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谷”商標是新曹農場糧、油、瓜、禽、蛋等農產品的統一視覺標識,主體為“玉谷”拼音首字母和漢字的藝術化組合,簡潔別致,寓意明晰。只見兩只綠色玉米棒相交呈Y型,黑色圓圈G將其囊括其中,G的開口處嵌入紅色“玉谷”二字,給人濃濃的生態感,辨識度很高,讓人過目不忘。玉谷品牌見證了新曹人窮則思變的改革歷程,是農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生動注腳。
減棉擴香,無心插柳創立玉谷菜籽油。新曹農場是在鹽堿荒灘上開墾起來的。初期土壤鹽漬化嚴重,“大雨一下水茫茫,太陽一曬冒鹽霜”,能夠生長的農作物非常少,只有棉花、大麥能夠勉強存活,因此棉花成了當時農場生產的大宗農產品。棉花雖然耐鹽堿,但有個特別致命的問題是長期種植易發生枯黃萎病,造成產量驟減甚至絕收。一個偶然的機會,農場農業科試驗引進了少量香料薄荷,經過幾年的試種,證實薄荷適合農場的土壤和氣候,產量穩定,畝產值高于棉花。于是,農場開始大力推動“減棉擴香”。據場志記載,1980年全場種植棉花3萬畝,引種薄荷0.84萬畝,到1990年棉花生產減少到0.48萬畝,薄荷擴大到3.76萬畝。在生產實踐中,新曹人探索出薄荷田里套種油菜的模式,使油菜面積隨著薄荷田的面積而迅速擴大。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油菜籽的供應量越來越多,農場糧棉油加工廠便轉變經營方向,開始大量收儲加工油菜籽,推出玉谷牌菜籽油。玉谷牌菜籽油具有“高油酸、低芥酸、零膽固醇”的特點,色澤透亮、味道濃香、營養豐富,深受人們喜愛,徹底結束了新曹人世代吃棉籽油的歷史。今天,玉谷牌菜籽油早已走出農場,廣銷大江南北,成為消費者尋找鄉愁的地道原香。
旱地改水田,厚積薄發叫響玉谷西瓜。當時間的車輪來到二十世紀末的時候,新曹的工業發展步入了低谷,大批的工業職工回流,農業生產成為全場大部分職工的唯一生活來源。為進一步提升土地的生產能力,農場在總結過去打井洗鹽、抽河水洗鹽的基礎上,大力推進旱改水工程。自2001年開始,平均每年投入2000萬元,平整土地,興修水利,建設田間道路。20年間從未停止,終于將近10萬畝耕地全部打造成“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高產穩產田。打得好基礎,筑起萬丈樓。原本,大棚西瓜是東臺市三倉鎮的特色產業,但自從農場的旱改水工程有了成效后,農場職工也紛紛開始發展西瓜種植。大棚西瓜的畝產值是其他農作物的三倍還多,但對土地的要求也更苛刻,不能連茬,需要四五年的間隔期,否則易生病而死亡。為了使農場的瓜田資源可持續,農場每年統一規劃、連片發包,面積控制在1.5萬畝左右,嚴格保證輪茬周期。如今,農場已成為東臺西瓜的主產區之一,所產的玉谷牌西瓜擁有“綠色食品”認證,成為農場對外的一塊響當當的金字招牌。據估算,農場每年的大棚西瓜產值都在2億元左右。小小的一只瓜,已成長為“集體租金贏、瓜農收入贏、打工勞務贏、企業品牌贏”的“四贏產業”,助推農場形成了“西瓜銷售、勞務用工、產品運輸”三大市場。
進林掘金,穩扎穩打做精玉谷草雞。在20年的旱改水進程中,農場大力推進土地規模化、生產機械化、農業現代化,鼓勵富余勞動力走出農田謀生活。這時,1.5萬畝的林地資源就成了轉移勞動力的重要渠道。2007年,何垛分場17大隊職工韓以兵在林帶內嘗試發展草雞養殖,當年飼養草雞6000羽,獲利8萬元。農場從這個成功案例中發現了林下養殖草雞的巨大空間和潛力,將其作為林木管護、林下套種等職工分流方式之外的另一條道路,出臺鼓勵性政策,引導職工發展林下規模養殖。2010年全場林下草雞存出欄74萬羽,2011年林下草雞存出欄量翻番,突破150萬羽,2014年全場建成養殖小區18個,發展養殖戶百余戶,轉移剩余勞動力近千人,總產值超億元,實現“十百千億”大突破。林下草雞發展起來了,規模有了,產量有了,如何將其做精做強?農場決定走產業化路子,設立了玉谷草雞研究所,成立了玉谷草雞選育場,組建了玉谷草雞合作社,打出了自己的品牌——玉谷林下草雞。玉谷林下草雞(蛋)自創牌以來,以其品種純正、模擬野生飼養、產品優質穩定的特性,先后榮獲“鹽城市知名商標”“江蘇省名牌農產品”“江蘇省著名商標”“綠色食品博覽會金獎”等十多項榮譽,成為全國農墾農產品質量追溯放心產品。近些年,新曹農場的小草雞越飛越遠,以每年百萬羽的規?!斑^江進京”飛入尋常百姓家,為消費者送去農場最衷心的祝福——“蛋”愿人長久!(冷永明,江蘇農墾新曹農場有限公司)
責任編輯:經濟貿易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