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也是破解農業發展難題的必然選擇。對于江蘇農墾來說,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江蘇農墾發展成為以現代農業為核心、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農業投資集團的必由之路。養殖業是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領域。探討墾區養殖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于江蘇農墾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引領現代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江蘇農墾養殖業供給側情況
(一)江蘇農墾養殖業供給側情況。江蘇農墾養殖業發展比較平穩。2016年,墾區年出欄生豬17.16萬頭,以杜長大等外三元品種為主;銷售生鮮乳2.26萬噸;出欄肉牛648頭,主要是育肥奶公牛;出欄肉羊1.33萬頭,大多是雜交波爾山羊;出欄禽類1272.22萬羽、產禽蛋1.98萬噸,主要是白羽肉雞、櫻桃谷鴨、洋雞蛋等,還有少量草雞、草雞蛋和肉鴿等。墾區養殖水面近6.16萬畝,其中池塘面積5.02萬畝;年產魚蝦等水產品4.7萬噸,其中80%是草魚、鯉魚等大宗淡水魚類。
(二)江蘇農墾養殖業供給側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指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地適應需求結構變化。就江蘇農墾國有養殖業而言,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想方設法提高養殖業生產效率,淘汰落后的養殖模式,由要素驅動和投資規模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從飼料配制和投喂、養殖品質和模式、糞便收集和處理等方面進行創新,實現國有養殖的轉型升級,調整產品結構,最終為社會提供更多適應新需求的安全、健康的肉、蛋、奶、魚、蝦等農產品。
二、推動江蘇農墾養殖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一)農墾養殖成本上升、進口畜產品沖擊,農業競爭力下降。一方面,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原本國有人力成本相對偏高的問題更加凸顯,再加上飼料原料、農藥獸藥等生產資料價格上漲,農業生產成本逐年攀升。另一方面,近年來我國農業貿易政策調整,關稅降低的牛奶、牛羊肉等進口農產品大量涌入國內,沖擊了現有市場。農墾的農產品相對競爭力下降。
(二)農墾農產品供給結構不合理,難以滿足升級的消費需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80、90后成為消費主力軍,消費需求提檔升級,轉向中高端化、多樣化和個性化。而農墾的農產品主要是畜禽活體、禽蛋、鮮活水產品等初級產品、缺少深加工增值環節,主要依靠經紀人交易、缺乏其他市場渠道,以常規養殖品種為主、缺少中高端品質化等亮點,難以提升農墾農產品的品牌形象與地位,難以體現農墾農產品的價值,難以迎合消費需求趨勢。
(三)單純依靠提高產量的粗放型農業生產難以突破瓶頸。傳統養殖過度追求產量和規模,大量消耗水土資源,忽略了養殖產品的品質和質量安全、忽略了生產過程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當前,環保政策趨嚴、環保意識增強,原來的養殖生產方式和糞便處理方式必將被淘汰。如何做到“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協調統一,改革創新養殖生產技術、生產方式、生產手段,發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綠色高效的適度規模的養殖業勢在必行。
