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作為一種內在的精神動力,既是歷史積淀與現實成果,也是生活方式與價值選擇,能夠使社會成員的價值取向趨于一致,從而共同遵循一定的秩序和模式。在新疆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歷代屯墾戍邊政策的實施不僅累積了豐盈的物質財富,也孕育了豐富的精神遺產,形成了獨特的屯墾文化。在新疆現代化進程中,充分發揮屯墾文化的優勢,積極應對困難與挑戰,對于實現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將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新疆屯墾文化及其多元特征
(一)新疆屯墾文化內涵、形成及發展
1.新疆屯墾文化的內涵
屯墾古稱屯田,新疆特殊的地理條件和戰略地位,使得歷代有作為的中原王朝都將屯墾作為新疆治理的重要政策。新疆屯墾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公元前105年開始,綿延2100多年,在此過程中形成了新疆屯墾文化,并不斷發展、與時俱進。
新疆屯墾文化是一種獨特的文化體系。其母體是內地文化特別是漢文化,其表現形式是開發邊疆、保衛邊疆的屯墾實踐,經濟基礎主要是發展農業伴以商業和游牧業,主要載體是進入新疆的屯墾軍民。具體包括新疆屯墾軍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管理制度、思想觀念、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從文化定位特征來看,新疆屯墾文化是一種融合性文化,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和明顯的漢文化特征,繁榮了新疆文化,并促進了新疆與內地之間的文化交流。
2.新疆屯墾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在兩千多年的新疆屯墾實踐中,不同的歷史時期的屯墾軍民不斷將內地文化帶入新疆,并與當地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從而逐漸形成了具有獨特內涵的屯墾文化。首先,就文化的表現形式來看,新疆屯墾文化以農耕文化為主,同時伴以游牧文化及商業文化。屯墾文化以來自內地的屯墾軍民為主體,核心價值追求是追求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文化兼容并蓄,與中華民族文化“大一統”思想和愛國主義精神傳承高度一致。其次,就分布情況來看,屯墾文化在新疆廣泛分布,并與新疆各民族文化和游牧文化長期碰撞、交流和融合,發展成為今天以兵團文化為典型代表的特色鮮明、內涵豐富的現代文化體系。第三,以絲綢之路為媒介,各種文化進入新疆,豐富了新疆的文化內涵。在這一進程中,屯墾政策施行使漢文化作為母體不斷吸收新的文化元素,增加屯墾文化內在發展動力。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共產黨總結歷代邊疆治理經驗,根據新疆獨特的社會區情,周邊復雜的地緣政治,組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來履行屯墾戍邊的使命。新疆兵團在六十多年的實踐發展中形成了兵團文化,繼承與發展了新疆屯墾文化。兵團文化所強調的維護祖國統一、維護民族團結等思想,與新疆各族人民的訴求與追求高度一致,極大地增強了中華民族大家庭認同感,也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榮。同時,兵團文化又與時俱進地增添了新的內容,尤其是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不斷發揮先進文化的示范作用,推動了新疆社會經濟的發展,增進了各民族群眾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建設邊疆、保衛邊疆的意識,推進了新疆的中華文化認同和先進文化建設。兵團文化是幾代兵團人在實踐中不畏艱辛、無私奉獻而凝結的寶貴精神財富,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激勵著幾代兵團人建設新疆、維護祖國統一,從價值追求上是對新疆屯墾文化的高度凝煉。
(二)新疆屯墾文化的多元特征
1.存在形式的特殊性
