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片在线观看免费观看高清电影,国产尤物精品视频,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66,CAOPORN免费视频国产

當前位置:   政策與改革 > 調查研究

安徽農墾糧食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時間:2020-02-27 作者:姚禮發 來源:《中國農墾》2019年第10期 點擊次數:70466

農業是安徽農墾的核心主導產業,糧食產業又是其中發展的重點。筆者對墾區糧食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分析了墾區糧食生產現狀及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并對加快墾區糧食產業發展提出了對策建議。

       一、墾區糧食生產現狀

       1.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

       2009-2018年,墾區糧食播種面積在77.8萬畝到92.3萬畝之間波動,年平均為83.7萬畝;最大年份是2011年,最小年份是2017年。10年糧食總產量333.8萬噸,最高年份是2014年,為34.7萬噸;最低年份是2012年,為30.6萬噸。這10年間,糧食平均單產399.4公斤/畝,最高年份是2017年,單產為427.9公斤/畝;最低年份為2010年,單產為372.1公斤/畝。

       2.糧食生產

       對糧食生產方式起決定性作用的是農場職工與土地的關系。而對這一重要關系起決定性影響的是《安徽農墾農業用地經營管理改革指導意見》(墾集法﹝2003﹞102號文件),該文件明確要求:貫徹落實“地分三類、戶為單位、全員有地、退自耕養、地權流轉”的農業改革方針,全面實行“兩田制”和“生產、生活、社會統籌”三費自理,改土地承包經營為租賃經營,逐步過渡到“先交錢,后種地”。文件頒布后,很快形成了“農場向職工發包土地,職工自主經營土地,按合同上交租賃費”的格局。隨后出臺的《安徽農墾招標田租賃經營管理暫行辦法》(墾集辦﹝2005﹞24號)要求“承租人應按照農場職代會有關文件的規定,統一作物布局、統一良種供應、統一農藝措施和主要病蟲害防治”,但在具體實踐中,由于各方面原因,不同農場對轄區農業生產進行指導的深度和強度不盡相同。糧食生產由農場職工在農場的指導下自主組織。

       3.糧食銷售

       沿江江南農場糧食銷售由職工自主決定,通常是在收割機口賣給糧食經紀人,現貨現款。華陽河農場和皖河農場糧食儲備庫建成后,農場開始市場化收購職工糧源。比如,2019年午季,華陽河農場以訂單回購的形式收購農場職工小麥1.3萬噸,皖河農場糧庫以政策性收購方式敞開收購本場職工小麥1000余噸。

       沿淮農場除小麥之外,糧食銷售由職工自主決定,一般都是在收割機口賣給糧食經紀人。小麥種植全部按良種基地繁育要求由種業分公司(實際是農場)指導職工生產。在經過田間去雜驗收和場頭小麥檢驗雙合格后,種業分公司按所謂訂單回收。收購的小麥再經機械初步清選,烘干稱重后入庫。產品定價由農場組織職工代表在市場詢價(以7月31日為時點)基礎上,每斤加價0.02-0.1元進行結算。

       4.糧食生產成本

       從2009年到2018年的10年里,墾區農業中間物質消耗不斷增加,由434元/畝上升到641元/畝(2017年)。這一方面是由于中間投入物實物量的增加,另一方面是中間投入物價格的上漲。

       從生產直接成本看,目前小麥-水稻輪作的畝均直接成本在1300元左右。以大壙圩農場為例,2018年全場水稻平均畝成本為702.7元。其中:種子33.5元、化肥140.2元、農藥133.4元、臨時工工資107.0元、機械作業費203.8元、田間運輸費27.9元、排灌費41.8元、其他15.2元。2019年全場小麥平均畝直接成本為594.5元,其中種子103.7元、肥料155.1元、農藥95.1、臨時工工資40.4元、機械作業費160.2元、田間運輸費9.0元、排灌費22.4元,其他8.6元。

       5.租賃費用

       各場落實“兩田制”經營制度的形式不盡相同,大部分農場在為職工設置4-5畝“身份田”的同時,設置了10-15畝“生活田”,其余耕地為市場化“招標田”。鼓勵“身份田”發展高效農業,增加土地產出率,用以繳納職工養老保險,農場不收租賃費。“招標田”一定3-5年不等,合理確定租金。“生活田”租金較“招標田”低100-200元/畝。

