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片在线观看免费观看高清电影,国产尤物精品视频,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66,CAOPORN免费视频国产

青春記憶 河套見證

時間:2012-10-10作者:楊俊偉 來源:《中國農墾》2012年第6期

  近期,原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一師一團五連的兵團戰士重返闊別三十多年的烏蘭布和農場,他們來到自己建設的土坯房前,來到當年封堵洪水決口的大壩前,尋找親手開挖的干渠,追尋當年的足跡。在烏蘭布和烏沈干渠前,原五連連長王樹榮回憶起當年帶領兵團戰士開挖干渠的情景,仍然無比自豪?!笆柰ㄟ@條渠,冬天我們就是用炸藥炸,炸了以后,戰士們用小筐抬,用小車往上推土;夏天我們就用人工,完全用人工。冬天最危險的時候,就是沙子過不去,整個凍著冰,在冰上兩邊壓沙,壓沙后底下爆破,讓土沉下去,這樣形成一段渠”。
  重返第二故鄉的郭維祈如今在北京市城市建設管理委員會工作,他1969年來到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一師一團五連,1976年返回北京。這么多年來,位于磴口縣烏蘭布和沙漠邊緣的這塊土地一直是令他魂牽夢繞的地方。“我們把青春獻給了邊疆,而且在邊疆的生產過程當中,我們又鍛煉了自己,應該說是一生當中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一個積淀,而且這個積淀對一個人一生當中的營養都是很大的,因此,我們一生當中最值得回憶和最值得紀念的應該是這一段歷史。”
  196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建立“北京軍區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巴彥淖爾市境內組建了一、二、三師18個團。隨著兵團的組建,數以萬計的現役軍人、復轉軍人、城市知青響應“支邊”號召,肩負“屯墾戍邊”使命從祖國各地來到巴彥淖爾支援邊疆建設,當時,三個師的總人口達到7.7萬人。巴彥淖爾的18個團主要分布在沙漠、戈壁、鹽堿荒灘等生產條件極為惡劣的區域。兵團戰士剛來時住帳篷,住地窩子,吃窩窩頭,生活條件極為艱苦。據原烏蘭布和農場場長劉文英介紹:“那個時候條件艱苦,吃白面很少,大多數是窩窩頭,就著咸菜、開水。兵團戰士能克服那么大的困難,讓我們地方上的同志也很敬佩,人家才是十六七歲的孩子,能在這種條件下呆住,就很不簡單。”
  春去秋來,一個個寒暑過去了,在生產建設兵團,來自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兵團戰士學會了種地、趕馬車,學會了脫坯蓋房,學會了割葦子、打馬草。他們用鐵鍬一鍬一鍬開完渠道,用臉盆一盆一盆端走沙丘,開墾出農田。在不毛之地上,兵團戰士建起一棟棟土坯房,種出一片片莊稼,他們在艱苦勞動中收獲著豐收的喜悅。在從事農業生產中,兵團戰士稚嫩的雙手磨起老繭,年輕的臉龐留下風霜的烙印。
  1969年到1975年七年間,屯墾巴彥淖爾的生產建設兵團在烏蘭布和沙區筑起了長達數百公里的生態屏障,有力遏制了烏蘭布和沙漠流沙向河套灌區的侵入。生產建設兵團共開墾耕地10萬多畝,僅在烏蘭布和沙區就開挖干、支、斗、農、毛渠574條,總長817公里,可灌溉土地30多萬畝;兵團戰士還直接參與了河套灌區總排干開挖工程,為巴彥淖爾市農牧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艱苦歲月里,兵團戰士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華奉獻給祖國北疆,有的甚至把年輕的生命留在這里。1972年9月13日,一師一團一連兩位女戰士在海子里打豬草時不慎落水,來自北京的兵團戰士梁富海跳到水里營救,兩位戰友被救上來了,年僅21歲的梁富海卻因救人耗盡體力,被水草纏住,未能游上岸。梁富海英勇犧牲后,被追認為中國共產黨黨員。當許多戰友陸續返城,梁富海卻永遠長眠在遠離故鄉的烏蘭布和沙漠深處。這幾年,陸續有重返第二故鄉探訪的兵團戰友來到梁富海烈士墓前,祭奠他們這位永遠停留在21歲的戰友。而當地老百姓也從未忘記這位奉獻了自己寶貴生命的兵團戰士。
