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三亞南繁硅谷,崖州灣國家實驗室,各實驗團隊“揭榜掛帥”,領軍科學家和年輕的育種人晝夜奮戰,致力于種業科研創新……
北京平谷農業中關村,科研單位和育種企業各揚所長,高油高產大豆品種培育攻關正酣……
廣東湛江,國家863計劃項目海水養殖種子工程南方基地,一組南美白對蝦新品種,正在“打針”進行抗病性狀測試肌肉注射實驗……
非洲坦桑尼亞,我國自主培育的高產蛋種雞“京紅1號”,于2023年10月產下第一枚雞蛋……
農穩社稷,種子為基!種子這個農業“芯片”,關系國家糧食安全,關乎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關涉農產品全球競爭力,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領域。內蘊著新質生產力的特征,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抓住種子這個“要害”的要求,我國于2021年起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明確“一年開好頭、三年打基礎、五年見成效、十年實現重大突破”總體安排,推進種質資源保護、創新攻關、企業扶優、基地提升、市場凈化五項行動,蹄疾步穩,成效斐然!
發展種業領域新質生產力方向明確,種業振興三年基礎已打好,下一步,怎樣盡快實現關鍵新品種攻關突破?怎樣培育一批堪當新主體重任的種子企業?如何為種業高質量發展營造更好的新環境?全國兩會期間,記者就此話題采訪了多位代表委員。
種質資源增基數,品種創新求突破
種質資源是一個國家的關鍵性戰略資源,哪個國家占有的種質資源越豐富,哪個國家的育種開發潛力就越大。
作為種業振興行動的“第一仗”,2021-2023年,我國用3年時間完成了第三次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摸清了種質資源家底,共新收集農作物資源13.9萬份、畜禽資源27萬份、水產資源12萬份,而且搶救性保護了一批瀕危珍稀資源,實現應收盡收、應保盡保。
“資源收集,遍布天山南北。”全國政協委員、農業農村部植物新品種測試(烏魯木齊)分中心副主任王威告訴記者,自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啟動以來,新疆采集移交了6萬多條數據,分14批次向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圃)移交了全部種質資源,其中還有一批像且末香蒜、橡膠草這樣的珍稀特色資源,為種業振興作出了新疆貢獻。
這些寶貴的種質資源存放在各地現代化的種質資源庫中,通過先進技術低溫、干燥保存,確保種質資源的多樣性和持久性。國家級種質資源庫,作為種業領域的“國之重器”,承擔著為種業創新夯基筑石的戰略性使命。
收集和保存不是最終目標。“這一次收集到了一批珍稀的種質資源,也搶救了不少瀕危的種質資源。”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原院長馬忠明表示,種質資源收集好后,關鍵是進一步做好種質資源的鑒定評價和創新利用工作。
“優良品種的育成離不開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但還要挖掘、利用育種創新。”王威表示,只有掌握海量的種質資源,才會有源源不斷的素材去挖掘,也只有用到品種創新中去,這些才真正稱得上“資源”。
種業振興,關鍵在品種,尤其是當家品種,更要牢牢攥在自己手里。2022年,作為我國首批審定入市的國產白羽肉雞新品種之一,“圣澤901”的持續選育改良,標志著我國白羽肉雞打破了種源長期依賴進口局面后,再次取得質的突破;2023年,短生育期油菜新品種“中油早1號”創造了三熟制模式下短生育期油菜高產紀錄,為破解南方冬閑田三熟制生產瓶頸提供了突破性品種支撐……
一系列優質品種的培育、推廣應用,有力地支撐了農業高質量發展,還有一些更令人期待的關鍵“卡脖子”品種,則正在緊鑼密鼓地培育中。
“2022年大豆豐產了,但是本應該豐收的農民卻因為大豆價格下行并未獲得更多收益。”在全國人大代表,九三集團鐵嶺大豆科技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史洪斌看來,“豐產不豐收”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方面就是豆農所種的,不是豆企所需的。大豆加工企業一般需要大豆原料榨油和豆粕,這就需要高油大豆品種,而我國高油高產大豆品種與國際水平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近兩三年,中央一號文件連續部署擴種大豆和油料作物,“實施‘北豆南移’戰略,在華南地區擴種大豆,可以有效緩解我國大豆供需矛盾。”全國人大代表、華南農業大學科學研究院院長謝青梅今年帶上全國兩會的建議是《推進實施“北豆南移”國家戰略,提升我國大豆自給率》。謝青梅認為,“北豆南移”需要整體規劃、全鏈設計,其中第一個環節就是品種,要聚焦熱帶亞熱帶大豆資源搜集和精準鑒定、大豆超高產性狀形成的分子機制研究、高油高產多抗兼廣適應性大豆新品種選育等方面努力實現攻關突破,她還建議設立“北豆南移與南豆北移的廣適應性超高產品種選育”重大核心攻關項目,充分利用和解析熱帶品種的優勢性狀,通過常規育種和生物育種進行南北資源基因整合,加快培育適合不同地區的超高產突破性品種。
科研機構夯基礎,種業企業促轉化
