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片在线观看免费观看高清电影,国产尤物精品视频,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66,CAOPORN免费视频国产

當前位置:   政策與改革 > 理論探討

以新質生產力引領現代化大農業發展(摘編)

時間:2024-06-06 作者:魏后凱 吳廣昊 來源:改革雜志 點擊次數:38157

摘要:現代化大農業是以系統、全局的大農業觀為指導,對傳統小農經濟進行現代化改造的先進農業發展模式,具有多維生產空間、多種農業功能和多元實踐模式,其基本特征是以現代化大產業為核心架構,以綠色高效為根本屬性,以強帶動能力為突出作用。發展現代化大農業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主攻方向,也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途徑。新質生產力對現代化大農業發展具有引領作用,為現代化大農業發展明確了著力點,提供了內在支撐,開辟了新起點、新機遇和新路徑。實踐中,新質生產力能夠有效拓展農業生產空間及功能,彌合農業科技短板,推動農業形成大產業格局,促進農業綠色低碳轉型,由此引領、支撐并推動現代化大農業發展。以新質生產力引領現代化大農業發展,需要加快構建與之相適應的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現代化大農業產業體系,強化與之相配套的現代化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新型農業人才隊伍建設,推動與之相協調的體制機制適應性變革。

關鍵詞:現代化大農業;新質生產力;農業農村現代化;高質量發展

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進程直接關系到中國式現代化的進度、質量和效果。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不全面的。以新質生產力引領現代化大農業發展,是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一、現代化大農業的科學內涵與基本特征

盡管學術界較早提出現代化大農業這一概念,但至今對其內涵尚未形成一致看法。發展現代化大農業,首先要明確其科學內涵與基本特征。

(一)現代化大農業的科學內涵

現代化大農業可以從字義和內涵兩個角度來理解。從字義上看,現代化大農業是“現代化”和“大農業”的組合詞,是“現代化農業”和“大農業”二者有機結合的整體。從內涵來看,現代化大農業是與傳統小農經濟背景下的小農業相對而言的概念。“現代化”對應“傳統”,“大農業”對應“小農業”。現代化大農業的核心實質是對傳統小農業進行現代化的改造和升級,是一種符合現代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的農業發展模式。正如同現代化是一個動態概念,現代化大農業是一個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動態演進的概念,可以理解為達到現代化水平的大農業。現代化大農業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也是其主攻方向,其內涵可概括為四個方面。

1.現代化大農業是現代化生產經營的大農業

發展現代化大農業需要首先明確大農業的概念。大農業的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大農業是指大規模農業。基于這種狹義的理解,一些學者將大規模、大組織、大農機等視為大農業的基本特征。從廣義來看,大農業是一種以農業為核心,跨越行業邊界、開放式的大產業。它不局限于種植業,是包括農林牧漁業及其緊密聯系的相關產業的有機整體。事實上,現代化大規模農業屬于現代化大農業的一種發展類型,但并非只有現代化大規模農業才是現代化大農業。

2.現代化大農業是踐行大農業觀的現代農業

現代化大農業必須以大農業觀指導農業發展實踐。中國農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就必須“跳出農業看農業”,而不能局限于“就農業談農業”。大農業觀要求跳出主要集中在耕地經營的、單一的、平面的“小農業”發展思維,以系統、全局、現代化的思維來改造傳統農業,實現農業生產空間和功能的有效拓展、現代化大農業產業體系的有效構建以及農業生產模式的綠色高效轉型。可以說,大農業觀是改造傳統小農生產和指導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核心觀念,而現代化大農業則是踐行大農業觀的真實寫照。

3.現代化大農業本質上是現代化農業

現代化大農業概念的明確提出與農業現代化問題密切相關。所謂現代化農業,就是采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物質裝備和現代經營管理方法武裝農業,使之逐步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發展現代化農業和推進農業現代化都是長期的艱巨任務,需要不斷結合國情農情,探索更加適宜的農業發展模式。可以認為,現代化大農業就是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對農業發展所提出的更為明確的方向和更高的要求。

