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片在线观看免费观看高清电影,国产尤物精品视频,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66,CAOPORN免费视频国产

當前位置:   政策與改革 > 調查研究

立足場情思變破局 “兩個調整”力促“三增” ——華陽河農場推進土地調整、農業結構調整的做法與經驗

時間:2020-02-27 作者:謝廣和 來源:《中國農墾》2019年第4期 點擊次數:56268

2018年,在安徽農墾集團公司黨委的部署和安排下,華陽河農場立足場情,思變破局,克難攻堅,全力打好土地調整和農業結構調整“兩個調整”攻堅戰。以新一輪土地調整為契機,適時推進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積極探索農業經營管理新機制和稻漁綜合種養新模式,努力實現職工增收、企業增效、國有資產增值“三增”目標。
      一、“兩個調整”的做法
      華陽河農場下轄5個農業分場,耕地面積10.8萬畝,上一輪土地承包期至2018年已有8年時間,出現了很多問題和矛盾,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地租偏低、“碎片化承包”導致土地產出率低和職工收益低;二是“漫游式轉包”造成土地管理難和收費難。土地私自轉包、無序掛靠現象嚴重,甚至出現了不勞而獲的“二地主”亂象,他們拿地不種地,轉包后輕松賺差價、吃補貼。由于承包關系混亂,農業結構調整和稻漁綜合種養難以實施。要改變“兩低”局面,走出“兩難”境地,土地調整勢在必行。
      (一)扣住“24字”方針開展新一輪土地調整工作。
      2017年,農場開展了“干部隱性包地”和“少數人壟斷土地”兩個專項整治,為2018年土地調整打下基礎。在實施調整過程中,扣住“完善兩田,統一流轉,市場運作,調整地租,規模經營,完善服務”24字方針做好四項工作。
      一是完善兩田,建立統一流轉機制,解除職工的后顧之憂。農場為每一名職工配置身份田和生活田共20畝,職工本著自愿的原則將土地統一流轉給農場,農場支付其8000元的流轉費用,職工同時享受國有農場稅費改革補助資金,這大大緩解職工社保繳費壓力,解除了職工的后顧之憂。
      二是市場運作,建立招標機制,推行適度規模經營。考慮到非職工群體種地的歷史原因,農場為非職工配置適量的內部招標田后,將流轉和剩余的土地全部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面向社會公開招標,價格最高者中標,改變過去低價平均分配土地的做法。
      三是調整地租,建立資產保值增長機制,維護國有資產權益。依據周邊農場和農村同類田塊的地租標準,農場適當提升“內部招標田”的租賃費。此舉觸動了“二地主”的既得利益,成為新一輪土地調整的最大難點,但最終順利推行到位。通過招標,維護了國有土地的權益。
      四是完善服務,建立全程社會化服務機制,化解農業經營風險。新一輪土地調整原則上要求承租戶都要參加全程社會化農服“331”模式。“331”是安徽農墾開創的農業服務品牌:即規避自然、經營、市場3個風險,搞好技術、資金、烘干倉儲3項關鍵服務,建好1支職業農服經紀人和職業農民隊伍。通過細化“331”服務,實施科學種田,幫助種植戶規避經營風險,達到增收目的。
      (二)打出三套“組合拳”,推進結構調整。
華陽河農場處在前江后湖的地理位置,發展稻漁綜合種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2018年4月,安徽省農墾集團公司主要領導來華陽河農場調研時確定了“發展稻漁綜合種養”的產業定位。農場不失時機地抓住新一輪土地調整,大念“龍蝦經”,大打“稻漁牌”,結合土地調整和作物布局,打出三套“組合拳”,精心做好稻漁綜合種養這篇大文章。
      一是編規劃,定“路線圖”,把稻漁綜合種養列為農場首位產業。編制了《華陽河農場稻漁綜合種養項目規劃方案》,提出“211”路線圖,即打造2個萬畝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1個3000畝龍蝦種苗基地和1個龍蝦交易市場。將稻漁綜合種養列入農場鄉村振興規劃的首位產業,計劃至2022年全場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到7.5萬畝。截至2月,全場稻漁田面積已達4.7萬畝,農場投入稻蝦田改造自有資金2000余萬元。
      二是抓宣傳,強化培訓,努力培養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種養能手。首先在宣傳上造勢,通過印發稻漁綜合種養專題簡報、口袋書、多次組團外出考察、開展大討論等方式,統一認識,形成濃厚氛圍;其次在培訓上“不斷電”,邀請專家進課堂、到田頭,依托職業農民培訓等載體,開展稻漁專題培訓共8期2000余人次;其三在黨建上樹品牌,創建稻漁綜合種養“黨員責任田”2000余畝;工會牽頭開展了十佳稻漁綜合種養專項勞動競賽,促進黨建與生產經營的深度融合。
      三是建制度,統一技術,規范稻漁綜合種養技術規程和綠色發展模式。根據農業農村部統一要求,結合農場實際,編制了《小龍蝦健康養殖模式》和《稻漁田水稻綠色種植模式》;制定了《華陽河農場稻漁田建設管理辦法》;將稻漁綜合種養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納入全程社會化服務范疇;與中化集團簽訂了技術外包服務協議。同時,試開發了“華陽河牌”蝦稻米,初步向市場推介。
