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位夫 周 珺 王 軍
摘 要:綜合分析了我國巴西橡膠植膠業在產業政策、生產成本、產品市場等方面的產業環境變化,提出了強化綠色資源產業概念,革新產業文化,合理定位產業,強化多種經營理念,大膽進行技術革新和實施“精準”補貼等發展思路。
關鍵詞:植膠業;產業環境;產業文化;發展思路
巴西橡膠植膠業(以下簡稱植膠業)是一個長周期的傳統種植產業,多年來生產經營一貫如一。目前,由于國內外產業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導致國內植膠業全行業虧損[1-6],未來前景不明[7-8]。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階段,如何應對這一局勢?植膠業能否涅火重生,重造昔日輝煌?如何使我國植膠區農戶在2020年實現小康?這是新經濟常態下植膠人需要深入思考的課題。本文是筆者對相關課題的思考,希望與大家交流,共同探討。
一、重新認識我國植膠產業環境
(一)產業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
通過分析國內外植膠業發展史不難發現,影響植膠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有:特定市場需求、氣候資源、勞力資源、技術支撐以及國家扶持政策。
我國熱區雖然早在1904年就引種橡膠樹,也具有相對較好的氣候資源、大量的廉價勞力資源和較大的市場需求,但直到上世紀50年代,在國家大力支持下,植膠才迅速發展成為產業。當時,為了促進國內植膠業發展,國家不但投入大量人力財力建設生產基地[9],而且在建成后配套了十分珍貴的化肥指標(1千克/株)和高價(6080元/噸)收購天然橡膠產品(以下稱巴西樹膠)等優惠政策。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巴西樹膠實行統購統銷,成了不愁嫁的“皇帝女”,巴西樹膠的單位面積產值是當時水稻的6.7倍,生產1噸巴西樹膠可養活約20個工人。在這種特殊政策的庇護下,國內植膠業蓬勃發展,植膠生產經營僅以高產為目標,誰高產誰光榮;農場的生產、生活設施遠遠超越了同時代的農村,當膠工很風光,農場是附近農村向往的天堂。
改革開放后,資源分配日益市場化,低廉的化肥指標、高價收購等優惠政策逐步被取消,巴西樹膠市場開放了。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大量農民進城務工,支撐植膠產業發展的大量廉價勞動力資源也基本喪失,人工成本大幅上漲。在多數植膠區,近10年人工費幾乎上漲了10倍(2005年18元/天,目前120~200元/天)。近期,隨著國際膠價持續下跌,1噸巴西樹膠才能養活約0.3個工人,國內植膠業出現了全行業嚴重虧損的局面。年輕人更向往環境舒適、工作體面的城市,出現了膠園“十戶九棄割”[10-12]的現象,農場也失去了昔日的風光。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階段,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調整是重點,要去產能、去杠桿,國家將執行更開放的政策以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顯然,植膠業生存和發展絕不可以幻想國家能給予像上世紀50年代那樣的傾斜性優惠政策。
(二)現有生產方式下生產成本上升不可逆轉
現有的植膠生產模式是在種植6~8年后由人工每1~4天1次在其樹干上進行割膠,然后收集膠塊或膠乳加工成干膠或濃乳,年產巴西樹膠約1200千克/公頃。割膠是其中最重要生產環節,仍需凌晨2~3時到膠林中一株一株手工割膠3~4小時。這種手工作業為主的生產方式在以往是優點,因為可以安排更多勞動力;而今卻是致命弱點,因為缺乏勞動力。這是由于城里工資高、環境好,像割膠這種需要在三更半夜起床干活、工作環境差(至少蚊蟲多)、且報酬又不是很高的費神又費力的工作,年青人認為“不再是人干的活”。
