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墾,一個帶著深刻歷史印記的名詞。
在“吃不飽”的年代,這支農業“國家隊”挺進郊野荒山、荒地荒灘,白手起家創辦國有農場,披荊斬棘開荒耕耘,在荒蕪之地上墾出田疇沃野。從歷史中走來的國有農場,也曾由于定位不清、機制不活、經營不善等問題,遭遇不適與陣痛。
近年來,福建深入推進農墾改革發展,不斷破題,持續蓄能。如今,這支久經考驗的農業“國家隊”,正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滿電”出發。
輕裝上陣:推進國有農場職能改革
“往年的南泥灣,到處是荒山,沒呀人煙……”62歲的黃順安是漳州市長泰區古農農場老職工,在這里出生、生活、工作、退休。這首講述農墾人的陜北民歌,是他經常哼唱的金曲。
福建農墾起步于20世紀50年代初。在那個百廢待興、物資匱乏的年代,一支支農業“國家隊”向荒山荒地進發,白手起家建設國營農場。1957年冬,古農農場開工建設。“場里舉辦了開荒訓練班,抽調120名職工,花了3天時間學會目測、等高開梯田等技術。”黃順安說,第一代創業者一面開辟農場干路,一面組織勞力開荒生產,機耕與人工雙管齊下,不到兩個月就種下了1000多畝麥子、豌豆等越冬作物。
1958年5月13日,福建日報刊發《邊勘測 邊建設 邊生產》一文,記錄了“古農速度”:僅僅半年多一點時間,就開出荒地1萬多畝,種下水稻、花生、番薯、木薯、鳳梨、枇杷、香蕉、柑橘等1000畝,為本省歷年投入生產速度最快的一個農場。
最多的時候,古農農場曾開辦14家企業。
“福建老字號”古農豪族酒源自古農酒廠。1957年,古農農場從國營仙游農場請來釀酒技術員陳志星。在其支持下,古農酒廠第二年便投產。其出品的古農紅曲酒和白酒,一度成為閩南地區的搶手貨。到了20世紀90年代,由于經營困難,古農酒廠經歷了一輪改制,退出了“國家隊”。其他13家場辦企業,也相繼關停或改制重組。古農農場背上了沉重債務。
古農農場經營之困,代表了大部分國有農場的境遇。隨著時代發展,國有農場定位不清晰、管理體制不完善、經營體制不靈活等弊端逐漸凸顯。
新時代,我們還需要農墾嗎?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農墾改革發展的意見》,賦予農墾“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國家隊、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的示范區、農業對外合作的排頭兵、安邊固疆的穩定器”歷史使命。
要承擔全新的歷史使命,必須卸下包袱,褪去枷鎖,讓“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
“我們立足實際,全面推進國有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省農業農村廳農墾處處長蘭亨庭說,至2018年底,全省112家國有農場實現了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全部納入地方政府統一管理。其中,長泰縣新設立銀塘辦事處,承接古農農場的全部社會管理和公共職能。與此同時,福建開展農墾國有土地確權頒證,全省共完成農墾國有土地權籍調查107.28萬畝,調查率為100%,完成登記發證104.29萬畝,為激活沉睡的土地奠定基礎。
輕裝上陣后,國有農場重新出發。
二次創業:在整合聯合中破題發力
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職能移交后,福建農墾6萬多名在職和退休職工工資、養老金水平實現大幅增長。目前,全省農墾職工養老和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0%以上;全省1.49萬戶農墾危房完成改造。
從負重前行到輕裝上陣,國有農場終于可以心無旁騖地闖市場了。但從計劃經濟時代走來的農業經營管理體制,依然有待突破。
福建國有農場的特點,可以歸納為“多、小、雜”:數量多,全省112個國有農場分布于九市一區的58個縣(市、區);規模小,面積萬畝以下的國有農場占76.7%,最小的不足300畝;土地類型雜,耕地、林地、建設用地等類型均有涉及,耕地面積占墾區總面積不足10%。
此外,20世紀80年代,全國墾區推行“大農場套小農場”、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模式,變農場集中統一經營為統一經營與職工承包相結合,由此帶來土地破碎化、規模化經營難等問題。
如何通過改革破題?福建選擇了整合與聯合的策略。
“我們加快推動國有農場企業化集團化改革,支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打造具有現代農業經營管理服務能力的農場公司,大力發展公司制集中統一經營。”蘭亨庭說,福建農墾的一個特殊之處在于,國有農場全部歸屬地管理,其中90%為縣級及以下直屬。因此,福建引導各地聚合農場、國企等地方資源,打造區域農墾集團,實現抱團發展。
