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片在线观看免费观看高清电影,国产尤物精品视频,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66,CAOPORN免费视频国产

當前位置:   政策與改革 > 理論探討

中國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協調發展戰略研究

時間:2023-08-24 作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一體 來源:《農業經濟問題》 2023年第4期 點擊次數:41058

中國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協調發展戰略研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體推進研究”課題組
作者:葉興慶、程郁、張詡、伍振軍、殷浩棟、韓丹
原文載丨《農業經濟問題》 2023年第4期

  摘要:本文構建了中國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指標體系,以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為目標,基于中國省域面板數據,測算評價全國各省份農業與農村基本現代化完成度,以及農業與農村現代化的耦合協調情況。研究發現,大部分省份農業與農村基本現代化實現度存在明顯不平衡,農業與農村現代化的協調性也有待改善,農村現代化滯后仍是協調發展的短板。推動農業與農村現代化協調發展,應在充分把握好兩者相互促進的邏輯關系和協同演進規律的基礎上,利用好兩者之間的關聯帶動機制,做好鄉村空間規劃,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協同推進生產和生活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多元化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營造“宜居宜業”和“生態美、生活美、生產美”的環境。同時,還要加強資金投入的有機協同,圍繞激發要素活力深化農村重點領域改革,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地促進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體推進。

  關鍵詞:新發展階段;農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體推進

  一、引言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是確保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大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要堅持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體推進”。這為新發展階段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重要遵循。在新發展階段高質量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既需要處理好農業農村現代化與國家現代化的關系,把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方針落到實處,又需要處理好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的關系,實現兩者協調統一、相互促進。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有其各自的規律,但兩者之間又有緊密的邏輯關聯。為此,一方面應遵循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各自的規律采取針對性舉措,另一方面也應從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既各有其規律又相互關聯的情況出發,堅持“兩個一體”。
  堅持“兩個一體”的關鍵,是清醒認識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各自進展的程度、兩者的耦合度與協調度,找準兩者的耦合點并圍繞耦合點做好統籌謀劃、協同推進。為此,本文構建了農業農村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選取省級數據指標對2020年全國31個省份(除港澳臺)的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的實現程度,以及兩者之間的協調耦合度進行測算評估。針對評價分析出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協調性較差的問題,本文進一步剖析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的邏輯關聯,從關聯耦合點中尋找實現“兩個一體”的關鍵著力點,并提出推進“兩個一體”的思路和措施。

