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片在线观看免费观看高清电影,国产尤物精品视频,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66,CAOPORN免费视频国产

當前位置:   政策與改革 > 理論探討

中國農產品價值鏈變化、問題及對策研究

時間:2021-02-08 作者:張喜才、孔祥智 來源:《農村經濟》 2020(01) 點擊次數:10286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發展的過程就是產業鏈不斷延伸、價值鏈不斷拓展的過程。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重點,鄉村振興首在產業興旺。而農產品價值鏈收益能否不斷增加,利潤能否留在農村是農業現代化的關鍵。農產品價值鏈不僅涉及到農民增收和農業發展,更影響了工農關系和城鄉關系健康可持續發展。本文梳理了改革開放以來農產品價值鏈的變化歷程,農產品價值鏈的產業環節由生產不斷向流通、加工、旅游等環節延伸,土地、資金、技術、組織等支撐要素不斷完善。但農產品價值鏈依然存在整體水平不高、產業鏈延伸不夠、農民收益分享不高等問題。最后,提出了對策建議。

一、引言

隨著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長,農產品市場供給與需求出現結構性矛盾,不均衡、不充分的農業向高質量農業發展轉型,這勢必要求農產品價值鏈隨之發生變革。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通過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三次產業融合不斷延伸產業鏈,提升各環節的價值增值,才能真正實現產業興旺和農民收入可持續增長。現階段,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不斷推進,產業環節由最初的農業生產環節,逐步向加工業和服務業延伸,但農產品價值鏈整體水平仍然不高。農業產業整體附加值小、保值增值效益較低、利益分配機制不合理、國際競爭力不強。農產品價值鏈涉及產業環節多,與生產(種植、養殖)、物流、配送、加工、批發、零售、旅游、環保等眾多產業緊密相關,并需要土地、資金、技術等基礎要素支撐,農產品價值鏈利益分配主體眾多,使得農民收入增長不顯著,利潤難以留在農村。如何提升農產品價值鏈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一個大問題。[1]只有不斷提升價值鏈,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產業興旺和農民富裕,有效提升農業的國際競爭力。因此,從價值鏈的視角,探討改革開放以來農產品價值鏈變遷過程,分析存在問題和影響因素,對于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鄉村產業興旺,進而推動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二、相關文獻綜述及分析框架

邁克爾·波特在《競爭優勢》中指出,“每一個企業都是在設計、生產、銷售、發送和輔助其產品的過程中進行種種活動的集合體,所有這些活動可以用一個價值鏈來表明”。[2]農產品價值鏈是指農業———食品系統中一系列相互關聯的上下游主體構成的增值鏈,包括農產品生產者驅動、農產品購買者驅動、協調組織推動的價值鏈模型及一體化的價值鏈模型等多種形式。[3]Bylund將農產品價值鏈分為種源培育、實際種植、產品加工以及最終產品整合四個階段,不同的階段由不同的農業企業或農戶所控制。[4]張曉山、劉奇指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就是促進農業與食品儲藏、保鮮、運輸、分割、精深加工、批發零售、旅游、環保等產業結合,上游環節還可以延伸出如“育人”(職業農民培訓)、“育金”(培育金融組織)、“育種”(良種的育繁推),下游環節可以延伸出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對產業鏈的分析研究等,中間環節還可以派生出設計、包裝、倉儲、運輸、展銷等環節。[5][6]戴孝悌依照附加值和盈利率將農產品價值鏈歸結為“三高一低”的格局。農產品價值鏈前向延伸的農產品深加工、農產品營銷、農產品品牌管理等產業鏈前端鏈環的附加值和盈利率較高,農產品價值鏈后向延伸的農資生產、農機制造、良種培育等產業鏈后端鏈環的附加值和盈利率相對較高,農產品價值鏈橫向拓寬的生態農業、旅游農業、休閑農業等鏈環的附加值和盈利率高,而處于中間的耕地、播種、施肥、收獲等直接生產環節則附加值和盈利率最低。[7]李紅霞、周可認為,農產品價值鏈具有“半微笑”特征,即農產品的生產、儲運、深加工和銷售四個環節,其價值增值逐漸增大,根據“微笑曲線”原理,中國一切有條件的農業企業應當利用條件努力向上下游延伸,尤其是向下游延伸,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農業競爭力。[8]洪銀興、鄭江淮認為,農業本身會提出提高附加值的要求,在持續多年的城市化之后人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程度和標準化的需求也呈現出快速增長的勢頭。[9]劉林青、周潞研究發現,世界五百強中的“涉農企業”大多已在中國完成初步布局,逐漸開始影響甚至改變中國農產品產業價值鏈的基本架構,農產品有被“擠出”的風險。[10]為了更好地適應快速發展變化的市場,曹昱亮認為創新中國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唯有延伸和拓寬農產品價值鏈條,將單純的農產品生產轉變為以農產品生產為基礎、農產品價值創新為核心的工業再造和商業經營。[11]張光輝、張鳳超等認為,應激活農民的主體性市場功能,轉變農民在農產品價值鏈上的角色定位。[12][13]葉興慶認為,中國農業與國外農業的競爭,不僅僅是農戶與國外農場之間的競爭,很大程度上是包括農戶或農場在內的產業鏈之間的競爭,應提高政策競爭力,促進利益聯結。[14]