       租賃費上交形式有以實物計量的,也有以現金明確的。華陽河、皖河、夾溝、十字鋪、敬亭山、白米山農場要求以現金形式上交,年初一次交清。潘村湖、焦崗湖兩場午季小麥上交實物,秋季上交現金。壽西湖、淮南、正陽關、水家湖、阜蒙、東風湖、龍亢、大壙圩共8場午秋兩季均以實物形式上交。方邱湖農場花園湖分場以現金形式上交,其余分場以實物上交。

       農場間租賃費上交標準差異較大。按照2018年-2019年度小麥水稻政策性托市收購價計算,各場“招標田”畝均租賃費上交標準從高到低分別是:壽西湖762元、方邱湖717元、華陽河700元、淮南694元、東風湖644元、大壙圩626元、水家湖604元、夾溝600元、焦崗湖596元、潘村湖592元、正陽關588元、阜蒙566元、皖河460元、龍亢406元、敬亭山360元、十字鋪350元、白米山328元。

       6.效益狀況

       以2018-2019年年度麥稻輪作計算,2018年秋季水稻平均單產1090斤/畝,三等稻谷最低收購價1.26元/斤,畝收入1373元。2019年午季小麥平均單產906斤/畝,三等小麥最低收購價1.12元/斤,畝收入1015元。麥稻輪作合計年均畝總收入2388元。扣除直接生產成本1300元/畝,每畝凈收入1088元。再扣除平均650元的土地租賃費,加上每畝惠農政策補貼120元,職工每畝租賃經營收入(含自身勞動收入)大約在550元左右。按農業職工平均每人租賃經營20畝耕地計算,年職均種植業凈收入11000元。

       《安徽農墾統計資料》記載,2017、2018年兩年第一產業勞動者報酬分別是90443萬元、92493萬元,種植業勞動者年末人數分別為31105人、28012人,這兩年勞動者平均收入大約為29077元、33019元。

       上述差距在直接成本與中間物耗之差上也得到部分印證。畝均直接成本1300元左右,中間物耗是641元/畝,差額的大部分是活化勞動,進入了勞動者報酬。且農場土地租賃費亦有部分用于支持農業,讓農業職工獲益。當然,兩者之間差距更多的是不同統計指標其計算方法不同造成的。

       二、墾區糧食產業發展的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

       1.市場機遇

       從全國市場看,我國糧食產量已經連續7年超過6億噸,2018年達到6.5789億噸。2015-2018年全國小麥產量分別是13264、13327、13433、13145萬噸,水稻產量分別是21214、21109、21268、21213萬噸。同期全國小麥每年需求量在11000萬噸左右,水稻在18000萬噸左右,小麥、水稻供需結余分別是2500萬噸和3000萬噸左右。從人均糧食占有量看,我國已連續多年超過世界平均水平,2017年達471公斤/人,比較穩定地實現了糧食基本自給。與此同時,伴隨著全面實現小康進程的推進,城市化率不斷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不斷增加,居民食品消費結構正在轉型升級,從過去“有沒有”、“飽不飽”轉向“好不好”、“優不優”。糧食生產從總量不足轉為結構性矛盾,供過于求和有效供給不足并存。就小麥來說,市場中筋小麥供給過剩,面筋值高于33%的強筋麥和低于24%的弱筋麥缺口過大。米面產品中綠色、有機的品牌產品更受消費者青睞。

       2.自身優勢

       農墾具備發展糧食產業的物質基礎和獨特優勢。一是糧食生產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升。全系統劃定了糧食生產功能區34萬畝,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10萬畝。全系統農田有效灌溉面積40萬畝,占全部耕地的87%。擁有農機總動力47萬千瓦,畝均1.03千瓦,高于全省0.74千瓦/畝水平。麥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95%,高于全省79%的水平。新建糧食標準化倉庫38萬噸,獲得國家大宗農作物政策性收購資質。二是糧食產業體系初步具規模。皖墾種業公司在沿淮12個農場設立分公司,擁有30萬畝種子研發繁育基地,年生產種子在2億斤以上。主導墾區麥稻品種布局,自有知識產權品種38個,其中小麥21個,水稻12個。省農業服務公司致力于農業全程社會化服務,重點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資金籌措、技術指導、出資供應、風險規避等方面提供幫助。農產品公司致力于糧食標準化倉儲建設、運行、管理,實施“政策性收儲保底,開展糧食貿易創利,實現分品種儲存形成核心競爭力”的經營策略,以市場導向倒逼品牌專用糧食發展,著力打造皖糧東進南下示范點。倮倮米業和雁湖公司分別聚焦墾區稻米、麥面深加工,強化營銷渠道建設,加強精細化管理,以龍頭帶基地,以質量拓市場,以一二三產業融合促進糧食產業提供增效。

