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墾是國有農業經濟的骨干和代表。黨中央高度重視農墾事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17次會議審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農墾改革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和兩次到黑龍江考察時都強調指出,要深化農墾體制改革,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全面增強內生動力、發展活力、整體實力,更好發揮農墾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骨干引領作用。《意見》對新時期農墾改革發展作出全面部署。總書記重要指示、中央文件部署,為做好新時代農墾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三五”時期農墾改革取得明顯成效,事業發展呈現嶄新面貌
一是體制機制深刻變革,內生動力、發展活力明顯增強。在集團化企業化改革方面,已整建制轉為省級農墾集團的墾區,進一步完善以資本為紐帶的母子公司管理體制和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企業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和政治核心地位充分顯現,集團公司戰略統籌能力、管控能力、核心競爭力明顯提升。國有農場歸屬市縣管理的墾區,組建市縣級區域性農墾集團90家,比2015年增加73家。湖北省整合省屬農墾和部分市屬農場資源組建湖北農墾集團有限公司。不含新疆兵團,全國約60%的企業性質國有農場實行了公司制改制,1/3以上的國有農場納入集團化管理。隨著墾區集團化改革的深化,一些省級農業農村部門承接了原由省級農墾集團承擔的行業管理職能,農墾行業管理體制進一步理順。在國有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方面,總體看,全國農墾國有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任務實現既定目標,公檢法、基礎教育、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改革任務基本完成。據統計,2020年全國農墾企業承擔辦社會職能支出44.07億元,比2015年下降53.8%,長期困擾農墾企業的沉重社會負擔大幅減輕。在農墾土地管理方式創新方面,各地大力推進農墾國有土地使用權確權登記發證工作,截至目前,不含新疆兵團,全國農墾土地確權登記發證率96.3%,確權登記信息入庫上圖率97.3%。在土地確權登記基礎上,一些墾區積極探索土地資源資產化資本化,目前已有1400多萬畝土地經作價出資(入股)、授權經營注入農墾企業,920多萬畝土地實現土地使用權抵押貸款,海南、廣西等墾區還開展了土地承包租賃費資產證券化探索。在農業經營體制改革方面,國有農場統一經營管理和服務能力明顯增強,多種形式農業規模經營穩步發展,“產業公司+農場公司+職工家庭農場”等農業生產經營模式日趨成熟,公司制集中統一經營、全產業鏈一體化經營形式加快推進。此外,在構建新型勞動用工制度、完善社會保障機制、健全國有資產監管體制等方面,也取得積極進展。
二是發展方式深刻轉變,整體實力、服務國家戰略需要能力明顯提升。2020年,不含新疆兵團,全國農墾企業資產、營收、利潤分別達到1.35萬億元、6853億元、241億元,分別比2015年增長40%、30%、143%,履行國家使命的物質基礎更加厚實。在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障方面,已建成高標準農田3630.95萬畝,比2015年增加34.5%,為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高產奠定了良好基礎。全國農墾糧食產量持續穩定在700億斤以上,棉花和天然橡膠兩大重要農產品產能保持在200萬噸和30萬噸以上,2020年生豬出欄1100多萬頭。在科技創新和示范帶動方面,新技術、新品種、新手段、新方法不斷涌現并廣泛應用于生產實踐。北京、上海、廣東農墾“十三五”期間獲得省級以上成果獎勵均在20項以上,黑龍江、江蘇、安徽、河南等墾區在良種育繁推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全國農墾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2.1%,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0個百分點以上;農墾糧食畝產494公斤,比全國平均水平高近30%。農業信息化深入推進,智慧農業、數字農場加速發展。在產業整合發展方面,形成了一批具有較強經濟實力、市場競爭力的企業集團和優勢產業。農業農村部與財政部、國資委共同組織的競爭力評估結果顯示,首農、天津、光明食品集團和北大荒、江蘇、廣東、海南、云南農墾集團等企業集團及一批產業公司業績突出,在糧食、天然橡膠、種子生產以及乳品、肉食加工等領域形成相對優勢。在品牌培育推廣方面,以農墾文化為核心的農墾公共品牌、“良品生活、源自農墾”的價值理念深入人心。目前已向社會發布的中國農墾品牌目錄中共收錄8個集團公共品牌、109個企業品牌、192個產品品牌。農墾乳業、節水農業、種業等產業技術聯盟在創建團體標準、建設標桿示范基地等方面集中發力、集體發聲,其中中國農墾“生鮮乳”團體標準被選為“人民好品工程”標準。
三是民生建設深刻變化,職工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2020年全國農墾職工年均工資48123元,比2015年增長57.5%;離退休職工的養老保險待遇水平保持穩定增長。各地逐步將農場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地方政府統一規劃,農場區域公共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加大,人居環境整治、“廁所革命”等改善民生政策向農場延伸。不含新疆兵團,全國304個貧困農場如期脫貧摘帽。2020年貧困農場共計實現利潤12.33億元,是2015年的14倍;年人均純收入1.63萬元,比2015年增長81%。12家農墾單位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稱號,7位農墾人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
2021年,全國農墾繼續深入推進農墾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毫不松懈抓好主責主業提質增效,農墾改革發展取得新的可喜成績。預計全年糧食增產35億斤,其中北大荒農墾集團增產30億斤;天然橡膠預計增產7萬噸。不含新疆兵團,預計年末資產總額、全年實現營收和利潤,分別比上年增長7%、8%、6%。各項事業的平穩健康發展,為慶祝建黨百年作出了農墾貢獻。
