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一個響亮的名字,她因1948年解放戰爭那場舉世矚目的淮海戰役而載入史冊。4年后,新中國唯一一個以她的名字命名,并經中央軍委批準的國營農場在黃海之濱、蘇北灌溉總渠尾閘兩岸誕生了——她就是江蘇省淮海農場。
美麗富饒的淮海農場,現有總面積88平方公里,下轄7個分場,6個二三產單位,職工7000人。昔日的鹽堿荒灘,如今田園錦繡、大道平坦、樓房林立、集市繁榮,處處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翻開淮海農場六十年的建設史,每一頁都給人以震顫心靈的激動和喜悅,每一行都給人以思索和鼓舞。
60年前,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第102師改編為農業建設第四師,開進了位于淮河下游黃海之濱的蘇北平原,在百里茫茫荒灘上安營扎寨、屯墾戍邊、開荒建場。
“五岸六垛黃海邊,草灘海水連著天,荒涼無人煙,遍地是蘆花,嘴干想喝茶,咸水難靠牙”。一首民謠,是當時情況的真實寫照。
據當年的軍墾戰士回憶:“進入荒灘后,我們一人一張半蘆席,一把大鍬一桿槍,喝咸水,睡地床,開始了艱苦創業,……窩棚擋得了風,擋不了雨,冬天蓋著只有兩斤半的棉被,夏天兩人合睡在一張蘆席上。……向鹽堿地要田,向荒堿灘要糧,再苦也得墾荒,再難也要建場”。
艱苦惡劣的條件,沒有難倒農四師的戰士們,在這片鹽堿大地上,他們用汗水和熱血譜寫了一章章可歌可泣的詩篇。根據“不與民爭地,安置移民,場鄉共建,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方針,成立了“大口農業生產合作社”,建成了大批農田水利設施,軍墾戰士們還把開墾好的幾萬畝良田無償讓給了周邊的百姓耕種。
滔滔黃海盡情地訴說著這支英雄部隊創業的光榮事跡,五岸六垛的群眾廣泛傳誦著軍墾戰士們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動人故事。
在農四師開墾的土地上建起的國營淮海農場,為國家和農墾培養輸送了大批人才,被譽為江蘇農墾的搖籃。1952年到1955年,農建四師的軍墾戰士們還先后開墾了寶應湖等農場。淮海農場以她艱苦創業的精神贏得了世人的矚目。軍墾戰士們把青春年華奉獻給了艱苦創業的歲月,他們也為后代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農墾建設事業的發展,是無數人承前啟后、共同努力的結果。1962年至1969年,一批批城市知識青年的插場,為農場的建設增添了活力,在老一代淮海職工的幫助指導下,他們迅速成長起來。1969年,農場掀起了二次大生產高潮。最令人難忘的歷史上壯觀的一幕,是一次次的水利大會戰,數九寒冬,冰天雪地,男女老少齊上陣,手挖肩挑人海戰,農場的土地上留下了當年知青們的腳印和汗水。
兵團時期,農場用準軍事化的手段指揮生產的管理體制,控制了當時的混亂局面。隨著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到1975年兵團建制撤銷,又重新恢復農場建制。
滔滔江水、滾滾東去,茫茫大地、花紅柳綠。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制定的改革開放政策,為農墾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和環境。
在新的歷史時期,農場把握農墾農工商全面發展的新定位,以建設“三基地一中心”為主要任務,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淮海大地,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新一代農墾人,接過前輩的擔子,各行各業,生機勃勃。
1985年,農場廢除農業“大呼隆”體制,實行以職工家庭農場和大包干承包為主,實行統一經營、包干到戶,分戶核算,定額上交,多余歸己,完不成任務全額賠償,工業實行獨立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責任制,調動了基層企業和廣大職工的積極性。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農場由于受國有經營體制的影響,加上市場的變化和農業受災,累計虧損達1000多萬元,農場經濟一度跌入低谷。
