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歲月的時鐘指向2012年4月20日,這一天,對江蘇農墾來說,是一個令人喜慶的日子,她迎來了第一個甲子大慶。60年的艱苦創業,60年的風雨兼程,60年的輝煌業績,此時此刻,江蘇農墾人心潮澎湃,豪情滿懷。我們走進江蘇農墾的每一個農場、每一個企業,觸摸她的滄桑,體驗她的脈動,感受她一個甲子的跨越。
跨越——
源自軍人的神圣使命和創業者的情懷
1952年2月,毛澤東主席作出關于軍隊參加建設工作的指示,并簽署命令:“我批準中國人民解放軍102師轉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農業建設第4師的改編計劃,將光榮的祖國經濟建設任務賦予你們。”4月20日,剛剛從炮火硝煙中走出來的萬余名官兵,在江蘇海門三廠鎮舉行誓師大會,移師蘇北灌溉總渠入海口屯墾待命,建設農場。一個以拓荒為使命的國營農場,就在這里破繭而出。從此,拉開了新中國江蘇發展農墾事業的序幕。
據原中共江蘇省委常委、原農四師政治部副主任徐方恒老人回憶:建場初期,農四師的官兵們在“滿目篙草不見人”的茫茫草灘上,“一把大鍬一桿槍,一張蘆席作營房,喝咸水、睡地床,草灘當作新戰場。”建茅舍、挖溝渠,墾荒造田。連續三個一百天的“三大戰役”,筑起了百里長堤,開挖了千條溝渠,墾出了萬頃耕地,長出了第一茬莊稼。同時,也培養出一批農機操作能手、水利骨干和英模人物。
1953年4月,中央軍委正式命名農四師為“國營淮海農場”。農四師以淮海農場為基地,繼續在省內考察墾荒,從1956年到 1968年十多年間,在全省江河湖海邊的荒灘上先后建起了臨海、寶應湖等20多個國營農場,并向全省農林場調派大批農機骨干和管理干部。從農四師到國營農場、從淮海農場到江蘇農墾、從軍墾戰士到農墾員工,實現了第一個歷史性跨越。
剛剛起步的江蘇農墾事業欣欣向榮。可是一場浩劫不期而至,“文化大革命”給農墾事業造成了難以愈合的創傷。由于“左”的思潮的干擾和破壞,全系統連年虧損,平均每年虧損1500多萬元。
然而,這期間一次時代的偶然機遇,江蘇農墾在迂回曲折中前行。1969年3月,中央軍委電令,在原江蘇省農墾公司的基礎上,建立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江蘇生產建設兵團,原有的農林場改編為四個農業師,25個農業團,6個獨立營,以及一批直屬單位。職工隊伍迅速壯大。截至1971年底,江蘇生產建設兵團的職工增至19.5萬人。
在這一時期,由于生產建設兵團的特殊地位,半軍事化管理、用軍事化指揮生產的做法,從客觀上控制了當時“文革”所造成的混亂局面,江蘇農墾經濟也有了一定的發展。據原江蘇兵團第三政委汪運祖將軍回憶:兵團依靠一體化管理的實力,僅用兩三年的時間,先后建起了紡織廠、化纖廠、制藥廠、化肥廠、機械廠等13個具有較大規模和影響的直屬工廠。工農業比重從18.9:81.1變為49.1:50.9,使農墾從一個單一的經濟結構跨越到工業和農業平分秋色的格局,為農墾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農墾走出荒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我們黨領導的農墾事業,從墾荒第一犁開始,就吸引著無數胸懷理想和志在四方的知識青年。在兵團期間,省級機關干部和來自省內10萬知識青年懷揣著“紅色激情”來到了墾區,成為農墾建設的生力軍。他們在長達十余年的插場生涯中,為農墾吹進了一股清風,注入了一股活力,成了新型的農墾職工,用城市文明影響著農墾的衣食住行,推動著農墾人的思想不斷解放。
1975年,中央提出全面整頓方針后,中央軍委電令撤銷江蘇生產建設兵團,恢復了江蘇省農墾局。1976年10月,黨中央一舉粉碎了“四人幫”。飽嘗“寧長資本主義草,不要社會主義苗”痛苦的農墾人掙脫了精神枷鎖,農墾事業重新迸發出希望的火花。墾區上下涌動著空前高漲的創業熱潮,田野里生機勃勃,車間里熱氣騰騰。1978年,江蘇農墾系統實現扭虧為盈,甩掉了長期虧損的帽子。
跨越——
在農墾人求索和開拓中演繹精彩
歷經滄桑但又精彩壯麗的江蘇農墾,讓人驚奇,讓人詠嘆,讓人欣喜……
1978年12月8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如春風化雨般滋潤著神州大地,改革開放的大潮拍打著渴望崛起的東方大國。江蘇農墾人理直氣壯地將工作重點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上來。從此,江蘇農墾事業又翻開了新的一頁。
