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長線形病毒黃化病是檳榔生產中新發(fā)現(xiàn)的一種重要病害,發(fā)病初期主要引起檳榔樹冠中下層葉片黃化,通常從葉尖開始變黃,黃化和綠色組織分界明顯,后期黃化癥狀擴展到幼葉和上層葉片,發(fā)病嚴重時新葉無法正常展開,樹冠冠幅明顯減小,萎縮成束頂狀,喪失結果能力,最后整個樹冠黃化甚至枯頂死亡。9—12月,檳榔病蟲害監(jiān)測與防控項目專家組對海南省檳榔黃化發(fā)生危害情況開展調查和采樣檢測,發(fā)現(xiàn)檳榔長線形病毒黃化病發(fā)生普遍,在萬寧、瓊海、屯昌、保亭、三亞、定安、文昌、陵水、樂東、海口、澄邁、五指山、儋州等市縣均有發(fā)生,平均發(fā)病率高達70%以上。
長線形病毒一般由粉蚧、粉虱或蚜蟲傳播,而這幾類刺吸式口器昆蟲在黃化檳榔園內都非常常見,目前也在病園中采集的長尾粉蚧和黑刺粉虱體內檢測到該病毒。鑒于檳榔長線形病毒黃化病分布范圍廣、發(fā)生面積大、危害損失重的特點,檳榔病蟲害監(jiān)測與防控項目專家組提醒檳榔產區(qū)有關部門和廣大檳榔種植戶,要采取綜合防控措施,及時控制病害的傳播蔓延。
一、規(guī)范種苗繁育。嚴禁從疫區(qū)引進種果和種苗,嚴禁采用感病檳榔園的種果進行育苗,嚴禁在感病檳榔園及周邊育苗。新植區(qū)域,應選用無病苗木。
二、實施雜草控制。采用人工或機械除草,控制雜草高度在20厘米以下,保持園內生態(tài)環(huán)境。嚴禁使用除草劑。
三、及時清理病株。及時清除樹冠最下部病葉枯葉;對于整個樹冠葉片都黃化甚至枯死,或樹冠縮小一半以上甚至枯頂的病株,應整株清除。發(fā)病率達70%以上的特重檳榔黃化病園,建議全園更新。
四、加強肥水管理。每年6—7月、11—12月各施用1次有機肥和微生物菌劑,每株檳榔每次施有機肥2.5—5.0公斤,離樹干50—100厘米,挖長50、寬30、深20厘米的溝穴施用;其余月份適當增施水溶肥,每1—2個月施用1次,以增強樹體營養(yǎng);建議旱季每7—10天澆水1次,以表層土濕潤為準。
五、防治傳播媒介害蟲。每年3—4月和11—12月,對檳榔園潛在的傳播媒介害蟲統(tǒng)一進行化學防治,建議葉面噴施啶蟲脒、噻蟲嗪、螺蟲乙酯或高效氯氰菊酯等殺蟲劑,每隔7—10天噴藥1次,連噴2—3次。通過懸掛色板(黃藍板)、誘控燈等進行誘殺,降低田間蟲口密度。
六、抗性誘導。結合媒介昆蟲防治,每年3—4月和11—12月采用免疫誘抗劑和抗病毒藥劑進行葉面噴施,如氨基寡糖素、毒氟磷等,連噴2—3次,誘導檳榔樹體產生抗性,提高免疫力,減緩病毒造成的危害。
責任編輯:熱作發(fā)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