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片在线观看免费观看高清电影,国产尤物精品视频,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66,CAOPORN免费视频国产

當前位置:   政策與改革 > 理論探討

新中國成立70年農業現代化理論政策和實踐的演變

時間:2021-02-20 作者:曹俊杰 來源:中州學刊 點擊次數:18639

摘 要:農業現代化作為一個動態概念, 其內涵和外延往往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生產力水平提高和技術進步而不斷變化。新中國成立以來, 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理論、政策與實踐的演變經歷了一個長期曲折的過程, 我們大體上可以將整個過程劃分為五個重要階段, 即“老四化”、“多化并舉”、“三化協調”、“四化同步”、農業農村現代化一體等不同階段。我國農業現代化理論政策的歷史演變始終與不同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形勢緊密相連, 反映了每一階段農村生產力發展進步的客觀要求, 科技進步始終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變化的強大力量。人們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一步步實現了理論的升華和政策的完善, 為我國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新中國成立已70周年, 我國的改革開放也走過了40年的歷程, 農業現代化作為國家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成為幾代國人為之奮斗的中國夢。農業現代化作為一個動態概念, 其內涵和外延往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產力和技術的進步而不斷變化, 我國關于農業現代化的政策經歷了一個長期曲折的演變過程, 農業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也在不斷變化發展, 進行相關回顧及梳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有關我國農業現代化歷史演變的文獻述評

關于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歷程, 一些學者進行過一定的研究劃分。有學者認為, 在20世紀下半葉中國的農業現代化經歷了三次重要演變:第一次發生在50年代到70年代末, 現代化建設初期主要學習蘇聯模式, 農業現代化就是要實現農業機械化、化學化、水利化、電氣化等“四化”;第二次發生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 改革開放和思想解放使得農業現代化基本內涵由“四化”變“三化”, 即實現農業基本建設現代化、農業生產技術現代化和農業經營管理現代化;第三次是在90年代中后期, 全面改革開放和建立市場經濟體制推動了農業現代化基本內涵的發展, 具體表現為要實現農民生活消費以及農業的經濟結構、基礎設施、科學技術、經營管理、資源環境等六個方面的現代化。1黃佩民等從理論研究的角度出發, 認為我國農業現代化大體可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50—70年代以“四化”為中心研究推進農業現代化;第二階段是80年代根據國情研究推進農業現代化;第三階段是90年代從宏觀經濟研究推動農業現代化;第四階段是進入21世紀開始的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指導研究推進農業現代化。也有學者從實踐方面總結我國1978—2008年改革開放30年農業現代化進展情況, 并劃分為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1978—1988年, 以土地承包到戶為核心的農村改革突破了舊體制的束縛, 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和解決了大部分農民最基本的溫飽問題;第二階段是1988—2002年, 在市場經濟大潮推動下摸索產業化的方向與道路;第三階段是2002—2008年, 堅持科學發展觀, 統籌城鄉發展, 探索走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后來, 王樹勤等主要從涉及“三農”的中央一號文件出發, 認為1982—1986年和2004—201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成為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兩個黃金時期, 改革開放初期的五個一號文件順應歷史發展潮流, 建立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鞏固了農民的生產經營自主權, 充分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2004年以后的中央一號文件確立了重中之重、統籌城鄉、“多予少取放活”“四化同步”等“三農”工作的戰略思想, 從制度保障上反映了對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探索歷程。還有學者通過梳理我國農業政策的變遷, 認為農業政策、科技驅動與農業現代化之間存在關聯性, 并以此判斷我國農業現代化經歷了計劃經濟時期的農業機械化、改革開放初期的農業科學化、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農業產業化和“四化同步”背景下的農業信息化四個階段。5這些研究從不同角度分析了我國農業現代化在各發展階段面臨的任務、取得的成就和體現的特征, 為我們進一步進行相關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但有些研究僅屬于線條式的描述, 分析不夠具體深入, 或者是研究局限于某些時間節點, 從新時期來看關于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回顧與展望的研究還有待于引向深入。