1979年,江蘇農墾人率先大膽探索多種形式的生產方式。新洋農場19連實行任務到組、責任到人、聯產獎賠的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在廣大職工身上壓抑已久的勞動熱情。當年,農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經濟效益。據時任19連指導員華財耕介紹:“當年搞聯產承包,當年見效,1979年的糧棉產量分別比1978年提高了56%和124%,實現利潤30.9萬元。”一石激起千層浪,這種模式在全墾區得到了迅速推廣,職工們稱贊這種形式是“鼓了勤快人的勁,治了懶漢的病,革了大鍋飯的命”,是“治窮致富”的法寶。與此同時,農墾實行財務包干,推行“多盈不多交,少盈不少交,多虧不多補,少虧不少補”的政策。1981年,江蘇農墾在 全國農墾系統第一個實現了場(廠)盈利“滿堂紅”。
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的家庭農場,是墾區改革農業經營機制的又一個新跨越。
1983年10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萬里在研究起草1984年“中央1號”文件的座談會上說:“我看到了江蘇農墾系統有三個家庭農場的材料,搞得很好。成本低、產量高,這是一個突破。”同年11月1日,《中國農民報》在頭版頭條以《大農場里的小農場》為題,刊登了黃海農場宋興義、胡玉美、杜福田三名職工興辦家庭農場的調查報告,在全國農墾引起了極大反響。此后5年間,江蘇墾區興辦的家庭農場達3.6萬個,大農場套小農場的雙層經營機制的框架基本形成。這種模式改變了過去由總場、分場、大隊三級核算為總場、家庭農場兩級核算。農場普遍精簡管理人員40-50%,強化了大農場經營服務的功能,逐步形成了農業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新機制。
改革開放為江蘇農墾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實踐使江蘇農墾人變得更加聰明和成熟。農墾人在實踐中悟出了“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的真諦,認識到了農工商綜合經營才是農墾經濟發展的金光大道。1983年,經省政府批準,江蘇省農墾局更名為江蘇省農墾農工商聯合總公司,成功過渡到了農工商綜合經營的軌道。時任中山大廈黨委副書記、副總經理張蕓說:“1985年我參與了中山大廈建設,著力發展商業、服務業,江蘇農墾在商貿領域邁出了新的步伐。”1986年,江蘇農墾按照中央“8號文件”的要求,打破地區、行業、所有制的界限,積極發展橫向經濟聯合。當年全系統與周邊地區辦起各種形式的經濟聯合體62個,投資總額4000萬元,年產值約8000萬元,幫助鄉鎮安排就業、轉移勞動力2萬多人。這期間,建設商品生產基地、發展外向型經濟也成了江蘇農墾主打項目,先后建立起了4個良種生產基地, 9個畜禽水產生產基地,形成了種子、肉禽、水產、奶制品等10多條種養加一條龍的生產基地。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江蘇農墾人又在思索一個重要的命題,如何向農業現代化進軍。墾區通過大力實施“一為本”(以農為本)、 “一條龍”(種養加一條龍)、“一體化”(貿工農一體化)的“三個一”工程,先后建成了種子、肉雞、乳品、醋、酒、精制米等九條產業鏈。農業的初步產業化成為江蘇農墾經濟的基本依托,形成了“專業化生產、區域化布局,社會化服務”的格局,農副產品的商品率高達90%以上,農業機械化程度達90%以上,高出全國20多個百分點;科技貢獻率達55%,麥稻等大宗農作物的平均產量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0公斤以上,墾區實現了畝畝噸糧田。
走出國門辦農場,精心打造“非洲工程”。1990年以來,江蘇農墾購買并成功經營了贊比亞的友誼、中華等4個農場,糧食產量創當地歷史最好成績,被譽為“中國神龍”。時任江蘇省委書記的回良玉、李源潮等領導先后對“非洲工程”給予了充分肯定。
農業的發展引領著工業的強力推進,一批批場辦企業如雨后春筍般興起,形成了紡織、醫藥、化工、機械、電子、建材、農副產品加工等多行業、多功能的墾區工業體系。美爾牌姿羽絨服、月牌錦綸長絲、賞春牌腈綸絨衫、雙洋牌曲酒、海林牌內衣等20多個產品,市場信譽好,競爭力強,不少產品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贊譽。原國家副主席王震在美爾姿羽絨服展臺前視察,當聽到工作人員介紹這是江蘇農墾的產品時,連聲稱贊:“好好”。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走公司化道路,才能更好地實現農墾的多元化發展。1997年6月,江蘇農墾在全國農墾率先實行了經營管理體制改革。經省政府批準,“江蘇省農墾農工商聯合總公司”正式改制為“江蘇省農墾集團有限公司”,實現了行政管理向現代管理的跨越,生產經營向資本運行的轉軌。
