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倫貝爾農墾是新中國農墾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走過了65年的光輝歷程。近年來,呼倫貝爾農墾以建設現代農業大基地、大產業、大企業為主線,以打造現代農業領域航母為目標,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引領,把握新機遇、貫徹新理念、推動新發展、取得新成績,為呼倫貝爾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為維護國家糧食、食品安全做出突出貢獻,成為維護邊疆穩定和振興民族地區經濟的骨干力量。
為了解呼倫貝爾農墾改革發展的做法和經驗,為其他墾區提供參考和借鑒,7月26日,中國農墾經濟發展中心副主任、《中國農墾》主編陳忠毅一行采訪了呼倫貝爾農墾集團黨委書記副書記、副董事長、總經理,海拉爾農牧場管理局局長胡兆民。
一、呼倫貝爾農墾具有獨特的發展優勢,在全國農墾獨樹一幟
陳忠毅:呼倫貝爾農墾作為祖國北疆農墾事業的守護者、建設者和傳承者,以規模化、組織化、集約化程度高,生態環境好在全國農墾獨樹一幟。請介紹一下呼倫貝爾農墾的發展歷程和發展優勢。
胡兆民:墾區的發展歷史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承擔使命開荒建場。呼倫貝爾地區農墾事業開發建設始于1954年。為將呼倫貝爾建設成為面向全國的種畜基地,加快培育優良種畜(包括為軍隊培育提供軍馬),國家提供大量資金用于種畜基地建設,并收購大批回國蘇僑飼養的牛、馬進行改良,培育出了著名的三河牛、三河馬。1955年正式成立呼倫貝爾盟農牧場管理局。1960年,為解決內蒙古東部地區糧食自給問題,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同意,原農墾部部長王震從內地和黑龍江農墾抽調大批轉復官兵到呼倫貝爾開荒建場。到1961年,耕地總面積達到435萬畝。
隸屬關系幾經變革。1969年,呼倫貝爾盟國營農牧場管理局歸屬黑龍江省國營農場管理局管理,改名稱為黑龍江省國營農場管理局呼倫貝爾分局。1976年,黑龍江省委批示:改變生產建設兵團和國營農牧場體制,呼盟成立呼倫貝爾農牧場管理局。1979年,呼倫貝爾農牧場管理局隨呼盟劃歸內蒙古自治區。1980年改稱為海拉爾農牧場管理局。
1960年3月,呼倫貝爾盟國營農牧場管理局組建大楊樹建場指揮部。1969年,大楊樹建場指揮部隨呼倫貝爾盟劃歸黑龍江省,歸大興安嶺特區領導。1973年,組建黑龍江國營農場管理局大楊樹分局。1979年,隨同呼倫貝爾盟重新歸屬內蒙古自治區,更名為內蒙古自治區大楊樹農場管理局。1989年,更名為大興安嶺農場管理局。
2000年,內蒙古自治區黨委以〔2000〕18號文件確定海拉爾農牧場管理局和大興安嶺農場管理局為自治區直屬國有重要骨干企業。2002年,兩局由自治區下放為呼倫貝爾市直屬企業。
資源整合再出發 。經過60多年的艱苦創業,墾區建設了一批現代化程度較高的國有農場和農畜產品生產基地,累計為國家貢獻糧食3750萬噸、肉90萬噸、奶670萬噸,為中國糧食、中國飯碗貢獻了農墾力量。
2012年初,為做強做大呼倫貝爾地區農墾事業,示范帶動引領全市現代農業和農牧業產業化進程,市委、市政府決定,在海、大農墾基礎上組建呼倫貝爾農墾集團,并整合全市農牧業資源,以期打造呼倫貝爾農牧業產業化航母,成為全市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2012年9月,呼倫貝爾農墾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呼倫貝爾農墾發展步入了新階段。
呼倫貝爾農墾集團具有獨特的發展優勢。一是規模大。分布在呼倫貝爾9個旗市區,有24個現代化農牧場、20個經營單位和3家控股參股企業,總人口17萬人,在職員工5.4萬。二是資源好。擁有600萬畝耕地,1000萬畝草場,40萬畝林地,13萬畝水面。受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大興安嶺兩大生態系統的影響,我們獨享最優質的空氣、水源和土壤。三是管理優。具備組織化、集約化、科技化、標準化、集團化、全程機械化綜合生產能力,80%以上耕地實行集中統一耕種管理,現代化大農業發展位居全國前列。四是科技強。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5000多人,農業科技貢獻率71%,處于全國領先水平;與中科院、農科院、等科研院所在生態草牧業、畜種改良、種子工程等多領域開展科研合作。五是底蘊足。至今仍傳承著軍墾開發時期的優良傳統,實行半軍事化管理,牢記“艱苦奮斗、勇于開拓”的農墾精神,形成了信念堅定、忠誠擔當、創新奉獻、進取開放的企業文化。六是顏值高。農墾不僅有秀美的自然風光、還有軍墾情懷、農耕文化、工業生產、品色小鎮、鄉愁寄托等精神產品。精準現代的春耕、空地一體的夏管、場面震撼的秋收、堆積如山的冬藏,更是農墾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呼倫貝爾農墾集團發展具有獨特的發展環境背書:一是呼倫貝爾大草原,面積1.5億畝;二是大興安嶺森林,51%的面積在呼倫貝爾;三是豐沛的水資源,近3萬平方公里的濕地,3000多條河流,500多個湖泊,地表水資源占自治區總量的70%以上。四是文化厚重,兩千多年前開始,東胡、鮮卑、室韋、蒙古等十幾個游牧部族相繼在呼倫貝爾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狩獵游牧文化,被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先生譽為“中國北方游牧民族成長的歷史搖籃”。呼倫貝爾農墾坐落在這樣一個大的背書環境里,發展潛力巨大。
