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十四團黨委充分發掘特色資源和便捷的交通區位優勢,以師市“四地”(塔里木河起源地、絲綢之路必經地、昆崗文化發掘地、三五九旅傳承地)文化自信、“五城”(精細石油化工城、紡織服裝產業城、綠色食品加工城、大學科技轉化城、旅游休閑養老城)發展規劃,充分用好“六臺發動機”(浙江對口支援、兵團黨委南疆辦駐地、北疆師代管、高等院校支撐、兵地周身一體、“師市合一”體制),積極健全和轉變“政”的職能,持續深入維護社會穩定、推進團場綜合配套改革、人才人口集聚、招商引資、產業發展增收致富職工群眾,并以“壯大連隊經濟腰帶、充實職工致富口袋、武裝職工腦袋、美化環境衛生林帶、黨支部受到愛戴”工程為抓手,建設美麗連隊,加快團部小城鎮建設步伐,著力打造宜居宜業宜游宜文,產、文、旅、居“四位一體”的紅棗特色小鎮。
昔日“三到頭”,今日濱沙棗鄉
十四團始建于1958年,其前身是農一師勝利十二場,經過一代代兵團人六十年如一日,不忘初心、艱苦卓絕的拼搏,把塔克拉瑪干死亡之海,一片人跡罕至、黃沙漫天的戈壁沙漠,建設成為集“農、林、牧、副、工、交、建、商,文、教、衛生”綜合發展,黨政軍企合一,總人口1.23萬,耕地14.85萬畝的現代化維穩戍邊新鎮。特別是“十二五”以來的五年,由交通落后、信息閉塞、生態環境惡劣的“水、電、路,三到頭”,建設成如今擁有4A級標準的睡胡楊谷景區、紅棗文化博物館、宏盛天兆兵團級生豬養殖龍頭企業的“昆崗絲路驛站、塔南濱沙棗鄉”——紅棗特色小鎮。
十四團早在1983年就從河南等地引種紅棗200畝,成為一師最早引進種植紅棗的團場。到2014年,全團已種植紅棗面積6.5萬畝,創產值9.65億元,人均產值8.06萬元,帶動了南疆紅棗產業的規模化發展,職工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全團95%的職工住進了新樓房,50%以上的家庭購買了小汽車。
在開發建設中,十四團發現了紅棗在南疆的適應性和經濟價值,他們大力實施有機紅棗標準園建設,2016年紅棗種植面積達到7.2萬畝,總產5.6萬噸,產值11.42億元,連續三年在中國·阿拉爾紅棗節上榮獲灰棗一等獎、駿棗王等多項大獎,創造了在沙漠前沿大面積退耕還林興建棗園,保護生態,增收致富的壯舉。
2017年末,全團所有連隊通了柏油路,城鎮化率達到61.35%。實現市政自來水、天然氣、光纖全覆蓋,綠化覆蓋率達56%,幼兒園、中學、醫院設施齊全,教育、醫療服務便捷。建立“一站式”服務大廳,扎實推進覆蓋師團連三級和社區的公共衛生、醫療服務和食品藥品安全體系建設。當年新增就業人數925人。
在北緯40度黃金種植帶,
打造紅棗小產區產地品牌
2012年以來,新疆紅棗產業呈現快速增長勢頭,成為我國紅棗產業發展的領頭羊。在產業快速膨脹式發展道路上出現盲目擴張,致使產量過剩、品質下降;簡單原始的初級產品直銷,同質化競爭激烈,導致市場畸形發展,棗農的收益逐年下降;消費者僅認可傳統的和田、若羌等地紅棗,整個產業鏈處于初級加工階段,產品多樣化不足,紅棗產業岌岌可危。
盡管已經暴露出來的問題發生在其他地方,十四團黨委居安思危,開始積極探索如何突破紅棗產業發展的瓶頸,實現產業穩定可持續發展。經過深入調查研究,找到了破解困局的密碼。
他們依托內地紅棗產區的經驗和國家建設特色小城鎮的優惠政策,以及北緯40度紅棗黃金種植帶種植環境的五大核心優勢,即年超長光照、20℃以上晝夜溫差、年平均100毫米以下稀少降水、4100-4300℃的年有效積溫和弱堿性沙質土壤,建設紅棗標準化種植管理示范園,提出標準園種植的“五個百分百”,即百分百以天山冰川融水澆灌、百分之百自然授粉、百分之百樹上自然風干后采摘、百分之百使用農家肥、百分百無農藥殘留等,取得良好成效,從而這一模式在團內得到推廣。在新疆紅棗市場行情持續低迷的情況下,十四團的紅棗連續多年以品質優、價格高而勝出。
2016年,十四團以紅棗全產業鏈為抓手,從河南、廣東、新疆石河子等地引入紅棗果肉及果汁深加工、紅棗酒精深加工和棗酒深加工等項目落戶昆崗創業園區,產業轉型取得較好成效,產業總值達到了10億元級別,但紅棗種植和銷售仍以初級的原產品銷售為主,紅棗產業精深加工的潛力和社會效益有著足夠的空間等待挖掘與開發。
團場打基礎提供發展平臺,激發了職工自主創業的意識和潛能,本團職工柴立世投資2000萬元建設紅棗初加工及手工釀酒項目。團場還推廣能人牽頭“民辦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引進迪麥科技公司紅棗加工設備制造項目。初步實現了以十四團紅棗小產區為基礎,紅棗文化博物館為窗口,“昆崗羌棗”為主打品牌的紅棗綠色有機化、產業化、品牌化體系建設。