根據國家相關計劃,“十二五”最低工資標準年均增長13%以上。“十二五”前4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9.5%,其中農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長10.1%[13]。植膠區雖然比較偏僻,但人工費也跟著大幅上漲,以致生產成本明顯增加。如割膠臨時工的日薪為150~200元/天。若按日薪180元,三天一刀割制,人產巴西樹膠3.5噸/年計,割膠生產人工成本達1.08萬元/噸。2015年10月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提高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的基礎上,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這意味著人工成本還將繼續增大,現行的植膠生產方式的生產成本將繼續上升,植膠業也再不可能依賴廉價勞動力獲得利潤。
(三)國際市場巴西樹膠供大于求局面或將繼續
膠價低迷還將持續多久?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但可以預期,全球市場巴西樹膠生產供過于求的局面或將持續多年。主要原因:巴西樹膠生產過剩。東南亞多數產膠國自然資源優越,勞動力資源豐富(除馬來西亞、泰國外,農村勞動力僅60~100美元/月,如柬埔寨的生產成本低于9000元/噸),且植膠業主體成分中小農戶占80%,為了生存,膠價再低,農戶還得繼續割膠[盡管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限制出口(FX168財經網,2016年02月04日13:30)]。據國際橡膠研究組織(IRSG)統計,近年全球巴西樹膠供應一直過剩 [14]:2013年過剩65萬噸,2014年過剩37.1萬噸,2015年過剩20.2萬噸。根據2015年產膠國組織(ANRPC,其生產的巴西樹膠總量約占全球的93%)年會上交流的材料,預計至2020年,ANRPC組織生產的巴西樹膠總產量,將比預期消費量多出24萬噸。如果再加上其他產膠國家的產量,巴西樹膠市場供應的過剩量則更大。合成膠競爭力強。合成膠是以石油為主要原料生產的,與巴西樹膠有很強的競爭替代性。石油已由100多美元/桶價位回落到目前約30美元/桶低價位,合成膠成本低,從而具備更強競爭力,進而相對減少了對天然橡膠的需求。目前,有七成左右的石油是作為汽車的動力燃料。隨著新能源汽車特別是電動車的研發進程加快,作為燃料的石油需求量會日漸減少。據報道[15],西班牙Graphenano公司同西班牙科爾瓦多大學合作研究出了首例石墨烯聚合材料電池,該電池的比能量超過600瓦時/千克,其儲電量是目前市場上最好產品(如鋰電池,180瓦時/千克)的3倍,使用壽命是傳統氫化電池的4倍,是鋰電池的2倍。用其作為動力電動車最多能行駛1000千米,而充滿電只需不到8分鐘的時間。這意味著在若干年后小型汽車都不用燃油,石油將會更便宜,合成膠的成本將進一步降低。
(四)類似產品來源更為廣泛
替代巴西樹膠進程加快。在合成膠領域,技術日趨成熟,合成生產能力大增。國內合成膠年產能力達500多萬噸,其中,理化性質與巴西樹膠相似的異戊二烯橡膠(IR)年生產能力已達到27.5萬噸[16],預計到2018年,我國IR的總產能將達到69萬噸/年。2014年10月IR(石油約90美元/桶)的生產成本為1.70萬元/噸[17]。另外,據報道(http://cn.newmaker.com 2015-7-13 11:13:00),德國朗盛公司已開發出性能堪比巴西樹膠的合成膠產品—EPDM Keltan 9565Q(三元乙丙橡膠—Keltan 9565Q)。Keltan 9565Q保留了三元乙丙橡膠優異的耐熱性、耐候性和耐臭氧性,其中耐熱老化方面優于巴西樹膠;尤其是在高動態應用中,與巴西樹膠類似,具有較高的強度和彈性。雖然目前產品價格還較高,為26.5元/千克(慧聰網),但隨著規?;纳a和工藝的進步,價格會逐步降低,且以它作為原料進行加工的成本比巴西樹膠更低。由此可見,合成膠在絕大多數領域替代天然膠只是時間問題。
在天然膠領域,經多年研發,已開發出幾種頗有競爭潛力的天然膠。據報道,橡膠草的膠乳產量、銀膠菊和杜仲膠單產潛力分別達到1500千克/公頃[18]、1800千克/公頃(3~5齡樹)[19]及400~600千克/公頃[20],其中,銀膠菊已有規模化栽培,橡膠草[21-22]和杜仲膠[23]也在商業化試產。固鉑輪胎稱將于2017年初推出銀膠菊橡膠原料制造的概念輪胎[24],普利司通稱2020年后蒲公英橡膠輪胎將投入實際使用[25]。杜仲膠的改性共混物具有耐磨性、抗撕裂性、耐腐蝕性、防濕滑性和低滾動阻力,能部分替代巴西樹膠[26]。這些作(植)物適宜于大規模、機械化生產,杜仲膠還將作為杜仲生產的一種副產品進入天然膠市。因此,巴西樹膠不再是幾乎唯一的天然膠來源。
