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內蒙古大興安嶺農墾甘河農場黨委以黨建為引領,著力做好“黨建+旅游”文章,推進旅游與特色農業項目、大豆主題農場、休閑漁業、企業文化融合發展,延伸旅游產業鏈,促進了農場經濟轉型升級,實現了農業增效、職工增收。
“黨建+旅游”與特色農業相融合
甘河農場黨委提出了“藥旅聯動”戰略,促進藥材產業和旅游產業協同發展。通過中草藥種植,既能助力旅游,又能助農增收,收到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藥材產業發展是基礎,旅游產業開發是目標,兩者相互促進,互相補充,相得益彰。甘河農場境內荒坡崗地多,氣候冬冷夏熱,雨量充沛,日照時間長,適合發展中藥材。農場從黑龍江聘請中草藥種植專家現場指導,2018年新建30畝返魂草種苗種子繁育基地,年產苗近300萬株,推廣種植面積可達500余畝。甘河農場還成立了中藥材協會,發揮示范帶動作用,與企業牽線搭橋,著力打通銷售渠道。采取“農場先種看成效、農場育苗你來種”方式,積極發揮黨員模范帶頭作用,調動職工群眾種植中藥材的積極性,鼓勵職工群眾加入到中草藥種植創業項目中來。甘河農場現已發展中藥材面積近3000畝,主要種植赤芍、白芍、紫蘇、黃芪、還魂草、白鮮皮等十幾種藥材。同時積極鼓勵各連隊利用房前屋后、林帶、零星空閑地種植中藥材,不僅可以拓寬職工群眾增收渠道,而且也具有良好的景觀效益。農場計劃2019年種植藥材2000畝,2020年種植3000畝,2021年種植5000畝,把藥材產業做大做強,力爭5年內把甘河農場打造成北方重要中藥材生產基地。
農場黨委將旅游和現代農業科技推廣、大健康產業有機地融合起來,打造高效農業景觀帶,推動農場旅游+特色農業建設。
2018年農場打造高效益示范田約3000畝,打造大地景觀矮高粱2000畝,沿111國道種植赤芍300畝。把五隊作為旅游示范隊,依托五連風情園,結合打造大豆主題農場建設,開發大豆加工業觀光體驗、大豆主題餐飲、大豆制品購物、大豆主題住宿等旅游產品,通過大豆餐飲文化魅力促進旅游業發展。
強化產業支撐,做大主導產業。依托資源優勢,實現生產、加工、銷售產業鏈條,重點鼓勵和扶持員工開辦家庭小作坊,發展以榨油、燒酒、豆皮加工、腐竹、豆油、有機面粉加工為主的農產品加工業,通過延伸產業鏈,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目前有豆瓣醬醬油廠和冷軋豆油廠兩個產業化經營項目,龍頭加工企業規模逐步擴大。2013年新建育肥牛小區,占地60畝;育肥羊圈舍6棟,建筑面積1758平方米。2015年新建育肥羊小區8棟,總建筑面積3880平方米,為肉食加工企業建好基地。
2016年,農場還開辦了“甘河原”品牌超市,有笨炸豆油、純綠色褐色面粉、蜂產品系列、干菜、咸菜、豆油、腐竹、豆瓣醬、豆漿豆、豆芽豆、黑小豆、白飯豆、小綠豆、野生木耳、蘑菇等特色農產品。全年僅褐色面粉就銷售700余噸。
通過旅游業發展,銷售農墾特色產品,同時加強宣傳營銷力度,重視文化挖掘,拓展旅游功能。
“黨建+旅游”與大豆主題農場建設相融合
甘河農場黨委結合黨建示范點打造黨組織陣地提升工程,以大豆主題農場建設為載體,把農場打造成為特色鮮明的生態旅游休閑文化小鎮。
聘請專家編制《甘河農場城鎮建設“十三五”規劃》,明確了“一三產業融合為主的生態宜居城鎮”定位,形成了政務區、住宅區、商業區、綠化休閑區、文化活動區等布局合理、功能互補、特色鮮明、系統完善的城鎮新格局。
借助國家項目扶持政策,加快農場城鎮化建設步伐。2013年以來共投資2.9億元,加大場隊基礎設施建設。新建改造樓房28棟,使場區樓房面積達到30萬平方米;投資4000萬元,場部地區實現集中供熱,供熱面積達到30萬平方米;完成了中心大街形象提升、4條道路對接,環鎮北路、南路、111國道沿線拓寬等工程,硬化路26公里,形成3縱3橫總長20公里的框架路。場區對外交通便利順暢,年客流量達到24萬人次。
實施“綠、凈、亮、美”城鎮提升工程。完成場區綠化、美化、亮化工程,栽種行道樹2萬余株,完成場區文化墻建設500米,綠化面積達23萬平方米,樓體全部實現亮化;完善了場部地區供水供電供熱管道線路整治,實現了24小時供水,完善了各類健身娛樂設施及排污治理等環境工程。成立了物業公司、城鎮管理管護隊,劃分了環境治理分擔區,以支部為單位,組建了便民服務站、服務隊,建立了環境治理長效機制。擁有中小學、幼兒園、職工醫院、群眾文化活動廣場、燈光球場和水上公園;加強了城鎮服務功能,社會行政管理和服務職能齊全;城鎮化建設帶動了工商、物流、場辦工業、服務業的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先后落戶農場場部周邊務農農民工3700人,場部地區個體工商營業戶517家,每年提供工商服務業正常就業崗位1400余個,為附近農民提供農業季節性勞務收入2000萬元。場部現在成為輻射莫旗東部5個鄉鎮、50個村屯共7萬人口的商品集散地。
