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宏偉(黑龍江農墾江川農場):捻指算來,我這個到了知天命之年的人與《中國農墾》結緣整整20年了。期間,他就像良師益友,時時鞭策我筆耕不輟。當我寫作遇到難題時,他會給我正確答案;當我偶有佳作時,又是他給了我極高榮譽。從《中國農墾》身上,我吸吮了營養,收獲了樂趣,了解到農墾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過程。
每每捧起《中國農墾》,我都會心潮澎湃,蕩漾在這個溫馨的港灣里,會時時感受到他散發著的農墾人的文化情懷。深入他的內心深處,優美的文字跳躍著涌入思緒。站在他的肩頭,會欣喜地看到錦繡大農墾的壯美詩篇。
陳曉娟(呼倫貝爾農墾特泥河農場):《中國農墾》是我人生中不可多得的好朋友。我于2009年從事宣傳工作,剛一接觸《中國農墾》,就深深被其中的欄目和文章所吸引。從沒有這樣一本雜志,讓我領略中國大地每一個墾區的魅力;從沒有這樣一份熱情,讓我感到身為農墾人的自豪;也從沒有這樣一種感覺,讓我對農墾產生一種神圣的責任,心甘情愿地為之付出。
漸漸地,我不僅僅閱讀《中國農墾》,開始學會走進他,和他分享我的故事,分享我們的農場,分享我的喜悅與沮喪,關注他的改變,關注因他結識的來自全國各地農墾宣傳人。當我悄無聲息地從《中國農墾》汲取力量的時候,我才意識到,不知從幾時起,我已經深深地愛上了他。
裴桂革(新疆兵團第一師七團):愛上《中國農墾》,原因老多了。首先他讓我們這些長期在農場一線奮斗的通訊員有了夢想,而這夢想通過努力是可以實現的。過去從來不敢奢望自己的稿件能被國家級刊物刊用。現在通過與《中國農墾》零距離的接觸,我不僅在寫作技巧上有了進步,同時在思想上、格局上有了很大提高。我對未來的寫作之路充滿了信心。而這信心的來源正是《中國農墾》,可以說,他給了我們無限可能。對我而言,《中國農墾》不僅僅是一本雜志,他是有溫度的、有情懷的,他是我的精神家園!
劉玉春(江蘇農墾云臺農場):這是一個有愛的大家庭。在這里,農墾人暢所欲言,講述著自己的故事,讓農墾人有更多的自豪;來自祖國各地的農墾兄弟姐妹和睦相處,亦師亦友的學習氛圍,讓自己的寫作愛好提檔升級;最重要的是,有一群甘心為他人做嫁衣的編輯老師,讓我們更深刻理解了責任、奉獻和感恩。有這些可愛的人組成的大家庭,誰不愛誰傻。
劉霞(海南農墾大豐咖啡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農墾》是我們農墾人的精神家園。喜歡《中國農墾》,因為他是農墾精神的傳承者和傳播者,他的每一篇文章都給人啟迪。他既是墾區企業改革發展的風向標、指路燈,又是通訊員學習寫作、發表作品的園地。
喜歡《中國農墾》,因為他有著像家長一樣的編輯老師!從通聯QQ群到通訊員微信群,建立了編輯與通訊員互相交流的平臺。通過在群里改稿對照,互動交流,不僅能夠快速提高通訊員的寫作能力和水平,更拉近了編輯老師與通訊員之間的距離。一個群,就像一個大家庭,編輯老師就像這個大家庭里的家長,引導著通訊員不斷學習、不斷進步。