二、改革實現重大突破,經濟運行實現穩中有進,破繭成蝶鑄就輝煌之路
陳忠毅:2018年是中央關于農墾改革 “兩個3年”任務改革收官年,請問呼倫貝爾農墾是怎么做的?這一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如何?
胡兆民: 深化農墾體制機制改革,是我們更好履行黨中央賦予農墾新時期歷史使命的重要舉措,有利于集團公司發展定位的落地實施,有利于推動墾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有利于加快建立現代農業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步伐,有利于企業增效、職工增收。
集團改革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高度關注,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一是 16項辦社會職能分別采取“整體移交,職能移交,管辦分離、購買服務,分離移交”等四種方式,逐步移交地方政府管理。截至目前,共移交人員2149人、移交資產9.75億元。二是土地使用權確權登記發證工作,涉及24個農牧場、職工中專和科研所,2018年10月已基本完成權屬清晰、無爭議土地的確權登記發證工作,無爭議區發證1337.74萬畝,發證率98.01%。三是深化集團體制機制改革。2018年底,撤并了海拉爾農墾集團有限公司,海農集團機關工作人員并入呼倫貝爾農墾集團有限公司總部機關。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配齊配強了集團公司領導班子,重新組建了16個職能部門,出臺政策內退轉崗25人,公開選聘了20名副場部級領導干部。解決了管理層級多、職責不明、責權不清、運行低效的問題,激發了發展的活力和動力。四是當前正在推進大興安嶺農墾集團體制機制改革。出臺了《大興安嶺農墾(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整體改革方案》,正在按方案推進改革工作,預期年底前全面完成。五是正在推進農場企業化改革。初步形成了《呼倫貝爾農墾集團有限公司直屬11個農牧場公司化改革方案》、《原海拉爾農墾嶺北11場農場職工持股平臺建設方案》;大農集團所屬農場企業化改革,由大農集團公司同步組織實施,預期2019年底全面完成深化農牧場公司化改革工作。六是對工業公司、旅游公司、建設公司、資本運營公司予以撤銷,根據集團發展需要,重新設立投資公司、食品公司,實現全產業鏈發展。
經濟發展上穩中有進。“穩”的基礎更加扎實。按照建設現代農牧業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的發展目標和“四個定位”的發展方向,持續鞏固農牧業基礎地位,穩面積、穩產能、穩結構,2018年,糧油總產23.6億斤、同比增長27.4%。“進”的態勢更加明顯。突出效益、質量、綠色發展要求,優化種植結構,增加適銷對路的經濟作物和中草藥種植面積,體現集團地域優勢的“名優精特”產品逐漸增多;轉變傳統經營觀念,取長補短、合作共贏,通過加強同域內外加工、銷售等上下游企業的合作,建立集團內部龍頭企業與基地利益聯結機制,集團產業鏈拉長;強化市場銷售,注重從原料生產到加工、銷售、物流運輸各環節的整體競爭力,集團產業和產品價值鏈提升,影響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結構性問題正在逐步得到解決。突出效益為中心,加強管理和技術集成;注重質量興農,持續擴大綠色有機產品認證和質量安全追溯體系覆蓋面,以三河牛和呼倫貝爾羊核心群為依托、推進牲畜品種改良;注重生態保護,加大節能減排和減肥減藥力度,同時還實施了多項水源地保護工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條件不斷改善。
堅持以人為本,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墾區職工群眾幸福指數進一步提升。創新幫扶機制,通過成立互助基金和創業基金等方式,扶持困難職工家庭發展增收項目,鼓勵支持有經驗、有學識、有能力的職工家屬和子女發展民營經濟,在富民興墾中建功立業。扎實做好對困難職工家庭的幫扶工作,為2620戶、5860名低收入家庭建立了檔案,資助貧困大學生345名、發放低保2660人、“兩節”走訪慰問3540人、救助大病戶160人。加快民生類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了職工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信訪維穩工作,社會和諧穩定。