4.現代化大農業具有多元的發展模式

中國各地的農業資源、自然氣候、發展基礎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全國各地都可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探索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的多元化模式,扎實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國人均耕地面積有限,但山地、丘陵、水域、草地、林地面積廣闊,非傳統耕地資源較為豐富。發展現代化大農業不能將目光局限于傳統的耕地資源,需要構建面向全部國土的大資源格局,全方位多途徑開發利用好各種農業資源,特別是各類非傳統耕地資源,真正做到“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同時,單一的農業功能與產業環節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這就要求發展現代化大農業必須注重培育農業的多功能性,構建現代化大農業產業體系,深度挖掘農業價值。此外,發展現代化大農業需要優化農業生產布局,積極發展設施農業、戈壁農業、沙漠農業和城市農業,充分利用好地面地下、水面水下和空中資源,促進農業向集約、立體、復合的方向發展,持續有效拓展農業生產空間。各地因區情不同,應從自身實際出發,走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大農業發展之路。應該看到,現代海洋農業、現代設施農業、現代戈壁農業、現代沙漠農業、垂直農業、循環農業等都是現代化大農業的重要形式。

(二)現代化大農業的基本特征

科學把握現代化大農業的基本特征,需要充分認識其現代化大產業的核心架構、綠色高效的根本屬性、強帶動能力的突出作用。

1.現代化大產業是現代化大農業的核心架構

現代化大農業是對現代農業及其緊密聯系的相關產業的高度概括,發展現代化大農業就是要構建一個現代化的大農業產業體系。現代化大產業既是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的關鍵支撐,又是現代化大農業發展水平的重要體現。首先,現代化大農業強調從單一產業向全產業鏈的拓展和延伸,即不再是傳統種植業、養殖業或林草業,而是涵蓋從技術研發、品種繁育、農業生產、農機服務到農產品加工、流通、銷售等全過程,形成產前、產中、產后完整的產業鏈和價值鏈。其次,現代化的大農業產業體系側重于加強不同產業間的相互滲透和深度融合,以此提升產業協同效率和產業鏈韌性,達成產業橫向拓展和縱向延伸的有機統一。再次,現代化大農業強調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對傳統農業進行改造和升級。這一過程不僅涉及先進技術,如大數據、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深海空天開發技術等的引入和應用,還包括對農業經營管理模式、資源利用方式、農產品價值挖掘方式等方面的現代化改造。最后,大企業、大基地、新型經營主體等都是現代化大農業產業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其在現代化大農業發展過程中也將實現自身的現代化。

2.綠色高效是現代化大農業的根本屬性

綠色和高效是現代化大農業的根本屬性,彰顯了現代化大農業的核心本質與深厚價值。一方面,現代化大農業是一種面向未來的、先進的農業發展模式,必然體現了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發展理念,需要推進農業發展的綠色轉型。這就要求現代化大農業在拓展農業發展空間過程中,必須堅持生態優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在環境可承受和資源可持續的限度內,加強耕地保護利用,合理開發非傳統耕地資源。同時,順應經濟社會演進規律,發展現代化大農業需要積極引入和應用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產業體系、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等新模式,不斷推動傳統農業向更加綠色、高效、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發展現代化大農業是針對資源配置效率低、專業化程度低、生產方式和技術落后等傳統小農生產特征而提出的。發展現代化大農業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破解“大國小農”發展難題,以現代化的科學技術、發展理念、管理模式等為抓手,將傳統、分散、低效的小農業改造為現代、集約、高效的大農業,實現資源配置和生產關系的優化,以及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大幅躍升。因此,綠色和高效既是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兩大根本屬性,又是考量現代化大農業發展水平的關鍵依據。