二、關于我國農業現代化不同發展階段的判斷與劃分

縱觀新中國70年的經濟社會發展歷程, 我們可以發現, 隨著國際國內發展環境和條件的變化、科學技術的進步和農業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 我國農村社會生產關系逐步發生了一些重大變化調整, 人們對農業現代化的認識和中央關于農業現代化的政策導向一直處于發展狀態, 在參考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 結合新時期我國農業現代化理論政策演變和實踐的新發展, 我們大體上可以把整個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劃分為“老四化”、“多化并舉” (探索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 、“三化協調”、“四化同步” (“新四化”) 、農業農村現代化一體等五個不同的重要階段。

值得說明的是, 縱觀我國農業現代化理論政策演變的歷程, 盡管對農業現代化的理解始終包括內涵與外延兩個方面, 但是前期主要強調農業現代化的內涵, 后期同時重視農業現代化的內涵和外延, 越來越注重農業現代化與其他產業現代化及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 本文對我國農業現代化不同發展階段的研究沒有具體區分內涵與外延的內容。

三、我國農業現代化理論政策與實踐的演變過程

(一) 計劃經濟體制下確立“四化”目標

1.農業現代化發展目標的提出

(1) 確立以“四化”為內容的農業現代化目標。

新中國成立后, 農業現代化很快被中央納入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議事日程, 當時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已經認識到, 要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國家, 同時必須實現農業現代化。早在1949年12月召開的第一次全國農業生產會議上, 就提出我國要走農業現代化道路。在1954年9月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 他又提出我國要建設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 這是在我國政府文件中第一次提出建設“四個現代化”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任務。中央于1959年10月在批轉農業機械部的報告時指出:“從1958年起以10—15年的時間實現農業現代化, 即實現農業機械化、水利化、化學化、電氣化。”1959年又強調指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7后來隨著人們發現一些發達國家現代科學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推廣應用, 不僅促進了農業生產突飛猛進, 而且農業的內涵、結構和體系都發生了重大變化, 逐漸意識到農業現代化應當是一個伴隨著科技進步而不斷創新和發展的動態范疇。曾強調:“農業現代化不單單是機械化, 還包括應用和發展科學技術等。”820世紀60年代初, 提出我國今后發展國民經濟的主要任務, 就是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 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1961年3月, 他在廣州中央工作會議上又提出, 必須從各方面支援農業, 有步驟地實現農業的機械化、水利化、化肥化、電氣化, 明確將“四化”作為農業現代化的內涵。2為了更好地與新時期中央提出的“四化同步” (所謂“新四化”) 戰略相區分, 我們姑且將這一時期人們對農業現代化的“四化”理解稱為“老四化”。

(2) “老四化”成為農村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變革的目標。

由于受蘇聯模式的影響, 早期我國領導人對于農業現代化的理解就是“集體化+機械化”, 因此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提出了“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的論斷, 以后逐漸確立了以機械化為主的“四化”模式, 希望通過實現農業機械化盡快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 實現水利化, 解決旱、澇、洪和水土流失問題, 實現化學化以確保農業不斷獲得大豐收, 通過大力建設農村電站促進農業電氣化迅速發展農業生產。新中國成立后, 中國共產黨人積極進行了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探索, 直到1978年年底中國興起農村改革以前, 可以說與農業相關的一系列生產關系的調整和生產力的變革, 包括進行的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運動、興修水利和大搞農田基本建設等, 實際上都是緊緊圍繞農業現代化展開的。10當然, 其間農業現代化也受到“大躍進”和以后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等運動的沖擊, 農業生產力發展受阻和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 農業現代化進程被延緩。

2.農業現代化服務工業化模式的逐漸形成

新中國成立初期, 中央已經認識到農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居于基礎地位, 以及我國農業落后已經對工業化形成了制約, 并認為我國當時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重點是在農業方面, 農業的生產水平和發展速度與工業相比相對較低, 還不能充分滿足社會生產和群眾生活需要。11因而必須盡快實現農業現代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并推動工業化和整個國民經濟快速穩定發展。但是, 在以后掀起的“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浪潮中, 全國上下大搞政治運動, 農業現代化理論和實踐幾乎陷于停滯, 并在以后的經濟發展戰略選擇上逐漸確立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道路, 經濟工作的重心主要圍繞以重工業優先發展的工業化戰略展開, 長期工業化主導的國民經濟發展實踐實際上犧牲了農業和農民的利益, 延緩了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進程。我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主要是通過行政力量組織和配置社會資源來推進工業化的, 利用多種強制性手段, 不斷將農業剩余和農村要素資源轉為工業化積累, 從而保證了工業化和城市化建設。12我國工業在獲得農業和農村要素支持以后取得了相對較快發展, 但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嚴重脫離, 農業現代化進程因農業積累不足而被延緩, 而且重工業發展較快, 輕工業發展相對緩慢, 嚴重影響了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有效提高, 產業結構失衡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也產生了明顯制約。總的來看,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這一歷史時期, 我國農業現代化雖然從理論政策到實踐都取得了一些初步成績, 為以后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探索奠定了基礎, 但是對農業現代化的理解偏重表象特征而忽視了其豐富的內涵及本質內容, 尤其是后來逐漸偏離了農業現代化的軌道。