歷代王朝在邊疆地區推進屯墾戍邊,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和發展,同時對開發邊疆、維護邊疆穩定、促進民族團結、鞏固邊防發揮了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積淀了極其豐富的歷史人文景觀,從而在新疆形成了漢文化與當地少數民族文化相結合的獨特表現形式——屯墾文化。例如,在伊犁河流域的漢代烏孫墓葬,考古人員發掘到一些小鐵刀、鐵錐、鐵鏵、鐵劍、青銅錐、銅碗等,反映出中原冶煉技術對當地冶煉術的影響。入唐以后,漢文化在新疆有了進一步的傳播。清朝時期在伊犁、巴里坤等多個墾區均建有各種廟宇,其形制與內地基本一致,據記載僅僅在巴里坤一地就有各種道教廟宇100多座,并且各地廟宇嚴格按各自的習俗舉行相應的祭祀活動,可見內地文化的影響之深。另外,內地的各種劇種如說書、京劇、昆曲、雜劇、楚調、越劇等在疆內均有傳播,這些劇種的傳播在豐富人們精神生活的同時,也促進了新疆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發展。
2.構建形式的整合性
從構建形式來看,新疆屯墾文化屬于特點鮮明的復合型文化,在其發展過程中對多種文化元素進行了吸收和整合。首先,新疆屯墾文化是中原文化、地域文化與其他文化的統一。新疆屯墾文化在發展過程中隨著中央政權對新疆控制力強弱變化而變化,潛移默化地吸收新疆當地文化,不斷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和動力。其次,當代新疆屯墾文化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又具有現代文化的鮮明特征。兵團作為當代新疆屯墾文化最重要的載體,繼承傳統的屯墾文化,發展現代文化,保有內地文化,吸收邊疆文化,留存軍旅文化,融合民俗文化,發展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從而推動了新疆屯墾文化的再生。
3.聯系功能的紐帶性
新疆屯墾長期而深刻地影響著新疆文化發展。新疆屯墾文化吸取了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優秀元素,與此同時又不斷豐富發展了新疆各民族的文化,促進了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交流、交融,促進了邊疆各民族對于中華文化的認同。據史料記載,回鶻西遷時,唐朝原高昌郡的大量漢人“人心蒼忙,收拾不著,不得本來”,這些人及其文化都融入到了回鶻人及其文化中。吐魯番出土的《工筆畫》木板印刷物碎片旁均附有漢文的名字和稱號,而且回鶻貴族男子的帽子像漢人一樣用一根紅帶子系在下巴上。另外,當屯墾軍民回到內地探親,又將新疆各民族的文化帶到內地,使內地民眾增進了對新疆文化的了解,增強了中華民族內部凝聚力,起到了紐帶作用。
4.分布區域的廣泛性
作為地域文化,新疆屯墾文化的分布范圍覆蓋今天新疆的全境。在這一廣大的地域,雖然不同時期的屯墾文化內容及表現形式不盡相同,卻均以新疆獨特的荒漠綠洲為載體,以中央政府對新疆治理開發為契機,以大批屯墾軍民為主體,在此基礎上形成具有復合特征的文化。從秦漢時期始,西域諸民族的綠洲文化有的以游牧為主農耕為輔,有的以農耕為主游牧為輔,有的逐漸轉化為農耕文化。因此,新疆遍布的綠洲作為屯墾整體的一部分,通過有組織的管理系統形成有機的內部聯系,同時又成為相對獨立而完備的一個個社會體系,表面的分散性和內部的系統性是新疆屯墾文化的分布特征。
5.文化傳承的同一性
新疆屯墾文化的創造主體是由歷代中原政權組織的屯墾軍民,在文化傳承上具有同一性。不同歷史時期的大量內地移民帶來了各自家鄉的地方傳統文化,并在長期的實踐活動中不斷將內地文化與邊疆文化相結合,在不同時期創造出了各具時代特色的屯墾文化。各個歷史時期的新疆屯墾文化與中原漢文化一脈相承,具有文化的連續性和統一性。
二、現代化進程對新疆屯墾文化的挑戰
(一)現代化與新疆屯墾文化的關系
新疆的現代化過程是實現農業現代化、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的過程。深刻認識屯墾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及其與現代化的關系,不僅有利于其健康發展,同時也有利于促進各民族和諧相處及新疆社會的穩定、繁榮。首先,屯墾文化為新疆現代化進程提供精神動力。屯墾文化的愛國情懷、開拓進取的特質、兼容并蓄的特性等,能夠有效地整合不同文化,縮小文化差異,從而有利于現代化的實現。其次,屯墾文化是新疆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新疆屯墾文化的當代形式,兵團文化的基本理念不僅可以作為社會整合、道德教化的重要資源,也可以在新疆文化發展中形成共同價值元素,不斷匯集先進文化的發展因子,在促進新疆文化現代化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二)新疆屯墾文化面臨的挑戰