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也是發展現代種業的骨干力量,是否擁有一批具備集成創新能力、適應市場需求的種業龍頭企業,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種業領域新質生產力水平。目前,我國國家種業振興企業陣型已初步構建,69家農作物、86家畜禽、121家水產優勢企業,形成了種業振興骨干力量。
“作為中央企業,國投集團將牽頭做好生物產業相關工作,以生物育種技術為突破口,實現種業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通過科技-產業-金融協同創新,引導種業產業快速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全國政協委員,國投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付剛峰表示。
種企發展怎么干、種企合作怎么搞?“種業發展處在一個非常好的機遇期,科研單位和種業企業聯合可以更好地促進種業高質量發展。”王威建議,科研單位和種企也要各有分工、各有側重。科研單位要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基礎理論和育種技術的研究,在種質資源挖掘利用上多下功夫。企業天然了解市場,創新力活躍,應該多在培育上做文章,現在已經有了很好的環境、政策和法治保障,科企合作可以大大加快種業振興步伐。
實現種源自主可控,必須夯實優勢種業企業這個供種“基本盤”。
“健全產學研聯合育種機制,加快牛羊專門化品種選育,逐步提高核心種源自給率。”全國政協委員、延邊畜牧開發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呂愛輝認為,企業一方面對好的品種有需求,另一方面在技術、人才方面存在局限性,可以與研究相關領域的科研單位、院校合作,彌補企業在研發方面的短板。
“企業在新品種選育這方面存在一些短板,但是轉化是它的長項,就要發揮它的優勢。”馬忠明建議,企業應該跟科研單位建立一個聯合體,發揮各自的長處,建立合理體制機制,實現共贏。
在國家一系列好政策帶動下,種企國際影響力逐漸提高。2022年,我國農作物種子出口額達2.6億美元,比2020年增長10%。“走出去”,開拓全球市場也是必由之路。
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常委、寧夏區委會主委王春秀建議,提升種企綜合國際競爭力,需要相關行業部門聚焦國際種業市場發展,加強對我國種業“走出去”的布局研究,進一步深化我國種業企業進軍國際市場的行業規劃,為種企“走出去”提供政策指引。同時,應當鼓勵有條件的制種企業在境外建設種子基地,一方面更好地為境外客戶提供便利服務,帶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發展,并提升我國種企影響力。
綜合平臺為支撐,法律護航作保障
海南三亞獨特的光熱條件,讓三亞成為育種的“加速器”。2030年這里將建成集科研、生產、銷售、科技交流、成果轉化于一體的服務全國的南繁硅谷。
像南繁硅谷這樣綜合平臺的建設,也讓馬忠明羨慕不已。“它是一個相對完整的創新體系平臺,我們是可以借鑒的,而且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也支持重大創新平臺建設。”馬忠明說,甘肅河西走廊作為全國現代種業三大核心基地之一,是我國玉米種業發展的戰略要地,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馬忠明建議,在張掖成立國家玉米種業區域創新中心,統籌國內外科研院校和企業的相關資源,集中力量解決關鍵技術與產品,加大創新能力爭取在生物育種技術、藝機一體化、信息化等關鍵技術及裝備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種業安全同樣需要法律護航。2022年3月,新的《種子法》開始施行,這是《種子法》第四次修訂,強調要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要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行政等多種手段,解決影響我國種業發展的假冒偽劣、套牌侵權等突出問題。
這次修訂明確以強化種業知識產權保護為重點,建立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擴大植物新品種權的保護范圍和保護環節,加大侵權賠償力度,推動建立鼓勵和支持育種原始創新的制度體系,對于促進種業高質量發展,筑牢糧食安全和現代農業發展基礎具有重要意義。
“我從事品種測試工作,對《種子法》關注度高一些。”王威告訴記者,新修訂的《種子法》開始實施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這種制度是激勵育種原始創新的國際通行做法,能夠從源頭上解決品種同質化嚴重問題,有助于強化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并構建公平公正的利益分享機制。“用中國種子保障中國糧食安全,促進種業高質量發展,對筑牢糧食安全和現代農業發展基礎具有重要意義。”王威表示。
責任編輯:技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