體制機制的轉換為江蘇農墾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前進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二十世紀末,由于受到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國內農產品市場價格大幅走低,二、三產企業轉型滯后導致效益大幅下滑,一路高歌猛進的農墾經濟,再次陷入了困境,全系統出現虧損。
值得欣慰的是,面對嚴峻的形勢和挑戰,江蘇農墾人并沒有在艱難和波折面前退卻,硬是憑著一股子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拓荒精神,在反思中前進,在調整中發展,在困境中拼搏。以產權制度為核心的改革改制攻堅戰打響了,墾區企業重新煥發出了生機。農業上實施“先繳后種”,承租經營,大幅度調整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工業上實施資產重組,對國有企業改革實行“有進有退”,380多家場辦企業完成改革改制,2億多元民間資本注入了農場非農企業,20多家直屬工商企業通過“抓大放小”實現了產權多元化。在省政府的關心支持下,2001年墾區職工的養老保險納入了省級統籌,2002年墾區教育、公安等社會職能移交屬地政府管理。
改革激發了活力,墾區實現了“瘦身強體”。江蘇農墾按照“一體兩翼”的發展思路,在農場積極推進城鎮化、工業化、產業化。同時,墾區還大力實施農場管理機構、人事制度及農機、林權等多項改革。2006年3月,經省政府批準,江蘇省農墾集團有限公司吸收合并了江蘇省機械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壯大了農墾集團經濟實力。
2007年,“兩個率先”(率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號角吹遍了江蘇大地。墾區掀起了二次創業的熱潮,立足改善產業結構的不合理,著力推進工業化,上大項目、辦大企業、建大基地。江蘇正大天晴藥業、金象減速機公司等企業加大投資、擴大規模,創辦了蘇墾物流,新建了年產18萬噸的蘇墾麥芽,并購重組了承德銀河連桿公司。為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墾區大力推行農業模擬股份制改革,80%以上的糧食作物田實行了聯合承包經營,達到了職工增收、農場增效、土地產出增加的目標。二次創業實現了經濟發展的飛躍。
站在新起點,回眸歷史發展的軌跡,那一幕幕波瀾壯闊的恢弘畫卷,那一個個蕩氣回腸的響亮音符,匯聚成氣勢雄渾的宏大樂章!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江蘇農墾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輝煌的成就。2008年與1978年相比,江蘇農墾生產總值增長28.6倍,營業收入增長64倍,利潤增長422.4倍,上繳稅金增長43.96倍,固定資產投資增長99.29倍,職均收入增長51倍。
跨越——
使蘇墾在轉型升級中實現新的躍升
當歲月的巨輪駛入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的時候,“十二五”時期躍然眼前。搶抓機遇、加快發展、轉型升級成為江蘇農墾“十二五”發展的主旋律。2010年以來,江蘇農墾人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轉型升級才是江蘇農墾發展的必由之路。不轉變發展方式,就無法實現新的跨越。思想認識的統一,轉型共識的形成,為江蘇農墾跨越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動力。
“要以全省農業基本現代化指標體系為導向,以墾區農業資源整合為動力,開創江蘇農墾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局面。”江蘇省農墾集團公司總經理任建新說。
創新發展理念、推動轉型升級是江蘇農墾人實現跨越發展的新思路。目前,墾區已形成農林牧副漁及食品加工、醫藥制造、貿易物流及相關服務、投資及房地產、通用設備制造五大產業。蘇墾米業位居全國大米行業十強,大華種業成為中國種業20強。江蘇正大天晴藥業躋身中國化學制藥行業創新型企業品牌十強,蘇墾承德銀河連桿成為全國最大的商務車連桿生產基地,江蘇金象傳動名列中國減速機十強企業。轉型升級提升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擴大了企業的影響力。 2011年11月17日,省委書記羅志軍視察江蘇金象傳動時充分肯定了金象的轉型升級,勉勵企業專注于主業發展,積極開發高端產品和高端市場,不斷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開放的中國已經融入世界經濟大潮,江蘇農墾人跳出農墾求發展,積極尋求與國內外知名大公司的合作。