劉建明(湖北農墾朱湖農場):早些年,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向《中國農墾》投稿,不曾想,《中國農墾》竟然給刊登了。我捧著《中國農墾》在同事面前炫耀:我的文章上國家級刊物了。當時,我還是辦公室的一名通訊員,同事們投來羨慕的目光。因為《中國農墾》刊發了我們的稿件,農場榮獲湖北農墾宣傳信息工作先進單位稱號。后來,我不再從事宣傳工作,但我從未離開《中國農墾》。
朱增銀(安徽農墾皖河農場):結識《中國農墾》已有20多年了,喜歡她,千言難盡。她是我工作上的引路人。“農墾史話”讓我看到父輩們墾荒的場景,“現代農業”讓我看到農墾的發展方向,“改革縱橫”讓我看到農墾發展的內在動力。《中國農墾》是教科書,她是我心靈的棲息地。“文苑百花”苑里,領略白樺林下的黑土地、椰子樹邊的海風、戈壁灘上的紅柳……在這個大家庭里,編輯老師和通訊員經常互動,親如一家,“話題”是我們共同的心聲。
劉明軍(甘肅農墾飲馬農場):我是農墾二代,是農墾這片土地養育了我,我的身體里流淌著農墾的血。《中國農墾》是一個大家庭,是他將農墾人凝聚到了一起,傾訴著農墾人的情和愛,講述著農墾人的奮斗歷程,激勵著農墾人砥礪前行。
劉祖宏(云南省景洪市市委宣傳部):
《中國農墾》格局大,立意高遠有權威。
與時俱進立潮頭,引領潮流永向前。
東南西北說變化,農墾發展風向標。
更兼名師勤指導,日日學習收獲大。
小荷迎風茁壯長,人才倍出寫華章。
百家爭鳴謀發展,共繪改革壯美圖。
趙鵬(陜西農墾沙苑農場):喜歡《中國農墾》,不需要理由,就像喜歡一個人,也不需要理由,喜歡就是喜歡。莫名我就喜歡你,深深地愛上你,沒有理由沒有原因。
王曉利(湖南益陽大通湖管理區):愛上《中國農墾》,只因我有永遠的農墾情結。雖然農場已經改制,但農墾艱苦奮斗精神仍在,農墾人正滿懷激情,勇于開拓,踏上新征程,邁入新時代!感謝《中國農墾》讓我了解農墾人的奮斗歷程,感受農墾日新月異的變化。感謝《中國農墾》讓農墾人凝聚在一起,讓我覺得我們永遠是一家人!
張帝龍(黑龍江農墾巨浪牧場):《中國農墾》在我心里有極其重要的位置。首先,所有編輯老師認真負責,對待來稿一視同仁,對待稿件的負責程度有時連我都受不了。正是由于有了各位編輯老師的慧眼識珠,才把一塊塊璞玉雕琢成器,此一贊。編輯老師經常在群里普及文學知識,深究詞語出處,我受益匪淺,此二贊。編輯老師不僅讓我們感受到成品的優美,還讓我們參與修改的過程,有時甚至帶有火藥味,但大家都知道,是為了讓作品更好。這種氛圍在其他刊物、其他群里都不曾有過,此三贊。
有此三贊,《中國農墾》必將更加輝煌。遇見你,我三生有幸。
徐國南(江蘇農墾新曹農場):《中國農墾》是我成長進步的階梯。在這里,我遇到了許許多多的良師益友,他們給我知識、給我力量;在這里,我積極參與互動交流,精神倍爽,信心倍增;在這里,我努力筆耕,書寫三代農墾人愛場敬業情懷;在這里,盡情地享受著家的溫馨,傳頌著農墾大家庭的故事。我愛《中國農墾》,為您點贊!
王明華(黑龍江農墾紅旗嶺農場):天下農墾一家親,《中國農墾》就是我們農墾通訊員的家,就是一面引領農墾人前進的大旗!在這里,我們相互學習和交流;在這里,我們共同成長和進步。農墾那么大,《中國農墾》帶你來看看!
