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片在线观看免费观看高清电影,国产尤物精品视频,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66,CAOPORN免费视频国产

當前位置:   新聞動態 > 媒體報道

【農民日報】徐一戎:終一生只為寒地稻花香

時間:2024-07-26 作者:岳海興 來源:農民日報 點擊次數:15671

  徐一戎(1924.04—2014.05),黑龍江省農墾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北方水稻科學技術協會榮譽理事長、黑龍江省水稻研究會副理事長,終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待遇。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黑龍江省特等勞動模范、全國糧食生產突出貢獻農業科技人員稱號。

 

徐一戎

徐一戎(右)在查哈陽農場進行技術指導。 資料圖

  徐一戎紀念館。 資料圖

  2024年6月26日,“北大荒寒地水稻之父——徐一戎紀念館”在北大荒農墾集團有限公司建三江分公司七星農場徐一戎寒地稻作文化基地落成,以示紀念。

  在黑龍江,很多“60后”“70后”的記憶中,總是或多或少地留有這樣一個場景:過年過節時,父母會背上一袋面,到附近種植水稻的村去換大米。回家為孩子們撈上一鍋大米飯,幾乎不用吃菜,一盆米飯眨眼間就會被吃干凈。

  這個場景背后,是當時在北緯45°以北的高寒地區,因為種植技術方面的原因,水稻產量極低。所以,吃上一口香噴噴的大米飯成了很多人的夢想。

  為了這個夢想,徐一戎擇一事、終一生,將畢生精力投入到寒地水稻種植中來。今年是徐一戎誕辰100周年,2024年6月26日,“北大荒寒地水稻之父——徐一戎紀念館”在北大荒農墾集團有限公司建三江分公司七星農場徐一戎寒地稻作文化基地落成,以示紀念。

  信念只有一個

  七月的三江平原,處處是一望無際的水稻。七十多年前,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遍布沼澤荒野。

  新中國成立初期,徐一戎來到黑龍江密山農場,成為早期進入北大荒從事農業開發建設的墾荒人之一。

  翻開北大荒的種植史,這里一直以種植麥、豆為主,水稻種植零星無幾。有朝鮮族的稻農曾做過嘗試,最高畝產不過100公斤。據史料記載,20世紀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原嫩江省、松江省興建了一批公營機械化農場和勞改農場開發水稻種植,第一年面積僅為1867.5畝,平均畝產只有34.9公斤。北大荒始終被看作是水稻的禁區。 

      為了打破這個僵局,徐一戎開始了提高寒地水稻產量的探究。他的信念只有一個,就是讓更多的人能吃上香噴噴的米飯。

  1974年春天,50歲的徐一戎開始了直播水稻高產的試驗。過去,這個領域,一直都是空白,沒有人深入地研究過。

  想在高寒地帶種水稻,選育種子是第一道難關。為此,徐一戎開始了尋找種子的“萬里長征”。他四處寫信求援,只要有一點線索,不管多遠他都要走上一遭。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寧夏、新疆……他跑遍所有的寒地省區,六年多時間里行程近萬里,收集到了近千份品種材料,為開發北大荒寒地水稻第一代品種提供了豐厚的親本資源。

  為了方便研究,徐一戎住進單位,在8畝半試驗地里開始了耕耘。他先將試驗田量出6分地,然后劃分成幾十個小區,按品種特性,分成三個熟期類型,每份材料播5米行長,一行一行地播下了730個品種材料。在這730個品種中選出30個品種播進了余下的試驗田里。

  這一段時光是徐一戎最忙碌的時候,他和助手幾乎承擔了所有的試驗內容。3月末,倒春寒還在施威。徐一戎和助手帶著農工一起去打水田的池埂子。泡田時,池子里還掛著冰碴。靴子往泥里陷,干起活來不方便,徐一戎就挽起褲腳,赤腳下田,在水里一干就是大半天。早春的水田里,冰冷激骨,出水時常是雙腳麻木。

  夏天,為了準確及時地觀察水稻長勢長相變化,徐一戎泡在水田中,一泡就是一小天。烈日、暴風驟雨都是家常便飯。徐一戎和助手一起整地、播種、施肥、灌水、除草、滅蟲、收獲,整個過程一項不落,詳細地調查、收集、記錄每一個數據。

