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過去了,這片土地又重新長出莊稼了,而且長得這么好。”“誰說不是呢,這綠油油的一大片麥子,多親切。”……春分剛過,蘇墾農發(fā)江心沙分公司金壇基地迎來一批特殊的“觀光客”。今年73歲的李生根一大早特地與老伙計們“故地重游”。現在生長莊稼的地方,原來是村莊,復耕復種后因地力和種植技術等原因,一直沒能產生預期的效益。
2023年12月中旬,江蘇農墾集團公司與常州市政府簽署戰(zhàn)略合作協議,蘇墾農發(fā)江心沙分公司與江蘇茅山旅游控股有限公司簽署農業(yè)產業(yè)項目合作協議,雙方將圍繞高標準農田建設、高效農業(yè)種植、現代農業(yè)產業(yè)發(fā)展、農田環(huán)境整治、農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等領域不斷加深合作。蘇墾農發(fā)江心沙分公司金壇基地立根于金壇“陌上花開·農田環(huán)境整治項目”,位于常州金壇區(qū)錢資新城及科教名城區(qū)域,東至匯賢路,西至金沙大道,南至長蕩湖北岸,北至錢資湖南岸。
“‘陌上花開’是一個農文旅的項目名稱,內涵是希望現代化農耕文化像花一樣綻放。但基地現有種植區(qū)域內絕大多數田塊都是復墾的建筑用地,土壤中磚塊、石頭等雜質較多,耕作層較薄,肥力比普通農業(yè)用地差,長草不長糧。”基地負責人曹琛鑫介紹,江心沙農場公司黨委高度重視金壇基地建設,主要領導全過程跟蹤項目進度,多次率隊實地查看謀劃布局,到兄弟單位學習相關經驗。“去年10月初,先頭部隊開始進駐金壇基地,一邊規(guī)劃、一邊平整、一邊種植。”在談及如何推進相關工作時,曹琛鑫不假思索地說了這樣一句話,但這風輕云淡的背后,是對江蘇農墾精神的繼承和發(fā)揚,是新時代的蘇墾故事新篇,更是對“農為根本、墾為基因”的生動詮釋。
“我們只會干,也說不出什么一二三。”面對關于具體做法的采訪,曹琛鑫用手撓了撓頭,嘿嘿地笑著。自稱不會說道的曹琛鑫,最終卻說出了一篇“一二三”大文章。基地團隊成員全部來自本部和外拓基地,是練就了一身過硬本領的一線“老兵”和“技術大拿”,從到達基地的第一天起,大家就將“一學二改三堅持”的理念刻進骨子里。金壇地處江南,氣候、土壤條件、栽種模式等都與海門不一樣,所以他們在勞作之余花了大量時間精力研究學習這些內容,全方位練好基本功。為了適應半丘陵地帶的黏土屬性,他們集思廣益,一改以往在沙土地種植小麥的思維和方式,采用正旋翻耕、反旋播種、測土配方施肥等方式,增強土壤肥力,提高作業(yè)效率和效果。“‘艱苦奮斗、勇于奉獻、開拓創(chuàng)新’,從入職第一天起,這句話就是我們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催化劑’。”曹琛鑫介紹,他們堅持定期開碰頭會介紹工作進展、集思廣益解決問題、相互鼓勁,還集中觀看農墾集團拍攝的微電影《使命》,從中汲取精神養(yǎng)分。“在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精神疲憊的時候,前輩們的事跡總能激發(fā)我們的斗志。”
1960年,響應黨中央“大辦農業(yè),大辦糧食”號召,江蘇省農林廳和海門縣政府決定共同圍墾這塊長江江心的沙洲群,動員1.2萬名民工進入沙島圍堤,拉開了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序幕。如今,十幾位江心沙人再次出發(fā),在常州金壇的錢資湖和長蕩湖畔,克服秋播基礎條件較差、進展較緩慢、氣候干旱少雨、出苗難等一系列問題,播種的200余畝油菜與近萬畝小麥在春風中茁壯生長,綠油油的麥田和金光閃閃的油菜花田仿佛被時間縫制成漂亮新衣,貧瘠的土壤變成生機勃勃的糧田,變成故地重游、重拾舊時光的打卡地。
“不出意外,再過幾個月這片‘雞肋’地就能迎來復耕復墾的第一次豐收。”看著眼前喜人的莊稼長勢,江心沙農場負責人不免有些激動。大地無言,作物為語。隨著一萬多畝糧食的生長,江心沙農場農業(yè)外拓基地面積達三萬余畝,“1個本部+N個基地”的農業(yè)戰(zhàn)略布局即將邁上新臺階,五年內“種植面積再造一個江心沙”的目標邁出堅實一步。
責任編輯:經濟貿易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