農場要走出困境,必須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整合配置資源,下大力氣調整產業結構。從1993年開始,農場先后關停并轉10多個虧損微利的場辦企業,將有限的資金轉向農業,以先活農業而后活農場的經濟發展思路,積極推行“擴糧工程”。變麥、稻、豆均衡發展為全面實施稻麥輪作。2000年,農場又分別對農機、林業產權制度進行改革。改革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2003年,農場對農業單位土地資源全面實施租賃經營,實行“先交后種、三費自理”。由于土地租賃合同一定五年不變,農場經濟發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約。
2007年,農場響應省農墾集團公司的號召,開展“二次創業”。針對場情,創新發展思路,以現代農業為主導,完善農業產業格局,大力扶持場內參股的米業公司、種子公司,積極配合場外參股的麥芽公司、生態公司,通過龍頭企業的帶動,實現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與此同時,科學合理整合建筑房產、商貿流通、醫療服務等產業資源,經濟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隨著農業產業江蘇農墾農業資源的進一步整合,江蘇農墾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淮海分公司的成立,淮海的農業必將步入新的跨越式發展時期。
增加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是改善生產條件的重要環節。“十一五”期間,農場投入一億多元,主要用于土地平整、倉儲曬場、交通道路、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增強了農場的發展后勁。
僅僅用了四年時間,從國有經濟發展的“短板”到全線進位、打造跨越發展的“跳板”,淮海人勵精圖治,奮力趕超,經濟社會進入了加速發展時期。國有利潤從2007年的250萬元到2008年的516萬元,從2009年的1024萬元到2010年的1537萬元,2011年已經突破2000萬元。
在抓好經濟建設的同時,農場十分重視黨建和精神文明建設工作。2007年以來,在全場廣大黨員中先后分別開展了“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黨員與職工結對”和“黨員責任區”的“三部曲”活動,進一步密切了黨群關系、干群關系,也更加激活了黨建工作,彰顯了黨組織的政治優勢。
2007年以來,農場黨委創建并組織開展的“傳統文化、廣場文化、廉政文化、綠色文化”四張文化牌活動,在墾區內外享有盛譽,得到了省委宣傳部、省國資委和農墾集團公司有關領導的肯定。這一做法于2009年6月在全省思想政治工作經驗交流會上作了交流發言。2011年11月,《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和《農民日報》分別以較大的篇幅予以報道。
2009年下半年,農場在原農建四師師部辦公舊址上配套建設的“農建四師暨淮海農場歷史陳列館”,已成為鹽城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鹽城市未成年人教育基地和鹽城晚報小記者采訪基地。2010年,農場還被省紀委列為江蘇墾區唯一的江蘇省廉政文化示范點單位。
淮海農場也是江蘇農墾第一批分離辦社會職能試點單位。農場在推進社區民主管理的同時,進一步優化社區的服務,完善社區的功能,提高社區居民的生活質量。近幾年來,小城鎮建設累計投入達5000多萬元,主要用于房產開發、場區道路和配套設施建設,改善職工居住環境,城鎮人口年增長率達10%以上。目前,場部小城鎮鳥語花香,綠樹成蔭,處處呈現出人間樂園的美景。
近年來,農場已成為國家無公害農產品示范基地、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種子基地、江蘇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多次被評為“江蘇農墾先進企業”和“社區管理先進單位”,連續多年獲得省、市文明單位稱號。2011年7月,又被集團公司黨委表彰為江蘇農墾“先進基層黨組織”和“江蘇農墾2009-2010年度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
六十一甲子,耕耘寫春秋。有著艱苦創業光榮傳統的淮海人,在新的形勢面前,戒驕戒躁,乘勝前進,拼搏不息,求索不止。展望明天,淮海農場——這顆鑲嵌在黃海之濱的明珠,將會更加璀璨,更加亮麗,更加耀眼!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海農場)
責任編輯:蔡基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