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龍眼早熟產區的海南及粵西,龍眼基本收獲完畢,粵東產區現正采收晚熟品種;而廣大的龍眼中熟及中晚熟產區桂南、桂東南及閩南、閩東,陸續進入采收高峰,并可持續約一個月。據熱作病蟲害監測站監測,除云南外,大部分產區龍眼白霉病均有發生,為害嚴重的病果率達43%。
白霉病是近幾年影響龍眼生產的重要病害,在持續的高溫、多雨、高濕天氣極易發生,往往先發生在樹冠中下層枝葉稠密的果穗上。在幼果期以及果實膨大前期發病癥狀不明顯,而在果實膨大后期、接近成熟期及采收期,整穗果實都被一層白色霉狀物(即病原菌的菌絲體和分生孢子)覆蓋,果穗枝條部分干枯,部分果實脫落,或果皮變為暗褐色,果肉變質腐爛。葉片受害,沒有明顯病狀,但病征明顯,于葉片正面覆蓋著一層白色霉狀物(見圖)。
龍眼病蟲害防控專家建議,加強龍眼園踏查,尤其注意觀察樹冠中下層果穗,一旦發現白色霉狀物,加強監控,病果超過5%的龍眼果園應及時噴藥防治。對于距采摘10天以上病株,可噴灑25%咪鮮胺(施保克)乳油1500倍液,或45%咪鮮胺(施保克)水乳劑2000—2500倍液,或250克/升吡唑醚菌酯(凱潤)乳油1000—2000倍,或60%唑酯·代森聯(百泰)水分散粒劑1000—1500倍,或25%嘧菌酯(阿米西達)懸浮劑 800—1500 倍,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1000倍液,1—2次,間隔7—10天。對于接近采收的果園,即距采摘不足10天的病株,僅限噴灑25%咪鮮胺(施保克)乳油1500倍液或45%咪鮮胺(施保克)水乳劑2000—2500倍液1次,以保證龍眼果品安全。
圖:白霉病為害果實(左)和葉片(右)的癥狀
責任編輯:楊文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