      二、“兩個調整”取得的成效
      職工增加了收入。通過土地調整,職工每年可獲得8000元的土地流轉收入,減輕了社保繳費壓力;建立了合理的土地退出機制,一部分職工從土地上解放出來,靠務工創業增收;種地職工也實現了適度規模經營。特別是發展稻漁綜合種養后,職工收入增幅較大,每畝蝦稻可獲得綜合效益2000元以上,部分職工已嘗到實實在在的甜頭,剛剛從事稻漁綜合種養的職工也有了奔頭。
      企業達到了增效的目的。經過土地調整,農場建立了新的土地經營管理機制,掌握了土地管理的主動權,形成了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新格局,初步扭轉了土地收費難的被動局面,社保費社會化征繳的難題有望破解,最直接的成效是農場經濟效益有了一定幅度的提升。
      國有資產實現了保值增值。通過“兩個調整”,國有土地的權益得到了維護和彰顯,調整后,農場土地均價比調整前每畝增加約150元,土地總收益增加1600萬元。
      三、主要體會與下一步打算
      (一)主要體會
      一是省農墾集團公司黨委的大力支持是“兩個調整”得以順利推進的前提。土地調整前期,集團公司派調研組深入農場作深度調研并形成高質量調研報告,為集團公司黨委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集團公司領導積極鼓勵和支持農場對土地調整作出有益探索;在調整中遇到矛盾凸顯的節點,集團公司派出指導組駐點現場辦公,幫助及時化解矛盾,給予鼎力支持。
      二是用改革的辦法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是“兩個調整”取得成效的關鍵。土地調整實際上就是一場變革,有人說土地調整是“折騰”。開始的確遇到重重阻力,過程中也一度陷入僵局,但改革需要有壯士斷腕、啃硬骨頭、涉激流險灘的勇氣,再難也要迎難而上。只有改革才能解決發展中的矛盾,土地調整的實踐回答了這個問題。
      三是發動群眾依靠群眾、牢牢把握意識形態的主動權是“兩個調整”制勝的法寶。在“兩個調整”中,我們始終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做到最廣泛地宣傳群眾、發動群眾。通過召開座談會、進門入戶等多種方式調動老干部、老職工及社會各界積極性;通過印發專題簡報、口袋書,利用宣傳欄、廣播、戶外條幅等宣傳造勢;運用微信、論壇等網絡媒體,密切關注和引導輿情,及時應對危機、切實化解矛盾。依靠群眾力量和集體智慧將“兩個調整”推到位。
      (二)下一步打算
      一是鞏固“兩個調整”的成果,進一步強化管理促“三增”。進一步完善土地承租合同管理,規范土地經營行為,切實強化農場對土地的管理和掌控,特別要加強對外包戶參與稻蝦田承租行為的管理。進一步實現職工增收、企業增效、國有資產增值來彰顯“兩個調整”的成果。
      二是放大“兩個調整”的效應,實施“三個一”建設,打造稻漁綜合種養升級版。
      建好一個基地,在標準化上下功夫。積極申報和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按照省農業農村廳要求,力求創建工程標準化、稻田規模化、場區園林化、生產管理智能化的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年內建成2個萬畝稻蝦綜合種養標準化示范區、1個3000畝蝦苗基地。
      發展一個產業,在產業化上下功夫。按照產業化發展的思路,實施稻漁綜合種養全產業鏈發展。建好管好小龍蝦交易市場,搞好制冰和保溫箱等配套設施建設,為小龍蝦銷售提供全面服務。在蝦稻米品牌創建和銷售上,進一步拓展思路,強化宣傳策劃,挖掘文化元素,發展龍蝦特色小鎮和稻漁產品加工相關產業,為三產融合打下基礎。
      致富一方群眾,在保障服務上下功夫。深化與中化集團的合作,抓好外包技術服務,集成熟化水稻綠色種植和小龍蝦健康養殖的新技術,推廣應用一批適合稻漁綜合種養和機插秧生產的優質穩產的水稻品種;選育生長快、個體大、抗病強的小龍蝦良種。多渠道爭取地方政府將農場稻漁種養產業納入支持范疇,力爭相關政策、資金和項目扶持。把稻漁產業作為穩糧增收的金鑰匙,打開職工增收致富大門。 
                                                                                                                   (作者系安徽農墾華陽河農場公司黨委書記)


責任編輯:經濟研究處

本網為非營利性網站,轉載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來電、來函與我們聯系。
?
主辦單位:中國農墾經濟發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東三環南路96號農豐大廈 郵編:100122
京ICP備11035685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472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