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墾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為承擔國家使命而建立的,經過80多年的艱苦創業,錘煉出“艱苦奮斗、勇于開拓”的農墾精神。2021年,在建黨一百周年、新中國成立72周年之際,第一批包括46種精神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公開發布。農墾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南泥灣精神、北大荒精神、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精神被納入其中。2022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時明確指出:“兵團人鑄就的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用好這些寶貴財富。”從墾區精神中高度濃縮、深度提煉而成的農墾精神,具有鮮明特性,正在新時代中綻放新的光芒。
農墾精神鮮明的特性
農墾精神是農墾人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集中華民族精神、共產黨人精神、時代精神于一體,歷經歲月,初心不改,代代傳承,積淀升華,始終是推動農墾發展的力量源泉。在農墾精神的感召下,農墾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支援國家建設、維護邊疆穩定作出了重大貢獻。農墾精神的力量來源于農墾精神鮮明的特性。
繼承性
農墾精神起源于南泥灣大生產運動時期,在當時抗日根據地食物及物資匱乏、經濟壓力大的情況下,毛澤東同志發出的“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號召堅定了人們戰勝困難奪取勝利的信心;形成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農墾創辦糧食工廠,培養干部、積累經驗、示范農民;完善于新中國成立初期,農墾擔當生產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彌補經濟不足,安置復轉軍人、傷殘軍人、榮譽軍人,改造舊軍隊和舊政權人員,屯墾戍邊,促進民族地區發展等重任;成熟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農墾發揮農業示范,積累資金,積累經驗,鞏固工農聯盟,安排就業,安置移民、災民、華僑難僑等作用;豐富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農墾持續深化改革,探索農業現代化道路;升華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農墾努力建設“大基地、大產業、大企業”,致力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國家隊、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的示范區、農業對外合作的排頭兵、安邊固疆的穩定器”。
傳播性
農墾是一項嶄新的事業,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邊疆到內地,從沿海到城市,從局部到全國,逐步發展壯大起來的,農墾精神跟隨著農墾拓荒者的腳印,如春風化雨般在全國各地生根發芽,傳播開來。1949年,全國只有77個農場,分布在19個?。▍^)。目前,農墾系統農場除港澳臺地區外遍布全國各地。農墾系統形成了“天下農墾是一家”的文化認同和精神認同,農墾精神激勵全國農墾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發揮骨干引領作用。
近年來,墾區不斷加強農墾文化建設,建起了近200家獨具特色的農墾展覽館、陳列室、博物館、紀念館。農墾(場)史館圖、文、聲、物并茂,是直觀、立體反映農墾(場)歷史、展示農墾(場)形象、弘揚農墾精神的窗口,它們有些被認定為當地的黨史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等。一些場史館“一館多牌”,成為農墾精神的傳播中心。
群體性
農墾精神是農墾人共有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群體社會意識的集中體現。農墾精神來源于多種群體構成的農墾人共同的建設發展歷程。百萬人民軍隊及其復轉官兵是農墾事業的主要開拓者。300多萬支邊青年、知識青年響應國家號召加入農墾建設,是農墾事業的重要力量。幾十萬干部、科技人員服從國家安排,在農墾戰線發揮重要作用。目前,農墾現有常住人口1400萬,無論是墾二代、墾三代,還是新農墾人,都長期浸潤在農墾精神文化的雨露中,成為奮斗在農墾戰線的主力軍。
豐富性