  徐一戎將試驗田分成一個個小單元,每個單元設3個調查點。每個調查點定10-20個樣株積累數據。這樣的調查點近300個,3天調查一遍。他和助手白天記下葉片數、葉片長、葉形態、葉面積,利用每天晚上和星期天歸類分析。

  由于條件限制,對這些采集到的數據,他們只能用筆算,用算盤算。數據太多,他們就借來計算尺;大數據計算時,他們就求助于一家科研所的手搖計算器。就這樣,三十多項、十多萬個數據,一點一點地計算出來。徐一戎如沙里淘金,捕捉寒地水稻的生育特點、高產途徑。

  徐一戎的學生,黑龍江省農墾科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解保勝回憶,在進行寒地水稻栽培的研究過程中,徐一戎夙興夜寐、精益求精,他不是特立獨行,而是走團隊合作的技術路線。在研究的過程中,實驗儀器設備的短缺、經費不足等,給他們的研究帶來了阻力。為了節省經費,徐一戎創造了很多土辦法,例如搞灌溉技術研究時,沒有精準的測量灌水量的儀器設備,就想辦法拿水桶,一桶一桶地測量,用這種最原始的辦法來記錄。

  經過10年的潛心研究和反復試驗,徐一戎的“寒地直播水稻早熟高產栽培技術”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他重點推廣的“合江19號”首次突破直播水稻畝產千斤大關,創造了黑龍江省直播水稻栽培史上的單產最高紀錄,寒地水稻禁區的大門第一次被叩開,水稻和玉米、大豆一樣,進入北大荒主栽作物行列。

  與“倒伏”“冷害”交手

  寒地直播水稻早熟高產栽培技術的突破給徐一戎團隊帶來的喜悅還沒有褪去,另一個問題出現了:倒伏。

  水稻直播栽培方式是指水稻種子不經過育秧和移栽,直接將稻種撒進淺水田里。這種栽培方式有明顯的弱點:秧苗整齊度差,根系生長比較淺,秧苗在冰冷的水田里往往扎不住根,容易倒伏。徐一戎長久地蹲在田埂上,思考秧苗倒伏的解決方案。幾番試驗過后,他提出了“立針期曬田”的栽培方案,“水稻就像人,想活下來,就得讓它使勁往下扎根找水分。”為了讓水稻把根扎深,徐一戎一反多年水稻種植傳統,讓剛剛出苗的水稻長在排干水的田里。這樣,水稻的根系就會更加發達,根扎得也深,不容易倒伏。從此,寒地水稻長期水層灌溉的栽培模式被徹底改變,播種后淺水、立針期曬田、分蘗期淺水、分蘗末期再曬田、減數分裂期深水、齊穗后淺水間歇灌溉的“三淺、兩曬、一深”灌溉方法,極大地提高了水稻栽培技術,成為北大荒稻農的“看家本領”。

  1981年初秋,一場突來的早霜冷害給水稻種植造成了嚴重損失。秋后一算賬,平均畝產還不足150公斤。這之后,北大荒的水稻種植面積就由43萬畝降到了18萬畝。

  這場早霜給徐一戎當頭一棒,他認識到,寒地水稻種植的關鍵性問題是如何解決抗御冷害問題。

  徐一戎帶著助手,傾入全部心血研究這一難題。他在此前的二十多年觀察研究中發現,水稻是喜溫、敏感性作物。進入孕穗期,如果連續出現日平均17℃以下的低溫,水稻就會大幅減產。與凍害不同,冷害是不動聲色的。在孕穗期間只要有連續3-5天的低溫天氣,就會空殼、癟粒。

  經過反復思考,徐一戎確定了“寒地水稻計劃栽培防御冷害技術”的新研究課題。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徐一戎選擇出二十多個品種進行了耐冷性試驗。因為條件有限,他們就將秧苗栽在六十多個花盆、十多個木槽里,放在經過處理的畦池中,用井水考驗耐冷性能。同時,通過技術調控,讓水稻分蘗期提早、長穗期提前,錯開低溫段。


  徐一戎以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和大膽的實踐證實,北大荒寒地稻區,前期升溫慢、中期高溫時間短、后期降溫快。掌握了當地氣溫規律,著手預報水稻低溫敏感期;明確了水稻生育及栽培界限時期,開始選用適于當地溫度條件的耐冷早熟高產品種。他以葉齡生育進程和長勢長相為指標進行計劃栽培,以肥、水、植保為主要手段,適時調控水稻生育,在減數分裂期中確保水稻安全抽穗成熟。

