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江南,勝似江南,五月的北大荒迎來了滿園春色。
綿綿柔柔的細雨隨風潛入夜,到第二天也沒有停下來的意思。細細的潤潤的雨線,輕輕飄落在早已梳理齊整的數萬方水田上,粗獷豪放的黑土地此時變的像嬌羞嫵媚的西子湖,籠罩在濛濛煙雨中。
路旁、堤壩上排排剛吐芽的白楊樹,興奮地承接著天雨,像訓練有素的戰士,挺胸抬頭,充滿了昂揚向上的精氣神兒。
立在縱橫交織的渠網邊的垂柳,像是導演從各地選來排練大型水上印象實景劇的美人,那長長的嫩嫩的綠絲絳在雨霧中輕擺慢舞,令人如癡如醉。
正在水中作業的大、中、小型農機具,像一個個跳動地音符歡快地演奏著北大荒春天的贊歌。
看著這幅掛在祖國東北邊陲的春景圖,人們不禁脫口贊美:大美!北大荒的春天!
打開中國地圖,找到最早迎接太陽的地方,那里日夜奔騰著三條壯闊的大江。一條是“浪花里飛出歡樂歌”的松花江,一條是赫哲人駕著小船狩獵打漁的烏蘇里江,還有一條就是歷經波瀾深含憂怨的黑龍江。三條大江在此交匯,造就了遼闊無垠的黑土地,確切地說是形成了一片世界上罕見的沼澤濕地。就是這片亙古荒原,半個多世紀以來,塑造了一個特殊的杰出的英雄的群體。他們一代又一代,在這里拓荒、苦戰、創業、創新,創造出了世人矚目的奇跡。他們有一個共同的響亮的用血淚大寫的名字——“北大荒人”。
我最早知道祖國東北邊陲有片土地叫“北大荒”是在小學語文課本里。“棒打狍子飄舀魚,野雞飛進飯鍋里”,課文對雁窩島美侖美奐的描寫,深刻印在童年的記憶里;對墾荒生活純美純情的贊頌,燃起了對那片熱土向往的激情;對墾荒者戰天斗地、勇往無前精神的贊美,點亮了長大要像他們一樣建設邊疆、報效祖國的理想。
在山區學校里讀書的孩子們哪里知道,在數千里之外的大荒原遠不是課文描寫的那樣美好和浪漫。荒無人煙,荊棘遍布,野獸出沒,蚊蟲叮咬,冬季漫長嚴寒,夏季炎熱潮濕,更可怕的是沼澤地中的“大醬缸”,人掉下去就很可能爬不出來。就是在這 樣的環境里,上世紀50年代初,十幾萬剛從戰火硝煙中走出來的解放軍官兵,在王震將軍率領下在此安營扎寨,屯墾戍邊;上世紀60年代,數十萬祖國各地的熱血青年,響應號召,先后來到這里開發荒原。他們在這特殊的戰場上,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創業大會戰。“搭帳篷支馬架,挖野菜啃冰饃,早起三點半,歸來星滿天”,是他們拓荒生活的真實寫照。他們以青春的熱血,忠誠的紅心,排除萬難的毅力,喚醒了一片片黑黝黝的土地,種出了遍及三江的糧田,創造了人類墾荒史上的奇跡。
我第一次走進北大荒是1978年的春天。坐了兩天兩夜的火車到了哈爾濱,沒有出站又轉乘火車繼續向東行駛。列車過處,村莊漸漸少了,車窗外只有平展展的大平原。整整一天,看到的都是望不到邊的黑土地,夜幕降臨,總算到了黑龍江農墾大本營——佳木斯市。下了火車才真正感受到了北國嚴寒的厲害,真是“太原四月芳菲盡,江城解冰始迎春”。
第二天坐上總局接站的大客車,又在平原上顛簸了半天,才到了目的地——位于北大荒深處的友誼農場。沒有看見雁窩島,也沒有想象中可怕的沼澤地,只看到十幾臺特大型拖拉機牽引著十幾米寬的犁鏵、十幾米寬的播種機進行田間作業。據介紹,這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美國農場主韓丁先生剛剛送給北大荒的禮物。就是憑借著這些“龐然大物”,美國成了全球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我們驚呆了:這么先進高級的農業機械,這么高的勞動生產率,在中國是不可想象的,至少在50年內是不可能實現的。當時人們想到的、能做到的就是和這些“洋大帥”合個影,帶回去讓好友同事們也開開眼。我至今還珍藏著那張黑白照片,牢記著“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機械化”的思想。
50年太久,只爭朝夕!