2010年12月15日,泰國正大集團董事長謝國民先生訪問江蘇農墾集團時說:“江蘇農墾集團作為江蘇省最大的農業企業,一直以來都是正大集團最好的合作伙伴。”江蘇農墾積極與泰國正大集團實施戰略合作,在合資經營制藥企業的基礎上,又合資設立了江蘇正大蘇墾豬業公司,興建了國內一流的規模化種豬場,計劃形成年出欄100萬頭生豬及屠宰和深加工能力。與臺灣農友公司合作,合資設立了連云港蘇墾農友種苗公司,為廣大農戶提供優質果蔬種苗。與南通開發區、蘇州新加坡工業園區合作,共同發起成立中新•蘇通科技產業園。與金融企業合作,實現產業發展與資本運營并舉。江蘇農墾先后入股江蘇銀行、紫金保險、江蘇信托、省再擔保公司。同時,還著力打造投資創業平臺,先后設立了“江蘇農墾誠鼎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江蘇農墾誠鼎創業合伙企業”、“江蘇農墾溧水農村小額貸款公司”。
2010年10月在鄭州舉辦的第八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上,一些國外采購商紛紛對蘇墾農產品表示出濃厚興趣。這是江蘇農墾實施品牌戰略,提升農墾核心競爭力一個縮影。近年來,江蘇農墾獲得省級以上品牌達70個,其中墾區獲得江蘇名牌農產品總數占全省的9.3%。墾區農場全部進入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領域,共獲得“三品”基地和產品認證證書153個,非重復認證基地面積達80%。墾區品牌競爭力得到顯著增強,2011年33個市級以上名牌產品,平均銷售收入增長45.1%。
2011年,江蘇農墾加大內部資源整合力度,推動有限資源向骨干企業集中,加快骨干企業上市步伐,增強集團公司調控能力。選擇以農業資源整合為突破口,加強對農業的改革。用抓工業的思路來抓農業,對農業實行標準化生產、市場化營銷、項目化運作、社會化服務。整合18個農場的種植業和大華種業、蘇墾米業、蘇墾物流3個龍頭企業業務,設立“江蘇農墾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全力打造現代農業高地,著力提升農墾的核心競爭力。
歡樂寫在臉上,喜悅留在心底。回顧新世紀以來的10年發展歷程,一條美麗向上的弧線劃出了精彩與燦爛。2011年,江蘇省農墾集團公司實現銷售收入130.5億元,是2002年的3.67倍;實現利潤12.7億元,是2002年的27.28倍。
在不斷跨越中,江蘇農墾職工的幸福指數不斷提升,墾區在2009年比預期目標提前一年實現了總體小康。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體系實現全覆蓋,農場道路硬質化、黑色化、網絡化基本形成,公共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社區管理體系基本確立,社區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危舊房改造工程已于2011年開始實施,農場安全飲用水改造工程已全面完成。大力推進精神文明建設,10個單位榮獲江蘇省文明單位和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稱號,24個單位獲得地市級文明單位稱號。
60年,在人類歷史長河中不過是一朵小小的浪花,而對江蘇農墾來說卻是滄海巨變。在一輪輪的發展大潮中,人民群眾是始終歷史的創造者。60年來,墾區涌現出竇秀英、朱崇今、唐濤、陶惠啟等一批全國勞模和一大批部省級英模,他們是推動農墾不斷跨越發展的堅強脊梁。
在這片充滿希望的沃土上,碩果累累,憧憬無限。江蘇省農墾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春江滿懷豪情地說:“‘十二五’期間,江蘇農墾根據中央和省委提出農墾要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的要求,秉承‘引領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安全優質食品’的使命,努力把江蘇農墾建設成為以現代農業為身份標志,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和社會影響力的綜合性現代企業集團。”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風雨征程六十載,揚帆遠航新紀元。如今,江蘇農墾人又將站在新一個甲子的起跑線上,繼承傳統,開拓創新,邁起時代賦予的鏗鏘步伐,向著科學發展的美好明天,實現新的跨越!
責任編輯:成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