  烏蘭布和農場中學校長許亮說:“我們學校把梁富海烈士墓作為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基地,每年清明節都要組織學生祭奠英靈,因為他把青春獻給了這里,把生命獻給了這里,我們這個地方的人不應該忘記他們?!?BR>  屯墾巴彥淖爾的生產建設兵團還利用國家投資,興建了烏拉山電廠、烏拉山化肥廠、磴口糖廠、磴口水泵廠、臨河糖廠、巴盟地毯廠、西山咀漿泊廠、巴盟化工廠、巴盟齒輪廠等許多工業企業,為巴彥淖爾工業框架體系的建立做出了貢獻。這一時期,生產建設兵團還大力發展電力事業,共架起輸變電線路600公里,架起變電站七座,把巴彥淖爾的城鎮用電網絡延伸到農村,為巴彥淖爾部分農牧區送去了光明。1975年,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完成歷史使命,隨之,大批兵團戰士陸續返回原籍,也有一部分繼續留在巴彥淖爾,一生在這里耕耘、奉獻。
  烏蘭布和農場的農工杜永水從浙江慈溪來巴彥淖爾已經整整四十個年頭了,當年大批兵團戰士陸續返回原籍時,由于他在當地成了家,所以選擇了留下?,F在杜永水種十多畝地,過著和普通河套農民一樣的生活。當記者采訪杜永水時,他說,在他19歲從江南水鄉來巴彥淖爾之前,他怎么也沒想過他會在沙漠里呆一輩子,但他從不后悔自己當年的選擇:“那個時候來,我們是響應主席的號召,上山下鄉,建設邊疆。我一個人從浙江來到這里,到現在我有了三代人,我還有什么不知足的,所以我根本不后悔。”
  許多兵團戰士返城后,走上不同的工作崗位,然而生產建設兵團的生產生活經歷成為他們人生中的一筆寶貴財富?!度嗣袢請蟆泛M獍娓笨偩庉嬪X江1969年來到原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一師一團三連,在烏蘭布和沙區呆了六年半,時至今日,他依然難以忘懷那段風吹沙打的歲月:“那段生活對我是個非常好的鍛煉,使我的思想逐漸深刻起來,視野開闊起來,性格堅強起來,有了那段生活的磨煉,我更加熱愛生活,對自己的生活也建立了更加堅定的信心,我永遠也不會忘記那段風吹沙打的歲月。”
現任全國婦聯副主席甄燕,15歲就從北京來到烏梁素海,成為北京軍區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二師十九團九連的戰士,1976年返回北京?!霸诒鴪F的時候,我種過地,脫過坯,蓋過房,我們團是在烏梁素海,我是在內蒙兵團二師十九團,正好在烏梁素海的邊上,我們冬天打過葦子,夏天割過馬草,應該說戰天斗地的事情都做過?!闭缪鄬τ浾哒f,經過艱苦歲月的磨煉,兵團戰士在返城之后,無論在什么崗位上工作,都能愛崗敬業,敢于面對人生坎坷和挑戰,并善于發揚良好團隊合作精神,許多人成為各行業、各階層的骨干。
  北京軍區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共有六個師,其中有三個師就駐扎在巴彥淖爾。生產建設兵團,一個從我們生活中漸漸遠去的詞匯。然而,當我們再次走進那段歷史,又不禁感慨萬千。那么多優秀的年輕人,意氣風發,滿懷豪情,從全國各地的大城市來到巴彥淖爾,為這塊土地奉獻了他們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歲月,有的甚至獻出寶貴的生命,我們怎能將他們遺忘?年復一年,當年兵團戰士開墾的良田里,莊稼青了又黃了,當年的兵團戰士也已不再年輕,但河套大地見證了他們激情昂揚的青春風采,他們無私奉獻、戰天斗地的精神也必將永載史冊。

(作者單位:內蒙古巴彥淖爾農場管理局)
責任編輯:蔡基松

?
主辦單位:中國農墾經濟發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東三環南路96號農豐大廈 郵編:100122
京ICP備11035685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4728號
   
  • <tt id="mbawc"><big id="mbawc"><input id="mbawc"></input></big></tt>
  • <samp id="mbawc"><rt id="mbawc"><input id="mbawc"></input></rt></samp>
    <fieldset id="mbawc"><table id="mbawc"><kbd id="mbawc"></kbd></table></fields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