又一個春天,2012年北大荒的春天。昔日的北大荒已建成了“中華大糧倉”,成為中國“綠色安全食品的搖籃”。北大荒開發建設65年來,三代北大荒人立足國家戰略,艱苦奮斗,勇于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全墾區以98%的高水平基本實現了農業機械化。目前,墾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407.4億斤,提供商品糧383億斤,可保證1.2億人一年的口糧供應。北大荒在引領中國現代農業的發展中,響亮地回答了“誰來養活中國”的拷問。當你吃著香甜的白米飯時,可知粒粒大米中飽含著怎樣的奮斗史。
就是在2012春天,黑龍江農墾建三江管理局,迎來了全國農墾現代農業建設示范區培訓班的學員。說來也是有緣,我2009年冬調到陜西省農業廳農墾局工作,這次有幸作為培訓班學員,走進了這片神奇、富饒、向往已久的土地。
千里沃野,萬頃水田,播種的季節是北大荒最精彩、最絢麗的畫卷。發達暢通的灌溉渠系似系在黑土地上的銀飄帶,把江水、河水、井水聯成了大水網,水連方,方成網,水天一色,水波連天。七星農場——紅衛農場——勝利農場——洪河農場——創業農場,200多公里的一個大圈,近千萬畝水田如八百里洞庭湖般壯觀。在欣賞之余,人們不禁為這浩大的水利工程贊嘆。
地處北大荒腹地的建三江素有“三江七河九支流”之稱。水,治為利不治為害,開發之初,這兒曾是“大水中哭泣”的土地。上世紀80年代,在國家支持下黑龍江省農墾總局集墾區之力集中治理“建三江”。十年治水,十年苦戰,全長110公里的人工河——別拉洪河主渠道及配套工程完工。這項改天換地的工程 穿越一個又一個農場的土地,按農時季節及時將水排出或輸入塊塊稻田里。又一個十年治水,十年苦戰,八五九灌區、勤得利灌區、青龍山灌區和前哨灌區等四大提水灌溉工程建成,三江之水服從調度,隨用隨到,暢流自如,成了北大荒的好朋友。星羅棋布的“命脈”工程,把三江平原變成了稻花飄香的北國江南。近五年來,建三江管局又完成了11.7億元的水利工程項目,實現了水資源的科學循環利用,建成了千萬畝高產穩產的稻田。
在高緯度高寒地區有限的無霜期里,每一天對于水稻栽培來說都是非常珍貴的。為了搶農時,獲得水稻種植的最大效益,建三江根據每年農時和積溫差別的特點,科學地提出了水稻生產過程中“5個10天”的硬指標:10天必須完成春整地;10天必須完成播種育秧苗;10天必須完成插秧;10天必須收割完畢;10天必須完成秋翻地。這“5個10天必須”是以最先進的生產工具為堅強后盾的。
在紅星農場插秧現場,數十臺插秧機一字擺開。這支“鐵軍”號令統一、操作統一、標準統一,嚴格按照“早、密、淺、正、直、勻、滿、齊、快、同”的10字要求,在水平如鏡的方格田里劃出了條條筆直的綠線條。不禁讓人想到在不遠的夏日,在藍天白云下,一架架銀鷹在綠浪起伏的稻田上噴撒化肥、農藥,那是多么壯觀、多么令人振奮的場面。這是北大荒的驕傲,是農墾人的驕傲,更是中國現代農業的方向。
走進洪河農場農機管理中心,一千多臺件不同功能、不同型號、不同功率的農機具列隊接受檢閱。近五年來,僅建三江管局就投入26億元,進行農機的研制更新,全局的綜合機械化率高達98%,從整地、育苗到插秧、收割,清一色的機械化。人們一件件欣賞著,一臺臺撫摸著,這時,洪亮歌聲在耳畔響起:“機耕隊的漢子威武又雄壯,轟鳴的機車像疾風一樣;一望無際的田野在播種希望,我們的心比大地還寬廣……”正是這大機械給大農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他們怎能不歌唱呢?