綜上所述可知,在未來一段時間,天然膠的資源豐富,供應充足,而合成膠將會質優價廉,但國內傳統模式巴西樹膠成本將持續上升,競爭力不斷下降,巴西橡膠植膠業未來形勢將更為嚴峻。
二、改變傳統理念和思路
面對替代品競爭力的不斷增強,植膠業必須調整發展策略,除大力開發大幅降低生產成本和提高單位土地面積經濟效益的技術外,還需要改變理念和進一步理清發展思路。
(一)強化綠色、扶貧產業和特種資源林概念
植膠業除生產優質的天然橡膠和木材外,還有兩大重要特點:一是具有良好生態效益和資源可再生性,是綠色產業,這是合成膠生產不可比擬的,也明顯優于其他天然膠生產。二是具有粗生、產品易收獲加工和貯存等優點,而且適于熱帶山區大規模發展,可以幫助熱帶邊疆地區、山區農戶特別是少數民族農戶,或缺乏資金、信息和技術的個體農戶發展商業化專業化生產,是其脫貧致富的重要方式。鑒于今后天然膠的市場形勢和植膠產業的環境形勢,植膠業不但要大力革新技術,降低成本和提高綜合生產效益,還要強化其在綠色資源和扶貧致富方面的作用,作為產業發展的生長點,進一步挖掘其資源潛力。
橡膠是四大工業原料之一,而巴西樹膠不但性能優異,也是唯一可再生的原料;同時,橡膠樹還是一種速生樹種,不割膠的樹長得更快,每年莖圍增長10多厘米。因此,可結合國家儲備林戰略,作為一種特殊的資源林,即以戰略儲備橡膠林的定位加以發展。需要天然橡膠時可割膠,不需要時讓其生長木材,“藏膠于樹”、“藏木于膠”,這對于滿足目前國家需求和以備國家不測之需,對于建設儲備林和綠化荒山,以及幫助農村勞動力特別是山區勞動力就業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強化橡膠樹特種資源林概念。
(二)革新產業文化
國內植膠有上百年歷史,大規模植膠也有近70年歷史,植膠業稱得上是老產業,形成了特有的產業文化。由于國內植膠產業化發展起步于農墾,因此,我國植膠業文化有著明顯的橡膠農墾的印跡,民營橡膠學習農墾,使農墾精神發揚光大。獻身報國、艱苦創業、勇于開拓、聽指揮打硬仗等農墾精神,曾激勵著一代代植膠人為植膠事業奮斗終生,“獻了青春獻子孫”。但在長期計劃經濟模式下,人們形成了巴西樹膠“皇帝女”市場定位和等、靠、要的潛意識,重計劃輕實際,重產量輕質量,存在唯膠獨尊的單一經營理念,使人惰于對市場研究,懶于引進和使用先進技術,煩于多種經營,只顧埋頭苦干、各自為戰、自我滿足,甚至存在只顧眼前利益的惡習,導致在思想上固步自封,行動上徘徊不前。
天然膠市場已經放開,價格波動是常態,過去的“皇帝女”已經變成“丑小鴨”,植膠人必須改變“皇帝女”的市場定位,習慣價格波動的市場,牢記市場風險,增強規避風險的能力,切不可以將經營目標建立在高價位的基礎之上。
當今,我國已經進入全民創新時代,僅僅靠“艱苦奮斗、吃苦耐勞”已無法確保植膠業的生存和發展,植膠人必須完善自我,真正“勇于開拓”,給這個百年產業注入新的動力—革命性的新理念,而不能抱殘守缺。
另外,在產業層面上,還存在產業上、中、下游分離,條塊分割格局的問題,導致在國產巴西樹膠質量上爭議不斷,新技術新產品滯后,在技術推廣上障礙重重。為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產業上、中、下游各單位摒棄部門利益,通力合作。
(三)重新定義“宜膠區”
毫無疑問,現有宜膠區劃分是綜合了多年研究和實踐結果所形成的結論,在宜膠地等級劃分時重點考慮了環境要求、極端天氣事件和干膠單產潛力水平等因素。但是,沒有考慮橡膠木材單產,更沒有考慮比較效益問題。而在當今,木材生產和相對效益是重要考慮因素。隨著經濟的發展,在一些宜膠區植膠生產效益明顯低于其他一些作物,導致棄管棄割。而同時,隨著科技發展和氣候變遷等,在一些過去被認為是次適宜區,甚至是不適宜區的地方,如在一些高海拔地段、高緯度山區等,不但橡膠樹生長良好,而且植膠生產效益(包括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明顯好于種植小麥、包谷和土豆等農作物,更優于其他人工林。因此,植膠人不應固化“宜膠區”的概念,特別是當橡膠樹定位為“林”之后,應該重新考慮宜膠區的定義和指標,以便更為科學地指導我國植膠業的發展,同時也為爭取國家和地方對山區發展橡膠樹替代種植提供理論支持。
(四)科學調整產業布局
