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深秋的格尼河畔,大豆搖鈴,玉米飄香。一望無際的田野里,繪就了農墾人“熱氣騰騰”的秋收畫卷。在格尼河農牧場有限公司各個統管田車水馬龍的秋收現場,總會有幾臺大小不一的白色篷車靜靜地守護一旁,看起來很簡陋的它,卻是工人們秋收作業時的“家”,也是我臨時的“工作室”。此刻,我正圍在爐火旁,為工人們煮肉熬湯,做好后勤保障。
往年一直都參與撿糧的我,2022年因身患小恙被眷顧,走進篷車端起炒勺。也正是因為如此,我才有機會真切地感受到了篷車里的“人間煙火”,體味到那些說不盡的溫暖和感動……
晨光熹微,我第一次走近它。喧囂的田野里,篷車安靜地佇立在地頭,探在窗外的半截煙囪泛著淡淡的青煙。零下十幾度的天氣里,篷車連接地面鐵梯子的踏板棱上裹滿了冰花,我和搭檔姜姐小心翼翼地攀爬上去,打開車門的那一刻,“家”的氣息撲面而來。
看到我們,鋪上有個小伙子忙不迭地下來當起了“導游”:“我們的篷車是由早已退休的孫隊長設計的。幾年前,在他的帶領下,大家將已經報廢的車斗二次利用,用彩鋼保溫板、塑窗門等組裝、焊制而成,又安裝了鍋爐暖氣,沒花多少錢,卻給了我們‘家’一般的溫暖。每年勞動期間,我們倒班在這里吃飯、歇腳兒,睡得可好了。可王書記、顧隊長他們卻晝夜在地里看護機車作業,還堅持每天給我們送吃的、穿的,這心里啊,別提有多熱乎了!姐,這回你們來了,我們可再不用吃大碗面了,吃的胃直返酸。”
“放心吧,保證讓你們吃得飽飽的。”我迅速進入工作狀態,一邊刷著碗一邊回應著小伙子。在他的熱心指引下,我很快熟悉了篷車里的每個角落。一番打掃后,開始切肉、洗菜、準備食材。
我和姜姐都會做飯,但從未做過幾十人的飯,有點擔心。“沒事兒,咱倆就嘗著做,咸了加水,淡了加鹽唄!”我開著玩笑,為了安慰姜姐,也為了給自己打氣。這時,里面傳來了呼嚕聲,原來是剛才作介紹的小伙子睡著了,他是昨晚后半夜的班。我走過去給他蓋了蓋被子,輕輕地關上了門,用爐勾捅捅爐壁,往爐子里添些煤塊,讓篷車里熱乎起來。
“滴滴滴”,送菜車來了。負責采買的黨支部書記王磊送來了一大塊五花肉,加上雞蛋、蔬菜、調料等,滿滿一紙殼箱子。“這些孩子們天天煮面條吃,咱們地里活兒重,不禁餓啊。這回家里來大廚了,可真是太好了!今兒個不如做個紅燒肉燜蛋吧,給大伙兒解解饞、鼓鼓勁兒!”王書記開心地說。
“沒問題!”我拍著胸脯爽快地回答。
不到兩個小時工夫,滿滿一大鍋紅燒肉燜蛋熟了。打開鍋蓋,那滋滋冒油的肉塊兒紅彤彤、香噴噴的,我倆心照不宣地用筷子蘸點湯汁嘗嘗咸淡,誰也沒舍得吃一塊兒肉。趁著鍋里有熱乎氣兒,鋪上兩層簾子,快速碼放了一百多個饅頭,一齊將燜鍋抬到了爐子上。怕菜不夠吃,姜姐又急忙炸辣椒油拌黃瓜干豆腐絲、卜留克咸菜,忙出一腦門兒汗都顧不上擦拭一把。我騰出位置擺好飯桌,掏出手機喊大家吃飯。
肉香四溢的篷車里,迎來了收割機、接糧車、押糧車師傅們,還有在地里撿拾糧食的同事們,看見他們大快朵頤的模樣,我們心里甭提多高興了。
吃飽后,大家喝口熱水又要出發了。沈姐52歲了,沒幾年就該退休了。整個秋天,她帶領著幾十號人風里來雪里去,撿回不少糧食。每當我問她累不累,她總是邊敲著背邊笑著說:“累是真累,但也要站好最后一班崗啊!”