  徐一戎在國內首次提出寒地水稻計劃栽培防御冷害技術,在墾區內外積極推廣應用,取得明顯效果,成為稻農防御冷害的常規措施。

  抗倒伏與防冷害技術的攻克,為北大荒水稻大面積種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否定自己”

  1991年—1992年,建三江墾區接連遭遇洪澇災害,損失慘重。黑龍江墾區開始啟動“以稻治澇”、改造低產田的第一次結構調整,重點對三江平原的154萬公頃易澇低產田進行大規模改造。

  即使徐一戎寒地直播水稻早熟高產栽培技術、防御冷害技術使得墾區的水稻種植面積和產量都有大幅提升,但是大面積種植還沒有推廣開來。因為這兩項技術還有弱點。水稻直播高產栽培技術所取得的千斤高產只是在試驗田里取得的理論值。如果要大面積種植,還存在障礙:積溫不夠。這對水稻的產量會產生極大的影響。

  當時有一種來自國外的水稻栽培技術——旱育苗技術。與徐一戎的旱直播技術相比,旱育壯苗相當于延長了一個月的生長期,可在插秧前搶回300度以上的活動積溫。徐一戎知道,自己的直播技術再好,也無法實現旱育稀植技術可以達到的300度的活動積溫。

  作為水稻的“直播派”,徐一戎早已“功成名就”,但當旱育苗技術成為插秧稻作的新亮點時,他果斷地否定了自己:“旱直播雖然打破了‘北大荒種不出高產稻’的定式,但想要大面積高產只有走‘旱育稀植’之路。”他以一名科研工作者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果斷地放棄了自己的直播栽培技術,建議總局推廣旱育稀植技術。

  經過多年試驗,徐一戎團隊找到了旱育稀植的技術要點,其技術核心就是旱育秧,這和傳統的水育秧有著根本區別。旱育秧苗根系發育好,有效分蘗多,而且緩苗快、產量高。

  在見到成效后,徐一戎跑遍了87個可以種植水稻的農場的500多個生產隊,推廣“旱育稀植”技術。在推廣“旱育稀植”技術的第三年,有8個農場遭受了和1981年同樣重的早霜,但水稻平均畝產仍達到400公斤,其中有60%的面積畝產超過了千斤。

  在墾區積極推廣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的同時,針對稻農在實施過程中出現的“旱育不旱、稀植不稀、跑粗走樣”等問題,徐一戎吸取國內外最新的科研成果,經過不斷摸索實踐,綜合組裝形成了一套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術:旱育秧田規范化、旱育壯苗模式化、本田管理葉齡指標計劃化。進一步規范、充實和提高了旱育稀植技術,讓旱育稀植與北大荒的氣候環境、土壤條件相適應。這不僅推進了墾區水稻種植面積快速逐年遞增達2000萬畝以上,實現了“以稻治澇”,同時大大提高了產量與效益,實現了“以稻致富”。

  為實現水稻生產由產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1998年,徐一戎提出并主持研究“寒地水稻優質米生產技術”。這項技術是在堅持水稻高產穩產的前提下,集品種、農時、土壤、育苗、密度、施肥、灌溉,以及收獲后的干燥、貯藏、加工等14個方面為一體的高產優質生產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到2004年,此項技術已在黑龍江墾區累計推廣5362萬畝,稻谷品質達到國標3級以上,產量增加7%以上。

  2001年,徐一戎又開始了國內寒地水稻葉齡診斷栽培技術的研究。他依據自己35年來對葉齡觀察診斷的經驗,對南方著名水稻專家凌啟鴻的葉齡理論進行了充實和發展,增加了活動積溫、葉長等內容,把傳統的種、管、收流程式栽培技術,發展成為葉齡診斷、預測、調控的栽培技術新體系,填補了國內寒地水稻葉齡診斷栽培技術的空白。黑龍江墾區在2003年開始示范推廣這項技術,到2004年已推廣300余萬畝,平均畝產達到1200余斤。同時,徐一戎又以這項技術為核心,應用4種新的水稻理論,開始主持研究“寒地水稻優質高產群體素質標準及調控技術”課題,以拓展水稻提質增長的新空間。