  二、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本文以習近平總書記對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將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解構為六個現代化維度,農業現代化包括農業產業體系現代化、農業生產體系現代化、農業經營體系現代化,農村現代化包括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現代化、農村居民思想觀念和生活質量現代化、農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對六個維度的內涵特征進行系統分析的基礎上,確定各維度的具體考量內容。農業產業體系現代化主要從糧食安全保障、供需匹配、產業鏈深化以及生產效率四個方面進行考量;農業生產體系現代化主要從科技創新、設施裝備、集約高效和綠色發展四個方面進行考量;農業經營體系現代化主要從新型經營主體帶動、社會化服務發展和適度規模經營三個方面進行考量;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現代化主要從水電路基礎設施、人居環境(廁所、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和基本公共服務三個方面進行考量;農村居民思想觀念和生活質量現代化主要從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消費結構和生活條件四個方面進行考量;農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主要從綜合服務、法律服務、鄉風文明和糾紛調處能力四個方面進行考量。
  借鑒已有研究建立的農業農村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考慮實證評價分析的可行性,本文確立了農業農村現代化評價指標選取的三個原則。首先,充分考慮數據的可獲得性。其次,保持時間的統一性,最大程度地保證時效性。最后,為了消除不同省份農業生產結構、農村生活方式、自然資源稟賦等方面的差異,在選取指標時全部采用比例型指標并將指標做標準化處理。基于以上原則,本文最終在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的六個細分維度中確定了33個指標構成農業農村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參考國家相關發展規劃確定的目標以及世界農業強國的共性特征,進一步確立了中國2035年農業農村實現基本現代化的目標值。
在農業產業體系現代化方面,設置了“糧食播種面積與2016—2019年糧食平均播種面積的比值”“畜牧業和漁業占農林牧漁總產值比重”“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值”“農業勞動生產率”“單位耕地面積種植業產值”五項指標。前三項指標主要體現糧食安全、畜牧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在現代農業中的重要地位,后兩項指標主要是體現生產效率。
  在農業生產體系現代化方面,設置了“每萬名第一產業從業人員中科技活動人員數”“勞均農業機械動力”“農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單位面積農藥使用量負增長率”“單位面積化肥使用量負增長率”五項指標。
  在農業經營體系現代化方面,設置了“農民合作社輻射帶動農戶比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農戶比例”“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深度”“耕地適度規模經營戶比例”四項指標。設置這些指標主要是考慮到在“大國小農”的起點上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把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作為重要政策取向。
  在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現代化方面,設置了“農村自來水普及率”“農村道路硬化比例”“農村居民年人均用電量”“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率”“農村義務教育階段教師本科及以上學歷比例”“農村每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數”“每個行政村擁有的農村社區養老機構和設施數”九項指標。按照實現農村現代化生活的基本要求,這些指標的2035年基本現代化目標值主要參考目前城市和發達地區農村的水平來確定。
  在農村居民思想觀念和生活質量現代化方面,設置了“農村高中及以上學歷占比”“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農村居民教育文化娛樂支出占比”“農村居民每百戶家用汽車擁有量”五項指標。
  在農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設置了“村綜合服務站的行政村普及率”“村規民約的行政村普及率”“‘農村文明家庭’農戶占比”“法律顧問、法律服務工作的行政村普及率”“土地承包及流轉糾紛村級調解成功率”五項指標。指標權重按平均權重確定。在一級指標中,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權重各占50%;在二級指標中,層內的三維度指標按各三分之一確定;在三級指標中,則按層內指標數量將層內的權重進一步平均分配。

