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元國是內蒙古大興安嶺農墾甘河農場一連職工,今年55歲,從事農業機械制造和研發已經31年了。31年來,他共完成技術創新、研發項目7項,其中獲國家專利4項,正在申報國家專利的有3項。孫元國已成為鄉親們眼里的能人,被大家稱為“農墾發明家”。
癡迷機械,喜歡“鼓搗”,他走上了發明創造之路
孫元國是一名普通的農墾職工,卻有著遠大的夢想和追求,他只是一名高中畢業生,卻有著堅韌的探索精神和執著的信念。
從小常常幫著父輩下地干活,看到父輩們常年辛苦勞累在土地里“刨食”,年紀小小的他在心里萌發了一個心愿,要幫父輩們勞作時省時、省力。這一想法一直縈繞在他的心頭。高中畢業后,他到甘河農場修造廠做一名學徒工,開始潛心琢磨可以提高農業效率的農業機械。
上世紀80年代初,當時提得最多的是農業現代化,孫元國開始了機械研發工作。只有高中學歷的他,當時連圖紙都不會看。他就從最基礎學起,午休時間纏著有經驗的老師傅,請他們講解圖紙;一有空就找機械方面的書籍研究,把自己認為有用的技術知識點記在本子上。從鈑金工到鉗工、車工、打磨工,孫元國很快掌握了車間幾乎所有工種的基本操作技巧。他又買來配件做試驗,查閱書籍鉆研機械知識,并騰出自家院子建起兩間鐵板房當“車間”,對一些廢棄農機具修修改改。有時因為一個零部件,他要反反復復進行幾十次試驗。在他“鼓搗”之下,一些破舊的農機具居然還能下地干農活了,這讓他欣喜不已。由此,他逐步走上了創造發明之路。
90年代,大興安嶺地區連續多年秋澇,普通機車下不去地的情況很嚴重,莊稼收不回來,就沒有收益,一時間大家都陷入了困境。這樣的情況讓孫元國很著急,同時,心里也憋著一股勁,他決心要研發一款機器來解決這個難題。起初,他和別人說起這個夢想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懷疑他,甚至嘲笑他。面對各種質疑,孫元國并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繼續默默地潛心研究。
功夫不負有心人。幾經失敗后,孫元國終于研發成功了!他將原來進口葉尼賽輪式收割機改裝成半鏈軌,解決了秋澇陷車的難題。在秋收時,他改裝的機器很受歡迎。他沒日沒夜在車間里忙活著,他說:“當時,沒有感覺到累和辛苦,在每改裝完一臺機器的時候,心里很高興。”
當人們還沉浸在莊稼豐產豐收的喜悅中時,孫元國又有了煩心事,因為他發現E514收割機在作業時總是出現漏油的現象,不僅浪費油料而且影響作業。這點小問題,難不倒愛鉆研、愛琢磨的孫元國,經過幾天的設計安裝,他成功為E514收割機改裝了外置油缸控制,解決了故障多、影響作業的問題。
在每一臺新機具研制出來后,他先在自家的地里搞試驗,反復磨合調整直到滿意為止。新機具投入作業后,他常常深入到田間地頭,每當周邊農戶前來圍觀,他都會手把手指導農戶實地操作,并廣泛聽取農戶意見建議,對新機具進行進一步改進。他說:“農機具生產出來是用的,不是讓人看的,必須讓農戶用著方便,不能只想著賺錢。”
當孫元國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農機具改造發明之中時,他自己感覺到前所未有的充實和快樂,但在別人眼中,他卻成了個“不安分”的人。剛開始妻子也常勸他:“咱安安分分種咱的地,農閑時打打工,日子過得安穩就行,別瞎折騰了。”但不管誰說什么也改變不了他的想法,他拿出家里所有積蓄投入發明中。
他最開始只有一臺手砂輪和一臺電焊機,就這樣兩臺工具,相當于白手起家一樣。由于資金嚴重不足,孫元國只能去廢品店收購機器,車床、鉆機、切割機、電焊機等全部收購廢舊的,把家里積蓄都花光了,當時還負債10萬元。妻子孩子不理解、不支持,但孫元國還是一有點錢就買配件、搞發明。到現在他也沒有屬于自己的廠房,只租賃了農場空閑的200平方米左右舊平房作為生產車間。冬天車間里面沒有暖氣,只能在零下30度的環境進行研發,手凍壞了,腳凍僵了,關節炎更嚴重了……到現在孫元國走路還有些蹣跚。
他常說:“我本身是種地的農墾職工,知道農民的辛苦,我的夢想就是農民的夢想,凡是農民需要的機械我都想發明。”
苦盡甘來,夢想成真,他獲得多項國家專利
創造是快樂的。大家把孫元國看成了不起的“發明家”,而孫元國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創新中體會到了人生的樂趣。
孫元國成了遠近聞名的改裝專家,而他并不滿足于機器的改裝,開始根據實際需要進行研發。為了更好地將自己的發明創造用于社會,2013年3月,他創立了甘河農場植保裝備研究所,致力于農牧業適用型機械的研發、試驗及推廣。
近幾年,東北大部分農區出現了高稈作物田間中、后期管理難的問題。目前,國內沒有適合于東北地區土壤情況的中小型田間中、后期管理的配套機械,而進口機械價格高、維修難,作業成本高,令農戶們望而卻步,導致了中耕、除草、病蟲害防治和晚期施肥等多項作業難以順利完成,使農作物產量低、品質差,收獲期延后,直接影響到了下一年春播生產的質量。