在“一帶一路”建設帶動下,新疆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從相對封閉變身開放前沿,經濟迅速發展,現代化步伐不斷加快。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新疆屯墾文化發展既迎來了兼收并蓄優秀外來文化因子的良機,也面臨著不適應開放新形勢和嚴峻的現實挑戰。
1.新疆現代化相對滯后,制約屯墾文化的發展。新疆現代化發展程度相較內地差距較大,而且新疆各地的現代化水平也存在不均衡狀況,其中也包括人們在價值觀念上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落后。屯墾文化植根于農業文明的土壤,在現代文化建設中面臨重構知識體系、知識結構等嚴峻挑戰。實現屯墾文化的發展,就必須更新觀念,與時俱進。受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所限,屯墾文化自我更新與發展的根本驅動力不足。
2.新疆屯墾文化的社會認知相對滯后,社會成員參與不足。現代文化的品格是理性、人本、開放、進步。在維護新疆社會穩定與長治久安的目標之下,屯墾文化中強調愛國主義的情懷、開拓進取的精神等核心價值觀,在增進文化認同上,將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從新疆屯墾文化的發展現狀來看,社會成員參與意識不強,對于屯墾文化的內涵理解不夠,對于屯墾文化在新疆現代化進程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認識不足。
3.新疆屯墾文化面臨多元文化交流不暢的問題。目前,新疆屯墾文化的交流多局限于兵團范圍內,多以展覽會、文化節、文藝演出為主要方式,且以政府主導占優勢,民間個人和企業文化主體功能和優勢沒有充分發揮,現有的交流項目有待于進一步引導和整合。文化傳播主體功能的缺失,勢必會阻礙兵團文化與其他文化的深入交流和和兵團文化影響力的拓展。
4.信息的傳播帶來的沖擊??茖W技術的進步,社交工具的更新,現代化交通工具的普及,以及“一帶一路”建設的大環境,使新疆屯墾文化面臨著文化信息多樣性的沖擊和激蕩。各種思潮、傳統、行為、觀念等等,所帶來的問題不僅關系到多元文化的相互激蕩,而且關系到主導文化的安全問題;在追求個性獨立、滿足個人需求和發展個人能力的同時,出現了淡化集體觀念、忽視屯墾戍邊歷史使命的傾向等現象。這都對現代化進程中屯墾文化的發展提出了嚴峻挑戰。
5.社會穩定問題對文化交流與合作產生一定影響。現代化進程增強了多元文化的流動性,同時也為文化安全帶來了挑戰。“一帶一路”在給新疆帶來巨大發展的同時,也為他們“三股勢力”思想文化滲透提供了可乘之機,對思想文化及社會穩定造成極大危害,這無疑對新疆的內外文化交流與合作產生一定影響,也對屯墾文化的發展提出了嚴峻挑戰。
三、現代化進程中新疆屯墾文化的發展途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蔽幕陌l展亦是如此。新疆屯墾文化的繼承需要把握住其多元的特性,才能在現代化進程中更好的發展。當代,新疆屯墾文化的主要發展形式體現在兵團軍墾文化的發展。本文基于對兵團軍墾文化發展的調研,提出新疆屯墾文化的可行性發展建議。
(一)進一步繼承屯墾文化的精神
第一,堅持開拓進取的意識。屯墾軍民將先進的生產技術、理念與新疆的實際相結合,不斷創新,推動了新疆農業現代化進程。在農業方面,新疆兵團積極探索節水高效、綠色有機農業發展模式,加快推進節水灌溉技術,加快進行農業機械化和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的建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兵團農業機械化程度已經超過85%,其中農田機耕水平達到99%以上、機播作業水平達到98%以上。
目前,新疆兵團已經產業化推廣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膜下滴灌技術系統,該系統可以達到省水、省肥、省地、省人力和機力投入、改良土壤等效果,減少生產成本,提高棉花品質。至2015年末,新疆兵團膜下滴灌技術的推廣應用面積達1460萬畝,新疆地方推廣面積已經達到3100萬畝,新疆已經成為世界上節水灌溉最大的集中區域。
另外,兵團積極推廣機采棉技術,并根據不同地區生產特點,因地制宜地摸索出一套較完善的機采棉技術體系,創新了殘膜處理技術。
