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期的作品《清明上河圖》,長5.287米,寬24.8厘米,畫中有550余人,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如今,一位古稀老人用10年時間創作了巨幅畫卷《張灣漕河勝跡圖》,重現了幾百年前大運河的歷史盛景。這幅畫長32米,寬70厘米,畫中約2000個形態各異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真實精美,具有很高的歷史文獻價值。
這位老人就是林殿惠,中國美術家協會北京分會會員。林殿惠1941年出生于現北京市通州區張家灣鎮里二泗村,1967年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后在部隊服役,轉業后在農業部《中國農墾》編輯部任副主編,為做好農墾宣傳文化工作盡職盡責。2001年退休后,他立志用畫筆把家鄉大運河歷史風貌描繪出來,因為他對家鄉大運河的自然景色一直念念不忘。
林殿惠從小在大運河邊長大,大運河一直是他心中的驕傲。京杭大運河歷史上亦稱漕河,途經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約1800公里,是當今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與長城、坎兒井并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
為了深刻感知大運河的歷史文脈,林殿惠深入考察運河故道遺址、文物,到圖書館搜集漕運史料,走訪老船工搜集漕運故事,了解漕運生活;沿著大運河先后到杭州、嘉興、淮安、開封、太湖、泉州等地考察調研大運河豐富的人文典故,還專程到福建泉州參觀了古船博物館。
考察中,林殿惠感受到張家灣不但有美麗的風光,還有輝煌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元、明、清幾個朝代建都北京所需的建材、糧米、日用百貨等,是通過運河運往京城的,故而有“漂來的北京城”之說。大運河是南北經濟、文化、軍事交流的重要渠道,而張家灣是京城的東大門,是漕運的轉運站,大量物資在這里轉為陸路運輸,所以張家灣號稱“天下第一碼頭”。特別是清代康熙皇帝曾四次途經張家灣,有一次駐蹕里二泗,為佑民觀牌樓題寫過《保障漕河》的匾額。《紅樓夢》中的風俗、方言,許多都來自張家灣一帶。1968年在張家灣發現曹雪芹的墓碑,張家灣有曹家當鋪、曹家染房、大小花枝巷、饅頭庵、曹家井等地名。昔日四方貢使、大使出國、官員上任回朝、南方舉子趕考進京、來往商旅,凡走水路出入北京,都在這里登岸上船……
林殿惠深知,創作歷史畫卷,既要符合歷史真實性,又要有藝術表現力,經得起歷史推敲和檢驗。為此,他專程拜訪通州區博物館文物所所長周良。周先生是通州區的文史專家,對漕運有深入的研究,著有多部通州漕運文章,得知林殿惠要創作這一歷史畫卷,十分支持和并給予鼓勵。從構思到完成畫卷,林殿惠先后拜訪周先生十多次,起草的小稿和四遍大稿,在周先生指導下,畫面內容越來越豐富和具體。
為了追求藝術上的完美,林殿惠還特地請教了清華大學教授、著名畫家張孝友先生。張先生研究《清明上河圖》30多年,善畫長卷。張先生提出建議,繪畫要有取舍,要有藝術處理,要突出重點,著力描繪最精彩的部分。
在張教授指點下,林殿惠對畫面進一步作出調整,重點突出張家灣漕運的四大亮點:一是京東第一道教古剎佑民觀的盛大廟會;二是康熙皇帝率皇子和群臣視察漕河;三是漕運古鎮、天下第一碼頭張家灣的天天集市;四是皇木廠的碼頭成群、漕運繁忙的景象。四個重點主題鮮明,畫面波瀾壯闊、高潮迭起、有機銜接,增強了畫面的節奏感和觀賞性。
除此之外,林殿惠抓住“船到張家灣,舵在里二泗”的節點深入刻畫,在畫法上采用工筆設色,力求精細真實。照他所說,要畫出自然和諧猶如身臨其境的感覺,不但要有動感,還要畫出聲音來。
回憶起創作的艱辛,林殿惠深有感觸:每天凌晨4-7點,萬籟俱寂、頭腦清亮,是他最好的創作時間。沒有寬敞的畫室,他就自己設計活動卷軸畫板,在咫尺之間轉動畫出了32米的長卷。長卷的場景轉換、結構的銜接、筆墨的變幻等比其它藝術形式更復雜,也更難駕馭。為了保證長卷前后色彩一致,林殿惠以卷首一米的畫面為基準,繪制統一的畫面效果。期間歷經九次失敗,精神幾乎崩潰,老伴勸他先停一停,等冷靜了再畫。
功夫不負有心人,第十遍,他終于成功了,全卷有了依據,達到繪制色彩風格協調統一,渾然天成。
酷暑寒冬、光陰如梭,十余載歲月,足以讓一名少年青蔥稚嫩去,也足以讓一位老人華發滿頭生。經過嘔心瀝血的不懈努力,他于2017年9月繪制完成了《張灣漕河勝跡圖》巨幅畫卷。隨著畫卷的展開,讓人仿佛走進了幾百年前的漕河兩岸,穿行在白沙綠柳之間,眼觀岸邊貨物堆積如山,耳聽船夫吳歌軟語,舟楫如林、風帆鼓鼓、遠望無頭,川流不息的人群、車船、騾馬、駝隊……
2019年10月31日,大運河長卷作品座談會在北京王府井召開。北京市政協副主席牛青山、通州區政協主席趙玉影等領導與會。牛青山高度贊賞這幅巨作,認為這是一部珍貴的歷史文獻畫卷,對挖掘、保護大運河文化具有很高的歷史文獻價值,觀后令人震撼。畫卷生動描繪了幾百年前的歷史瞬間,讀懂這幅畫,就能讀懂這段歷史。作品展現第一碼頭的歷史盛景,為開發、利用、保護漕運古鎮資源、打造張家灣漕運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參考資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019年11月7日,原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和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市長陳吉寧等領導,在北京副中心觀看了《張灣漕河勝跡圖》,并與林殿惠親切交談,高度贊揚他為描繪家鄉、描繪大運河歷史風貌付出的艱辛努力,做出的巨大貢獻。
談起創作這幅畫的初心,林殿惠深情地說:“我生在張家灣,長在運河畔,深愛著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我希望把對家鄉的深厚感情完全傾注在這幅長卷中,以繪畫的形式展示漕運歷史盛況,贊美家鄉,傳承漕運文化?!?
談及將來,林殿惠有一個更大的夢想,希望有朝一日能夠親眼看到“張灣漕河文化園”落成,再現“天下第一碼頭”的歷史風貌,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后人了解千百年來勞動人民創造的大運河歷史文化。
(作者系中國農墾經濟發展中心退休干部)
責任編輯:成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