綜上,已有的研究對于農產品價值鏈的內涵、作用等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但對于農產品價值鏈發展歷程和趨勢仍然缺乏深入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將農產品價值鏈劃分為生產、流通、加工、銷售、旅游等產業環節,將土地、組織、技術、資金作為支撐要素,構建改革開放以來農產品價值鏈變遷的軌跡(見圖1)。然后總結發展趨勢和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政策建議。

三、中國農產品價值鏈變遷過程分析

1.農產品價值鏈的放開與突破:1978~1997年

在這一階段,農產品價值鏈產業環節較少,以家庭承包責任制為主的農村改革推動了種植環節和流通環節的快速發展。農產品價值鏈支撐要素中政策要素和組織要素作用較為突出,尤其是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帶動了農業及農村地區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國家支農資金投入的不足;農產品價值鏈分配中農業產值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農產品市場服務業產值(1)1均出現較快增長,但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農產品市場服務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的比值較低,農產品價值鏈較短。

(1)在農產品價值鏈的產業環節中重點發展的是生產和流通。首先在生產環節,實現了從“以糧為綱”到多元發展,生產總量大幅增加。改革開放前,片面追求糧食產量,造成農業內部結構單一,比例嚴重失調。為了更好地調動農民積極性,引導農業快速發展,中共中央開始逐漸調整生產端的結構。家庭承包經營和多元化農業結構政策大大減少了對種植環節的嚴重束縛,極大釋放了農業的生產潛力,加之價格普遍提升,中國農業生產總量快速增長。1997年,糧食產量接近5億噸,比1978年增加2億多噸,生產能力已穩定在5億噸左右,成為世界最大產糧國。棉花、油料、花生、甜菜、煙葉產量分別達到460.27萬噸、2157.38萬噸、964.79萬噸、1496.79萬噸和425.12萬噸,分別為1978年的2倍、4倍、4倍、5倍和3倍。1978~1997年,畜產品和水產品產量每年都以超過10%的速度增長。1997年,肉類、蛋類、奶類產量為5953萬噸、2080萬噸和790萬噸,分別是1978年的5倍、7倍和8倍;水產品產量為4100萬噸,是1978年的8倍多。農產品價值鏈的生產環節結構不斷調整,總量快速增長。其次,在農產品價值鏈的流通環節。由于生產環節的產量快速增長,農產品價值鏈流通環節不得不做出相應的調整,不斷開放和突破。農副產品統購統銷的種類不斷減少,然后是合同訂購,實行雙軌制,隨之不斷減少合同訂購數量,農產品流通環節的市場化進程不斷加快。