外部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墾區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我們在農交會、廣交會,在上海浦東、海南博鰲,在央視、今日頭條、搜狐、新浪等各類展會、平臺和媒體上不斷發聲,全面展示呼倫貝爾農墾的企業優勢以及主導產業、核心產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自治區黨委書記李紀恒、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農業農村部農墾局局長鄧慶海、呼倫貝爾市委書記于立新、市長姜宏等各級領導先后到墾區考察調研,并對墾區發展寄予厚望。在我們的推動下,呼倫貝爾市被命名為“中國芥花油之都”,中國油菜新業態高峰論壇在墾區召開。與中科院合作的草牧業示范區建設項目穩步推進,七個院士工作站運行良好,成果豐碩;與農科院的合作持續深入,專家們的科研成果在墾區落地生根并得到轉化推廣;與京東集團合作的“京東農場”建設項目正在實施;大興安嶺農墾集團優質高蛋白大豆專供海天醬油,釣魚臺國賓館到墾區直采芥花油和雜糧,內蒙古產權交易中心呼倫貝爾分中心落戶農墾,與各大金融機構、商業銀行、中國電信等單位合作關系更加緊密。
三、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呼倫貝爾農墾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
陳忠毅:當前,呼倫貝爾面臨哪些發展機遇?發展定位是什么?
胡兆民:當前呼倫貝爾農墾集團改革發展面臨難得和良好的機遇,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和任務需要我們提高政治站位、把握新機遇。我們必須統籌考慮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綜合運用線上線下兩個渠道,積極應對,主動作為。一方面要做好自身產業規劃與發展,在農畜產品做精做優、調整種植結構和加工轉化等方面尋求突破;另一方面,也要主動適應新形勢、新業態,學習新事物,努力迎接新挑戰。
當前形勢下,“中國糧食、中國飯碗”更加重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更加重要,作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國家隊”,農墾的作用更加突出,機遇更多,發展空間更為廣闊。一是鄉村振興的機遇。二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機遇,老百姓由吃飽向吃好的需求轉變,為呼倫貝爾農墾建設綠色有機農畜林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打造健康食品產業化航母提供了有利的市場空間。三是農墾改革的機遇,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條件和支撐。四是國家奶業振興的機遇。2018年,國務院下發了《關于推進奶業振興保障乳品質量安全的意見》,全國奶業振興工作推進會在呼倫貝爾召開,胡春華等領導同志到墾區調研奶業發展,農墾集團奶業發展迎來新的轉機。五是農墾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的機遇。各級黨委政府越來越重視呼倫貝爾農墾事業,為企業改革發展給予了極大的支持,為農墾打造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創造了有利條件。
呼倫貝爾農墾發展定位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國家隊,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的示范區,農業對外合作的排頭兵,安邊固疆的穩定器,內蒙古現代農牧業和農牧業產業化的領軍企業和示范企業,呼倫貝爾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和健康食品的產業化航母。
四、傳承紅色基因,奉獻綠色品質,為國家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作出更大貢獻,努力開創集團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陳忠毅:請您詳細介紹一下呼倫貝爾農墾下一步改革發展的重點工作和舉措。
胡兆民:下一步,我們重點要做好“十三五”的收尾和“十四五”的起步工作,重點關注2019-2023年這五年的發展如何謀劃問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要重點抓好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以墾區集團化、農牧場企業化改革為切入點,抓集團戰略管控
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自治區黨委政府、呼倫貝爾市委政府對農墾的定位,集團總部是集團公司的戰略管理中心、資源配置中心、文化價值中心,創造產業組合價值、資本結構價值和品牌聲譽價值;對集團可持續發展進行頂層設計,負責把方向、守底線;根據企業戰略和市場需求變化,構建集團戰略管控體系,實現規范化公司治理、國際化組織架構、市場化體制機制、民營化執行效率的目標。為此,要通過完善組織架構、完善授權制度、人員定崗定編、健全財務制度、建立風控機制、建立信息系統、完善制度體系等方面,盡早建立集團的戰略管控體系,做實呼倫貝爾農墾集團。
(二)面對市場需求,抓集團產業體系的構建