3.強帶動能力是現代化大農業的突出作用

現代化大農業是對傳統小農經濟的改造,而非對小農戶的排斥。傳統小農經濟是具有“小而全”特點的自然經濟。“小”主要是指經營規模和農耕半徑的狹小,生產資料與生產技術的落后;“全”主要是指家庭種養相結合的多樣化經營方式。“小而全”的結果就是農業供給能力和生產效率低下、農業可持續性差,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擺脫小農經濟束縛,改造傳統小農生產方式,需要以現代化農業特別是現代化大農業等先進模式為著力點。但是,這并不是否認小農戶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作用,更不是否定小農戶參與農業生產的必要性。相反,現代化大農業具有較強的經濟社會帶動能力,依托現代化大農業發展可以實現小農戶和農村地區的全面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的發展可以充分發揮農業的多功能性和開放性,帶動分散的小農戶和周邊農村地區參與現代產業鏈條和經營體系,通過建立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有效實現小農戶增產增收、農村增綠興業的發展目標,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同時,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的主體并不局限于墾區國有農場和各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恰當的組織形式為基礎,小農戶可以與現代化大農業有機銜接,成為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的重要主體。

二、新質生產力的本質、核心特征與引領作用

(一)新質生產力的本質與核心特征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新質生產力的孕育和發展深刻體現了現實邏輯、理論邏輯與歷史邏輯的有機統一。首先,新質生產力概念的形成展現了中國共產黨敏銳捕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現象新趨向,科學回應了高質量發展和強國建設所面臨挑戰的現實邏輯。其次,新質生產力理論的發展昭示了中國共產黨繼承與創新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不斷深化生產力發展規律的理論邏輯。最后,新質生產力質態的培育契合于中國共產黨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根本目的,不懈推進社會主義革命及建設的歷史邏輯。

本質上,新質生產力是相對于傳統生產力而言的,是一種擺脫傳統生產力發展路徑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在當今迅速發展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推動下,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且將伴隨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的發展而逐漸深化。“新”和“質”決定了新質生產力與傳統生產力的本質區別,二者是厘清生產力概念的關鍵,也是判斷生產力屬性的標準。“新”既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表現,體現為新要素、新產業、新動能、新生產關系和新發展路徑等,同時還是對新質生產力核心特征的總結,即以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創新為主導。“質”反映了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和衡量標準,關鍵在于質優、要素組合質的躍升、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等。“力”則是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落腳點,也是指導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實踐要求,其強調要將科學技術創新成果有效轉化應用于產業和產業鏈,構建與之適配的新型生產關系,最終形成現實的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特征鮮明且豐富,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把握:

首先,新質生產力是由原創性、顛覆性創新所驅動的生產力。受發展階段的影響,傳統生產力的創新更側重于效率的提高,主要是漸進式的改進而非根本性的變革。經過長期積累,當前和未來發展階段更需要能夠打破既有知識體系和技術范式、實現技術革命性突破、優化生產要素配置、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只有以更具原創性和顛覆性的創新來驅動,才能在質的層面上帶來根本性變革,有效形成新質生產力,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其次,新質生產力是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生產力。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培育形成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也是新質生產力成果轉化和應用的主要領域。通過提煉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共性,可以較為直觀地刻畫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特征。根據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和2024年中央政府工作報告,新興產業主要指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造、綠色環保等產業,未來產業主要指量子技術、生命科學、類腦智能、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等產業。從技術類型來看,上述產業都是人才、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的前沿科學技術領域,其進步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充分體現了新質生產力高科技的特征。從發展目標來看,上述產業都是以高效化、智能化、綠色化為共性追求,反映出新質生產力高效能的本質特征。從戰略導向來看,國家積極培育上述產業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根本目的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因此,高質量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特征之一。

再次,新質生產力是以新要素、新組合、高配置效率為標志的生產力。生產力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三個基本要素,它們相互作用、有機結合構成現實的生產力。傳統生產力的發展會漸進地引起勞動、技術、管理等原有生產要素的進步,逐漸催生新的生產要素。例如,數字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逐漸催生了數據這一新型生產要素,并成為重要的勞動對象。新質生產力就是能夠合理利用原有生產要素的進步,有效配置新型生產要素的生產力。在社會生產實踐中,新要素的出現和原有要素的進步勢必會帶來全新的要素組合,推動生產力發展。當前,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通用性技術在各領域的滲透融合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這種新的要素組合和實踐趨勢拓展了勞動對象,使勞動資料更為科技化,同時也對勞動者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從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最終目的來看,新質生產力必定會體現出更高要素配置效率的特征。這不僅是判斷新要素和新要素組合等是否具有先進性、前沿性的關鍵,也是順應生產要素發展趨勢的應有之義。