徐明光(呼倫貝爾農墾格尼河農場):《中國農墾》是一本有高度、有溫度、有情懷的刊物。每一篇文章都像一朵精心澆灌和修剪的花,在《中國農墾》這片沃土上絢麗綻放。
李鳳(黑龍江農墾紅衛農場):我是農墾人,農墾是我的家園。《中國農墾》將天南海北的農墾人匯聚成一個大家庭。如果他是大海,那我就是大海中的一滴水,水怎么可能離開大海的懷抱?他讓我時時刻刻感受農墾的快速發展,領略農墾人的創業精神。他是我憶家鄉、話家鄉的精神家園,我要用筆為家鄉的繁榮發展盡綿薄之力。
孫世紅(江蘇農墾新曹農場):喜歡上《中國農墾》,是偶然也是必然。還記得第一次參與點評稿子,第一次修改群友的稿子,更不會忘記處女作也是在這兒發表……太多太多的第一次,讓我不斷地成長成熟。就在去年,我又一次挑戰自己成功,寫出3000字的“墾三代的故事”,這都感謝《中國農墾》給我平臺和信心。所以,往后余生,我會一直喜歡下去。
朱磊(黑龍江農墾八五七農場):剛到農場時,在宣傳部工作,剛一接觸《中國農墾》,就喜歡上了他的樸實、厚重、接地氣,從中學習到很多知識,拓展了視野,也夢想著在上面發表文章,哪怕一個小豆腐塊也行。直到2009年在《中國農墾》發表第一篇文章至今,我已經累計發表稿件20多篇,還結識了各位編輯老師。回顧這些年的成長進步,對《中國農墾》充滿感激、感謝、感恩……
張萬成(新疆兵團第一師四團):喜歡《中國農墾》的理由,第一大氣,第二正氣,第三順氣,第四福氣,第五爭氣。
說《中國農墾》大氣,因為他是國家級刊物,凝聚了中國農墾事業的精華;說《中國農墾》正氣,因為每期都充滿了正能量,大到國家大事,小到家庭生活;說《中國農墾》順氣,因為這是我最順的一個寫作平臺,幾乎每年都有作品發表;說《中國農墾》福氣,因為他給廣大農墾通訊員帶來了福音,有了《中國農墾》,許多基層的通訊員都有了發表作品的園地;最后說《中國農墾》爭氣,近年來紙媒越來越走下坡路,而《中國農墾》依然高挺!
尤東明(黑龍江農墾紅色邊疆農場):因為我是生活在農場的人,所以特別關心農場的一切。《中國農墾》是全面展示農墾改革發展成就的國家級綜合性刊物,很多內容都與農場的發展前景息息相關,兄弟墾區的先進經驗值得我們農場學習和借鑒。
田瑛(呼倫貝爾農墾特泥河分公司):農墾就是我的家,我家三代農墾人,把青春、汗水、鮮血甚至生命都奉獻給了農墾,哪有孩子不愛家的?《中國農墾》是農墾的“代言人”,一本《中國農墾》在手,足不出戶就可知農墾天下事。
我喜歡文字,在《中國農墾》,我可以盡情地講述農墾的故事;《中國農墾》也是我最好的老師,在這個平臺,我可以結交好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中國農墾》也是我的精神家園,有他相伴,心靈就有了寄托。
金玉田(黑龍江省綏北人民檢察院):我喜歡《中國農墾》就是一個情結。一個緣字帶動一個情結,又是這個情結把我和《中國農墾》緊緊地拴在一起。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我就是《中國農墾》雜志的通訊員,發表過多篇新聞稿件。那時投稿都是用鋼筆在稿紙上手寫,稿件必須要蓋上單位公章證明稿件是真實的,再用信封郵寄到北京編輯部。我記得當年海倫農場中學美術老師楊勇輔導的學生參加全國首屆小畫家競賽,其中一對雙胞胎姐妹同時獲獎,我抓住“北大荒”和“全國首屆”這兩個新聞點寫稿,郵寄給《中國農墾》,結果很快就發表了。
一晃30多年過去了。2019年初得知《中國農墾》正在舉行“舌尖上的農墾”征文,我踴躍參與,經過通訊員點評、我修改,最后由編輯老師把關,《醇香“農墾人”》發表了,并且獲獎。
去年下半年,我又參加了《中國農墾》“墾三代”的故事征文,很幸運發表了。我能重新回到《中國農墾》,真的是緣于一份舊情牽著自己。
陸軍(江蘇農墾淮海農場):因為《中國農墾》推介各方經驗,是各墾區學習交流的需要;因為《中國農墾》發表的文章“高大上”,是大家對照范文、提高文稿質量的需要。當然,作為通訊員的我,喜歡《中國農墾》也是渴望提升自我、多多上稿的需要。
郭陽(黑龍江農墾二九〇農場):我生在農墾,長在農墾,是第三代北大荒人。愛上《中國農墾》,因為他給基層通訊員提供了成長進步的平臺。去年,我的第一篇大稿在《中國農墾》發表。源于這份農墾情緣,愛他不需要理由!