集團要在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礎上,加快構建現代農牧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下一步集團要在做精糧油、飼草、乳、肉四大主業的基礎上,重點打造八個產業鏈條,不斷提高農畜林產品精深加工比例,全力打造呼倫貝爾農墾綠色健康食品產業。
糧油產業。計劃到2023年,糧油播種面積穩定在350萬畝左右,總產穩定在100萬噸左右,優質原料超過90%,實際加工量達到80萬噸以上,深加工產品比重達到60%以上,加工轉化率達到80%以上,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6.1億元。
飼草飼料產業。計劃到2023年,優質牧草種植面積穩定在100萬畝左右,總產達到180萬噸;天然草原草產量達到100萬噸;秸稈轉化88萬噸。合適佳及部分合作企業生產粕類產品10萬噸。上述原料加工轉化率要達到70%以上,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3.9億元。
乳品產業。計劃到2023年,三河牛存欄基礎母牛20萬頭,生產生鮮乳60萬噸,加工轉化率達到50%,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2億元。
肉類產業。計劃到2023年,年出欄肉羊100萬只、肉牛10萬頭、肉鵝80萬羽、笨雞80萬羽、生豬5萬頭,肉類總產5萬噸,加工轉化率90%,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2.7億元。
特色農畜林種養殖產業。目前,甜菜年播種面積達20多萬畝,明年就要實現30萬畝,馬鈴薯20萬畝,中草藥20多萬畝,逐步穩定并趨于常態化,已成為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補充。計劃到2023年,以中草藥、馬鈴薯、甜菜、蔬菜、鮮食玉米、雜糧等為主的特色種植面積穩定在150萬畝左右,產能在160萬噸左右,加工轉化率達到90%。具有大興安嶺林區特點的特色養殖規模逐步擴大。特色農畜林種養殖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9.2億元。
大興安嶺林下優質林產品產業。大興安嶺墾區地處大興安嶺南麓丘陵地區,山產品比較豐富。計劃到2023年,提供1萬噸左右的藍莓、木耳、蘑菇、榛子、靈芝等林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90%,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2億元。
優質礦泉水產業。墾區生產的夏日牌礦泉水,品牌悠久,水質及各種指標好,年產5000噸左右。計劃到2023年,具備年提供2萬噸優質礦泉水的生產能力,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000萬元。
旅游產業。旅游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呼倫貝爾最好的旅游資源都在農墾范圍內。下一步,如何把旅游業在現有的基礎上和呼倫貝爾的旅游結合起來,通過旅游這個平臺解決墾區就業問題,通過旅游渠道把農畜林產品賣出去,賣個好價錢,這是終極目標。
(三)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切入點,抓基地建設
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穩糧優經擴飼,加快構建糧經飼協調發展的三元種植結構。做強糧油、飼草、乳、肉、特色種養殖、大興安嶺林下產品、優質礦泉水等七大農畜林產品基地。
要堅持優質綠色安全導向,推進油菜、小麥、大麥、大豆、玉米標準化綠色生產全覆蓋;進一步調整種植結構,重點發展全株玉米青貯、苜蓿和飼用燕麥半干青貯等綠色“全營養體”飼草產業,重點發展生態循環型奶牛、肉牛養殖模式,糞污資源化利用,形成種養一體化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
要以三河牛、呼倫貝爾羊為重點,著力打造優質奶源和肉源基地,建設生態循環型國家級現代奶業、肉牛產業、肉羊產業核心示范區。充分利用集團現有資源,延長產業鏈,構建生態循環系統,借助國內飼料和養殖業蓬勃發展之勢,培育出一批優秀的飼料和養殖龍頭企業。
(四)以資本為紐帶,抓為集團全產業鏈服務的龍頭企業
積極推進以產權連接為主、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龍頭企業與基地聯結機制,重塑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聯強抱團、借勢出海。支持集團內龍頭企業與國內外企業的合作與交流,積極有效引進人才、資金、技術,拓寬銷售渠道,實現強強聯合。多層次利用資本市場,重點培育龍頭企業資本運作能力,實現不同經營模式的合資合作。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整合資金集中支持建設農牧林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為農牧林業生產、加工、物流、服務融合發展提供載體,培育循環型、低碳型產業集群和示范性生態食品工業園區。要加大終端產品研發的投入力度,定期培訓農畜林產品加工企業的管理、營銷、科研等人員。加強與域內知名加工企業在原料供給、代料加工、品牌、終端銷售渠道共享等方面進行合作。要根據市場銷售情況在產地或銷地逐步安排與之相匹配的加工品種和加工量,讓初級農產品逐漸釋放銷售產能,穩價格、降成本、增收益。