“建三江國家農業科技園”標志牌高高地矗立在上萬平米的智能溫室上空,十個大紅字像十面插在高地上的紅旗,在遼闊的天地間分外醒目。這是一個花園式的科技園區,規劃整齊的庭院,現代化的日光溫室建筑物,作物育種、耕作栽培、土壤肥料、植物保護研究室,分析測試和信息技術中心,就像一個高科技的迷宮,南國的花卉、國外的果菜新品種在這兒競展風采。園區主任介紹說,科技創新研發是園區的主要任務,他們以中國農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為依托,強強聯合,承擔了國家和墾區重點科技推廣項目,現在正開展以“3S”技術為核心的精準農業技術研究,加快墾區農業數字化和信息化。建三江以園區為引領,以16個現代農業示范區為核心,形成了1000多公里的農業科技示范帶,帶動了全局整體科技水平提升。
科技是現代農業的發動機和助推器,每一項科技難題的破解都會在生產中產生強大的推動力。建三江管局在抓現代化大農業的發展中,把科技興農放在核心的位置,他們前進的每一步無不包涵著科技人員鍥而不舍、堅韌執著的進取精神,生產水平每跨上一個新臺階無不閃耀著科技人員智慧的光芒。在這兒,我很想見一個人,很想見那個被北大荒人譽為“活佛”的老科學家。也算有緣,沒過幾天,我看到了他。不過,不是在北大荒,而是在“北大荒日報”的頭版大幅新聞照片中。看著新研制出的正在進行演示的水稻缽育擺栽機,照片中的老科學家高興地合不攏嘴。他就是年近九旬享有“南袁北徐”盛譽的墾區水稻專家徐一戎。老人家不顧年高體弱仍奔走在黑土地上,奔波在他鐘情的水稻事業里。是的,北大荒的水稻事業就是他傾情培育的孩子,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墾區,獻給了中國的水稻事業。“除了水稻還是水稻”,沒有其他喜好,就喜歡它,就喜歡研究它。
四十多年來,徐一戎和同事們一次次的試驗,一次次地攻關,打破了水稻栽培的禁區,把這個喜溫作物插到了世界水稻栽培的最北端——北緯49度的北大荒。水稻栽培面積從最初試種的幾百畝、幾千畝到現在稻海連天,“喜看稻菽千重浪”。如今的北大荒成了世界上水稻種植面積最大的區域之一,成了中國的米都、糧倉。四十多年來,從耐高寒稻種的選育到栽培技術的突破,“旱育稀植”、“三化栽培”和“葉齡診斷”這些關鍵栽培技術研究的成功、成熟、示范、推廣,使北大荒水稻的單產不斷推到新的高度,370斤,500斤,1000斤,現在已穩定在1350斤的水平,高產示范地塊已接近2000斤,他們正在摘取世界高寒水稻的皇冠。
每當聽人說起“南有袁隆平,北有徐一戎”,徐老只是淡然一笑說,“我只是北大荒不退休的普通一兵”。他為北大荒、為中國水稻、為中國糧食寫出了光彩的篇章,他是當之無愧的“高寒水稻之父”。
夜不能寐,我匆匆地翻閱女作家宋曉黎楊傾注三載春秋和心血寫的長篇報告文學——中國綠色米都,饑渴地汲取著北大荒的墾荒史、奮斗史……夢幻中,那一列列裝滿大米的火車從北大荒出發,駛出山海關,運往北京等大城市;那一艘艘滿載大米的巨輪,從三江起航,在上海、溫州港口登陸。北大荒,中國的米都、糧倉,有了你,中國人心里不慌。
現在的北大荒已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以大農機、大水利、大科技、大合作為標志的現代化大農業建設突飛猛進,農業機械化率、科技進步貢獻率、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等指標達到或接近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建成防洪、除澇、灌溉和水土保持四大水利工程體系,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達97%,農業科技貢獻率達67%,科技成果轉化率達82%,農業職工人均生產糧食42.7噸,糧食綜合畝產達到989.7斤,80%以上作物實現無公害化種植,實現了全過程、全面積、全作物的標準化,形成了持續穩產高產的糧食生產模式。據統計,墾區糧食總產跨上100億斤臺階用了48年時間,跨上200億斤臺階用了10年時間,跨上300億斤臺階用了4年時間,糧食總突破400億斤大關只用了3年。
2012年,北大荒的春天,北大荒人在人民大會堂向黨和全國人民莊嚴宣誓:實施三輪攻堅戰,力爭到2020年,使農墾工業化率超過40%,進入工業化中期,每年要生產優質商品糧、綠色畜產品、安全農副產品1000億斤以上,基本建成國家安全食品生產基地,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態安全做出更大貢獻,繼續以北大荒精神,建設最大最綠最美的北大荒。
清晨,我跑出去迎接北大荒新的太陽。雨后的陽光如流水般從蔚藍的天空瀉下來,祥和、典雅的米都新城沐浴著清新的春光,蕩 漾著清新的春風。我跑過春意盎然的生態園林,跑過即將上演大型話劇《太陽照在別拉洪河上》的文化宮,跑過雕塑著豐碑的廣場,跑過白樺叢林中的新村別墅群,跑在寬廣的米都大路上……
我跑著,跑著,不想停下來,以北大荒的精神向前追趕……
(作者系山西省農業廳農墾局局長)
責任編輯:昝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