最后,新質生產力是以綠色、低碳、可持續為底色的生產力。從農耕時代到蒸汽時代,從電氣時代到信息時代,社會生產力的演進過程就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不斷被認識和深化的過程,也是逐漸追求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過程。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作為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新質生產力必定以綠色、低碳、可持續為底色。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既是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重大舉措,又是中國對氣候變化、環境污染、生物多樣性損害等全球挑戰的積極回應。

(二)新質生產力對現代化大農業的引領作用

作為先進生產力的重要表現形式,新質生產力對現代化大農業發展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總體上看,新質生產力不僅是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著力點與內在支撐,而且為后者的發展開辟了新起點、新機遇和新路徑。

第一,新質生產力明確了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關鍵著力點。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而發展新質生產力則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當前,農業農村依然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短板,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需要重點補足的領域。作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主攻方向和補齊現代化短板的重要舉措,發展現代化大農業需要將培育新質生產力作為關鍵著力點,扎實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如前所述,現代化大農業是擺脫傳統小農業發展路徑、符合大農業觀的先進農業發展模式。先進的農業發展模式必然要以培育先進的生產力質態為關鍵著力點,通過著重推動人工智能、算力算法、類腦科學等通用性科學技術催生的新質生產力在農業領域的深度應用和產業轉化,以及著重培育農業領域的新質生產力,如具有重大創新性的動植物品種、農業生物藥物和生物肥料、農業算法等,從而實現對傳統小農業的現代化改造。

第二,新質生產力提供了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內在支撐。從某種程度上講,現代化大農業與新質生產力是發展目標與發展手段的關系。生產力是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和生產資料相結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新質生產力的本質是先進生產力,同樣是改造自然的能力,以及謀求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手段。現代化大農業則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主攻方向,也是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目標任務。雖然現代化大農業不是直接的、現實的生產力質態,但是現代化大農業的發展需要以現代農業為核心,構建包括現代農林牧漁業及其緊密聯系的相關產業的完整體系,這一過程顯著受到生產力質態的影響。因此,必須以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創新為主導,積極發展新質生產力,構建新型生產關系,優化生產要素配置,充分發揮新質生產力推動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的優越性,以先進生產力質態的不斷涌現為現代化大農業發展提供內在支撐和持續動力。

第三,新質生產力開辟了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新起點、新機遇和新路徑。首先,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構建與之相適應的生產力布局新格局,這不僅包括對傳統生產力布局的優化,還涉及新質生產力的全新布局和生產要素的重新配置。同時,能夠催生新質生產力的顛覆性技術具有改變游戲規則和重塑發展格局的“歸零優勢”。因此,新質生產力為全國各地因地制宜發展現代化大農業開辟了新起點。其次,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在農業領域也是如此。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培育有助于破解農業發展難題、提升農業發展質效,為現代化大農業發展提供全新機遇和強大動力。最后,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與培育關乎科學技術創新問題,強調構建新型生產關系、優化要素配置組合。這一過程具體涵蓋了科學技術創新、成果推廣與應用、要素配置優化、產業轉型升級,直至最終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完整鏈條。以新質生產力為引領,能夠促進要素間的交叉、滲透、融合,催生推動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新路徑。

三、新質生產力引領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基本路徑

因地制宜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助于拓展農業生產空間及功能,彌合農業科技短板,推動農業形成大產業格局,加快農業綠色低碳轉型,由此引領、支撐并推動現代化大農業發展。