  三、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實現度與協調耦合度評價
   (一)各省份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度評價
  以上述指標體系為基礎,本文收集各省份2020年的數據并對農業農村基本現代化的實現程度進行評價。第一步,將各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包括2020年全國及各省份的農業農村現代化指標和2035年農業農村基本現代化目標值,選用的方法是極差法。第二步,根據確定的權重,對標準化處理后的各指標進行加權平均,得到2035年基本現代化目標值指數和全國及各省份的農業農村現代化綜合指數、農業現代化綜合指數、農村現代化綜合指數。需要說明的是,由于在標準化的過程中包括了2035年基本現代化的目標值,這里計算的農業農村現代化綜合指數不用于評價全國及各省份2020年的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僅作為計算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度的一個中間步驟。第三步,瞄準2035年農業農村基本現代化目標,計算全國及各省份農業農村基本現代化、農業基本現代化和農村基本現代化的實現度。
  從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整體實現度來看,2020年全國平均水平為55.0%,絕大多數省份在50%以上。北京、天津、江蘇、浙江處于第一方陣,均超過75%,其中北京最高(80.1%)。全國有廣西和西藏等10個省份低于50%,其中海南最低為38.4%。從農業基本現代化與農村基本現代化兩個方面實現度的對比來看,農業基本現代化的實現度普遍高于農村基本現代化的實現度。在全國平均水平上,57.3%的農業基本現代化實現度高于53.5%的農村基本現代化實現度。具體到省份的層面來看,絕大多數省份的農業基本現代化實現度也超過農村基本現代化實現度。10個省份農業基本現代化的實現度超過70%,但除北京、上海、江蘇和浙江以外的省份農村基本現代化的實現度都低于70%。天津和浙江等20個省份的農業基本現代化實現度超過農村基本現代化實現度;北京和上海等11個省份的農業基本現代化實現度滯后于農村基本現代化實現度。
  大部分省份農業基本現代化與農村基本現代化實現度存在明顯不平衡。從農業現代化發展快于農村現代化的地區看,農業基本現代化實現度與農村基本現代化實現度差值最大的前五個省份分別為黑龍江、海南、天津、河北和安徽,其中差距最大的黑龍江達35.2個百分點。從農村現代化發展快于農業現代化的地區看,農村基本現代化實現度與農業基本現代化實現度差值最大的前五個省份分別為新疆、廣西、北京、云南和重慶,其中差距最大的廣西為20.3個百分點。
   (二)各省份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協調耦合度評價
  按照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體推進的要求,兩者之間應形成耦合協調的相互促進關系。為評價兩者發展的耦合協調性,本文測算了全國和各省份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之間的耦合度,計算步驟如下。第一步,同樣先對全部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和前文計算實現度不同的是,這里的計算不包括2035年農業農村基本現代化目標值,選用的方法同樣是極差法。第二步,根據確定的權重,對標準化處理后的各指標進行加權平均得出全國和各省份的農業現代化綜合指數和農村現代化綜合指數,這里的農業農村現代化綜合指數可用于評價2020年全國和各省份的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第三步,參考學術界計算耦合度的基本方法,計算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的耦合度。
  從耦合度的測算結果來看,中國農業與農村發展的協調性仍有待改善。全國層面上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屬于勉強協調,大多數省份處于協調狀態下的磨合適應階段,仍需要進一步加強一體設計一體推進來提高發展的耦合協調性。黑龍江、寧夏等16個省份處于勉強協調水平,河北、浙江等13個省份處于初級協調水平,只有天津和北京2個市達到了中級協調水平,沒有省份達到高度協調水平。結合前面的分析,北京、天津和浙江既是農業農村基本現代化實現度最好的地區,也是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耦合度最高的地區;既達到了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的全國領先水平,又實現了兩者良性地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可以視作全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標桿。安徽和河北雖然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水平不如上述3個省份,但農業農村發展較為平衡,也基本實現了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協調發展。中級協調的2個省份和初級協調的13個省份中,11個省份都是農業基本現代化的實現度高于農村基本現代化的實現度,只有4個省份農村基本現代化的實現度高于農業基本現代化的實現度。總體來看,農村現代化仍是“兩個一體”發展的短板。相對而言,農業基本現代化實現度較高的地區,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協調度較高,農業現代化對農村現代化的帶動較為明顯,在適應發展需要的同時配套完善相應的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治理體系,即可實現兩者協調發展。而農村現代化帶動農業現代化的機理則相對復雜,受到的客觀條件約束也較多,要建立起農村現代化帶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機制還需要更有力的科技支撐與組織創新、更有效的資源要素整合。