永春縣天馬柑橘場,地處永春、德化兩縣交界的天馬山麓,最初由幾名歸僑集資創建。在大力提倡“向山進軍、叫山獻寶”的年代,天馬柑橘場成為全省開發“萬寶山”的先鋒力量。1978年,全省農墾會議提出,在全省建立100個“天馬氏”茶果生產基地。
如今,走過近70年風雨的天馬柑橘場,在聯合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去年,當地將天馬柑橘場、猛虎柑橘場、永春縣農場以及兩家國企整合,組建永春縣農墾發展有限公司。作為縣域農業綜合開發平臺,該公司已建立柑橘種質資源圃、省部級柑橘苗木生產基地、標準化柑橘園、永春蘆柑展示中心等。
永春的探索,代表的是“農場+國企”聯合模式。在推進國有農場企業化集團化過程中,福建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多種模式——
“農場+農場”模式。福安市整合王家茶場、高坂茶場、坦洋茶廠等全市農墾資源,組建福安市農墾集團,集中力量打造全市名優農產品供應商和生態農業綜合體。
“農場+子公司”模式。漳州市龍海區程溪農場搭建“一帶四”母子公司管理結構,形成以農場為總公司負責管理決策,4家子公司經營旗下10家規模企業的運作模式。
“農場企業+國企資源”模式。光澤縣的3個農場先注冊成立有限公司,再整合6個國有單位資源,聯合組建福建光澤農墾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深耕農副產品貿易、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冷鏈物流等產業。
截至2022年年底,全省已有56家國有農場完成了公司化改造。整裝待發的福建農墾,一如70年前戰天斗地一樣,開啟了二次創業的征程。
重裝前行:鄉村振興的農墾擔當
茶園大氣溫度、光照度、土壤墑情、病蟲害等信息實時采集傳輸,并自動生成數據圖表;澆水施肥不用親力親為,在線智能灌溉系統實時自動精準操作……在坦洋茶場內,全省首個5G農業智慧茶園示范區項目,解鎖了茶產業的全新打開方式。
坦洋茶場創辦于1958年,位于福安市社口鎮坦洋村。這個偏居白云山東麓一隅的山村,是坦洋工夫紅茶的發源地。歷史上,坦洋工夫紅茶遠銷海外,成為西歐國家風靡一時的飲品。坦洋村因此名聲大噪,吸引各路茶商在這里開辦洋行。但在歲月變遷與市場沉浮中,坦洋工夫紅茶逐漸陷入沉寂。
如今,福安農墾承擔起了復興坦洋工夫的使命。
2017年,整合坦洋茶場等國有農場的福安市農墾集團成立,成為福安市三大國企集團之一。茶產業,是其主攻方向。建設綠色食品茶葉原料基地、出口備案基地、有機茶轉化基地、智慧茶園,試水電商直播帶貨,開發“一旅茶鄉”“尋緣·坦洋工夫”等茶主題旅游路線,打造生態農業綜合體……聚合多方資源后,這個老茶鄉逐漸飄出了新茶香。
改革,清除了國有農場的沉疴痼疾,賦予了國有農場再出發的底氣與動力。這支農業“國家隊”,正以鄉村振興擔當者的全新姿態,引領農業農村現代化,帶領農民增收致富。
市場“不想做、做不了、做不好”的事,誰來做?
去年,福安市確定了撂荒地復墾復種任務5593.33畝。這些撂荒地分散在全市不同鄉村,大多為山壟田,土地整理成本高,機械化操作不便。誰來墾,誰來種,種出的農產品誰來賣?“國家隊”擔起了責任。
“我們統一流轉全市撂荒耕地。”福安市農墾集團有關負責人說,農墾集團與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合作,開展復墾復種。立地條件好的優先用于糧食生產,對丘陵地區的撂荒地,則宜糧則糧、宜特則特。其間,農墾集團負責種子、技術、投入品、資金支持和保底收購。
實踐新技術、新模式、新理念,“國家隊”示范引領。
在程溪農場下屬的漳州市騰龍副食品發展公司,蛋雞住上了“智慧產房”。在這里,蛋雞養殖可實現自動飼喂、自動集蛋、自動監測、自動溫控,原本需要4個人管理的一棟大型雞舍,一個人就能搞定。作為漳州市“菜籃子”基地,這里年存欄蛋雞35萬羽,每年可提供蛋品600多萬公斤。據悉,福建墾區已建成茶葉、水果、生豬、禽蛋、水產等特色產業示范基地39個,良種覆蓋率達98%,耕種收機械化率達70%。
走融合發展之路,在聯農帶農中展現擔當。
2800平方米氣霧無土智慧溫室大棚,全國最大野生石斛基地,1萬多平方米輕奢溫泉酒店,以花卉苗木為主題的影視公園、婚禮大草坪、穿越侏羅紀探險公園等文創場景……走進古農農場現代農業產業園,一個集農產品生產、農業觀光、農事體驗、農耕文化展示于一體的農文旅綜合體引人入勝。
作為全省最大的國有農場,古農農場跳出單一種養模式,探索農業、旅游、康養等多業態融合發展路徑,在“農旅融合”的路上行穩致遠。得益于此,當地農民獲得了更多發展機遇。古農農場與農民構建起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讓其充分分享產業鏈增值帶來的收益,帶動當地群眾年創產值約3800萬元。
“我們正不斷重塑農墾開發耕地功能,強化農墾發展產業功能,挖掘農耕文化價值功能,拓展農墾人才培養功能,增強農墾社會化服務功能,讓歷經風雨的農墾在新時代鄉村振興征程上展現新擔當。”蘭亨庭說。
責任編輯:刊物編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