文化是精神的搖籃和沃土,什么樣的文化就會產生什么樣的精神。農墾人來自四面八方,帶來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并在交織中吸收、摒棄、升華,形成一種叫農墾文化的特色文化。農墾文化有軍旅文化的豪邁,革命文化的鏗鏘,屯墾文化的艱辛,知青文化的激情,邊疆文化的寬闊,農耕文化的厚重。農墾地處鄉村,以農為主,但與鄉村有明顯的區別,因此農墾文化有城市文化特征卻又與鄉村文化深度融合,成為一種鮮明且個性突出的文化形態,是我國農耕文明中一枝靚麗的奇葩。豐富多樣的農墾文化涵養出堅韌不拔、開放包容、與時俱進的精神境界,極大地豐富了農墾精神的內涵。
創造性
在農墾精神的感召下,經過80多年的艱苦創業,農墾建設了一批現代化的國有農場和重要農產品生產基地,形成了組織化程度高、規?;卣魍怀?、產業體系健全的獨特優勢,成為國有農業經濟的骨干和代表,是推進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力量。農墾人開墾出1億畝國有耕地,除養活墾區的1400萬人口,還提供大量的商品糧;優化了我國人口布局及產業布局,促進邊疆地區穩定發展;造就了一支農業產業大軍,穩定提供一定數量的重要農產品;樹立了中國式現代化農業的模式和榜樣;建立了社會主義國有農業經濟制度,展現了我國在農業農村領域“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農墾精神新的跨越
時代是精神之母。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發揮農墾在農業現代化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需要傳承和弘揚農墾精神;保障糧食及重要農產品安全供給,示范帶動農業農村發展,促進邊疆地區穩定,需要傳承和弘揚農墾精神;壯大農墾事業,建設農墾“大基地、大產業、大企業”,打造農業領域的航母,需要傳承和弘揚農墾精神;同時,農墾精神也需要與時代精神同頻共振,同向發力,在新的偉大實踐中拓展新的內涵,使之永遠成為推動農墾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力量。
保持“奮斗”本色 實現“艱苦奮斗”到“艱苦創業”的跨越
農墾奮斗時的艱苦環境是現在難以想象的,人們形容當時墾荒的艱苦是“一寸一滴汗,一步一呵哼”。當前農墾面對的不再是惡劣的自然環境和匱乏的物質基礎,更多的是復雜的國際形勢、風云變幻的市場、日新月異的技術、快速更新迭代的產品、約束加劇的資源生態環境、日趨激烈的競爭。創業不易,守業更難。新時期,“艱苦”有了新的含義,“奮斗”有了新的目標,因此不但需要保持“艱苦奮斗”的本色,更需要“艱苦創業”的智慧。
新時期,艱苦創業,就是要直面新的挑戰,不忘奮斗精神,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耕地保護,建設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全面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就是要大力推進農業規?;?、標準化、設施化、信息化、綠色化生產,建設農業的大基地,提高糧食及重要農產品的高產、優質、穩定供給能力;就是要合理利用資源,優化產業產品結構,促進經濟多元化、產業一體化,建設大產業、大企業,提高市場應對能力、競爭能力和盈利能力;就是要全力做強做大農墾企業集團,打造農業領域的航母,主動參與國際分工與競爭,爭取國際話語權、定價權、控制權。
繼承“奉獻”美德 實現從“無私奉獻”到“甘于奉獻”的升華
農墾人以“聽黨指揮”“服從命令”為天職,因為他們曾經是征戰沙場的革命軍人。當祖國和人民需要他們投入生產建設,他們義無反顧,到最需要的地方,無論白山黑水還是天涯海角,無論是大漠孤煙還是茫茫草原。奉獻來自堅定的理想信念,來自國家至上。當前,我國發展中仍有不少困難和挑戰,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循環受阻,大宗商品市場動蕩,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任重道遠。國家的需要在變化,“祖國的召喚”提出了更高要求,奉獻有了新的戰場,農墾人不但要發揚“無私奉獻”的光榮傳統,更要有“甘于奉獻”的責任擔當。
新時期,甘于奉獻就是心甘情愿的奉獻,就是一種明知吃虧也要擔當的責任,是一種更高的境界。在建設農業強國的征程中,甘于奉獻,就是要主動肩負起農墾企業的責任擔當,統籌國家利益與農墾經濟發展,以國家利益優先,始終成為國家關鍵時刻抓得住、用得上的重要力量;就是要任何時候決不放松糧食及重要農產品生產,始終成為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近年面對我國食用油對外依存度過高、種豆種油不賺錢虧本的嚴峻形勢,農墾系統實施“帶頭擴種大豆油料行動”,就是新時期農墾“甘于奉獻”的有力例證;就是要堅持綠色發展、生態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社會提供安全可靠的產品,牢固樹立“農墾誠信、國有可靠”的市場形象。
弘揚“開拓”精神 實現從“勇于開拓”到“善于開拓”的轉變