(一)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拓展農業空間和功能的重要途徑

發展現代化大農業需要實現農業生產空間和農業功能的有效拓展,將主要集中于耕地經營的、單一的、平面的小農業改造為朝著多功能、開放式、綜合性方向發展的立體農業。拓展農業生產空間需要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和技術革命性突破。立體農業通過多層次、多維度利用空間和非傳統耕地資源,可以推動農業空間、功能拓展和模式創新,催生農業發展新領域和新形態,如海洋農業、戈壁農業、沙漠農業、設施農業、城市農業和垂直農業等,實現農業生產的高效率和高產出。立體農業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荷蘭、日本和以色列通過重點發展設施農業、垂直農業和沙漠農業,成功奠定了自身農業強國的地位。先進技術和前沿技術是有效開發利用空間和非傳統耕地資源的必要條件。與傳統耕地資源相比,開發非傳統耕地資源面臨著更多技術上的壁壘和挑戰,如海洋農業的生境營造工程技術、垂直農業的人工光源研發技術、設施農業的連棟溫室調控技術等,這些都需要通過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來打破技術壁壘,不斷拓展農業技術邊界和農業生產邊界。

農業具有天然的多功能性。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農業由最初定位單一的農產品生產功能向文化、教育、生態、康養等方面不斷拓展,逐步形成生態農業、休閑農業、養生農業、體驗農業、觀光農業、創意農業等強調多功能性的發展模式。一方面,進一步拓展農業的多功能性需要以培育新質生產力為著力點,不斷引入新技術、新生產要素,催生新型勞動工具和新型勞動對象,激發生產要素活力,打破農業與更多傳統產業間的邊界,促進農業新領域、新功能、新模式、新業態的形成和發展。另一方面,深度開發農業的多元功能需要以培育新質生產力為著力點,持續促進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有效協調和整合農業的不同功能,實現農業多元化開發、多層次利用、多環節增值,加快各類功能性農業發展模式的現代化進程。

(二)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彌合農業科技領域短板的必然選擇

發展現代化大農業必須把農業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過培育先進生產力質態,加快補足農業科技創新領域長期存在的短板。當前,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相比,農業現代化明顯滯后,依然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國農業科技創新領域還存在明顯短板。從關鍵領域來看,中國在種質資源、種子繁育和栽培技術等方面存在短板,缺少真正具備重大創新的原創性成果,關鍵技術和關鍵儀器“卡脖子”問題突出。同時,農業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立體農業等現代化技術在中國的應用相對較晚,而部分發達國家已初步實現產業化。破解農業科技創新領域特別是“卡脖子”技術領域難題,必須將生物科技、人工智能、先進算法等更多現代技術和前沿技術整合應用于農業,深度融合于農業,形成切實的現實生產力。只有真正發揮出創新的主導作用,有效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才能搶占農業科技競爭新高地,實現關鍵農業技術的后發趕超。可以說,以原創性、顛覆性創新來彌合現代化大農業的科技短板的過程,本質上就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

(三)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構建現代大農業產業格局的關鍵舉措

發展現代化大農業必須加快構建縱橫向融合的現代大農業產業格局,實現產業深度融合和轉型升級。首先,現代化的大農業產業體系需要不斷培育先進農業生產力質態,并推動其朝著產業化方向發展。當前中國農業在發展實踐中已經初步形成、顯現出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等新質生產力,如各地迅速發展的數字農業工廠(農場、牧場、漁場)、智慧農業產業園等,未來需要進一步提升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深度,擴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應用的廣度,以此賦能現代化大農業發展。其次,現代化的大農業產業體系需要實現傳統農業產業的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這就要求以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抓手,不斷加強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和實際應用,將云計算、人工智能、類腦智能、區塊鏈等更多通用技術廣泛應用于傳統農業,在二者不斷交叉、滲透與融合的過程中,有效促進傳統農業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轉型升級。再次,構建現代化的大農業產業體系需要以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契機,瞄準智能農機、生物種業、農業數據產業、農作物生長算法等,構建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并存且高效協同的大產業格局。最后,構建現代化的大農業產業體系需要以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為著力點,促進勞動力、數據、知識、技術等生產要素在農業部門和其他部門間自由流動和滲透融合,形成生產要素間功能適配的高效組合方式,推動農業與制造業、服務業深度融合。