看著他們穿著厚重的衣服,互相拉扯著爬上拉糧車,沿著顛簸的山路駛向金燦燦的玉米田,我為沒能參與其中而感到很不是滋味兒。冷風中,大家依偎在一起相互取暖的身影,漸漸淡出我的視野。
“姐,下午我們要換地塊,篷車得趕緊挪走!”調度員志超急匆匆地跑來說道。
“好好,我們這就收拾!”狹小的篷車里,我和姜姐以最快的速度將易碎物品放入整理箱,高處物件挪到地面上,用力將水桶蓋子擰好,并排坐在下鋪。一手摟著通往上鋪的鐵梯子,一手牢牢地拽著兩個滿滿登登的箱子。崎嶇的山路上,伴著收割機的轟鳴聲和篷車里叮叮當當的鍋碗瓢盆進行曲,我們小心地呵護著家當。
安“家”后才得知,患有腰疾的姜姐,在每次搬家途中,都是咬著牙強忍著腰疼,佝僂著身子摟著那些瓶瓶罐罐,哎,那滋味兒可想而知!
篷車里呆久了,我已經完全適應這里的環境了。正當我為廚藝見長沾沾自喜時,卻不知,篷車里也潛藏著看不見的危險。
那一天沒有風,爐子呼呼冒煙。我刷碗的時候,忽然間感覺迷糊惡心,渾身冒虛汗,一點力氣也沒有。姜姐也直說頭疼、迷糊。見此狀況,兩個人瞬間反應過來,這是煤煙中毒了。我們趕緊打開車門,跑出去,在冰天雪地里換換空氣,用雪搓搓臉。稍有好轉后,第一時間上車查看工人常用的休息室,幸好室門封閉很嚴,并無危險。我和姜姐松了一口氣,堅持著做完晚飯。
回家后,我上吐下瀉折騰半宿,但接到一個又一個關切的電話,讓我的心暖了一次又一次。
因為單位有緊急任務,姜姐不得已回去工作了。于是我成了大廚。好在經過前期的打雜兒,我上手很快,家常菜做得越來越嫻熟,涼拌菜也是游刃有余,尤其那道拌卜留克咸菜得到大家的一致夸贊,每每總是吃個精光,讓我這顆懸著的心漸漸地安穩下來。
老灶臺,新搭檔。小林是收割機師傅,他的活兒結束了,就立馬趕來幫忙。年輕人很勤快,也很善良,他怕我累,總是搶著刷鍋洗菜,干一切力所能及的活兒。我們姐弟倆配合越來越默契,變著法子地為大家變換菜品,確保他們在吃飽的同時也能吃好。擔心半夜換班作業的師傅肚子餓,小林索性住到了篷車上,日夜堅守,時刻照顧大家的飲食起居,成了篷車上睡眠最少的貼心管家。
也正是那段時間,前方頻頻傳來喜訊,公司玉米單產達到了1650斤的歷史性最好成績,總產量也朝著上億斤邁進,我們豐收了!
就這樣,在日復一日的秋收生產中,我們的篷車緊跟收割機的足跡,沿著那些金黃的豆田、玉米田,一路翻山越嶺,將熱乎乎的大鍋飯搬到了各個田間地頭,也將“人間煙火”帶到了片片沃土上。
如今,格尼河早已是谷滿垛,糧滿倉。我在篷車里與大家共處的時光,每每想起,總是讓人感動不已。冰天雪地中,那氤氳在山野間的人間煙火,幻化成絲絲縷縷溫暖,縈繞在農墾人內心深處,定格在那段護秋保糧的記憶里。
(作者單位:呼倫貝爾農墾集團格尼河農牧場有限公司)
責任編輯:成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