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溪竹 賴劍雄 李付鵬 房一明 秦曉威 朱自慧 李志剛 趙青云
摘 要: 可可是世界三大飲料作物之一,在世界農業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在我國仍是新興經濟作物,其快速健康發展需要技術支撐和科技服務引導。本文闡述了我國可可產業發展現狀,剖析了制約其發展的因素,展望了產業發展前景,并提出相關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 可可;產業發展;前景
可可是世界三大飲料作物之一,是制造巧克力的主要原料,在國際農產品生產貿易中享有重要地位,作為熱帶特色經濟作物,其生產潛力大,用途廣,附加值高,需求量大,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占有獨特地位。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1],2014—2016 年世界可可收獲面積不斷增加,而總產量則不斷降低。2016 年世界可可收獲面積約 1020 萬公頃,可可豆總產量 438 萬噸,可可產業已成為熱帶地區許多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可可于 1922 年引入我國臺灣地區試種,1954 年引入海南興隆華僑農場試種。近 10 年來,在林下經濟大力發展和市場需求的推動下,我國可可種植面積持續增加,發展前景廣闊。本文分析了我國可可產業的發展現狀與制約因素,展望了產業發展前景,并提出了相關建議和對策,以期推動我國可可產業可持續發展。
一、我國可可產業發展概況
(一)生產現狀
我國可可產區主要分布在海南萬寧、瓊海、保亭、文昌、東方、三亞,臺灣高雄和云南西雙版納等地區,廣東徐聞也有少量栽培。其中,海南是我國最大的可可種植基地,目前商業化栽培面積達 600 多公頃。我國可可主要通過間作方式種植,其中椰子間作可可、檳榔間作可可和橡膠間作可可是主要種植模式,也有部分純栽密植可可。
(二)加工現狀
可可的加工包括初加工和二次加工。初加工是指商品可可豆的加工,包括發酵、洗滌、干燥和儲藏。初加工會產生可可豆果肉、種皮、果殼等副產物,也可以通過加工副產物充分利用其剩余價值,如可可豆果肉可加工成新鮮果汁,果殼可加工成飼料或肥料等。二次加工是指將商品可可豆加工成可可液、可可脂、可可粉和巧克力等產品,其中最主要的終端產品就是巧克力。我國可可加工業從 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快速發展,加工工藝及設備不斷改進,并建立、健全了加工廠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和標準化生產管理體系,多項加工技術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三)貿易現狀
我國可可加工生產主要靠進口提供原料。2015年,我國可可及其制品進口總量為 11 萬噸,其中可可豆進口量占 30.3%,可可粉進口量占 36.4%,可可液塊和可可脂分別占進口量的 15.6%和 12.1%,其他為可可殼和可可餅塊。我國可可豆經過二次加工后出口的產品主要是可可脂、可可餅塊和可可粉。一般將大部分可可脂出口國外,大部分可可粉用于國內食品加工企業的生產和銷售。2015 年,我國可可及其制品出口總量為 2.8 萬噸,其中可可脂和可可餅塊均占36.2%,可可粉占 27.4%。從貿易情況來看,我國可可產業一直處于貿易逆差的地位,并且逆差逐年擴大,可見國內可可及其制品的供給存在缺口。
二、我國可可產業發展制約因素
(一)熱區土地資源有限
可可是熱帶經濟作物,我國可可產區主要在海南,然而隨著海南經濟不斷發展,土地價格不斷上漲,南繁育種、瓜菜、果樹和花卉等生產占用大量優質的土地資源,加上氣候因素限制了可可產區分布,使可用于種植可可的土地面積更加有限。
(二)種植產業經濟效益缺乏競爭優勢
很多熱帶經濟作物,如胡椒、芒果、龍眼、荔枝和香蕉等單位面積經濟效益均高于可可,種植戶對這些作物的認知度更高,目前可可種植業經濟效益與之相比仍缺乏競爭優勢,難以提高種植戶積極性。
(三)小種植戶加工技術落后,缺乏集中經營主體
20 世紀 80 年代,海南發展椰子間作可可種植模式曾經歷過一段輝煌時期。但是,由于初產品可可豆的就地加工問題沒有解決,儲存、運輸不便影響收購等原因,可可園逐漸被放棄管理,可可種植業陷入低谷。因此,只有解決小種植戶和種植企業的初加工技術,落實收購政策,才能解決規模發展的問題。
三、我國可可產業發展前景
(一)消費需求增加帶動產業升級
