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北大荒博物館的第二展廳,首先會看到一把古老的犁杖,可不要小看了這件陳舊的器物,當年,正是這把“犁”讓拓荒者們在亙古荒原上拉開了驚天動地、載入史冊的“第一犁”。
74年來,北大荒的先輩們將人跡罕至的“北大荒”,建設成了美麗富饒的“中華大糧倉”。
博物館里,有目前國內最大的室內大型浮雕《北大荒人頌》。浮雕高達8米,面積220多平方米,將幾代北大荒人前赴后繼,獻青春、獻終身的感人故事銘刻其上。
1947年,為響應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號召,拓荒前輩從延安等地奔赴北大荒,創建了寧安、趙光等第一批國營農場。
1958年,王震將軍率10萬復轉官兵掀起了墾區大規模開發建設的高潮。之后,百萬支邊青年、大專院校畢業生和城市知青相繼投身而來。排沼澤、開荒原,北大荒人建立了國營農場和軍墾農場,為國家貢獻了大量的糧食。
北大荒博物館2005年9月開館,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北大荒精神教育基地,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黑龍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被省委命名為“黑龍江中共黨史教育基地”。紅色傳承在這里代代相傳。
74年來,北大荒黨員隊伍不斷壯大,黨組織不斷增強。
1947年,試辦國營農場成立松江省營第一農場支部時,只有6名黨員。如今,北大荒集團共有黨員112734名。
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的不斷加強,已成為北大荒改革發展的根本保證。
74年間,北大荒人親歷數次跨越:
從“機械化”向“數字化”智慧農業邁進;從手拉肩扛的開荒“第一犁”向東方紅54拖拉機的初步機械化邁進;從凱斯535大馬力拖拉機向飛機航化作業的世界一流水平邁進;從無人機投入使用向發展數字化智慧農業邁進。
74年來,北大荒人披荊斬棘、艱苦奮斗,建成了我國耕地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綜合生產能力最強的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和糧食戰略后備基地。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
2018年9月2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建三江考察調研。七星農場萬畝大地號豐收在望。金風送爽,稻浪滾滾,一排收割機正在實施聯合作業。
在農機中心一樓展示大廳,當地出產的米油豆奶等各類農產品琳瑯滿目,習近平總書記逐一察看,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他雙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長地說道:“中國糧食!中國飯碗!”
工作了近40年的七星農場職工秦泗利,見證了“北大荒”到“北大倉”的滄桑巨變:“就像習近平總書記說的,北大荒為中國人真正解決溫飽問題發揮了大作用,我們一定要保護好黑土地,保護好中國飯碗。”
幾年來,北大荒集團黨委在推進農墾改革發展、建設現代農業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努力形成農業領域的航母進程中,始終作為國家關鍵時刻抓得住、用得上的重要力量,筑牢國有企業的“根”和“魂”。
墾區基層黨組織已打造成為助推企業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
從2007年實施的“北大荒先鋒”工程廣泛發動廣大黨員發揮模范帶頭作用、投身墾區經濟社會發展,到有效開展“北大荒堡壘”工程,讓每一個黨支部成為攻堅克難的戰斗堡壘,再到全面實施加強企業黨的建設三年行動,北大荒始終做到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厚植為北大荒開發建設的競爭優勢和發展優勢。
74年來,北大荒每年糧食產量實現了大跨越。從開墾初期年產糧0.048億斤到1978年的年產糧50億斤,用了30年;從50億斤到1995年的100億斤,用了17年;從100億斤到2005年的200億斤,用了10年;2009年,突破300億斤;2011年,突破400億斤。
如今的北大荒擁有4400多萬畝耕地,每年糧食產能超400億斤,農業機械化率達99.9%,有效灌溉面積占耕地面積的53.8%,科技成果轉化率達82%。
在艱苦創業的征程中,北大荒創造了以“艱苦奮斗、勇于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為基本內涵的北大荒精神,進而創造出北大荒奇跡。“紅色傳承”也在一代又一代北大荒人心中傳遞。
“紅色擔當”助力北大荒當好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紅色信仰”讓北大荒成為國家關鍵時刻抓得住、用得上的重要力量。
現在,北大荒正大步前行,由“大糧倉”向“大糧商”、“國際新型食品供應商”和中國農業領域的航母昂首邁進。
責任編輯:經濟研究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