劉玉標(中國太保壽險連云港中心支公司):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我與《中國農墾》不知不覺已相識相知6個春秋,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宛如一縷清新的春風,讓我感覺到生命的力量;他仿佛一扇心靈的窗戶,讓我感受到新鮮的氣息;他就像一位摯友,成為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伴侶。
作為《中國農墾》的忠實讀者,我總是期待每一期雜志的到來,在閱讀中品味著他的墨香。作為一名業余寫作愛好者,我對《中國農墾》有一種感激之情,是你給我提供了極好的練筆舞臺和成長空間。
孫海燕(黑龍江省八五二農場中學):小時候,有一次拿戶口本,發現上面寫著“非農戶”。我曾問過母親,非農戶是啥意思?母親告訴我,我們這里既不是城市,也不是農村,叫農場。農場是干嗎的?母親忙別的去了,也沒回答我。
長大后,對于農場究竟是啥,我依然一知半解。是《中國農墾》讓我真正了解了腳下的這片土地,也是《中國農墾》讓我深深地愛上了這片土地。坦白說,一開始訂閱《中國農墾》,我喜歡看話題稿、文苑百花、人物長廊和農墾史話等欄目,期期不放過,喜歡的文章還會讀好幾遍,其他欄目有熟悉的通訊員的文章才會看一看。到后來我才發現,《中國農墾》是一座知識的寶庫,閱讀這些文章,太讓人漲姿勢啦……
想說的話太多太多,但我現在最想說,愛你,《中國農墾》!感謝你,《中國農墾》!
竇懷志(江蘇農墾崗埠農場):喜歡《中國農墾》,她是農墾人的精神家園;喜歡《中國農墾》,她是指導農墾工作的航標燈;喜歡《中國農墾》,她是文藝愛好者的良師益友;喜歡《中國農墾》,她是搭建學習交流的平臺;喜歡《中國農墾》,她是農墾改革的風向標;喜歡《中國農墾》,她是農墾發展的見證者。
姜紅(新疆兵團第一師八團):喜歡《中國農墾》是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去報刊亭,無意間發現了這本雜志,翻了幾頁,猶如見到了知己,當即把那兒所有的《中國農墾》全買下了。賣雜志的老大爺笑開了花,目送我走出百余米。
此后,《中國農墾》我每期必看,成了他的鐵桿粉絲。《中國農墾》開闊了我的視野,放寬了我的心胸。累時,看會兒他,疲勞頓時煙消云散;睡不著時,我看看他解悶兒。不知不覺,他已成為我的良師益友。
徐衛(江蘇農墾崗埠農場):《中國農墾》,看這幾個字就有一種莫名的親和力。再翻開一頁頁內容,就會發現都是那么有感染力,展示了全國各墾區的風土人情和地方特色。看《中國農墾》編輯無數次不厭其煩地修改稿件,我有說不出的敬佩,讓我對《中國農墾》的權威性更加信服。正是這種種原因,我對《中國農墾》特別喜歡,我會一直喜歡下去!
胡永紅(呼倫貝爾農墾陶海牧場):《中國農墾》是農墾人自己的精神食糧,寒來暑往,春華秋實,伴隨我成長。他好比自家飯碗盛裝自己收獲的糧食,如此美味,叫人怎能不愛他?
我清晰地記得,第一次走近《中國農墾》,是1981年元月,當我翻開一本散發著油墨香氣的《中國農墾》,瀏覽內容后,看到幾乎都是農墾人的故事。讓我第一次知道,自己所在的農牧場,只是中國農墾萬花叢中的鮮花一朵。農墾地域太遼闊了,北到大興安嶺冰雕玉塑,南至海南島細雨飄飄,西至新疆大漠雄風,東到黑龍江雪覆青松……
后來,我從事宣傳工作,接觸《中國農墾》的機會更多了,始終把《中國農墾》作為閱讀學習、投稿練筆的首選,并在編輯老師的傳道授業解惑之下有了不小的進步。我是農墾人,我愛農墾人自己的雜志。
俞雷(黑龍江農墾曙光農場):我喜歡《中國農墾》,是因為《中國農墾》的高大上吸引了我。生在農墾,長在農墾,對農墾自然有著不可比擬的親昵感,加上中國二字,就讓親切的農墾無比高大!帶著崇拜,我開始了與《中國農墾》的“戀愛”。
在接觸的過程中,我發現《中國農墾》不僅是向讀者介紹各地農墾的發展狀況和風土人情的好課本,還是提高作者寫作能力和水平的好老師。剛剛進入宣傳戰線的我好像找到了寶貝一樣欣喜若狂,一直關注著《中國農墾》的文章。終于,2015年,我的第一篇文章發表在我心中神圣的《中國農墾》上,這也讓我更加愛上了《中國農墾》!