(四)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實現農業綠色低碳轉型的內在要求

要實現現代化大農業的綠色轉型目標,必須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可持續的新質生產力。首先,現代化大農業需要以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為突破口,切實提升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能力,逐步解決長期積累的土壤和地下水嚴重污染等問題。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必須在土壤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體廢物污染防治等方面不斷開展前沿技術探索,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先進技術,不斷提高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礦山生態修復率、地表水優良水體比例、鹽堿地綜合利用水平和耕地質量,為實現綠色發展提供精準高效、全方位的技術支撐。其次,現代化大農業需要以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為突破口,引入更加前沿、更加低碳、可持續性更強的綠色先進技術,推動生產理念的綠色變革,改變粗放式、高污染、高能耗的傳統農業生產模式,有效提高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推進施肥、用藥等環節的精準化、智能化、綠色化,從而構建高效、綠色、低碳的農業生產體系。最后,現代化大農業需要以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為突破口,持續優化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經濟政策工具箱,發展壯大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循環農業、低碳農業等面向未來的綠色產業模式,打造高效生態綠色產業集群,拓展綠色、生態農產品的價值實現路徑,有效提高綠色低碳農業產業在農業經濟總量中的占比。

四、以新質生產力引領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戰略舉措

立足國家戰略需求和國情農情特點,以新質生產力引領現代化大農業發展涉及農業產業鏈的全過程、各環節和各領域,需要著力于科技創新、產業體系、基礎設施、人才培養、體制機制,不斷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活力,厚植發展優勢,做到統籌兼顧、突出重點、精準施策、久久為功。

(一)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以新質生產力引領現代化大農業發展,必須加快構建與之相適應的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首先,要牢固樹立“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的理念,把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知識產權創造、運用、管理、保護的高效綜合管理體系,堅決依法懲處侵權及違法行為,有效保護通用性前沿技術、農業專利、農業品牌等知識產權,激發社會主體的創新活力。其次,要進一步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方式,建設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和基礎研究支撐平臺,在生物育種、農機裝備、智慧農業、立體農業等關鍵技術領域展開聯合攻關,加快形成和培育先進生產力質態,滿足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的科技需要。再次,要進一步加強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實施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計劃,推動前沿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滲透和應用,解決農技推廣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問題。最后,要進一步完善科學高效的“政產學研金服用”協同攻關體系,促進資本鏈與產業鏈、科技鏈、人才鏈緊密對接,構建“問題導向—聚焦研發—定向轉化—市場推廣—用戶反饋—迭代優化”的一體化發展模式,實現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有效轉化。

(二)加快構建現代化大農業產業體系

以新質生產力引領現代化大農業發展,需要加快構建現代化大農業產業體系,通過產業鏈條延伸、梯次型產業格局構建、載體建設、布局優化等途徑,推動新科技創新、新生產要素、新生產關系等及時有效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首先,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與農業產業深度融合,實現農業技術邊界和產業鏈條的有效外延。其次,要依托各地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區位特點,明確各地產業發展重點,加快推動傳統農業產業的數智化、綠色化協同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智能農機、人工智能、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等新興產業,前瞻布局基因編輯、農作物生長算法、深海空天開發等未來產業,有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打造相互促進、相互支持、高效協同的梯次型產業格局。再次,要采取建園、構鏈、組群的方式,著力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農業產業強鎮、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示范基地等產業載體建設,強化垂直農業、海洋農業、循環農業、有機農業等農業新功能、新空間的試點建設,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現代農業發展高地,充分發揮其示范帶動作用,為現代化大農業發展提供多樣化載體。最后,新一輪技術革新必然帶來生產力布局和產業分工體系的變化,要適應新技術和產業變革新趨勢,提前謀劃和培育農業農村領域的新質生產力,做好相關產業和技術轉移的承接工作,通過優化新質生產力布局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和共同富裕。

