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田野上的“豬公館”
——上海農場生豬養殖探訪
記者/陳春山 通訊員/王 季
在地處蘇北平原、隸屬于光明食品集團的上海農場,一座座現代化的“豬公館”就像鑲嵌在田野上的明珠,格外耀眼醒目。記者了解到,目前年產23萬頭生豬的上海農場是上海市規模最大的國有生豬養殖企業,這里生產的優質豬肉源源不斷地進入上海各大超市和標準化菜場,成為上海市民餐桌上的美味,這不僅為保障上海這座全國特大型城市副食品供應作出了貢獻,同時農場也為成為國家商品豬肉儲備基地。
近年來,上海農場承擔了上海市畜牧異地養殖梯度轉移的重大戰略任務,為此,他們抓住契機,大力發展生豬養殖。自2003年以來,農場已經建成1個原種豬場、1個種豬擴繁場、6個商品豬場、2個有機肥廠、1個飼料廠,生豬養殖已經成為農場的核心產業,占農場年營業收入的60%。雖然在生豬養殖過程中也先后遇到市場價格、行情以及養豬場防疫等各方面的嚴峻挑戰,但是上海農場堅持專注、專心、專一地做大做強生豬產業,用農場黨委書記陳斐然的話來說,“我們把生豬產業當作一項民生事業、健康事業來做,做到用前瞻性的思維謀劃、精細化的操作實施。”
2010年春天是生豬養殖的又一個“寒冬”,由于生豬養殖成本上升,生豬市場低迷,全行業處于微利甚至虧本的狀況,不少小規模的生豬養殖戶難以承擔競爭的壓力,紛紛選擇退出。此時,獨具慧眼的上農人在逆勢中發現生機,果斷加大投入,高起點擴建 “自動清糞、自動溫控、自動供料”的3萬頭規模的下明現代化豬場。事實證明,機遇總是垂青于有準備、有實力的人。2011年成為他們生豬養殖的豐收年,該豬場實現了當年建設、當年運營、當年盈利的喜人業績,這在上海農場生豬發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最近,在上海農場慶豐地區,又一座高標準的4萬頭現代化養豬場正熱火朝天的興建之中,瞄準國家級的光明種豬場也在籌備之中。預計2015年全部建成投產后,上海農場的生豬年上市量將達到35萬頭。
在上海的大潤發、家得利等70多家大賣場里,“豐海”牌豬肉供不應求,在農工商超市的銷量甚至超過了超市豬肉總銷量的三分之一,這種豬肉正是來自上海最大的域外養豬基地——上海農場。上海農場養豬的優勢不僅在于規模之大、設施先進,還在于生態養殖上的精益求精。記者日前在下明養豬場親眼看到了一系列新鮮事。
來到豬場,遠遠望去,只見一排排白墻青瓦的豬舍錯落有致地呈現在眼前,被上海生豬飼養業內同行稱為“五星級”“豬公館”。當記者想要進去時卻被攔住。管理員解釋說,這一片區域是3萬頭規模的標準化生豬養殖場,為了豬群的健康安全,避免外源性傳染病侵害,確保上市生豬肉品安全,他們實行嚴格的封場制度,外來人員禁止進場,即使進入辦公生活區,也要經過嚴格消毒和紫外線照射后才能放行。
記者在養豬場辦公區通過監控視頻看到,一位飼養員一邊給豬沖水,一邊還用毛刷輕輕地擦洗。技術員介紹說,那是在給豬洗澡。享受這種待遇的是待產的老母豬,洗完澡,老母豬就要進入產房待產了,這種洗澡其實是一種殺菌處理,將來可以減少崽豬的發病率。技術人員說:“現在不用藥或少用藥,將來成品豬屠宰后的肉制品就沒有農藥殘留,豬肉質量自然勝人一籌。”
再看看小崽豬,只見它們活蹦亂跳地擠在一起,爭先恐后地搶一只塑料懸掛物。技術員說,那是給崽豬配備的玩具,可以保證崽豬們有一定的的活動量,有利于它們健康成長。這個玩具還承擔著飲水器的功能,崽豬渴了自己喝水,這也減少了飼養員的作業量。
在飼料方面,農場有自己的飼料加工廠,根據不同豬的日齡,配比不同營養標準的飼料進行投喂。養殖場還實現環境溫度自動化控制,豬舍裝有不同功率的風機,電腦會根據室內溫度的變化,適時啟動不同的風機,豬舍溫度始終控制在25攝氏度左右。如今,繁重的養豬體力活已被機械化、自動化所替代。自動化飲水裝置通到每一間豬舍,飼料傳送帶自動把飼料送進豬舍。整個養豬場從崽豬到肉豬,從豬舍現場到管理區域實現視頻全過程、全覆蓋管理。養豬場場長還興奮地告訴我們:“現在我們這兒的一線飼養員們還做起了研究員的事情,每人每年要提交一篇有關養豬生產的技術論文并與年終考核直接掛鉤,這樣既有利于他們在養豬實踐中不斷總結提高,也有利于及時發現、提拔人才,去管理新的養豬場。”近年來,他們就是依靠技術人員與一線飼養員的共同努力,成功實現了種豬人工授精、崽豬腹瀉防治、圓環病毒防治等技術突破。
記者還發現,所有生豬都生活在鏤空的水泥板上。農場副場長鄒廣彬說,其實豬很聰明,飼養員讓它定位排泄,然后通過自我活動,將糞便踩落到水泥板下的儲糞池中,再經過一系列技術處理后,實現沼氣發電和廢渣還田,這就是農場引以為豪的“種養結合型畜牧低碳環保模式”。