魏玉明(江蘇農墾淮海農場):退休前,《中國農墾》陪我戰斗在農墾,每期必讀。去年暑假,我還收拾出一大批收藏的《中國農墾》,也找到了我以前被錄用過的“豆腐塊”。沒想到,退休了還離不開他,他讓我老有所學,每期的精彩內容成了我的精神食糧。《中國農墾》,我真的愛你,愿與你永相隨!
董元權(呼倫貝爾農墾綽爾河農場):一本雜志,涵蓋了960多萬平方公里的沃土;一篇篇精彩的文章,蘊含著農墾人四季的辛勞,傳承著中國農墾人戰天斗地的豪情,訴說著一代代農墾人甘于奉獻的青春。這就是《中國農墾》。透過他的視角,我看到了不一樣的農墾人,在四季耕耘中創造一個又一個輝煌的成績。品讀農墾故事,讓我知道還有千千萬萬的農墾建設者,從事著和我一樣平凡的工作。我們都是追夢人。
冉燕(黑龍江農墾湯原農場):從我第一次在《中國農墾》上稿的激動,到工作崗位變動后依舊對他的戀戀不舍,《中國農墾》是每月辦公桌上眾多報刊中必看的一本。中國農墾微信群是眾多微信群中不被我設置消息免打擾的微信群,是每天再忙也要翻看消息記錄的微信群,是每天都能讓我有新收獲的微信群。《中國農墾》和中國農墾微信群,叫我怎能不愛你?
顧松平(江蘇農墾淮海農場):喜歡《中國農墾》,三條理由必不可少。
一是引導我走上了寫作之路。我曾經是寫稿的門外漢,寫的稿子質量很差。《中國農墾》編輯老師沒有嫌棄,耐心審改后發表。我將原稿與刊登稿進行對比學習,從中學到了許多技巧,寫稿水平不斷提高,陸續在各級報刊發表了作品,有的還獲了獎。
二是促成淮海農場建立農機維保中心。2008年,隨著淮海土地由租賃制轉向模擬股份制,農機隊伍逐步壯大,職工急盼農場建立農機維保中心。農場領導從《中國農墾》上看到了淮海職工的心聲,及時建立了“淮海農機維保中心”和維修隊伍。
三是充實了農建四師副師長李桂蓮的事跡講解內容。去年第五期《中國農墾》發表了《創建淮海農場的功勛人物——李桂蓮》,農建四師陳列館講解員看到這篇稿件后,充實了對李桂蓮生平事跡的講解內容,讓觀眾聽得更過癮。
韓清云(黑龍江農墾名山農場):沒啥理由,就是喜歡。我是一名農場基層連隊的職工,4年前,我一直在網上尋覓比連隊QQ群還大的農墾平臺,目的就是想見見外面大世界。
2016年10月28日,我有幸和中國農墾通聯QQ群相識,才知道中國農墾那么大。后來我就訂閱了《中國農墾》,再后來我的作品也在《中國農墾》上發表了。是《中國農墾》編輯老師鼓勵我,不厭其煩地教我怎樣寫作。記得2018年11月26 日傍晚,我第一次斗膽參加群里的評稿,編輯老師善解人意地指點我、鼓勵我,那感受和現在寫這些文字的心情一樣激動。
啥也不說了,愛《中國農墾》,最好的表達方式就是繼續訂閱,2020年一如既往地與他相依相伴,一起見證農墾改革發展的足印。
程學敏(江蘇連云港市讀者):我在農場出生,長大后離開了。原以為跟農墾交集不多,沒想到因一次征文,來到了《中國農墾》這個大家庭。
當收到《中國農墾》時,我激動地拿給父親看。父親戴上老花鏡,用顫抖的手翻閱著雜志,父親讀的不是我的文字,讀的是對農墾的情懷呀!我想留下這一美好的畫面,于是拿起手機,把這一瞬間定格。
我暗暗下定決心,要留在《中國農墾》大家庭,跟著大家一起學習,一起進步。
廖明治(完達山乳業股份有限公司八五一一分公司):因為我是軍墾二代,父輩墾荒的足跡和身影,父輩的汗水、淚水和血水,我是見證者。《中國農墾》的文字讓我感到父輩生活再現,每次看到回憶類的文章,我都會因懷念他們而淚奔。
賴榮華(廣東省豐收糖業發展有限公司):我和甘蔗有說不完的故事,我和《中國農墾》有訴不完的情愫。當群友多次點評、我反復修改的作品《甜蜜的事業濃濃的情》在2019年第9期《中國農墾》發表的時候,我知道,我從此離不開她了。