積極發揮黨員模范帶頭作用,持續推進場區環境整治。進一步加強環境、衛生、物業等綜合治理,營造整潔、文明、安全的居住環境。推進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完善服務功能,圍繞“吃、住、行、游、購、娛”等基礎要素,開發特色餐飲、旅游產品,完善酒店、停車場、購物場所等基礎設施,提升水、電、路、燃料、通訊、廣播電視、環衛設施等等,完善旅游服務體系和強化旅游服務功能,主打“醉美甘河”鄉村旅游品牌,樹立了良好的旅游小鎮形象,提升了旅游吸引力和綜合效益,帶動了文化、商貿等服務業發展。
旅游和小城鎮建設相融合,有效地促進了農場經濟結構調整,帶動了服務業的迅速發展,為職工群眾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農場場部現有工商戶700余家,每年為農場提供1000余個就業崗位。
“黨建+旅游”與休閑漁業相融合
甘河農場黨委通過項目支撐,因地制宜開發水庫資源,把甘河水庫建設成為集漁業、旅游、觀光、垂釣娛樂為一體的休閑漁業基地,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甘河農場水庫建于1982年,有水面1500畝,總庫容480萬立方米。水庫年培育生產育苗50萬尾,年生產成魚300噸左右。農場水庫先后被自治區評為“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綠色食品養殖基地”;2010年被農業部評為“健康養殖示范場”,2018年9月順利通過農業農村部“漁業健康養殖示范場”復查驗收。
在水庫開發過程中,農場黨委本著與水產養殖結合、與發展旅游結合、與節水增糧結合,與群眾娛樂結合的“四結合”的原則,已經完成了水庫上游的休閑娛樂景點和下游釣魚臺漁村建設。2015年以來先后聘請北京漢通集團、大連萬通園林設計有限公司對水庫開發建設進行了規劃,重點建設生態景觀綠地走廊、公園、家庭戶外營地、碼頭、環湖步道、森林運動公園、漁村體驗、度假木屋等。將甘河農場水庫打造成集養殖、垂釣、觀賞、捕捉體驗、餐飲、休閑、度假、娛樂于一體的綜合休閑漁業基地。游客和市民在享受垂釣樂趣的同時還可以享受自己收獲的美食,也可以定期開展垂釣大賽等特色活動,吸引游客。
在開發過程中,農場還把水庫開發與節水增糧相結合,借助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實施水庫節水灌溉工程,工程總計規劃灌溉面積為3萬畝,預計總投資4500萬元,分三期實施。2018年已實施完成1萬畝,計劃2019、2020年各實施1萬畝。
通過漁業和旅游資源的優化配置,將休閑、娛樂、餐飲等行業與漁業結合為一體,在融合發展中實現了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相協調。
“黨建+旅游”與企業文化相融合
與文化相融合,用文化為農場旅游“鑄魂”。 旅游是文化的有效載體,文化是旅游的內涵。近年來,甘河農場黨委越來越注重將文化元素注入到旅游活動中,并使之成為吸引中外游客的“熱”點。
農場黨委通過抓“兩新”組織建設和黨員干部隊伍建設,堅持“以黨旗領航、促企業發展”理念,積極促進旅游品質建設。開展了“書香甘河·德潤甘河·誠信甘河·禮儀甘河·文明甘河”主題活動;同時開展了“流動黨課下基層”“五進家庭”“道德模范評比”等活動。結合“三新”教育(新時代、新作為、新風尚),廣泛開展“十星級文明戶”、“五好家庭”等群體評比活動,引導群眾做文明人。結合“下鄉”活動,不斷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先后組織800余名群眾參加各類技能、就業和創業培訓。
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成立了百人秧歌隊、百人廣場舞隊、百人鼓樂隊,每年舉辦五場“甘河之夏”大型廣場文藝匯演;成立了“菽鄉文學社”“乒乓球協會”“攝影協會”“文體協會”等社團組織。
農場黨委還開展“黨旗領航•品質旅游”主題活動,充分挖掘歷史文化內涵,弘揚傳統文化和軍墾特色文化,不斷豐富健康旅游的文化內涵。旅游開發與文化保護和發展,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甘河農場“黨建+旅游”的 “四融合”,不僅激活了農場發展動力,更增強了連隊組織的戰斗力,通過探索“旅游+特色農業,旅游+特色小鎮”等發展模式,促進了農場發展和職工群眾收入增收。
(作者系內蒙古大興安嶺農墾集團公司黨委委員、政工部長)
責任編輯:蔡基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