上海農場生豬養殖的一大特色,在于“種養結合、生態還田”。他們堅持“豬田”匹配原則,按照每畝土地承載生豬糞水量來科學規劃生豬發展,一畝地承載5頭豬的廢棄物,依托農場廣袤耕地,將豬場廢棄物還田作為有機肥料來利用,變廢為寶,做到種養結合、循環利用,促進種植業和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上海農場23萬頭生豬糞水全部被作物利用后每年可節約化學肥料448.6萬元,三年合計增效1345.8萬元,同時逐步提高了土壤有機質,改良土壤,提高土地等級。2006年啟動的亞歐生態合作項目——市郊住廢棄物生態利用,已全部建立從豬場到農田的地下糞水管網系統,引入的歐洲大型液態施肥機,成功解決了傳統糞水還田的技術路徑、利用效率等難題,做到了糞水在水田和旱田的配方施肥和精量施肥。此項技術分別榮獲上海市總工會和光明食品集團職工科技創新三等獎,在國內首次創建種養結合型畜牧低碳環保模式,并制定了《生態豬場環保標準》和《畜牧業廢棄物生態處理操作手冊》,填補了中國種養結合型畜牧業環保標準的空白。農場還成功解決畜牧環保難題,減少空氣、土壤和水污染問題,提高農場生態等級,促進生態文明,得到地方政府和人民的稱贊。
上海農場堅守“誠信第一,利潤第二”的經營理念,力求讓老百姓吃上放心肉,其生豬養殖高標準、高水平、高品質的秘訣是:建立“種豬—飼料配方—動物保健—飼養—銷售”的全產業鏈的食品安全體系,做到技術標準化、管理精細化,實行統一品種、統一飼料、統一防疫、統一飼養、統一環保、統一屠宰、統一銷售。各豬場均實行封閉式管理,實行嚴格的進場制度。養殖過程中堅決做到絕不添加違禁藥品,盡量減少藥物,特別是抗生素的使用,執行嚴格的消毒制度、防疫制度、休藥期制度。盡量選擇在早晚天氣涼爽時賣豬,減少豬只應激。仔細檢查賣豬過程,不讓一頭不合格的生豬流向市場。2011年,農場已形成年生產23萬頭生豬的能力,未來3年內還將發展到35萬頭規模,為上海農場創利超億元奠定堅實的基礎。
上海市政協主席劉云耕來到新建的下明養豬場視察后連連稱贊:“這么現代化的養豬條件,這么高水平的養豬技術,我是第一次看到。”
高水平的養殖源于高標準的管理,農場的生豬養殖技術參數在行業內一直處于先進水平。一次,有一批從上海市區來農場參觀旅游的市民,在將要返回上海前,提出要看看農場的養豬場,看看豬到底是怎么養的。于是,一大群人驅車來到豬場門前要求進場參觀,但遭到拒絕,正當眾人感到疑惑不解時,養殖場場長出面解釋:為了保證豬群的健康安全,避免外源性傳染病侵害,場內實行嚴格的封場制度。他們把疫情管理作為重中之重,每周的養豬場疫情例行生產檢查已堅持數年,成為一種常態。
上海農場生豬養殖業之所以能做大做強,關鍵還在于一支有技術專長、對豬場有感情、能吃苦耐勞、有奉獻精神的人才隊伍。人們常說的“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在這里成為現實。農場為他們提供發展平臺,從薪金待遇、住房補貼、家庭生活等多方面給予關愛,讓技術人員和員工感到溫暖,愿意為企業發展盡力。目前農場共有生豬養殖管理技術人員150人,碩士學歷以上6人,大中專以上學歷達90%,已經培育了一支可以復制的專業團隊,確保了農場規?;i生產模式得以傳承下去。2011年以來,農場為進一步提升生產參數、解決技術難題,依托科研機構提高畜牧科技創新能力,已與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上海獸醫研究所和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揚州大學、杭州新能源公司、美國谷瑞公司簽訂了常年技術協議,在南京農業大學設立獎學金,主要針對人才培養、技術指導、課題研究、新產品試驗示范、家畜遺傳育種、飼養技術、疫病防控、飼料配方等領域提供全方位技術支撐。通過多年的實踐,農場生豬在飼養技術、疫病防控技術、環境控制、自動供料、養豬裝備、沼氣發電、糞水還田利用等技術領域已達到國內領先地位,并實現了種豬人工授精技術、仔豬腹瀉防制、圓環病毒的防制三大技術突破;通過多項技術攻關,近幾年來,豬場未出現重大疫情,確保了生豬健康養殖。
年上市100萬頭生豬,是光明食品集團確立的未來三年生豬養殖發展目標。在集團的戰略引領下,上海農場正在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技術和管理優勢,積極探索生豬養殖技術、管理輸出,走出農場發展生豬養殖事業、帶動廣大農民提高養豬水平的新路子,把更多優質的“豐海”牌豬肉送到市民的餐桌,這不僅是上海農場人的心愿,也是上海光明食品集團的社會責任。
(作者單位:光明食品集團)
責任編輯:昝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