(二) 探索“多化并舉”的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1.改革開放開啟了特色農業現代化模式的探討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關于加快農業發展的重大決策, 對農業現代化建設進行相應的部署。1979年黨的十一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 只有加快發展農業生產, 逐步實現農業現代化, 才能使占我國人口80%的農民富裕起來, 也才能促進整個國民經濟蓬勃發展, 走出一條適合我國情況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對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 強調要盡快提高農業的科學化、機械化、區域化、專業化、社會化和農工商一體化等水平, 這顯然已對原來的“四化”理念進行了突破, 可謂開啟了“多化并舉”的農業現代化探索階段。同時, 學術界也逐漸擺脫“老四化”的思想束縛, 對農業現代化有關問題開展了更為廣泛的研究, 主要包括農業規模經營問題、農村工業化問題、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農業投入問題、正確處理工農關系問題、農業社會化服務問題和如何借鑒國外農業現代化的經驗教訓等, 為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奠定了理論基礎。

2.市場取向改革推動了多元的農業現代化探索

改革開放以后, 隨著思想解放, 從中央政策導向到學術界理論研究, 都朝著鼓勵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和加強市場調節的方向演進, 在市場取向改革條件下, 農業現代化理論與實踐逐步進入到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1982—1986年, 連續5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三農”, 強調在著重抓好農業水利、農機、化肥等投資基礎上, 積極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重視農業技術現代化以及農業集約化、商品化、社會化、專業化、生態化發展。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 農業的商品化、市場化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 在市場化改革中農戶成為農村經濟的微觀主體, 經濟利益成為推動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動力, 農業現代化建設投資主體多元化。1998年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了實現農業專業化、市場化、現代化及其政策扶持的重要意義。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 形成城鄉一體化新格局。2004—2008年中央一號文件分別就實現農業科學化、產業化、生態化、良種化、集約化、市場化、國際化、信息化、標準化、多功能化等進行了全面闡述。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重申要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 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 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雖然這一階段經歷時間較長, 中央出臺的關于“三農”問題的文件政策較多, 相關理論研究涉及面較廣, 農業現代化實踐進程加快等, 但總起來看都是圍繞如何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展開的, 討論具有多元化特征, 這一時期對農業現代化的討論主要包括“三化論”14“四化論”15“五化論”16“六化論”17和“七化論”18等 (參見表2) 。同時, 我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增加了考察和借鑒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的機會, 特別是2001年我國加入WTO以后, 國內關于農業國際化和發展外向型農業等問題研究增多, 理論界積極研究發展規模化、設施化、立體化、生態化等新型農業, 加快農業市場化、企業化、標準化、多功能化和國際化進程。19總之, 這一時期農業現代化研究更加重視結合國情和農情, 聚焦“三農”問題, 多視域、全方位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和模式。

(三) “三化協調”發展的農業現代化政策提出

2008年10月, 出臺《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強調必須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 統籌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設, 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 實現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文件的出臺標志著我國農業現代化政策進入到一個新階段和對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認識進一步深化。這一時期理論界除了繼續廣泛關注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內涵研究, 總結現代農業科學化、企業化、標準化、集約化、社會化、多功能化、生態化、信息化、市場化、國際化等多種特征20, 還在新政策導向下重視農業現代化外延的研究, 關注如何正確處理我國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城鎮化的關系, 以及如何實現“三化”之間的協調發展等。2010年10月,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進一步強調了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三化”同步協調發展的政策, 通過“三化”互動協調發展促進農業現代化建設。這一時期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兩個方面。

