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由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負責編輯、兵團出版社出版的《一位老軍墾的足跡——陸振歐文集》(以下簡稱《足跡》)一書,自發行以來好評如潮?;仡櫋蹲阚E》出版發行,正如書名所言,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一路走來,得到讀者的一致認可,引起大家對軍墾戰士艱苦創業的感慨,對精神世界和人生價值的沉思,社會反響強烈。
作者陸振歐,1950年21歲時從中南軍政大學畢業后分配到駐新疆石河子的第一野戰軍22兵團26師從事宣教工作,從一名部隊新聞通訊干事,成長為師市黨委常委、農八師副政委。陸老既是石河子軍墾事業的開發者和建設者,也是這片土地從荒蕪到繁華的見證者。陸老一生都致力于宣傳兵團精神、軍墾文化,也是兵團軍墾博物館事業的創建者之一。六十多年來,陸老收集整理了很多有價值的文史資料,雖年過八旬,仍在努力記錄、留存、再現軍墾歷史而筆耕不綴。
2010年,已是耄耋之年的陸老表達了一個夙愿,想把自己整理和撰寫的具有史料價值的回憶文章和文史資料匯編成書,作為一名老黨員對建黨九十周年的獻禮,也是對自己親歷的那段火熱歷史的總結,給后代留下關于這座戈壁新城的誕生和發展歷程,讓世人了解軍墾戰士改天換地、艱苦創業的偉大壯舉??吹疥懤弦还P一劃謄寫的部分手稿,農八師石河子市領導深受感動并表示大力支持,責成兵團軍墾博物館研究部負責編輯出版工作。原兵團黨委常委、師市黨委書記宋志國欣然提筆作序,師市黨委常委、八師副政委王??茷榇藭}寫書名。
《足跡》共計 25萬字,80余幅照片,分為三輯:
往事回眸、眾人話陸老、詩詞習作。軍墾博物館研究部的工作人員與陸老一起整理文稿圖片,并全權負責此書的策劃、編 輯、審校、排版等主要工作。這是兵團軍墾博物館第一次為一名老軍墾出版發行圖書。
《足跡》是一本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軍墾史料。陸老身在石河子農八師的領導崗位多年,很多黨和國家領導人視察石河子時,他都在陪同行列,能夠詳細、真實地描述領導人視察石河子的行程、隨行人員、當時談話的場景、對兵團屯墾事業做的重要指示,其中還記錄了很多細節,通過這些細節凸顯出老一輩革命家高尚的品德。如《周總理讓座》讓我們看到總理尊重下級、關愛群眾的平易近人的作風,令人感動。《灑在墾區的愛》講述了農墾事業的奠基人王震將軍“踏勘荒原”、“露宿屋頂”、“開拖拉機”、“一塊紅磚”等傳奇故事。文中提到王震將軍脫掉鞋子“盤腿”坐在椅子上這一生活細節;還有將軍到石總場種畜場檢查工作,看到湖南籍女會計的手,輕輕地拍了一下說:“你沒勞動嘛!今后要多參加勞動,勞動可以改造世界,可以改造人嘛!”這些細節反映了將軍樸素的勞動人民本色。