同時,也應該看到,兵團農業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在技術研發等、維護管理等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需要堅持開拓進取的意識,不斷創新,形成現代化、規模化、集團化的聚合效應。
第二,堅持推進中華文化認同。新疆屯墾文化在長期的發展進程中,既保留了內地漢文化的主要特征,又兼收并蓄了新疆各民族文化中的精華因子,豐富了中華文化內涵,同時也增強了新疆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這對促進新疆各項事業的發展,尤其是維護新疆社會穩定,維護國家統一與民族團結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如在石河子,隨著多民族之間的交往廣泛而密切,民族團結和睦的感情更加深厚,對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意識不斷增強。在新形勢下,屯墾文化應該在新疆意識形態領域反分裂和抵御西方敵對勢力文化滲透的斗爭中發揮重要作用。
第三,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新疆自然環境相對惡劣,新疆屯墾歷來順應自然規律,重視對綠洲生態保護。在這種生產生活方式之下,新疆屯墾文化發展成為一種順應自然、崇尚自然、改造自然的生態型文化。在致力于治理荒漠的過程中,兵團人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的理念,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方針,注重經濟效益的同時注重社會效益,營造農田防護林,防風固沙基干林,封沙育林育草,退耕還林還草,保護天然植被,生態環境惡化得到全面遏制。自2003年國家全面啟動退牧還草工程以來,兵團項目區累計退牧還草1190萬畝?!笆濉睍r期,兵團堅持有序地退耕還林還草、植樹造林,森林覆蓋率由17.09%上升到18.6%,使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至2020年,新疆兵團計劃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積達到200萬畝以上,新增退耕還林工程人工造林100萬畝,新增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25.05萬畝,森林撫育10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0.6%,新增一批具示范帶動作用的林下經濟產業示范基地。開發新疆過程中形成的先進生態理念,越來越彰顯出新的生命力和價值,對改善新疆的生態環境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注重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新疆屯墾文化具有開放、先進、包容等特點,不僅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也潛移默化影響各族群眾的生產生活、文化認知和價值觀念,推動新疆各民族文化“和而不同,多元一體”的發展。以第八師133團為例,這里的維吾爾族群眾的生活習俗較以前發生了很大的變遷。飲食上,以前吃抓飯時都是用“手”抓,而今逐漸改用勺子或筷子吃抓飯;學會了做各種炒菜和湯菜,增加了蔬菜的攝取量,飲食結構更加合理;而少數民族的抓飯、馕、烤肉、拌面、烤包子、馓子等,也成為漢族群眾喜好的食品,有些漢族還會向少數民族鄰居、同事朋友請教做抓飯、烤羊肉串、拌面等。維吾爾族群眾的日常服飾廣泛接受方便實用的各式夾克、牛仔褲、西裝、帽子等,很多年輕人更是樂于接受漢族的服飾。在語言方面,133團九連的回族群眾基本說普通話,維吾爾族群眾也會說簡單的普通話,雙語教育的全面開展和整個團場漢語大環境的影響,使少數民族群眾愈加重視漢語學習,掌握水平不斷提高。在文化生活上也豐富多彩,融合發展,廣場上有伴著各民族的歌曲舞蹈的中年人,有學習現代街舞的年輕人,也有京劇、豫劇票友的精彩演出。
占領意識形態領域主陣地,增進新疆各民族的中華文化認同,增強各民族的愛國主義情感,對于維護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都意義重大。在新疆現代化進程中,屯墾文化要主動地吸取各種文化中的優秀因子,在博采眾長的同時不斷創新、與時俱進,不斷發展壯大與廣泛推廣現代屯墾文化,并在推進新疆現代文化發展以及促進中華文化認同方面始終發揮重要作用。
(三)與時俱進地創新屯墾文化