李靜(黑龍江農墾北興農場):與《中國農墾》相識是在同事的朋友圈,她曬了一張《中國農墾》的匯款單,我很是羨慕,迫不及待地借來雜志,開始熟悉各個欄目,嘗試給《中國農墾》投稿。終于,我也收到了匯款單。
與他認識越久,越發現他年輕又充滿活力。在中國農墾大家庭里,群友們為了催生一篇好文章,各抒己見,為作者出謀劃策。我也是受益者,我常常把在群里學到的寫作知識用到教學工作中。
李尚鴻(廣東省豐收糖業發展有限公司):我與《中國農墾》的交集,始于加入中國農墾通訊員微信群。這里集聚著一群積極向上、熱愛寫作的人,很多發表在《中國農墾》上的文章,在這里接受“咬文嚼字”,往往為了一個字、一個詞而爭論不休。更有編輯老師指點迷津、甘做嫁衣,讓人肅然起敬。
從此,我已習慣茶前飯后翻開《中國農墾》,細細品讀。感謝《中國農墾》,給我力量,促我前行,成長路上有您陪伴,真好!
高瑋(黑龍江農墾寶山農場):我出生在農墾,生長在農墾,我驕傲我是農墾人,我自豪成為宣傳戰線上的一員,為宣傳家鄉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
當自己的作品第一次刊登在《中國農墾》上,心里既激動又自豪。激動的是我們農場“寶山一家親”品牌在《中國農墾》亮了相,讓全國農墾的家人們都了解寶山、關注寶山;自豪的是自己的名字不僅與魂牽夢縈的家鄉緊緊相連,還與《中國農墾》結下了緣!《中國農墾》在我心中是那樣的神圣偉岸,我期待每一期雜志的到來,每次捧起她,都在閱讀中品味著每個字的芬芳。
《中國農墾》,我很喜歡你,像雨灑落在熱帶與極地,不遠萬里!
張作鵬(呼倫貝爾農墾蘇沁農牧場):初次接觸《中國農墾》是在農場生產隊的“草原書屋”,剛參加工作的我喜歡在茶余飯后光顧那里,向圖書管理員借上一本《中國農墾》,欣賞幾篇美文來緩解體力勞動帶來的疲乏。
之后我從事宣傳工作,寫作思路受阻時翻開他,一篇篇構思巧妙的文章會讓我文思泉涌;文章深度不夠時翻開他,一篇篇立意高遠的大作會讓我茅塞頓開。
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多讀書可以使人增長學識、開闊眼界,而讀好書則更能滋潤心田、升華靈魂。《中國農墾》就是一本好書。
崔海英(黑龍江農墾巨浪牧場):我雖然是一名宣傳戰線的老兵,但提到視野和文字水平著實讓我汗顏。當熱心的同事把《中國農墾》推薦給我時,我驚訝不已,原來除了黑龍江農墾,全國還有那么幅員遼闊的農墾土地,而且兄弟墾區各具特色。再讀時,便被精致的欄目設計和豐富的內容所吸引,有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理論研究成果,也有低調奢華有內涵的凡人壯舉。
我要勇敢地對《中國農墾》說:“我愛你,更要感謝你!感謝你用心接納農墾天地中一個小小的我,感謝你用情培育寫作路上一個懵懂的我,感謝你用愛包容成長中不夠努力的我。”
翟國勝(河南省黃泛區農場):從1989年結識《中國農墾》,31年我與她不離不棄。為什么如此摯愛《中國農墾》,理由有二:
其一,她是我開闊視野、增長知識的好教材。她使我深入了解了農墾的起源、發展、現狀及未來走向,第一時間了解國家對農墾的政策,了解先進墾區的成功做法,成為一個農墾“明白人”。
其二,她是我做好工作、成長進步的好幫手。多年來我在《中國農墾》發表了100多篇作品,在宣傳農場的同時也實現了個人的人生價值。自己能走上領導崗位、被評為教授級高級政工師、成為省作協會員,《中國農墾》功不可沒。
責任編輯:成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