《足跡》用簡單明了的文字,樸實無華的語言,記載了從領導到戰士艱苦創業、積極樂觀的革命精神。書中不僅記載了王震、陶峙岳、張仲瀚等兵團領導深入基層一線,親自參加生產勞動,還記錄了老紅軍陽煥生、魚正東,老八路劉丙正、肖風瑞、段煥章和羅汝正、劉守仁、任友志、虞鐳農、盧文鼎、周文武等大批軍墾戰士發揚南泥灣精神,克服一切困難,披荊斬棘、對黨忠誠、對革命事業執著、無私奉獻的精神。無論是陶峙岳司令出點子、張仲瀚和平建國時期參加勞動鍛煉、魚正東政委增產節約計劃、羅汝正師長抬糞,還是在實踐中尋求知識的青年技術員劉守仁、勤奮工作的任友志、干一行愛一行的虞鐳農、愿到最窮團場去的盧文鼎……這一個個故事讀來都令人充滿敬意和感動,為那個年代軍墾戰士們“只要能吃能走就奮斗不息”的革命精神而肅然起敬,當忘我的革命精神成為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無私奉獻成為人們追求的精神境界,領導與群眾一起無差別的勞動,還有什么困難能阻止我們前進的步伐。正是這種信念,激勵了軍墾戰士的創造熱情,在亙古荒原開天辟地,建設了一座軍墾新城。
《足跡》作者用生動、真切、精辟、幽默風趣的語言把自己屯墾戍邊的親身經歷寫給讀者,對于沒有經歷過那段艱苦歲月的年輕人,就是一部活生生的軍墾史的再現,也是一部愛國主義傳統教育的史詩。陸老用最淳樸、充滿生活氣息的語言,把苦并著快樂的生產建設寫得引人入勝。如《在進疆初期的日子里》、《艱苦生活》的流動理發員、吊桶澡堂、抬把送孕婦,《智斗野豬》、《坍塌的火炕》《三闖老風口》等軍墾故事,既風趣幽默又讓人感慨萬千,那么艱辛的開荒生活,在陸老筆下卻是那么生動、活潑、令人回味。
《足跡》 填補了兵團軍墾史料的一些空白,或至少彌補其不足。陸老與詩人艾青及夫人高瑛是關系很好的朋友,至今還與高瑛書信往來。書中細致記錄了艾青與夫人高瑛在邊陲小城石河子生活的十六個春秋。在艾青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生涯中,除了北京,石河子就是他生活時間最長、印象最深、感情最濃的第二故鄉。正如詩人所言:“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蓖跽饘④娪H切地稱之為“我們的詩人”。艾青把軍墾農場作為生活和寫作的基地,深入團場連隊、深入群眾,從兵團領導到普通戰士,他結識了很多知心朋友,積累了幾十萬字的資料,記下了廣大軍墾戰士可歌可泣的生動故事。創作了著名的《年輕的城》等一批詩歌,第一次用小說寫下了30萬字《綠洲筆記》,刻畫了130多個鮮明的人物,展現了兵團人白手起家、戰天斗地的革命精神。這是詩人獻給祖國西北邊疆壯麗史詩,是對荒漠開拓者的熱情歌頌。陸老書中的三篇文章彌補了已出版的《艾青傳》中對這十六年的輕描淡寫,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足跡》出版后,陸老分別給兵團、農八師石河子的老領導、石河子文學藝術界作家詩人、媒體、史志辦、黨史辦、圖書館、檔案館、石河子大學圖書館、艾青的夫人高瑛、詩人楊牧等贈送本書;他還把書贈送給中南軍大老同學和老戰友、老朋友。在眾人的一致好評中,此書發行到20多個省市,很多朋友慕名專程找到陸老要求贈書。在發行一周年之際,此書喜獲國防大學校史館頒發的收藏證書,真是一件令陸老和軍墾博物館工作人員振奮的消息。
許多讀者有的致電陸老,有的寫信,有的在報道上發表感想。兵團日報社駐石河子記者站站長王成光讀完此書后,激情澎湃,在《兵團日報》發表《從<一位老軍墾的足跡>看兵團屯墾新聞文化影響力》,在《石河子文藝》發表題為《仰望父輩們的神像》,從多角度談了自己讀《足跡》所感所想。他為書中忘我的革命精神感動,為那個年代人們雖然物質缺乏但精神食糧是那么富有而向往,為書中的正氣、正道和正義而高歌,為那個年代激情的創業而興奮。