(四)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對農墾的定位,要求在現代農業上發揮示范引領的作用。國家和省級兩個層面的農墾改革文件中都明確了江蘇農墾的三個定位,即現代農業建設的示范區、保障糧食安全的國家隊、農業對外合作的排頭兵。現代農業,是江蘇農墾的戰略核心產業與身份標識產業。在現代農業創新發展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發揮示范引領的作用,這既是黨和國家賦予的政治任務,也是江蘇農墾的立足之本。
(五)發展種養結合的循環農業,是江蘇農墾現代農業發展的現實需要和必然選擇。目前養殖業外部政策環境發生變化,各級政府劃定禁養區和限養區,禁養區要拆遷、搬遷,適養區要環保升級,養殖業進入門檻在抬高。大多農場地處適養區,擁有大面積的土地,有發展種養結合的基礎條件和比較優勢,符合國家近年來倡導的發展模式,而地方很難做到,這是江蘇農墾發展養殖業的一個機遇。依靠江蘇農墾規模種植這塊長板,發展種養結合的循環農業,將能解決今后誰來種地、誰來養殖的問題。
三、關于江蘇農墾養殖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建議
對江蘇農墾而言,養殖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是降成本、補短板,即從生產端、供給側入手,創新體制機制,調整優化養殖產業結構、養殖方式結構和養殖產品結構,突出質量安全、健康養殖和綠色發展,降本增效,補好短板。
(一)做好養殖產業的結構性調整,選準養殖產業、落實頂層設計。
一是選擇新進門檻較高的產業。國內養殖業面臨著結構性供大于求、市場風險周期波動性大等問題,歸根結底是養殖門檻低、行業發展無序造成的。與家禽和生豬養殖不同,奶牛養殖、水產養殖對技術、資金等都有一定要求,新進門檻比較高,原有低水平的正在逐漸被淘汰。江蘇農墾在養殖上要有“做一般企業和百姓無法做到或做好的事”的理念和信心。
二是擁有一定產業基礎。奶牛養殖方面,公司目前有江蘇三元雙寶乳業公司和連云港東旺奶牛公司兩個龍頭企業,擁有三座設計存欄2000頭的規模化牧場,其中已投產兩座,實際存欄奶牛3300頭左右,年產生鮮乳約1.5萬噸,內銷三元雙寶乳業、外銷衛崗乳業和蒙牛乳業等。水產養殖方面,實際養殖水面6.5萬畝,其中池塘水面5.3萬畝、已認定無公害漁業基地面積2萬畝。公司已有東辛農場水產公司、金鯉漁業公司和臨海農場漁場等水產龍頭企業,年產各類養殖水產品1.2萬噸以上。
三是具有相對發展優勢。在奶牛養殖上,公司有規模養殖的土地以及良好的防疫條件,有種植青貯玉米和消納糞污的配套土地優勢;在水產養殖上,有大面積的標準化池塘,生產設施配套比較完善,具有配置從苗種繁育、魚種培育到成魚養殖的池塘規模優勢和保證成魚可以常年均衡銷售的資金實力。作為農墾系統國有企業,在爭取政策扶持、品牌認可度等方面也有相對優勢。
四是產業進行頂層設計及精準落地。發展養殖產業,要用全產業鏈的眼光去發展產業,但由于進入行業較晚,在高度專業化分工的背景下,無法做好也沒有必要完全參與每個產業環節,要先做自己最擅長的事。在奶牛養殖方面,江蘇農墾以現有牧場為基礎向鹽城地區拓展,投資建設存欄2000頭的標準化牧場,打造江蘇省內規模較大的優質奶源基地。通過與第三方管理咨詢公司技術合作,完善體系建設,提高養殖管理水平。通過與南京衛崗、光明乳業等乳企開展生鮮乳優先購銷等產銷合作,建立長效利益聯結機制,做優質奶的奶源基地。在水產養殖方面,可以金鯉漁業為平臺,將東辛農場、臨海農場、黃海農場等農場的水面資源進行整合,成立江蘇農墾水產養殖公司,進行專業化的水產養殖,并通過與產業鏈上下游合資共建、戰略合作等方式,做水產養殖產業鏈一體化的專業公司。
(二)做好養殖方式的結構性調整,即調整生產方式,發展健康養殖。
一是構建符合墾情的標準體系。標準化是養殖業提質增效的關鍵與建設現代養殖業的重點,就是要用工業化的理念來制定整個流程環節標準化的產品要求、標準化的管理程序、標準化的崗位職責和操作規程,將現有的養殖生產改造成標準化養殖生產,打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的“農墾標準”。
二是深入挖掘種質繁育業務。好的苗種,是養殖生產的關鍵和保障。奶牛養殖方面,科學合理利用冷凍性控精液技術和奶牛DHI測定,選育牧場的優質高產奶牛核心群,進一步提高奶牛生產水平和生鮮乳質量。水產養殖方面,墾區每年春季需要外購各類魚蝦苗種600萬斤以上進行投放。為保證墾區正常的水產養殖和質量安全,避免外購苗種出現疾病隱患、種質不純等問題,可通過與中國水科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合作,依托其技術力量和自有選育種源優勢,選擇水質較好的農場,共建苗種繁育場,實現苗種內部供應與對外銷售。