  四、促進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協調發展的主要路徑
  應把握好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牽制的邏輯關系和協同演進的規律,利用好兩者之間的關聯帶動機制,推動兩者協同發展。
   (一)做好鄉村空間規劃
  長期以來,中國村莊發展主要通過自然演變,農戶家庭分散經營下農業生產缺乏整體功能布局的協調,農民建房選址隨意性較大,也沒有考慮對產業發展和生態的影響,因而大部分村莊布局較為凌亂,給產業的發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覆蓋、生活品質的提升、生態環境的保護均帶來困難。應順應自然地理走向、經濟發展趨向、人口遷移動向和人文情感傾向等村莊演變趨勢,立足于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需要,加快推進縣域國土空間規劃的編制,科學劃定縣域內一二三產業、居住生活、生態等空間,為編制“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提供指引。按照城鄉融合、有序帶動的原則,綜合考慮承載空間、發展潛力、輻射能力、交通物流、生態保護、人文聯系等因素確定中心鎮、中心村,統籌生產和生活需求合理布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構建功能錯位、保障有效、帶動有力、整體協調的縣鄉村聯動發展格局。按照順應規律、梯度推進的原則,平衡好保護與利用、當前和長遠、局部與整體的關系,產業和村莊布局應與特色資源、生態保護以及歷史文化等融合協調,推進發展優先序和時度效與人口變遷、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相適應,片區劃分和重點選擇應有利于發揮輻射帶動、協作聯動的作用。按照尊重意愿、因地制宜的原則,對不同發展水平、資源稟賦條件、地理區位條件、歷史文化傳統的村莊分類施策,對于能明確定位的應突出特色、強化功能配套、協同并行推進,對于不能明確定位的應保持歷史耐心、適時動態調整,建立村莊規劃的留白機制,預留一定機動建設用地指標,為村莊長遠發展預留空間。
   (二)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
  中國人均耕地資源少、土地細碎化嚴重,尤其是山區丘陵地帶不足一畝的地塊比比皆是,這已成為制約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突出障礙。應在縣域國土空間規劃的引領下,以若干毗鄰村或鄉鎮為單元,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切實推動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的優化調整,建立起“兩個一體”的空間載體基礎。應統籌耕地質量提升、土地節約集約經營、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以及建設用地優化配置與高效利用,以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為依托集中連片改造耕地、補充耕地面積、培肥耕地地力以及完善排灌、機耕道等農田設施綜合配套,以生態修復、環境保護和地質防災工程為依托對山水林田湖草進行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綠化美化,以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耕地占補平衡項目為依托推進閑置低效建設用地盤活利用、空間優化和新產業新業態用地高效保障。
   (三)協同推進生產和生活基礎設施建設
  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具有不同的需求特征,長期以來,這兩個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是各自推進的。但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使村莊以生活需求角度設計的基礎設施缺乏充足的保障,例如農村電網載荷低、鄉村道路窄、路網不健全和停車場缺乏等成為制約農村電商、鄉村旅游等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的重要因素。以向村莊延伸覆蓋為目標的道路和網絡基礎設施布局,也日益制約農業產業向機械化、智能化方向的升級,例如田間運輸、農業機械上路以及農業物聯網設施應用等均受到制約。應統籌好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用途,做好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的并行保障。在用水方面,立足于生產生活協同保障優化引水工程,強化節水目標,統籌推進農田水利建設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促進農村生產生活用水循環利用。在用電方面,優先推進產業發展快的村莊的電網擴容升級,適應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需要推動農村電網相應延伸覆蓋,加大對邊遠地區電網延伸的補助支持,確保不因用電成本過高而影響產業發展。在道路方面,推進機耕道與主干道路的銜接聯通,在推進農村道路向自然村延伸的同時,兼顧向產區、向地頭延伸,保障農資和農產品運輸的便利性。在網絡方面,針對數字鄉村、智慧農業以及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發展需求,推進農村網絡的覆蓋和升級,發展衛星互聯網實現網絡對廣袤農業產區的覆蓋。
   (四)構建多元化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
  當前,大部分地區鄉村產業結構單一,以農業為主,二三產業發展滯后。一方面,缺乏專業化生產性服務業支撐的單一農業難以實現現代化裝備、設施、技術以及組織化水平的提升,難以建成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另一方面,單一的農業難以有效提升農戶家庭收入水平,也難以為農村創造便利化、多樣化的現代化生活條件。應統籌推進生產與生活產業體系的綜合配套、協同發展,推動鄉村產業多元化發展,創造良好的事業平臺、穩定的創收渠道和舒適的生活環境,以高收益的現代化產業和高品質的現代化生活條件強化對人才的吸引,通過人才結構的優化不斷提升農村產業的現代化水平。應結合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合理布局特色優勢產業,以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現代農業示范區等為載體,圍繞主導產業聚集要素資源,前向強化先進設施、裝備、技術、種子、社會化服務等支撐,后向延伸加工、生物制造、貿易、物流、電商等產業鏈,橫向拓展休閑旅游、文創娛樂、教育體驗、生態康養等多元價值,構建多層次產業交叉融合創新、多元化市場需求創造發掘和農業多功能價值整合優化的產業集群。應推進“產鎮融合”“產村融合”發展,發揮鎮、村人口聚集、物流集散和服務中心作用,考慮隨產業發展所帶來的人口增長及人口構成的變化,有序布局醫院、學校、交通、住房、商貿、文娛、金融等配套設施與服務,以多元化生活服務業強化對鄉村人口美好生活的有力支撐,使村莊社會與產業協同互促發展。