充分認識新階段農墾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進一步增強為國擔當的責任意識和行動自覺
當前,農墾發展的外部環境正面臨新的變化。從國內看,我國正在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就要求農業要以更多更好的產品增加有效供給,并通過有效業態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推動形成供需互促、產銷并進的國民經濟良性循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以及農業農村部制定的一系列專項規劃,對農業農村工作進行了系統謀劃、全面布局。《鄉村振興促進法》也明確規定,各級政府應當加強國有農場規劃建設,推進國有農場現代農業發展。這就要求農墾抓住機遇、充分估計風險挑戰,形成一套系統打法,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在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中發揮好示范引領作用。從國際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外部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農墾作為國有農業經濟的骨干和代表,不僅要堅持以農為本、構建現代農業全產業鏈,而且要練就能與國際大糧商較真碰硬的真本領,增強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話語權,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發揮“壓艙石”作用。
對標中央要求,面對內外形勢變化,農墾還有不少問題和短板。從履行使命看,還存在落實國家使命主體虛置、內容虛化、監管虛設等現象。從體制機制看,各地改革進展不平衡,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改革還沒有完全到位。從產業發展看,盡管農墾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產能保持穩定,但還不能完全適應高質量保供要求。
總的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墾有機遇有挑戰,有優勢有基礎,也有短板和弱項。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農墾要堅持“牢記歷史使命、立足特色優勢、聚力改革發展、促進鄉村振興”基本思路,切實增強為國擔當的責任感使命感,主動適應內外部形勢新變化新特點,強化行動自覺,推進農墾高質量發展,增強服務國家戰略需要的能力。
持續全面推進農墾改革發展,為更好履行國家使命、推動鄉村振興作出新貢獻
“十四五”時期,全國農墾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中央關于三農工作、國企改革和農墾改革發展決策部署,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圍繞“保供固安全、振興暢循環”工作定位,以打造“三大一航母”、履行“四大使命”為目標,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強化資源資產整合和產業優化升級,全面提升農墾內生動力發展活力整體實力,不斷增強農墾履行國家使命能力,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具體而言,要重點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第一,持續深化農墾改革,進一步完善農墾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一要不斷完善農墾集團母子公司管理體制。深入貫徹落實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加快構建農墾集團母公司管資本定戰略、產業公司管經營強競爭、農場基地管生產抓質量的母子公司管理體制,提高戰略決策力、管控力和企業生產經營能力。二是建立健全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充分發揮企業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完善企業黨委(黨組)和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等其他治理主體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機制。積極穩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化企業“三項制度”改革,完善激勵約束機制。三要深入推進國有農場企業化改革。要因地制宜、分類實施,不搞“一刀切”。各類國有農場都要強化經營能力建設,創新完善農業經營管理制度,落實企業在農業經營管理和服務方面的主體職責,帶動職工家庭農場不斷提高農業規模化經營水平和效益。四要切實解決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遺留問題。對已經移交的職能要跟蹤管理銜接、規劃納入和政策覆蓋情況;對仍由農場承辦的職能要理順管理體制,條件成熟的爭取盡快移交地方政府,確不具備移交條件的也要納入地方政府管理和財政保障范圍,確保交出去的職能“接得住、管得好、發展可持續”。五要推動完善農墾國有土地管理制度。鞏固擴大農墾國有土地確權登記發證成果,健全農墾國有農用地使用權管理制度,強化對使用主體的監管,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穩妥推進土地資源資產化資本化,確保農墾國有土地屬性不變、用途不變。