1.實現由以農補工到工業反哺農業的戰略轉變

首先, 由反哺農業實現“三化”協調發展符合現代化發展的一般規律。有的學者從農業弱質性理論、農業多功能性理論等闡明國家需要實施農業保護和以工補農政策;有的學者則從工農業和城鄉均衡發展理論、反哺論等出發, 認為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可以相互促進和共榮共生, 工農業的共生發展一般要經歷以農補工、工農業均依靠自身積累和工業反哺農業三個階段, 工農關系的這種演變及其政策調整, 在世界各國工業化進程中是一個共同趨勢。21我國農業長期為工業和城鎮建設發展大量“輸血”, 造成農業自身“造血”功能不足, 為了加快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 現在工業需要反哺農業, 通過加快農業發展最終達到工農業協調發展的目標。其次, 我國已經具有反哺農業的能力和條件。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不斷提升, 綜合國力大大增強, 已經基本具備工業反哺農業的經濟實力。2008年我國的工業化率、城鎮化率分別達到41.48%和46.99%, 按照有關國際組織的劃分標準, 我國現代化進程已經進入到工業化中期階段, 特別是我國城鎮化進程加快, 城鎮化率年均增長超過1%的速度, 應當積極實施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政策。

2.通過“三化”協調發展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

首先, “三化”協調發展政策指明了農業現代化的基本路徑。工業反哺農業只是國民經濟發展的短期目標, 長期目標是實現工農業協調發展, 當然工業反哺農業是實現工農業協調發展的前提條件, 只有工農業和城鄉經濟發展水平比較接近時, 才能實現資源要素的合理配置與公平競爭, 最終達到協調發展的目標。“三化”協調發展可以使工農之間、城鄉之間以及各產業部門之間保持平衡發展, 使得要素雙向流動和資源高效配置, 可以為農業現代化贏得資金、技術、人才、非農就業、市場等支持22, 農業現代化也使工業發展獲得勞動力、原材料和市場的保障, 工農業和城鄉發展將獲得雙贏的效果。其次, “三化”協調發展的重點和著眼點在于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政策的提出, 從表面上看是“三化”同時推進或同步發展, 其實著眼點和落腳點在于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相對滯后是國民經濟發展的短板, 讓農業現代化在與工業化、城鎮化協調發展中快速進步23, 從而促進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

(四) 通過“四化同步”發展推動農業現代化的理論探索

2012年11月, 黨的十八大結合新時代經濟社會形勢的變化, 在原來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發展的基礎上, 又增加了信息化的內容, 進一步提出了“四化同步”的發展戰略, 表明對農業現代化的認識進一步深化。首先, 通過“四化同步”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黨的十八大以及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的發展政策 (所謂“新四化”) , 對農業發展來說, 工業化、城鎮化可以為國民經濟創造供給與需求, 工業化又可以帶動和裝備農業現代化, 城鎮化可以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 為農業規模經營和提高生產率創造條件, 并為農業現代化創造消費需求;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 信息化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大趨勢, 各行各業離開信息化的支持已難有大的作為, 促進信息農業發展也是當代農業現代化的基本要求。其次, “四化同步”理論豐富發展了農業現代化思想。當前我國小農經濟還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其困境是“人多地少”的剛性資源稟賦約束的結果, “四化同步”發展戰略為破解小農經濟難題指明了方向。24由于我國長期存在城鄉分隔的二元經濟結構, 農業基礎設施條件薄弱和城鄉收入差距擴大是“四化”失衡發展的集中反映, 嚴重影響了國民經濟的整體協調發展, 必須在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的同時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 才能盡快從根本上改變農業農村發展滯后的局面。特別是在新常態背景下, 農業發展的環境、條件和要求已發生了相應變化, 各種風險和結構性矛盾積累聚集, 農業現代化的短板更加凸顯。25只有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 按照“四化同步”發展思路, 夯實農業生產基礎,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才能形成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合力。最后, 利用信息化全面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隨著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信息科學的迅猛發展, 現代農業要與信息化深度融合, 盡快走向農業信息化發展道路, 充分利用信息化發展及其所帶來的技術進步、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 加強對農業發展的影響、滲透和融合, 著力發展信息農業和提升農業信息化水平, 農業信息化逐漸成為新時期農業現代化題中應有之義, 只有緊緊抓住信息化快速發展的機遇, 確立農業信息化發展戰略, 才能盡快讓農業現代化插上騰飛的翅膀。