   (五)營造宜居宜業和美生產生活生態環境
  農村生活污水收集處理率低,衛生廁所普及率仍不高,廁所糞污處置還缺乏便利性、長效性,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存在較多堵點,這些不僅嚴重影響農村生態環境,而且明顯制約農村生活條件現代化。應統籌農業綠色生態發展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以生態環境建設帶動生態農業、鄉村旅游等生態型產業的現代化發展,以人居環境建設營造生態宜人、舒適宜居的農村現代化生活環境,以生態產業增值收益、生態補償收益、碳匯交易收益等提高農村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在垃圾處理方面,應以一定的輻射半徑為基礎合理布局生物質能源、生物發酵等處理設施,完善收集處理和有機肥施肥服務體系,打通循環鏈條,推進農業廢棄物和農村生物質垃圾、畜禽糞污和農村廁所糞污資源化利用的一并處理。在生態修復治理方面,協同推進農業產地和村莊生態環境治理,系統安排農田灌溉水系和村莊水系控污、清淤、疏浚等綜合治理,在保障農產品產地環境安全的同時實現農村生活環境的生態安全。在環境美化綠化方面,一體推進農田林網和村莊綠化美化工程,以農業生產的景觀化、村莊環境的景區化、農居生活的休閑化為目標,支持打造農業產業、村落文化和自然生態和諧融合發展的美麗鄉村。
   (六)加強資金投入的有機協同
  農村資金較為匱乏,農村金融服務下沉難,農村資金被“抽吸”外流的現象依然突出,農業經營主體因得不到充分的融資支持向現代農業升級的進程緩慢。農村建設投入欠賬較多,村莊環境治理和基礎設施財政投入不足,政策性金融支持不充分,都制約了農村現代化水平的提升。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的發展均需要財政和金融投入的支持,而且財政和金融政策是能夠促進資源整合和協同發展的橫向政策,可以通過項目的協同安排、投向的配套聯動促進“兩個一體”發展。財政資金應統籌安排農業和農村建設項目,在農業產業和農村建設項目資金的整合上賦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權,在農業產業項目投入建設的同時,配套跟進道路、電網、供水、生態治理等農村建設項目投入,從而在對產業給予充分保障的同時使產業和農村環境得到并行發展。金融應對農業產業項目和農村建設項目整體打包支持,農村基礎設施、生態治理等建設項目由于沒有直接經濟收入難以獲得金融支持,但農村環境的建設可以提升產業項目的生產效率和生態附加值,應以項目長期的綜合收益為基礎進行評估給予中長期的貸款、債券募資等支持。提高財政、金融與產業資本投入的協同性,增強相關職能部門與金融部門的信息透明度和溝通及時性,推進項目資源信息庫共建共享,建立起農業農村發展項目全生命周期、全鏈條環節、全構成部分的分工協作和聯合投入機制,更有力地推動農業農村資源的有效整合、價值的充分挖掘、潛能的有序開發。
   (七)消除資源要素合理配置的體制性障礙
  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的協同發展仍面臨農業與農村資源整合、城鄉要素資源自由流動與等價交換的障礙,要實現“兩個一體”需要有效的資源整合機制、組織協調機制和聯合治理機制。應深化農村改革進一步釋放農村資產活力,創新組織形式促進實現協同效應和整合效應。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應統籌推進農村承包地、宅基地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改革,在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權分置”的基礎上,強化對承包地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投資利用的保護,打通通過騰退清理宅基地、土地整理等獲得的存量建設用地轉變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通道,以農村土地資源的盤活和整合為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空間上的協同創造條件。在農村金融改革方面,完善農村土地和農業資產抵押融資制度,建立農業農村政策性中長期貸款制度,打通農村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的通道。在利益聯結機制方面,繼續探索土地經營權入股、集體資產股份合作、財政產業項目資金入股等長效利益聯結機制,提升集體資產管理水平,提高與外部經營者合作的規劃統籌和談判議價能力。在城鄉融合方面,完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逐步提高土地出讓收益用于農業農村發展的比例,增強城鄉人口雙向流動的開放性,加大對返鄉、下鄉人才的支持力度,探索長期扎根農村的人才加入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獲得相關權益的具體辦法,讓外來人才能夠進得來、留得住。
   (八)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推進“兩個一體”
  中國不同地區農業與農村的發展程度差異較大,兩者發展的平衡和協調程度也差異較大,應基于農村資源稟賦條件選擇適合的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一體化發展路徑。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的一體設計、一體推進是相對的,不同領域、不同地區、不同階段應有所側重,形成梯次推進格局。農業資源稟賦好的地區可選擇優先發展農業現代化,延伸農業產業鏈、拓展多元價值,走農業現代化帶動農村現代化發展路徑。但純農業產區比較收益較低、帶動能力較弱,需要建立一定補償機制或投入支持機制促進農村現代化發展,尤其是糧食主產主產區普遍存在農村現代化發展滯后問題,需要加大投入補齊農村發展短板。山地丘陵地區由于農業發展受制于地形和交通條件,需要基礎設施先行破除發展障礙,宜選擇先行打造農村發展環境,走農村現代化帶動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路徑。尤其是貧困地區只有道路交通、倉儲物流、網絡等基礎設施完備后,特色農產品才能賣得出和賣出好價格;只有生態修復治理和人居環境有效整治后,生態環境優勢才能充分發揮,鄉村旅游等新產業新業態才有發展空間。城郊村和二三產業發達的專業鎮則應走以城帶鄉、以工補農的路徑,依靠財政投入反哺、產業資本下鄉投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延伸發展,在強有力規劃引領和投入保障下統籌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部分城郊村和專業強鎮集體土地的經營性收入較高、集體經濟比較發達,集體經濟可以通過經營板塊的整體謀劃、內部收益分配的調節來統籌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的協調發展。