  3個100多天

  在徐一戎的日歷里,每年的時間被分成三大塊:100多天到各農場去講課推廣技術、檢查水稻質量;100多天在6個實驗基地做現場科研;100多天在辦公室里撰寫、翻譯科研論文、著作。

  為了讓“旱育稀植”栽培技術見到成效,徐一戎跑遍了北大荒所有水稻農場。徐一戎從實際出發,根據不同的水稻品種、土地條件、氣候狀況的差異等,在多個農場開辟試驗點、示范區和試驗項目,進行反復的試驗、比較、總結,采集了大量的基礎數據進行研究,發現并解決實際問題。探索形成了“水稻研究所試驗田+農場科技園區試驗田+農場示范基地”的推廣模式和“做給農民看、教會農民干、帶著農民賺”的工作模式,累計推廣新品種新技術二十余項,輻射墾區農業科技試驗田八十余個、示范推廣基地一百余個。

  原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局長劉文舉說:“徐老這一生啊,總是把技術研究和技術推廣聯系在一起,他走的技術路線基本上就是邊研究、邊示范、邊推廣應用。尤其是在推廣應用的過程中,他始終把農民的利益和農場的效益放在第一位,他在技術推廣和應用的過程中,總是嚴格要求、一絲不茍。”

  徐一戎曾說:“只有把實踐經驗轉化成理論成果,才能更好地普及和推廣寒地水稻栽培技術。”他精心編寫的《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圖歷》,圖文并茂,通俗易懂,規范了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技術的關鍵操作要點,受到農民的廣泛好評。這本書先后被5次印刷,發行15萬冊。2005年,80多歲的徐一戎將他的科技成果寒地水稻葉齡診斷技術流程制成簡明掛圖,印刷8萬張免費發給稻農。

  徐一戎在研究寒地水稻栽培技術的同時,還把大量的精力用在了培育種植人才上。他下定決心并身體力行培養打造一支懂管理、有技術、善經營的專兼職水稻工作者隊伍。據不完全統計,徐一戎為墾區以及省內外一些縣市的200多個單位講授水稻栽培技術340多場次,聽課人數達35000多人次。除此,他還在八一農墾大學擔任兼職教授,每年授課15-20天,教了二十多屆、兩千多名大學生。

  2008年,徐一戎把幾十年來的積蓄,捐給所在單位——黑龍江省農墾科學院,設立了“黑龍江墾區一戎水稻科技獎勵基金”,用于獎勵水稻科研人才。

  解保勝回憶:“徐老一生帶過很多學生,而我作為官方指定的弟子,是1994年由原農墾總局組織部下文件,把我分給徐老做助手培養的。在教書育人方面,尤其是帶我們甚至更年輕的科技人員時,他如同一個嚴厲的考官,經常對我們進行隨機的考試。無論走到哪兒,他都會提出一些問題,考一考年輕的科技人員。有一次,他考了一位年輕的科技人員一個很簡單的技術問題,這位年輕的科技人員回答不上來,很尷尬。但是這種方法有助于鞭策年輕人迅速地進步和成長。”

  徐一戎認為,實現水稻種植的高產穩產,除了培養管理人才和技術人員,更關鍵的還要提高稻農的種稻技能水平,加強技術上的指導。為讓廣大稻農能學到栽培技術,永續受益,徐一戎獨自或與他人合作編寫了《水稻栽培必讀》《寒地稻作》《水稻優質生產技術與研究》《水稻生育診斷與高產栽培》《北方農墾稻作新技術》等14部書籍。

  首次創造了北大荒水稻直播畝產千斤的高產紀錄;首次提出我國寒地水稻冷害防御技術的計劃栽培理論;首次提出我國寒地水稻“三化”栽培技術及旱育壯苗模式;首次完成我國寒地水稻優質米生產技術系統研究;首次提出我國寒地水稻葉齡診斷栽培技術;首次繪制出我國寒地直播水稻畝產千斤栽培模式圖;首次繪制出我國寒地水稻栽培技術圖例……

  但徐一戎生前卻說,他這一輩子沒干別的,就是種水稻。晚上做夢總跟水稻分不開,夢里不是翠綠的稻苗,就是金黃的稻穗,反正離不開水稻。

責任編輯:事業發展處

本網為非營利性網站,轉載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來電、來函與我們聯系。
?
主辦單位:中國農墾經濟發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東三環南路96號農豐大廈 郵編:100122
京ICP備11035685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472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