       3.不利因素

       一是糧食生產成本居高不下。麥稻輪作中直接生產成本在總產出中占比為57%,土地費在總產出中占比為28%,兩者合計達到85%。二是糧食生產效益持續下降。一方面糧食托市收購價格從2017年持續下跌,帶動了糧食市場均價總體下移,收入減少;另一方面勞動者工資收入持續上升增加了農業勞動成本上升。三是糧食生產風險不斷增加。秸稈禁燒、化肥農藥零增長、重金屬和毒素檢測對糧食生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病蟲害防治、異常氣候天數增加、小麥成熟收割時間集中、品種迭代頻繁造成產品多亂雜等因素加劇了生產風險。四是適用先進栽培技術到地到戶率不高。科研經費不足、科研課題重復、良種良法不配套、水肥運籌憑經驗、整地播種質量不精細、病蟲害測報不及時、防治措施隨大流。五是戶均種植面積規模不大。全系統農業勞均耕地面積僅16畝,若剔除皖河農場,勞均耕地面積也只有22畝,戶均種植面積在50畝以內。取自土地的收益在家庭收入中的占比不大,職工對精細化管理熱情普遍不高,田間管理只求過得去。六是糧食加工轉化率低。午季小麥大體在14萬噸,70%以種子糧形式上交皖墾種業,其中相當部分在秋種結束過后轉成商品糧,直接以原糧流向市場。秋季水稻16萬噸左右,80%是職工自主種植、自行銷售。墾區以倮倮、雁湖等為代表的加工企業,加工能力有限,合計加工原糧也不超過5萬噸。

       三、加快糧食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1.推進墾區農業經營體制改革

       本世紀初,為減輕農場統一上交職工社保費的巨大壓力、消除農場統一經營核算分配給職工拖欠的巨大包袱、精簡農場管理崗位設置和人員配置,從2003年開始,推行以“兩田制”為主要內容的農業經營體制改革。通過改革,職工的市場意識明顯增強、農場經濟負擔顯著減輕、高效農業一度得到發展、土地產出水平有所提高。但與之相伴的代價是:農場生產能力弱化、經營管理泛化、產業培育虛化問題凸顯,職工家庭農場分散經營與發揮農場組織化、規模化優勢來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的矛盾日益突出。2013-2014年,集團出臺指導意見,以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轉為手段,以模擬公司為基本組織方式,來逐步改革農業經營體制,以期增強農場統一經營能力,建立符合現代農業發展方向和產業發展要求的集團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正如安徽農墾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詹先豪在墾區現代農業推進會上指出的:農業經營體制不順的根源不在“兩田制”本身,而在于把職工分散經營的土地集中起來以后怎么去經營、發展什么產業。

       當然,這里有一個正確處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問題。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也反作用于生產力。落后的生產關系會制約生產力的發展,先進的生產關系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就墾區農場目前的土地產出水平和產業發展現狀,“兩田制”制約了糧食產量和質量進一步提高,制約了品牌專用糧食的發展。但如果強力推進規模經營,在農場近二十年不開展經營活動的當下,會不會重新走回“吃大鍋飯”的老路?但如果不觸及“兩田制”,又如何改革農場僅滿足于收取地租的現狀,培育發展現代農業呢?

       解決問題要靠改革。改革要因地制宜,一場一策。改革要總體謀劃,分步實施。改革要分類推進,典型引路。要認真總結大壙圩農場在“兩田制”的體制下堅持“五統一”(即統一品種布局、統一出資供應、統一農藝措施、統一產品收購、統一核算到位)的成功做法,督促各農場正確處理好統與分的關系,在統分結合上下功夫,不斷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畝均效益。要借鑒華陽河農場以稻田養蝦為手段,推動產業發展,提高畝均收益的做法,引導有條件的農場逐步推進規模經營。兩項結合,走出一條“先統產品、后動要素”的路子。

       改革要堅持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相統一。要謀定而后動,堅持底線思維,決不能將職工生產積極性改小了、將土地產出率改低了、將糧食生產能力改弱了。