到2017年末,已有加工企業(含合作社)17家,年加工能力約5萬噸,加工產值近4億元。另有3家紅棗初級加工企業,1家科研機構,2家生產企業欲入駐團場。形成了“塔河濱沙棗鄉”、北緯40°黃金生產帶紅棗小產區等產業品牌,2016年修建了新疆首座紅棗博物館。近三年,“昆崗羌棗”產值分別為7.2億元、9.54億元和10.2億元,紅棗占第一產業比值約為95%。
與此同時,建立了電商、微商平臺,發展勢頭良好。青年棗農何小池通過電商、微商B2C環節、C2C環節銷售吊干原生態、無添加劑大棗,獲得可觀利潤,在新疆紅棗市場價格大幅下跌環境中,拓展出銷售自家紅棗的渠道。給十四團及兵團棗農利用互聯網銷售棗產品帶來思考與啟示。
走農旅融合之路,
推進紅棗特色小鎮建設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回望歷史,十四團人既有先賢“大同社會”的哲學構思,又有文人“桃花源”的詩意暢想。
過去,中國城鎮建設常常是“模仿式”“復制式”造城,“千城一面”。十四團堅持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按照兵團向南發展要求,提出更高目標:摒棄千篇一律小鎮模式,因地制宜,凸顯沙漠紅棗特色,以現代農業為基礎,走農旅一體化特色產業之路,以旅游業帶動產城融合發展,將紅棗特色小鎮打造成為新疆紅棗產業鏈示范基地。
為此,十四團又先于兄弟團場一步,著手建設開放式紅棗專業生產車間,構建集技術研發、品種選育、苗木繁育、保鮮貯藏、精深加工、現代營銷、文化旅游傳播于一體的紅棗產業化體系。這些項目有的在為以后發展打基礎,有的已建成,有的正在加快實施與推進。
座落在櫻花廣場上的紅棗文化博物館共12個部分51個單元,集中展示中華紅棗文化發展史及兵團紅棗的種植歷史和全貌,標志著十四團乃至師市紅棗文化、藏品保存、展示邁向了新的發展階段,為發展文化旅游業起到極大推動作用。
美麗的胡楊是大自然賜予十四團的大漠奇景,吸引了疆內外游客來這里欣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美。2016年起,十四團整合旅游、農業產業和品牌資源,依托睡胡楊谷6.8萬畝的胡楊標本庫、櫻花文化旅游節、番茄采摘節等景區資源和節慶品牌,發展文化旅游業。當年第一屆沙漠櫻花文化旅游節,吸引游客超過10萬人次,沙漠櫻花成為十四團最美的一張名片。
2017年,十四團繼續圍繞紅棗特色小鎮建設投資100萬元,支持職工建設高標準示范園,完成棗園疏密提干擴冠5364畝,落實果畜一體化標準園3000畝;積極引進“30萬頭生豬養殖擴繁項目”,總投資7000萬元,落實30戶家庭養殖場項目,總投資4500萬元。聚焦農業產業化短板,圍繞棉紡產業,積極聯系浙江諸暨襪業企業發展紡織上下游產業鏈,以資源抓招商、以產業聚人。
十四團黨委堅持把風景變成產業,把美麗轉化為生產力的發展理念。隨著2013年十四團昆崗遺址的發現,他們又發現了旅游商機。如何將單純的公路服務驛站轉變為承載旅游服務、交通驛站、創業園區和通向塔中和出疆公路的橋頭堡?那就是延伸旅游產業鏈,更好地承接和補充現有旅游資源的空缺和短板。新年伊始,團場已在籌劃申報世界沙漠植物園項目。
催生紅棗產業活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按照“看得見沙漠、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留得住人心”的要求,十四團科學規劃美麗連隊建設布局,積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精品旅游項目建設,發展有機設施農業、沙漠南美白對蝦等特色農業。充分發揮甘肅渭源籍職工民間文化藝術資源優勢和渭河源深厚文化底蘊,“共飲西北家鄉水,同做光榮兵團人”,提升阿拉爾市“沙漠櫻花旅游文化節”吸引力,推進西北軍墾文化大融合,努力實現“宜居養老到這里”,營造沙漠綠洲阿拉爾“吸引住外地人、留住年輕人、養好老人孩子,代代都做兵團人”的留人引人聚人良好環境。
春來棗花香四野,秋至田園果滿枝。
十四團黨委一班人運籌帷幄,信心滿滿。他們將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全力抓好紅棗特色小鎮建設。展望未來,這里將是一座空間布局合理、城市功能齊全、生態優勢突出、富裕文明的南疆特色紅棗小鎮。
(作者單位:新疆兵團第一師水利水電工程有限公司 新疆兵團第一師十四團廣電中心)
責任編輯:成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