(五) 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2017年10月, 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決策部署, 2018年和2019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具體提出了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的基本路徑。特別是中央提出農業、農村現代化共同推進, 既體現了新時代解決“三農”問題的客觀需要, 又從廣義上闡釋了農業現代化的定義, 揭示了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具有不可分割的關系。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 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 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 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鄉村最為突出,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必然要求, 要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強調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通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因此, 將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結合起來共同推動, 突破了原來對農業現代化認識的局限性, 也是我國農業、農村、農民共同發展和“三農”問題同步解決的必然要求, 不但豐富了新時期農業現代化的內涵, 而且創新了農業現代化理論和政策。以前人們主要討論的是農業現代化, 后來雖然又提及農村現代化, 但二者通常是分開談的, 現在中央制定鄉村振興戰略來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將二者合起來成為一個全新的概念。這除了要加快現代農業發展, 還包括加快農村經濟、社會、文化、教育和生態文明等方面的建設, 也包括增加農村居民收入和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必須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支持“三農”建設, 引導工商企業下鄉經營農業和促進農村產業融合26, 以及培育各類農業新型經營主體, 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非農就業轉移, 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穩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四、幾點啟示

我國關于農業現代化理論政策的演變過程可謂曲折漫長, 農業現代化實踐也取得了輝煌成就和寶貴經驗, 通過研究可以得到以下幾點啟示。

(一) 農業現代化理論政策演變始終是圍繞解決農業發展中面臨的問題

通過考察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演變可以發現, 每一次理論政策的重要調整都是圍繞解決當時農業農村及國民經濟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和矛盾而展開的, 也是理論政策服務于社會實踐的充分體現。“老四化”的提出主要是針對我國農業落后、勞動生產率低、農業自然風險高等問題, 希望通過農業現代化解決這些問題, 盡快讓全國人民解決溫飽問題。改革開放后出現的“多化并舉”思想, 主要是因為我國人多地少, 農村人口比重大, 需要轉移的剩余勞動力壓力大, 農業經營規模小而分散, 各地農業發展水平和生產條件、自然環境差別較大, 這既是基本國情和農情, 也是農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 必須合理借鑒國際經驗, 全方位、多角度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和模式, 全面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三化協調”理論政策出臺, 主要是針對我國城鄉差距和工農差距拉大、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與工農業之間流動不暢和配置不合理等問題, 希望通過以工補農、以城帶鄉補齊農業發展短板, 實現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四化同步”理論政策提出, 除了重視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良性互動與共同發展以外, 針對農業技術落后、農產品銷售渠道不暢及質量安全問題突出, 還需要利用信息化技術成果發展現代精準智慧農業和信息農業, 開展農產品線上銷售和電商服務, 以及實現食品安全可追溯等。“農業農村現代化一體”思想的提出, 主要是針對現階段農村基礎設施相對落后、產業融合度低、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產品供給結構不合理、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突出等, 希望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盡快解決這些問題, 推動農業農村全面進步, 實現農業強、農民富和農村美的重要目標。

(二) 我國農業現代化理論政策演變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

我國農業現代化理論政策經歷了一個不斷豐富、發展和創新的過程。早期由于農業生產條件落后和農業生產力水平低, 我國重視農業機械化、電氣化、化學化、水利化建設。隨著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并注意學習借鑒國際經驗, 逐步關注農業的生產技術、生產手段和經營管理等現代化, 農業現代化的內涵和外延不斷擴大:由“四化”擴展到“多化”;由偏重于考察農業自身的發展延伸到考察工農業協調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由注重考察農業發展的內驅動力轉變為從農業內、外部尋求發展合力;由只注重農業現代化發展轉變為注重“三農”的現代化全面發展;由偏重于考察農業經濟功能演變為全面考察現代農業的經濟、社會、生態和文化等多種功能;由看重農業發展數量、速度轉變為重視農業發展的質量、效益以及農業可持續發展等。這些理論政策與實踐上的創新反映了堅持科學發展觀和與時俱進的發展理念, 對把握和規劃未來農業發展方向拓寬了視野。今后面對我國“三農”領域的突出問題以及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諸多制約因素, 仍然需要進一步推動農業科技創新、發展模式創新、道路創新和理論政策創新。積極探索發展設施農業、立體農業、精準農業、信息農業、智慧農業和生態循環農業等新模式, 堅持走政策引領、科技支撐、創新驅動、資源節約和綠色發展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特別是農業生產技術、生產組織、經營主體、經營方式和發展理念等創新將構成農業農村現代化理論政策與實踐的主線。