       2.大力發展品牌專用糧食
 
       要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加強農場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防洪減災基礎設施體系。加強農業“兩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抓好華陽河、皖河、東風湖三場2019年度高標準農田建設,積極爭取余下12萬畝未建耕地納入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做好29萬畝已治理高標準農田的鞏固提升計劃,力爭到2022年實現高標準農田全覆蓋。加強農機更新換代,增加200匹以上聯合收割機和150匹以上深耕機的比例,提高作業效率,降低作業成本。到2022年,糧食作收要實現生產作業全程機械化。要重新審視完善皖墾種業與農場簽訂的《國有農業用地承包經營合同》,理順種業與農場關系,推進“雙百”行動計劃,做實皖墾生物工程研究院,加大自主知識產權品種研發繁育推廣力度,加大分公司烘干加工中心改造提升力度,提升種子產業化水平。要提升龍亢、壽西湖、大壙圩、華陽河農場等4家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的建設和管理水平,應用農業物聯網技術,做到先進適用農業技術集成應用,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力爭到2022年,墾區農業科技貢獻率達70%以上。

       提高糧食經營能力。要建立墾區麥稻品種品質數據庫,對墾區內麥稻主栽品種的栽培性狀、抗逆性狀、豐產性狀、營養性狀、加工性狀和制作性狀等特征指標跟蹤檢測。根據糧食消費者的要求,選擇品質性狀符合市場需要的品種,訂單生產,良種良法,專庫收儲,定向銷售。用3-5年時間,實現以需定產,做到產即所需。要以墾區自有標準化倉庫為依托,逐步做到糧食分品種存儲,推進種糧融合發展,實現優勢互補。抓好皖墾粳11036的種植試點,發展品種品牌糧食。要以農產品公司為龍頭,聯合相關農場積極打造農墾品牌糧食,逐步做到優糧優產、優糧收購、優糧優儲、優糧優加、優糧優銷。在墾區內糧食生產實現轉型升級的同時,激勵相關專業公司和農場公司超前謀劃,以品種、技術、品牌輸出為手段,向農村拓展,擴基地、提品質、控糧源、拓市場、增收益。

       3.大力發展糧食加工業

       《安徽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提出:到2020年,全省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達到2.6,要推進農墾國有經濟培育壯大等工程、計劃,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安徽農墾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提出:力爭到2022年,米業、面業營業收入總和超20億元,產品結構中利潤率較高的中高端產品占比達到50%以上。要集中全集團之力,按照營銷網絡化、產品高端化、生產連鎖化、產業一體化的思路發展稻麥糧油加工業,尤其做強皖墾米業和面業,發展優質高端大米、面粉、掛面,以及米糠油、營養素等相關衍生產品。發展糧食加工業具體路徑:一是實施雙輪雙層聯動大營銷。明確營銷區域定位,凝聚集團、專業公司兩層營銷合力,開展線上、線下雙輪精準營銷布局。二是發展品牌連鎖區域化大生產。實施專業公司+區域加工分廠的連鎖化發展,實施智慧工廠建設。三是開展產學研協作推進糧食全利用。向上游延伸新品種,向下游延伸產業鏈,構建孵化合作體系。四是緊緊把握皖墾優勢發展產業一體化。采用“產業公司+生產基地”、“產業公司+市場化訂單”模式理順供給關系,發揮產業一體化優勢實現產品高端化。

       要落實上述措施,實現規劃目標,關鍵是理順利益關系,核心是壯大龍頭企業。一是深化對加快發展糧食加工業重要性的認識。加快糧食加工業發展,是農墾實現企業增效職工增收的需要,是農墾繼續生存的需要,是農墾實現超常規發展的需要,是實現經濟結構提質升級的需要。二是深化對加快發展糧食加工業艱巨性的認識。要用包容的眼光看待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受到的挫折,要用干事創業的輿論引導優秀人才、優質資產、優質要素向糧食加工龍頭企業集聚。三是設計科學的考核指標體系,建立并形成收益分配向龍頭企業領軍人物傾斜的激勵機制,為推動糧食加工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四是加強企業經營團隊建設。創新機制,以薪酬激勵為基礎,以產權激勵為重點,要促進系統內外人才合理流動。要珍惜優秀的企業經營管理者這一稀缺資源,強化服務力度,弱化“管”的束縛。


(作者系安徽省農墾集團公司總農藝師)

責任編輯:經濟研究處

本網為非營利性網站,轉載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來電、來函與我們聯系。
?
主辦單位:中國農墾經濟發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東三環南路96號農豐大廈 郵編:100122
京ICP備11035685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4728號
   
  • <tt id="mbawc"><big id="mbawc"><input id="mbawc"></input></big></tt>
  • <samp id="mbawc"><rt id="mbawc"><input id="mbawc"></input></rt></samp>
    <fieldset id="mbawc"><table id="mbawc"><kbd id="mbawc"></kbd></table></fields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