行多次探討,并最終達成共識:地方以社區為載體承接農場辦社會職能,既能解決機構問題,又能方便農場居民辦理日常事務,創造性地破解農場社會職能改革中“機構、承辦、便民”三大難題,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新模式。
今年2月28日,由桂林市雁山區政府投資興建的良豐農場社區服務中心正式揭牌辦公,良豐農場所承擔的社會行政性、事業性和服務性職能將逐步分離移交雁山區政府或對應專業管理部門,實行屬地化管理,使農場職工享受到與桂林市城區居民同等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
廣西農墾局副局長、農墾集團副總經理楊偉林認為,良豐農場社區服務中心的成立為農場社區居民生活和辦事提供了便利,減輕了農場負擔,也為廣西國有企業社會職能改革樹立了榜樣。
社會職能改革有了顯著成效,楊進清的腳步卻片刻未停。他以社區服務中心的掛牌為契機,繼續爭取加大地方政府對社區建設的支持力度,以抓鐵有痕的決心,把社區建設全面落到實處。
通過與雁山區委主要領導的溝通,打造良豐農場品牌社區被納入了雁山區和良豐農場雙“書記工程”,墾地合力打造良豐農場社區“果香家園”黨建品牌。同時動員接收農場社會職能的雁山區各單位,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共同打造“良豐農場社區”。于是,街道辦負責服務中心辦公設施和服務大廳的優化,組織部負責黨建工作室的策劃與布置,交通局負責從桂陽公路到良豐農場小區的道路建設,林業局負責良豐佳園大門外的綠化,建設局承擔農場舊房屋的立面改造,宣傳部和衛計局負責兒童活動中心、義工服務站創建,文體局負責體育場所的建設,城管局負責對影響社區景觀的建筑進行拆除及清理等等……
現如今,從桂林市區出發,沿著桂陽公路行進,可以清晰地看到良豐農場社區服務中心和良豐農場社區的醒目標志矗立在道路兩邊。社區現已完善配備便民服務站、兒童服務站、文化生活服務站、社工服務站,同時充分發揮轄區內高校資源豐富的優勢,開辦“四點半課堂”,開展一系列義工服務,有效解決了職工子女放學后無人看管的問題,提升社區居民生活質量,社會效益日益凸顯。
企業化是農場發展的機遇,
辦企業就必須有產業
楊進清一直記得,部分農場職工響應號召交回土地時充滿期待的目光。為此,他深謀遠慮:“企業化是農場發展的機遇,辦企業就不能沒有農場自己的產業。”
而對良豐農場來說,產業發展首先需要解決兩個基礎問題,一個是土地,另一個是資金。
農場上一輪土地承包經營合同執行以來,出現了職工退休后私自將所承包果園轉租的現象,有超過200名的周邊農民長期經營農場土地,這對保障職工權益,發揮國有農場農業統一經營管理和服務職能帶來了很大不便。
“有了這項政策,我們才好改革。”楊進清的依據來自33號文件第三部分第九條,“職工承包租賃期限不得超過其退休年限,防止簡單固化承包租賃關系。”
楊進清與班子成員認真研究,挖掘文件精神所蘊含的改革生機,建立起農場職工和外來人員承包租賃經營農場果園土地的有關規定,制定了與職工身份相適應的銜接機制。對果園(土地)經營權承包的合同年限、轉讓范圍、合同期滿果園清退,以及職工退休或因故去世后果園(土地)經營權承包處置方式重新作出規定,明確規定職工“退休退崗”的處理辦法。
這些新動作,打破了農場土地經營權長期固化的桎梏,為加強對國有土地的管理盤活和推進農場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充分發揮農場土地資源優勢,規劃建設旅游休閑觀光農業項目過程中,楊進清帶領廣大干部職工大膽創新,提出利用八分場劃撥農用地使用權抵押貸款解決項目建設資金困難問題。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2個多月的努力,取得了桂林銀行、陽朔縣及桂林市國土部門的大力支持,用960畝農用地抵押,取得了利率非常低的5年期項目貸款4500萬元,其中項目建設貸款3500萬元,流動資金貸款1000萬元,解決了農場旅游休閑觀光農業項目一期融資的難題。這一銀企創新合作的“良豐經驗”,被農業農村部作為典型在全國進行了推廣。
創新的土地經營管理模式,有力突破了項目建設的資金“瓶頸”問題,有力推進了項目建設。目前,旅游休閑觀光農業項目一期主體建筑已完成,進入裝修階段,預計2018年底就能開門迎客。
成績來之不易,發展任重道遠。深化改革,挖掘更大的改革紅利,農場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在楊進清的帶領下,良豐農場正以農場企業化改革為契機,進一步加強與地方的合作,強力推進墾地融合發展:共同推進玉圭園·環球名勝項目建設并成功運營;為即將建成的良豐旅游休閑農莊做好配套服務,力爭創建桂林市一流品牌農莊;以桂林推進國際旅游勝地建設為契機,充分整合良豐農場水果產業和旅游資源等優勢,積極創建廣西農墾桂林相思江休閑農業(核心)示范區,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助力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生根、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