巧克力富含酚類 、纖維素 、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具有改善心血管循環、緩解情緒低落、加強記憶力等功效,有“世界零食之王”的美譽。當前,我國巧克力人均消費量不足 100 克,遠低于全球人均消費量 960 克。隨著天然可可制品的健康功效和獨特口感越來越受歡迎,消費者對高質量產品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巧克力消費明顯升級,天然優質可可市場巨大的增長空間將進一步推動我國可可產業的發展和優化。
(二)“一帶一路”合作促進熱帶農業可持續發展
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可可種質資源調查與評價,將充分發揮我國熱帶作物產業技術優勢和規模化平臺效應,充分利用各國技術和自然資源,推動熱帶區域產業和經濟發展,具有顯著的多贏效應。通過提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可可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將加快我國可可產業轉型和升級,提高我國熱帶農業科技對全球農業生產的貢獻率,促進國際社會對我國可可產業的了解,提高我國可可的國際地位。
(三)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建立提供多元模式
2018 年,自黨中央決定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以來,海南發展面臨重大歷史性機遇。可可不僅有豐富的營養價值,較高的產品附加值,也有較強的觀賞性和地域特色,推動可可產業發展將有助于海南特色旅游經濟產業發展,打造集可可—椰林—膠園生態旅游觀光、現代化農業博覽、原生態及高科技產品產、加、銷于一體的全新農業發展模式。
四、我國可可產業發展建議
(一)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
在產業發展需求的帶動下,我國可可生產結構布局日趨集中,優勢產區集中在海南省南部和東南部。根據《對海南島發展胡椒、咖啡、可可生產農業區劃的意見》和可可生長對環境條件的要求,海南省萬寧市、瓊海市、陵水縣、三亞市、保亭縣、文昌市和樂東縣等地區為最適可可種植區,面積約占海南省陸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一[2]。在優勢產區發展的同時,品種結構應進一步優化。目前,我國有可可種質 400 多份,主要保存在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香料飲料研究所種質資源圃內[3]。近幾年通過系統的鑒定評價和適應性種植,已經篩選出一些優良品種,其中‘熱引 4 號’可可新品種具有抗寒性強、豐產性好、品質佳、適應性廣和產量潛力較高的特點,目前已通過海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
(二)充分利用現有土地資源
充分利用荒坡地、丘陵地、農村閑置土地、防風林和農戶房前屋后的零星土地種植可可,以點帶面發展。根據海南自身土地資源的特點及可可生長發育特性,在海南南部、東南部及中部宜植區大力推廣可可與椰子、橡膠、檳榔等經濟作物間作的模式,有利于提高土地和自然資源利用率,增加當地農民收入,促進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
(三)加強新品種的引進和培育
優質的種質資源可為優化可可產業結構和布局提供保障。可通過引進高產、優質、抗病蟲害品種的方式,或者在現有種質圃內篩選和培育抗病蟲害、抗寒、抗旱等抗逆性強的品種,不斷豐富我國可可種質資源庫,為擴大宜植范圍奠定基礎。
(四)加強宣傳和技術服務
通過對示范種植地的大力宣傳,使廣大種植戶和企業了解可可生產過程。通過提供生產管理計劃,開展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等科技服務,使種植戶掌握規范的種植技術,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和經濟效益,提升種植戶積極性。
(五)加強新型經營主體建設
以“公司+農戶”“合作社+農戶”“公司+科研院所+農戶”等方式,由科研院所提供技術支持,農戶分散式種植,合作社或公司集中收購,實現規模化、標準化加工及品牌化統一銷售,促進可可全產業鏈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