廣西軍大校友陳宇英、張之宸、陳篤、戴和浯分別來信。陳宇英寫道“讀完您的書,知道了軍墾戰士用鐵锨開荒,用爬犁子拉運磚塊,修公路,修水庫,住地窩子,吃麥粒,喝雪水,在荒無人煙的戈壁沙漠建起高樓林立的現代城市,軍墾戰士功不可沒。您是軍大人的驕傲?!睆堉穼懙馈斑@本書是您在新疆屯墾戍邊六十余年親身經歷和收集的歷史資料,也是血汗的結晶。體現了軍墾戰士創業的艱辛和智慧。軍墾事業來之不易啊,值得后人敬仰。您發揚了軍大人的光榮傳統,希望軍墾事業代代相傳,成就更加輝煌?!标惡V寫道“您把我帶回到幾十年前新疆軍墾生活的年代,我默默地沉思著、想象著,很多人的音容笑貌、言談舉止一一浮現在眼前,他們對黨的忠誠,對革命事業的執著,勤勉奮進的精神、品德,永遠值得我敬仰、學習和激勵?!?BR> 高中同學、廣西民族學院教授黃素芬賦詩《軍魂頌》:“軍歌嘹亮墾芳洲,八十軍翁戰不休;繼晷傳薪情未了,天山翠竹寫春秋?!辈⒄垙V西原政協副主席、書法家鐘家佐先生書寫后,贈送給陸老。
原師市史志辦主任黃登來寫道:“《足跡》就是足跡,不求閃光,只求實在,扎扎實實的腳印,經得起風雨的浸蝕。足跡對于年 輕人來說,就是一本很好的軍墾教科書。沿著《足跡》走一趟,便知屯墾是什么樣。”
“九·二五起義”的老兵林鋒、孫發正讀畢,提筆寫信給陸老。林鋒寫道“讀到老政委張仲瀚的七絕詩:‘雄兵十萬進天山,且守邊疆且屯田,塞外江南一樣好,何如爭入玉門關?!拖肫鹜蛪ㄊ厷q月,往事依稀,歷歷在目,開荒造田,勞動熱情高漲,克服一切困難建造新城,一草一木都有著我們老軍墾的血汗啊。這本書就是我們艱苦創業、扎根邊疆的赤子丹心啊。”孫發正寫道:“你的書寫的很真實,很生動,特別是王震、陶峙岳二位將軍為新城建設廢寢忘食,克服一切困難調查研究,與軍墾戰士一起參加生產建設。這本書給咱們的后代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上海知青聞靜波2011年秋來疆探望第二故鄉時,陸老贈送書與她。她回滬后專門寫信來說:“你的書用樸實無華的言語把我們帶回到進新疆的艱苦年代,書中記載了軍墾戰士艱苦創業、積極樂觀向上的革命精神,用雙手和汗水在萬古荒漠上開出良田。記得我們十八歲進疆時,也住地窩子,砸冰燒水、建房、拾棉花、栽樹挖渠、種菜養雞,生活的磨練讓我們變得成熟、踏實、干練起來?!?BR> 一位廣西靖西縣人九十多歲的老鄉王佐希讀完此書后,寫下感想:“通過這本書了解了一位老軍墾六十年如一日,艱苦奮斗,誠誠懇懇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在黨的領導下,無數軍墾戰士置個人生死度外,團結戰斗,開發建設邊疆,把不毛之地建設為名揚世界的人間奇跡。您的書就是一盞指路明燈,我要寄給上大學的孫子,讓他以您為榜樣,向最艱苦的路上走去,向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走去?!?BR> 陸老筆下那段荒原草創、開基立業的屯墾歲月之所以令人感動感慨,在于軍墾前輩那種飽滿的熱情,充實的戰斗生活,富有的精神食糧,恰恰是當今社會稀缺的,本書的社會價值正在于此。重溫軍墾歷史,弘揚兵團精神,匡扶人們的精神支柱和價值取向,將為我們的事業推向前進注入無窮的動力。
(作者單位:兵團軍墾博物館)
責任編輯:馬作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