(三)強化現代化大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

以新質生產力引領現代化大農業發展,需要以傳統基礎設施為底板、以新型基礎設施為支撐、以農業基礎設施為核心,不斷強化現代化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為現代化大農業發展提供基礎保障。就傳統基礎設施而言,要進一步加強交通、水利、電力等傳統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動農村地區特別是老少邊和欠發達農村地區的傳統基礎設施改造升級,保障全國各地合理開發利用國土資源的基本條件。就新型基礎設施而言,要進一步加強5G基站、大數據中心、智能算力中心、云計算平臺、人工智能平臺、公共科研平臺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新要素新技術的供給和保障能力。通過持續完善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標準和規劃部署,顯著增強不同新型基礎設施之間互聯互通和輻射帶動農業農村的能力,充分發揮新型基礎設施在新質生產力賦能現代化大農業發展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就農業基礎設施而言,要進一步加強高標準農田、小型農田水利設施、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糧食烘干設施、防災減災救災設施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運用更多新技術、新要素不斷提高農業基礎設施的智能化、信息化和綠色化水平,探索新質生產力助力農業生產邊界拓展和綠色高效轉型的有效途徑。

(四)持續優化新型農業人才培養模式

現代化大農業的發展對于勞動者素質、勞動力結構、勞動力市場匹配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新質生產力引領現代化大農業發展,需要完善新型農業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改善人才結構,充分發揮人才價值。首先,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尊重人才發展規律,健全人才培養、引進、管理、評價、激勵、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全方位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基礎研究人才、優秀企業家、現代農業從業者、職業農民等各類人才,構建適應現代化大農業發展和新質生產力培育的人才隊伍。其次,要主動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提升基礎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發展質量及其協同創新質效,培養勞動力適應知識快速更新迭代和熟練運用各類新型技術、新型生產工具的能力,有效提高勞動力的綜合素質,不斷適應現代化大農業發展和新質生產力培育的人才能力需求。再次,要進一步完善返鄉入鄉創新創業政策,暢通農村勞動力回流渠道,持續推進“公費農科生”、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等專項計劃,完善大學生村官、科技特派員、科技小院等制度,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并使其深度參與現代化大農業發展。最后,要立足國家現實需求,著力構建教育、科技、人才的一體化發展模式,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循環和轉化機制,合理調控新生產要素背景下的勞動力市場供需關系,有效提高涉農人才的教育適配率和職業適配率。

(五)著力推動體制機制的適應性變革

以新質生產力引領現代化大農業發展,需要主動面對新矛盾、新挑戰,打破傳統生產力的利益格局,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著力推動體制機制的適應性變革。第一,要進一步完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新型舉國體制,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和國家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統籌各方面資源和力量,推動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更好地結合,在全國范圍形成支持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合力。第二,要進一步完善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頂層設計,明確各地區的功能定位和發展導向,優化新質生產力和現代化大農業布局,建立區域間定期溝通協調聯動機制,引導各地因地制宜實現差異化發展,避免出現重復建設、產業雷同和資源浪費現象,防范化解以新質生產力賦能現代化大農業發展過程中的城鄉區域不平等風險。第三,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大對基礎設施、科技研發、產業載體等現代化大農業發展關鍵環節的財政資金支持力度,健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著力改善市場投融資環境,提高財政資金的投入效能。第四,要進一步暢通要素雙向流動渠道,完善新要素的確權、定價、交易的基礎標準,深化農村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土地要素市場和要素交換平臺。第五,要進一步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培育支持創新創業的價值觀念,完善涉農領域創新創業的風險分擔機制。

責任編輯:經濟研究處

本網為非營利性網站,轉載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來電、來函與我們聯系。
?
主辦單位:中國農墾經濟發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東三環南路96號農豐大廈 郵編:100122
京ICP備11035685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4728號
   
  • <tt id="mbawc"><big id="mbawc"><input id="mbawc"></input></big></tt>
  • <samp id="mbawc"><rt id="mbawc"><input id="mbawc"></input></rt></samp>
    <fieldset id="mbawc"><table id="mbawc"><kbd id="mbawc"></kbd></table></fields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