  五、前瞻性分析
  本文基于全國省級面板數據分析了農業基本現代化與農村基本現代化的實現程度、兩者間的耦合協調程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新發展階段實現“兩個一體”的基本思路。需要注意的是,農業作為一個產業部門,其現代化要遵循結構轉型、技術升級、要素重組、經營重塑等一般規律。農村作為一種空間和社會網絡,其現代化要遵循空間重劃、設施建設、治理改進、人口調整、觀念變革等基本規律。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獨自前行,但兩者之間存在邏輯關聯,長期分割可能造成相互掣肘,找準耦合點并緊扣耦合點加大推進力度則能夠相互促進。農業與農村在地理空間上交叉分布,在發展所需的基礎設施上可以高度共享,在發展所需的投入要素上有共同需求,在生態環境上會相互帶來正外部效應或負外部效應。這些邏輯關聯點就是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的耦合點。
  下一步需要深入研究和討論的問題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如何發揮空間規劃對“兩個一體”載體作用,通過科學的空間規劃為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的合理布局提供指引,促進形成合理的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結構,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村莊生活品質。第二,如何發揮基礎設施對“兩個一體”的保障作用,做到支持農業生產體系和產業體系提升的生產性基礎設施與支持農村生活便捷化和舒適度提升的生活性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協同布局。第三,如何發揮生態環境對“兩個一體”的關聯作用,統籌推進農業產地環境與農村居住環境建設、形成相互支撐和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環。第四,如何發揮人口優化對“兩個一體”的支撐作用,統籌考慮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對優化農村人口結構的需求。第五,如何發揮產業綜合體對“兩個一體”的平臺作用,彰顯田園綜合體、現代農業園區、農產品加工集聚區、特色小鎮等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重要交匯點的平臺功能。第六,如何發揮集體經濟對“兩個一體”的牽引作用,促進土地流轉集中和適度規模經營發展,提高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促進共建共治共享。
  【本文來源于《農業經濟問題》2023年第4期,全文有刪減,完整版前往中國知網查看】

責任編輯:經濟研究處

本網為非營利性網站,轉載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來電、來函與我們聯系。
?
主辦單位:中國農墾經濟發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東三環南路96號農豐大廈 郵編:100122
京ICP備11035685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472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