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尋找六十年前修筑青藏公路的英雄們,我們當時走進距茶卡十七公里處的莫河畜牧場。當時的開拓者、歷史見證人回憶者姚明俊、李得瑜、柴希安,他們三位老人既是當年西北軍政委員會進藏運輸隊的駝工,又是修筑青藏公路的開拓者。
一九五三年,這個甘肅民勤縣的農民,從家鄉拉著駱駝參加了進藏運輸隊,從柴達木莫河駝場開始為起點,為西藏人民運送糧食及物資。由于當時路途艱難,駱駝傷亡很大,運輸隊政委慕生忠帶領他們和干部、工兵共一千二百人,承擔起了異常艱巨的進藏筑路工程。
當年只有二十四歲的李得瑜在溫泉地區施工。那時,他和筑路員工在山高缺氧的情況下,忍受著嚴寒、風暴襲擊,每天工作十二個多小時,嘴上、手上、臉上都凍裂了口子,連著一個多月沒脫過衣服睡覺,往往白天干一天,晚上又點燃火把,掄起鎬頭繼續干。當時采訪中,提起當年修路的事,他們的眼睛里都閃現出一股明亮的光彩。李得瑜拿出一枚修筑青藏公路的紀念章,深情地說:"那真是一個令人難忘的歲月啊⋯⋯"
柴希安老人回憶著一件有趣的事:修路時睡覺沒有固定地點,路修到哪兒就在哪兒,有時在雪嶺上,有時 在荒谷中。昆侖山狼多,夜晚,狼眼閃著綠光,好似一片燈火。起初,他們不知道,還以為有人哩,跑去一看,呀!一群狼?。?
"生活上就更艱苦了。"姚明俊老人搭上話,一般情況下每人每天只吃一點咸菜饃饃,兩三個月斷糧是常事。沒辦法,只好吃駱駝料糊糊和野馬、野羊肉充饑。
干部和黨員比我們還要苦,那時慕政委檢驗干部,不只是光聽你的匯報,而是手上起沒起繭。駱駝料糊糊,工人吃一碗,黨員干部吃半碗。晚上睡覺帳篷小,大家擠在里面,我們隊長天天睡覺在外面,有一天下大雪,我們心疼他,找了塊破單子蓋在他身上,第二天起來,雪把他埋得不見了,找了 半天才找到,趕緊砸開冰一看,他還在冰里睡著哩
聽著他們感人肺腑的話語和催人淚下的事跡,我想了很多,在昆侖山、唐古拉兩大山系的西部踏岀了一條完整的新路(后來的青藏公路一上昆侖山其走向就是這條駱駝道),青藏公路的勘測任務可以說是由毫無工程知識的駱駝、駝工們走出來的是駱駝的四蹄踏出來的。青藏公路之所以順利勘測、順利通車,他們就是先驅者,在青藏公路史上,莫河駝場、柴達木的駱駝工人們應當單獨占一頁。
當年一千二百人只用了七個月零四天的時間,就打通了格爾木至拉薩一千二百多公里的道路,創造了中國公路歷史上的奇跡。靠的是什么呢?不就是靠革命熱情和拼命精神,靠的好黨風、好作風嗎?這些是載在里程牌上的經年往事,不應該被我們忘記,這就是海西第一代建設者的奉獻之歌⋯一九五三年,這個甘肅民勤縣的農民,從家鄉拉著駱駝參加了進藏運輸隊,從柴達木莫河駝場開始為起點,為西藏人民運送糧食及物資。由于當時路途艱難,駱駝傷亡很大,運輸隊政委慕生忠帶領他們和干部、工兵共一千二百人,承擔起了異常艱巨的進藏筑路工程。
責任編輯:發展規劃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