(五)以資源資產化為契機,抓集團資本運營
2018年集團公司所屬土地確權發證,為我們今后的發展帶來了重大的機遇。要通過證券化、土地使用權抵押、信托流轉等多種方式實現土地資源資產化資本化,增加集團國有資本、降低企業負債率。探索直接融資管理工作,積極謀劃發行中期票據、發行短期融資券、發行企業債和引入基金公司等工作,力爭用直接融資手段降低集團對外融資整體成本,為集團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六)用工業思維和集成化手段,抓保障措施
一要加快建設標準化農畜產品原料基地的步伐。要在永久基本農田范圍內,科學劃定油菜、小麥、大麥、大豆、玉米、薯類生產功能區和生產保護區,積極創建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大力發展優質糧食、雜糧雜豆、馬鈴薯、綠色蔬菜等高效特色農業,調優產品結構,增加有效供給,保護和提升糧油綜合生產能力。加快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完善農田基礎設施,裝備現代農機具,推廣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模式,實現全作物、全面積、全過程、全方位實施標準化生產,提升高品質農產品生產能力。在畜牧業生產方面,發揮種養結合優勢,規劃乳肉優勢產區。嶺西農場要大力推廣三河牛和呼倫貝爾羊,形成優質、綠色、特色乳肉產品生產區;嶺東農場重點發展荷斯坦奶牛和西門塔爾肉牛、澳巴羊等優勢品種育肥產業;城鎮周邊農牧場整合理順資源要素配置,以農牧場或農牧場群為載體,打造一批集生產、觀光、體驗、消費為一體的現代生態農業綜合體。要根據國家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不同發展定位,以規模化種養基地為基礎,依托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聚集現代生產要素,積極推動現代農牧業產業綜合體建設工作。
二要加快構建現代營銷體系。圍繞提升農畜林產品流通現代化水平,組織實施現代營銷體系建設工程,打造區域優勢特色農畜林產品集散地。加強農畜林產品產地預冷等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完善鮮活農畜林產品直供直銷體系。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推廣“生產基地+中央廚房+餐飲門店”、“生產基地+加工企業+商超銷售”等營銷模式,促進新型經營主體、加工流通企業與電商企業全面對接融合,推動線上線下互動發展。科學規劃農畜林產品流通網絡布局,構建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相適應的農畜林產品市場流通體系,促進集團農畜林產品流通產業健康發展。
三要突出品牌戰略。以“呼倫貝爾農墾”為主品牌,結合墾區農畜林產品特點,結合市場渠道建設的實際需要,梳理構建框架完整、結構合理、相互關聯、類別清晰的主副品牌體系。建立健全集團公司品牌和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完善各項管理制度,理順現有商標持有人,明確品牌使用的授權流程,清理違規使用和不合理、不規范使用集團品牌的現象,有效保護集團公司的無形資產。以“中國農墾”公共品牌為背書,制定更貼近市場、貼近實際的品牌策略,強化主品牌的培育與推廣,通過主品牌的強大影響力提升子品牌和相關產品的知名度和溢價能力。統一品牌宣傳口徑,統一謀劃產品內涵、統一品牌VI體系,統一組織宣傳推廣,統一建立品牌危機公關應急反應機制。
四要進一步深化科技體系改革,打造科技支撐服務綜合體。依托建設中的中國科學院生態草牧業工程實驗室,整合中科院、農科院、中國農大等科技資源,挖掘集團自身潛力,打造“保障呼倫貝爾、服務蒙東地區、輻射黑吉遼和俄蒙”的科技支撐綜合體。加快農畜林產品加工和精深加工新技術、新產品的自主研發,加快品種創新、繁育和推廣步伐。加大對營養健康、質量安全、節耗減損、加工轉化、現代物流、智慧農牧業等領域相關基礎研究和急需關鍵技術研發的支持力度,提升農畜林產品加工集成創新與熟化應用的科研能力,滿足農畜林產品加工企業共性關鍵技術需求。
綜上所述,在產業謀劃上,四個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橫向縱向織成網,在內部形成一個內循環,形成一個性價比最好的商業模式。在實現路徑上,圍繞八個產業鏈條提供保障和支撐,要進一步搭建好科技、信息、人力資源、營銷、農機、倉儲、農資和物流等八個平臺,以及水、路、林、電、農資服務、農機服務、信息、倉儲物流、科技服務、營銷等10個“網”,實現橫向管控到邊、縱向管控到底。最終實現三個目標:500萬噸的產能、200億元的收入,較高的職工收入水平。
下一步,我們將扎扎實實抓好每一項工作,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做國家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忠實守護者。
責任編輯:成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