三是發展綠色投入品定制化業務。把控飼料和獸藥等投入品是發展健康養殖的關鍵。在整個養殖過程中,投入品成本占60%以上。按奶牛養殖存欄量3500頭計算,每年至少需要精飼料1萬噸、青貯飼料1.8萬噸。水產養殖按年產5萬噸水產品計算,每年至少需要采購飼料7萬噸、漁藥和微生物制劑等費用1800萬元。與投資建廠生產投入品相比,公司通過OEM代加工的方式,可根據生產需求,精準定制專業化飼料、無藥殘的獸藥、新型水產疫苗以及微生物制劑等投入品,達到產品質量更有保障、采購成本有效降低、場企聯系緊密反饋迅速、資源合理分配等目的,做到養殖投入品的安全、高效、環保,推動健康養殖。
四是發展種養結合的循環農業。在奶牛養殖方面,綜合考慮農場土地和環境承載能力,按照每頭奶牛配套3畝土地的標準進行青貯玉米種植,或借鑒秋實草業模式發展苜蓿、燕麥草等飼草料種植業務。在保障青貯飼料自給自足的同時,通過糞便、廢水的收集與處理技術以及配套農機生產解決方案等做到100%還田,實現種養結合、循環利用。在水產養殖方面,可以憑借農場規模稻田和良好水系的優勢,對稻田進行適當改造,栽種適宜的水稻品種,進行稻魚共作、稻蝦共生、稻蟹共生等多種稻田綜合種養,既能生產優質健康的養殖產品,又能提升水稻的品質,實現一水兩用、一地雙收,提高綜合效益。另外,基于農場單個池塘水面較大的現狀,可因地制宜,利用物聯網和水體凈化等技術,發展池塘工業化生態養殖模式和通威“漁光一體”模式等。
五是探索形成農墾智慧養殖模式。養殖業中的很多人工作業正逐漸被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設備所替代,養殖業4.0時代即將到來。江蘇農墾要做好人才儲備,與科研院所聯合培育“專業技術人員+專業裝備+信息化手段”形式的智能化養殖,做好基于物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的養殖供應鏈管理,達到智能作業、節本增效、示范引領的目的。
(三)做好養殖產品的結構性調整,即突出質量安全,實現產品增值。
一是優化農墾養殖業的品質結構和養殖結構。主動適應市場需求,內部產能結構優化調整。優化品質結構,就是要通過發展綠色生態養殖,提高養殖產品的品質,讓大宗品種的產品變得不普通,例如通威集團的生態魚、重慶農墾的三峽魚。優化養殖結構,就是要通過調整養殖品種,擺脫傳統落后的大宗養殖,提高特色養殖的比例,讓特色品種的產品變得豐富起來。提升中高端養殖產品的供給能力,實現穩定發展。
二是與食品加工聯手打造產業鏈閉環。健康養殖出來的產品,要通過終端的食品銷售將質量安全傳遞到消費者這一端,才能體現其產品價值。農場生產的優質生鮮乳、生態水產品要走到終端,需要擺脫單純依賴單一大客戶和傳統的經紀人交易,開發多種銷售渠道,如農超(貿)對接、農場直供、訂單養殖等;減少中間環節,與食品加工企業緊密合作,將養殖產業鏈和食品產業鏈結合起來,著力沿養殖—批發—零售—消費端路徑合作拓展,實現養殖、生產、加工、銷售的全覆蓋,將江蘇農墾打造成為一家真正的為消費端提供安全可靠的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食品原料供應商。
三是打造農墾養殖產品品牌。打造品牌,是農產品營銷和實現增值的重中之重。可以消費端為中心,以養殖端為保障,通過建立全程質量追溯體系、架構養殖物聯網等一系列動作,把養殖全程通過互聯網向消費者開放展示,憑借安全放心的產品質量搶占中高端消費者人群,依靠品牌美譽度和產品附加值贏得利潤。
推進墾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是改變原有理念和發展方式的挑戰,也是實現發展“彎道超車”的機遇。江蘇農墾只有打破原有發展格局,重構發展機制,提高農業供給側中高端產品供給能力,才能打造成為農墾系統內和江蘇省內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引領者,實現建設現代農業強企的目標。
(作者單位:江蘇省農墾集團有限公司農業發展部)
責任編輯:成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