(三) 科技進步始終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強大力量

不論是國外還是國內, 早期的農業現代化主要強調依靠機械技術、化學技術和品種優選技術等來推動, 后來生物技術、信息技術、遙感技術、新能源技術、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等逐漸成為促進農業現代化進步的先進技術。以后物聯網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立體生產技術、節能高效技術等會越來越廣泛應用于農業領域, 對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升發揮關鍵性作用, 離開現代科技支撐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農業現代化。從我國農業現代化理論和政策發展歷程來看, 198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到了農業科學化問題, 1986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我國要實現農業技術現代化, 2004年及其以后的中央一號文件曾多次強調實現農業科學化, 特別是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 說明中央不但越來越重視現代科學技術對農業現代化的推動作用, 而且逐漸把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同樣, 從農業現代化實踐來看, 我國農業每一階段的重大發展進步都與農業科學技術突破及其在農業上的應用不可分割, “互聯網+農業”技術、物聯網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新能源新材料新品種和生物技術等, 將為我國今后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先進的技術支撐體系。因此, 針對我國現階段農業技術相對落后、科技貢獻率及轉化率偏低等問題, 農業發展一定要緊跟現代科技發展潮流, 注重農業技術進步與創新, 推動農業的科學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發展, 讓農業現代化插上現代科技的翅膀。

(四) 農業現代化理論政策演變是農村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

我國農業現代化理論政策的演變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生產力進步的客觀要求, 農業現代化內涵與外延的變化符合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首先, 我國計劃經濟時期提出的“老四化”, 正是處于世界機械工業、石化工業大發展時期, 農業機械和多種化肥、農藥被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 推動了現代“石化農業”的興起。我國也希望通過工業化實現農業機械化、化學化和電氣化等, 迅速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其次, 改革開放初期, 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農業生產力不斷提高, 大部分農民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但農業基礎設施和技術條件相對落后、農業經營規模小和效益差、農民收入偏低、農產品商品率低、農業社會化和專業化水平不高等問題突出, 中央提出了探索符合國情的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實現農業科學化、集約化、社會化、專業化和商品化等目標。再次, 在我國確立市場經濟改革目標以后, 為了盡快解決小農戶與大市場、分散經營與規模效益之間的矛盾, 農業規模化、產業化、企業化、市場化和國際化等被納入農業現代化的目標范疇, 針對農村生態環境惡化、農藥化肥等石化類農業生產資料過量使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隱患多等問題, 又提出農業標準化、精準化、生態化、園林化和可持續發展等。最后, 在我國進入新時代以后, 農業現代化也進入攻堅期, 一方面, 工農城鄉差距阻礙了小康社會和現代化目標順利實現, 發展現代化農業需要解決資金、技術、人才、科學管理等從哪里來和農村剩余勞動力到哪里去等問題27, 需要實施以工促農、以城帶鄉以及促進工農業協調發展和城鄉一體化措施, 同時面臨信息化時代到來, 農業現代化必須與信息化融合, 中央及時提出“三化協調”和“四化同步”發展戰略;另一方面, 隨著農業產業鏈不斷延伸, 農村產業融合趨勢明顯, 農業與農村關系不可分割, 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必須同步實現, 中央又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今后隨著我國農村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 需要繼續推動農村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協調發展, 不斷創新農業、農村和農民的現代化理論政策。

作者簡介:曹俊杰, 男, 山東理工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淄博255012) 。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經營模式創新及實施路徑研究” (19BJL032)。


來源:中州學刊. 2019,(07) 第38-45頁


責任編輯:經濟研究處

本網為非營利性網站,轉載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來電、來函與我們聯系。
?
主辦單位:中國農墾經濟發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東三環南路96號農豐大廈 郵編:100122
京ICP備11035685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4728號
   
  • <tt id="mbawc"><big id="mbawc"><input id="mbawc"></input></big></tt>
  • <samp id="mbawc"><rt id="mbawc"><input id="mbawc"></input></rt></samp>
    <fieldset id="mbawc"><table id="mbawc"><kbd id="mbawc"></kbd></table></fields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