一提到產業布局調整,許多人就理解為砍掉橡膠樹改種其他“高產值作物”,這在歷史上已有沉痛教訓。事實上,價格波動是正常的,永遠是高產值的作物很少。建成一個膠園要耗費大量資金和時間,切不可以因為目前膠價低而貿然砍掉橡膠樹:砍膠意味著損失大量資產;或許膠價突然回升;目前還沒有一種種植數百萬畝規模的作物可以替代橡膠樹。事實上,對于缺少資金、技術和信息的農戶來說,植膠業恐怕是最為可行的行業了,因為不存在絕收問題,只是收入多與少的問題。當然,從市場分配資源的角度看,若植膠業需要調整,其主要目的是大幅度提高生產效益,而不是砍膠(國內植膠業不存在去產能問題)。因此,產業布局調整應圍繞著如何大幅度提高生產效益,特別是圍繞著大幅度提高現有膠園生產效益而展開,重點是通過發展多種經營,即或以膠為主,農林為副;或以膠為副,農林為主,提高產業綜合生產效益。當然,在一些風害多、寒害重等橡膠樹確實不能正常生長的地方,則應改種其他作物,但這也需逐步推進。另外,從建設戰略儲備膠園(林)的角度考慮,在一些偏遠山區,不但植膠效益相對較高,且符合退耕還林國策,因此,要加快其植膠業發展步伐,從另一側面促進產業布局調整。
(五)強化多種經營理念
在過去,生產目標往往只重視橡膠高產,不重視生產效益。傳統植膠,一畝地30多株橡膠樹,即使高產也是年產干膠約100千克,更新得木材3~4立方米,膠價下降時生產效益更差。為了植膠業的生存和發展,必須提高植膠生產效益,但采用超強度割膠等措施不是長期之計,把希望寄托在膠價回升到高價位更不靠譜。當下只有充分利用膠園林下資源,大力發展多種經營。然而多數人認為“多種經營”“麻煩”,獲利少。這主要是以往其他熱帶農產品等經濟效益低,而且膠園林下經濟規模零星分散,生產不連續,難以形成產業(鏈)。而今,土地和其他熱帶農產品等經濟效益提升了,間作等技術也有了較大改進。筆者研究了膠園全周期間作模式13年,從現有的結果來看,該模式不但不增加投資,不減少橡膠產量,風害少,適宜于機械化作業,同時還有占膠園面積一半或以上的土地可供開展多種作物間作生產,具有良好的生產效益。這表明,只要采用合理措施,膠園就可以生產大量非膠產品,且非膠產品的價值可以遠高于產膠收入。因此,植膠人要丟棄“皇帝女”的幻想,要把膠園林下經濟作為一個發展重點,從膠園開墾起就應充分考慮膠園間作等林下經濟發展的需要,從技術和管理等方面配套政策措施,建成以植膠為主或為輔的農林復合經營模式,大幅度提高單位土地面積生產效益,提升產業競爭力,確保到2020年植膠農戶全面實現小康。
(六)大膽推進技術革新
如前所述,技術是支撐植膠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擺脫目前困境更需要強化技術革新。盡管國內(外)目前相關技術儲備不多或欠成熟,但仍具有較大的技術潛力,問題在于如何組織研發推廣。建議:一是在生產上,要放棄“小而不為”思想,從小處著手,積極采用各種現有的先進實用技術,圍繞高效生產進行技術集成配套,以提高整體生產效益;要轉變因循守舊觀念,大膽采用可能存在一定風險但效益明顯的各種新技術,以加快現有技術革新和獲得更高的生產效益。二是在科研上,要在加強新技術引進的基礎上,加大自主創新力度。筆者認為,植膠業技術改進潛力巨大,突破相關關鍵技術有望大幅度提高植膠生產效益。建議引進智能技術從根本上解決現行植膠生產模式中割膠等生產效率低的問題;研發膠園林下經濟產業化規?;a技術,解決單一經營風險問題;同時,要積極探討超高產超速生橡膠樹種植材料培育和橡膠樹灌木化栽培技術等,爭取在較短時間內實現產業升級換代。
(七)需要“精準補貼”和科學引導
鑒于植膠業的特殊性,植膠國政府都力爭給予植膠業各種政策扶持。如馬來西亞政府考慮產業鏈和農村穩定發展,采取各種政策措施確保100萬公頃膠園的產業規模;泰國等[27]也有系列扶持政策。在國內,植膠業不但是弱質產業,還是戰略性資源產業,因此,更需要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
在經濟上要實行“精準”補貼。為確保能幫助膠農解決當前的生活困難,確保我國植膠業穩定,國家和地方政府要將以往“救市不救人”的扶助政策改為“精準”植膠補貼政策,將補貼金根據植膠面積等直補給植膠農戶。以前“精準”補貼缺乏技術手段,但目前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橡膠研究所在相關技術研究上已取得了突破,可為國家實施“精準”補貼提供技術支持。
在管理上要科學引導熱區農村發展。我國多數植膠區處于不發達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相對滯后。因此,要做好農村甚至小山村發展規劃,制訂農村健康發展政策措施,引導培養植膠區村民積極向上的習俗,促進植膠區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