第二,大力推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不斷強化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一要優化農業產業布局。突出糧食安全、天然橡膠資源安全、大中城市副食品供給安全等重點領域、關鍵產品,加強規劃引領,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區域布局和產品結構,打造一批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保供大基地。二要抓好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按照穩面積、提質量的要求,進一步強化耕地保護,著力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突出抓好以黑龍江農墾為重點的東北墾區黑土地保護,不斷鞏固國家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戰略基地。開展種業提升攻堅,推動農墾種業企業整合和聯合創新攻關,提升創新研發能力,建設一批大型制種基地,打造一批種業龍頭企業。三要開展科技研發創新和應用示范。切實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培育“揭榜掛帥”的領軍能力,建立務實合作、開放有序的聯合創新機制。支持引導農墾企業圍繞優勢主導產業,建設農墾現代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平臺。推進智能控制、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在產業鏈各環節的集成應用。四要系統推進綠色可持續發展。深入實施質量興墾戰略,不斷擴大農墾稻米、生鮮乳、茶葉等系列標準的應用范圍。進一步推動農墾農業綠色優質生產、農產品質量管理評價和優質農產品營銷推廣有效鏈接整合,建立具有農墾特色的綠色產業化發展格局。扎實推進農墾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五要推進農墾產業融合發展。支持有實力的農墾集團構建業態多元、競爭有序、互動高效的農墾農產品產業體系,打造一批行業特色鮮明、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領軍企業。深入實施品牌拓展戰略,提升中國農墾公共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探索創建“品牌共建、資源共享、責任共擔”的農墾品牌推廣應用機制,共同拓展農墾品牌銷售市場。六要鞏固拓展脫貧成果。以困難農場、邊境農場、生態脆弱區農場等農墾欠發達農場為重點,統籌推動各項政策措施落實落細,培育壯大優勢特色主導產業,積極做好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修復保護,扎實完成鞏固提升各項任務,大力推進農場全面振興。
第三,加強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合力推動農墾做強做優做大。一要扎實推進企業整合重組。鼓勵墾區集團、國有農場根據市場需求,圍繞主責主業,實施強強聯合,實現優勢互補。尚未納入集團化管理的農墾企業、農場,要主動尋求合作,增強自身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鼓勵農墾企業立足自身優勢,與系統外企業加強合作。二要發揮好產業聯盟作用。進一步規范聯盟活動,將示范推廣先進技術、創制領先團體標準、打造知名公共品牌、建設標桿示范基地等作為產業聯盟工作內核,充分發揮天然橡膠、乳業、種業等協會和聯盟作用。吸引上下游企業共同提高聯盟影響力,共享聯盟進步成果。創造條件推動成立新的產業聯盟。三要深入推進墾地融合發展。充分發揮農墾資源、資本、技術、區位等優勢,加強與地方縣域、鄉村的合作。支持鼓勵農墾企業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升全產業鏈服務水平。大力推廣農墾現代農業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示范引導鄉村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四要有序擴大國際合作。以共建“一帶一路”為重點,增強國內國際經濟聯動效應,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加快培育壯大農墾跨國企業,增強農墾在糧食、天然橡膠等領域的全球化資源配置能力,提升對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的控制力。
第四,切實加強農墾管理部門能力建設,努力提升指導、支持、服務農墾改革發展的水平。一要完善行業管理機構隊伍。各省農業農村部門要切實承擔起農墾行業管理職責,已經有專門機構的要進一步配強力量,沒有的要明確主責主抓機構。仍然承擔農墾行業管理職能的農墾集團,要主動與農業農村部門對接,推動政企分開落實落地,在農業農村部門承擔管理職能之前,集團要繼續履行好過渡期管理職責,確保管理不斷檔。二要做實行業管理手段。加強農墾行業管理體制的頂層設計,認真梳理行業管理職責清單,創新建立權責清晰、運轉順暢、協調高效的行業管理體系,明確責權關系。推動建立符合農墾特點的企業業績考核制度,更好體現農墾企業履行國家賦予使命任務的考核辦法。三要推動“一銜接、兩覆蓋”真正落實。“十四五”時期,國家將啟動實施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安全保障、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提升、鄉村產業鏈供應鏈提升等一批重點工程,農墾管理部門要協調明確渠道,農墾企業要認真研究,主動對接,真正推進政策在農墾落地生根。要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有序投資農墾產業,共建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
第五,大力弘揚農墾精神,不斷激發農墾干部職工干事創業熱情。農墾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為承擔國家使命而建立的,在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作出重大歷史貢獻的同時,形成了由屯墾文化、知青文化、黑土文化等多元文化構成的農墾文化,錘煉出“艱苦奮斗、勇于開拓”的農墾精神。傳承農墾文化、弘揚農墾精神是農墾人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農墾人干事創業的精神力量。南泥灣精神、北大荒精神已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第一批精神譜系,“兵團精神”也被《人民日報》專題報道。農墾系統要大力弘揚“艱苦奮斗、勇于開拓”農墾精神,加強宣傳教育,激發干部職工干事創業活力,保持昂揚斗志,匯聚促進農墾改革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強大精神力量。
(本文系作者2021年12月9日在全國農墾改革發展工作視頻會上的講話,文章略有刪減,刊于《農村工作通訊》2022年第1期》)
責任編輯:成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