費孝通曾指出,每一個社會都要構建適合它需要的文化內蘊。社會的發展要求文化創新,從而獲得自身發展的動力。因此,屯墾文化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首先,解放思想,推進屯墾文化發展理念的創新。文化創新首先是文化理念的創新。文化理念的創新既包括物質文化創新,又包括精神文化的創新。注重兵團文化產業的發展,堅持解放思想,堅持文化傳播的主渠道,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為屯墾文化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各種思想沖擊著屯墾文化的核心價值的背景之下,堅持發展理念的創新,更彰顯以愛國主義及改革創新為鮮明特質的屯墾文化的時代價值。
其次,銳意進取,注重屯墾文化思想內容的創新。思想內容是文化創新的內在靈魂,突出屯墾文化的思想內容和精神價值,重視其在思想導向和精神價值方面的作用,追求思想內容與魅力的統一,達到以思想引導人、以道德提升人、以精神鼓舞人的目的。2017年,石河子堅持文化下基層,深入開展文化進學校、社區、團場系列活動,增進“五個認同”;堅持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不斷推出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精品。進行繪畫輔導5次,150余人次,創作舞蹈作品301個。石河子教育局、文聯、廣電局、關工委四單位主辦,民協承辦的“石河子中小學生手工藝術作品大賽”,在市區和八師團場29所中小學校共征集到手工藝術作品1500余件。舉辦了主題為《喜迎十九大,傳遞正能量——身邊的老八路、老模范人物攝影展》,組織攝影愛好者拍攝了60余位老先進人物及其幸福生活照作品。石河子音樂家協會組織征集并編輯《美麗石河子》歌曲集,收錄了百余首優秀歌曲,內容弘揚愛國主義主旋律,凸顯軍墾特色,展現兵團精神、熱情謳歌兵團、石河子改革開放豐碩成果。石河子電影協會到墾區少數民族村和連隊放映“去極端化”教育片和民族團結影片,增進了民族團結及“五個認同”的群眾基礎。
第三,與時俱進,探索屯墾文化內容和形式的創新。兵團文化作為當代屯墾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進入新時代,要結合“一帶一路”建設大環境和兵團改革發展的生動實踐,大力創新發展富有時代特點、兵團特色的屯墾文化,不斷豐富屯墾文化的表現形式,以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對屯墾文化進行宣傳和傳播。在文化和旅游日益緊密結合的趨勢下,大力發展以屯墾文化為特色的旅游、舉辦相應的活動,就是很好的探索。以八師石河子市為例,2017年,石河子市以軍墾文化為特色的旅游業發展態勢良好,全年共接待旅游人數比2016年增長15%,達到784萬人次,旅游總收入比2016年增長18%,達到42.85億元。參加“中國魅力城市”的競演活動,大大地提升了石河子的知名度,產生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特別是第十一屆國際桃花節,打造“桃花季”統一品牌,與上屆相比,此屆桃花節期間共接待游客人數135萬人次,增長30%,其中軍墾紅色旅游景區接待人數達到11萬人次。
總之,新疆屯墾文化是新疆各民族文化長期交流交往交融的碩果,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的歷史時期,在新疆現代化不斷推進的過程中,面對各種思想文化的挑戰,面對新疆特殊的形勢要求,需要更加自覺推動屯墾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從而促進新疆現代文化的發展,為不斷鞏固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大局發揮重要作用。
本文系2017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社科聯治疆方略理論與實踐研究中心青年課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兵團工作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17ZJFL013)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新疆兵團第八師石河子市委黨校)
責任編輯:經濟研究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