農墾人曾經的“開拓”,是拿起生產建設的鋤頭、鐮刀、砍土鏝,開荒拓土,造田種地,更多的是向自然開拓。曾經的“開拓”更多的是依賴英雄主義的豪邁、革命戰士的無畏。當前,農墾主要面臨產業鏈不長不強、科技創新能力弱、市場開拓能力不足、品牌建設滯后等問題。新時期,“開拓”的戰場發生了變化,維度向多元延伸,因此,不但需要“勇于開拓”的勇氣,更需要“善于開拓”的策略。
新時期,善于開拓,就是要以市場為導向,徹底摒棄“等靠要”思想,提高宏觀經濟研判能力、微觀經濟分析能力和市場變化預測能力;就是要以人為本,提高產品質量品質,開發有機綠色、生態功能和高端定制產品;就是要以科技為動力,加快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研發,大力推進新技術應用,建立環境友好型發展模式;就是要加強墾地合作,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強出口基地建設,擴大對外貿易份額,提高農墾的影響力。
不忘“示范”使命 實現從“示范引領”到“示范帶動”的拓展
發揮示范作用是農墾自誕生之日起就肩負的使命,是農墾為國分憂的重要形式。早在1945年,黨中央就指示東北局“組織億萬農民走集體化、機械化生產道路,在北滿創辦一個糧食工廠,培養干部、積累經驗、示范農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要求國營農場“在農業現代化建設中發揮示范帶頭作用”。2015年中央農墾改革文件要求農墾要努力建設成為“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的示范區”。曾經的“示范”,更多的是通過創建各種類型的現代農業示范區、培訓周邊農民、輸出高新技術、提供良種良法、建立示范窗口等,注重“我示你看”,融合發展、一體化發展明顯不足。當前,我國農業面臨基礎薄弱、生產規模小、產業鏈條短、技術落后、種地乏人等情況及來自國外競爭對手強大的競爭壓力,要建設農業強國,要履行農墾使命,不但需要堅持“示范引領”,更需要向“示范帶動”拓展,多維度推進墾區合作走深走實。這也正是貫徹落實中央農墾改革發展文件中提出的“示范帶動現代農業和區域新型城鎮化發展”要求的體現。
新時期,示范帶動農業農村,就是要從單環節示范向全程服務轉變,從技術示范向產業鏈融合發展轉變,從生產示范向生活文化示范轉變,與農村開展深層次的合作,建設墾地經濟合作共同體;就是要引導農墾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墾地合作,為周邊農民提供大型農機作業、農業投入品供應等社會化服務,增強對周邊區城輻射帶動能力;就是要大力開展農墾社會化服務,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創建多形式的合作共贏模式,把開展社會化服務作為推進農墾發展做強做大的重要措施。
以“戍邊”為本實現從“屯墾戍邊”到“維穩戍邊”的升級
戍邊是農墾精神的英雄本色。創業初期,邊境人少地荒,農墾承擔起安邊戍邊的任務,同時大力屯墾造田,發展生產,增加供給,幾十年來,農墾人就是不穿軍裝的邊防戰士。當前,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世界的主題,但是邊境地區仍存在不穩定因素。因此,農墾邊境農場不但要以“戍邊”為本,更需要根據形勢變化,實現從“屯墾戍邊”到“維穩戍邊”的升級,發揮邊境地區的“穩定器”作用。
新時期,邊境墾區及農場,特別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維穩戍邊”,就是要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強調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要科學處理屯墾和維穩戍邊、兵團和地方的關系,在事關根本、基礎、長遠的問題上發力。”為了國家統一,邊疆治理政策向“維穩”層面傾斜,就是要將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作為工作的總目標,履行好安邊固疆的穩定器、凝聚各族群眾的大熔爐、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示范區“三大功能”作用;就是要加強與地方的合作,主動融入地方經濟發展,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注重“建城戍邊”,要實現以文明的生活、健康的文化、舒適的環境吸引人、留住人、成就人。近年來,兵團完善“師市合一”兵團城市發展模式,加快中心城鎮、團場小城鎮和中心連隊居住區道路、給水、排水、供電、供熱、供氣、通訊、有線電視、污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實施凈化、綠化、美化、亮化和硬化五大工程。力爭所有師都有1個中小城市,如農八師石河子市、農一師阿拉爾市。黑龍江墾區城鎮化率達到70%以上,職工工作在廣袤的田野、生活在現代化的城鎮。戍邊少了艱辛,邊疆不再遙遠。
農墾精神與中華民族精神、新時代精神、共產黨人精神深度同源、高度契合,繼承發揚農墾精神必將為再創農墾事業新輝煌提供不竭的動力。
(作者單位:中國農墾經濟發展中心)
責任編輯:事業發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