針對這一難題,2013年9月,孫元國開始組織自己的團隊進行市場考察。他自籌資金,依靠熟練掌握的機械動力、動力傳輸、基本電路,經過將近一年的反復修改、試驗,終于設計出了第一臺“自由式多功能高稈作物植保機”。接著研究設計多功能高稈作物植保機,獲得兩項國家專利。多功能高稈作物植保機一天可作業3000畝,是普通噴霧機作業量的6倍,大大提高了病蟲防治效果。通過2015、2016、2017連續三年各項作業、試驗,每畝可增收200-400元。
2016年8月,孫元國帶著自己的多功能高稈作物植保機參加莫旗人民政府舉辦的“創業創新大賽”,獲得了三等獎;當年10月份參加“呼倫貝爾市舉辦的創業創新大賽”,獲得了大賽“創意組三等獎”及“網絡最佳人氣獎”。
發明是快樂的。對于孫元國來說,每次發明創新成功,他都要興奮好一段時間,這是他進行下一個發明的最大動力。
2016年,他又相繼成功研發出“轉盤掃地機”“滾刷式掃地機”“全液壓式滾刷掃地機”“清雪機”“三軸式滾輪破冰機”等,成功解決了農村道路除冰、清雪及傾倒垃圾等各項人工作業勞動繁重問題,為凈化環境、建設美麗鄉村做出了貢獻。
2017年10月,他研發的“多功能青貯飼料回收機”測試成功。該發明獲得兩項國家專利。“多功能青貯飼料回收機”是一種玉米割尖、去雄、回收做青貯飼料的機械裝備,既可以給玉米割尖去雄,達到增產、增效的目的,又可以將割掉的部分回收利用,減少秸稈焚燒對環境的污染,同時解決了種植青貯飼料占用耕地的問題,畝可回收青貯飼料1噸以上。經2016年、2017年秋季各項作業試驗,每畝可增收60-105元。
2017年5月,孫元國成功研制“廢棄玉米雄回收青貯機”,已申報兩項國家專利。每畝玉米割尖部分總量為2400公斤左右,每公斤價格0.1-0.2 元之間,每種植一畝玉米可增收120-240元。
2017年8月,孫元國又成功研制出“多功能氣吸式果實收獲機”,可以收獲菇娘、大棗和沙棘果等多種落地果實。目前已獲得國家專利。
回顧30年研發路上的艱辛,孫元國動情地說:“多年來,我雖然遇到了無數次的失敗,但我心中只有一個信念,只要堅持不懈,就一定會成功,實現人生價值!”
發揮技術優勢,造福鄉里,助力當地農民脫貧
孫元國在自己搞發明創造的同時,也不忘用科技幫助貧困戶解決生產難題,讓自己發明的新技術、新產品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助推器”,成為了當地農民交口稱贊的“科技小分隊”。
2014-2017年,孫元國的研究所為巴彥鄂溫克民族鄉三合發村和甘河農場的貧困戶金海波、杜鋼柱、敖立清等貧困戶提供由多功能植保機田間作業的機械服務,作業3100畝;為鄂溫克巴彥民族鄉巴彥街村免費實施農作物噴施農藥、玉米追肥2100畝。2016年7月,莫旗地區發生蟲災,他帶3臺多功能高稈作物植保機參與免費救災,在其他農機無法作業的情況下,作業3000余畝,挽回直接經濟損失200萬元左右。新產品、新技術的示范輻射帶動作用正在逐步顯現。
為了讓貧困戶掌握致富的技能,孫元國和他的團隊義務承擔起宣傳推廣科技的責任。自2013年起,針對當地農村人口居住分散、集中組織難度大的特點,孫元國決定將職業教育的課堂搬到村子里,開設“送技術技能下鄉培訓項目”,為農民提供農機操作、植保等多項技能的免費就業培訓。每個生產環節,特別是在植保期間,他都帶領自己的團隊深入田間地頭,免費為農戶實施技術指導。幾年來,孫元國親自去田間指導百余次,受益貧困戶200余戶。通過他的傳幫帶,當地不少農戶掌握了現代農業耕種技術,糧食產量逐年遞增。
愛心真情奉獻,結對幫扶脫貧。巴彥鄂溫克民族鄉振興村貧困戶向秀彪由于家庭人口多、土地少,愛人有病,導致家庭困難。孫元國得知向秀彪的困難情況后,馬上找到他,表示愿意幫他家共渡難關。2018年6月,孫元國幫向秀彪新建了120平米的住房,還為他打了深水井,解決了他家吃水的難題。同年孫元國又幫向秀彪流轉200只羊,幫扶資金20萬元,當年就見到了效益。向秀彪樂得合不攏嘴,說:“感謝孫所長幫我流轉‘扶貧羊’,幫我找到了致富的路子。我一定好好飼養,爭取明年發展到300頭,早日摘掉窮帽子。”
孫元國對農民有著深厚的感情,深知農民的疾苦,他多年來始終堅持為農民服務,熱心公益、扶貧濟困,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贊譽。由于貢獻突出,2016年以來,他的植保所相繼被大興安嶺農墾集團工會、呼倫貝爾市總工會、內蒙古自治區總工會授予“職工創新工作室”;他本人于2017年榮獲“呼倫貝爾市五一勞動獎章”、“內蒙古自治區五一勞動獎章”。不久前,內蒙古自治區總工會為他頒發了“2018年度內蒙古自治區職工優秀技術創新成果三等獎”證書。
每當別人夸他的發明很了不起時,他總是謙虛地說:“我就是喜歡研究,喜歡琢磨,這是我的愛好,沒什么了不起的。”
(作者單位:內蒙古大興安嶺農墾甘河農場)
責任編輯:成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