(2)農產品價值鏈的支撐要素主要是土地政策和鄉鎮企業。一是土地承包經營。土地政策是農產品價值鏈放開的基礎,土地承包經營從一開始的試點到1982年得到中央一號文件的承認,1983年、1984年連續兩年穩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經營,1984年規定土地承包期一般應在15年以上。土地承包經營釋放了農民經營自主權,也為農產品價值鏈延伸和增值奠定了基礎,農戶開始調整種植結構,向流通環節和加工環節進行探索。二是在組織要素中鄉鎮企業迅速發展。鄉鎮企業是農產品價值鏈延伸的重要組織依托,1997年鄉鎮企業發展到2015萬個,實現增加值20740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7.7%,上交國家稅金達1526億元,占全國稅收收入的20.4%。一方面,很大一部分鄉鎮企業直接從事農產品加工和流通業務,增加了農產品附加值;另一方面,鄉鎮企業為農村農業發展帶來了新的資金來源,間接促進了農產品價值鏈延伸。三是資金要素供給不足。農業主要依靠農民個人或合股集資等方式籌集資金,資金要素供給不足的問題較為突出。

(3)農產品價值鏈分配中農業產值、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和農產品市場服務業產值均出現較快增長,但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農產品市場服務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的比值較低,農產品價值鏈較短。1979年國家同時提高了18種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平均提價幅度達24.8%,1994年和1996年國家又兩次提高了農副產品收購價格,提價幅度達40%。因此,農業總產值大幅增長,到1997年達到23788.36億元。在改革開放初期,尤其是1982~1986年連續出臺5個中央一號文件之后,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和農產品服務業總產值快速增長,到1997年加工業、服務業總產值分別達到17181.14億元和7148.7億元,比1980年分別增長了近10倍和7倍。但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農產品市場服務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的比值在90年代中期卻低于改革開放初期,主要原因是改革開放初期的農業產值、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農產品市場服務業產值都比較低,而之后農業產量快速增加,價格提升,總產值增速更快,所以,改革開放初期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農產品市場服務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的比值較低。

2.農產品價值鏈的調整與提升:1998~2003年

這一時期,農業農村發展的國內外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從外部看,亞洲金融危機影響加劇,加入世貿組織的影響凸顯。內部看,農產品供求形勢發生改變,再加上1998年的洪災,對農產品生產、流通等環節有較大影響。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新的政策體系,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農產品價值鏈的主要環節由種植、流通向加工等環節延伸。農產品價值鏈支撐要素中土地政策延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快速發展,財政支農資金缺乏。農產品價值鏈中農業總產值、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農產品市場服務業產值持續增加,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農產品市場服務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的比值逐漸增加,價值鏈不斷延伸。

(1)農產品價值鏈的種植環節由總量導向逐漸向調結構和提品質導向轉變。1998年以后,主要農產品供給和需求發生了歷史性轉變,供需基本平衡,豐年還略有結余。因此,中國農產品價值鏈的導向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農民增收成為基本目標。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就是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從而增加生產端的價值增值和農民收益。

(2)農產品價值鏈向加工環節延伸。隨著農產品生產總量大幅增長和農產品市場化逐步深化,小農戶在現代化市場中的困境日益突顯,增產不增收和谷賤傷農的現象屢見不鮮。其根本原因在于種養殖環節的生產總量超過了需求總量,供求不均衡。[15]因此,山東等農業大省逐漸向以農產品加工業為主的價值鏈延伸。一方面,農產品加工環節的出現和增加可以緩解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農產品價值量的附加值,增加農民的收益。因此,以“公司+農戶”為代表的農業產業化經營迅速發展,通過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農產品價值鏈由生產向加工、流通等環節拓展,為農民提供有效服務和帶動農戶持續增收。中央、地方出臺多項支持政策,促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迅速發展。從而,農產品價值鏈進一步向加工環節延伸。

(3)農產品價值鏈的支撐要素。一是土地政策。土地政策是家庭承包責任制的基礎,1998年之后的幾年是各地第一輪土地承包期陸續到期的時間節點,中共中央明確延續土地承包期30年不變,嚴格保護耕地,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中再次確認。土地承包期的延長給農民從事農業生產吃了“定心丸”,確保了農業生產的持續性,也是農業產量持續增長和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的重要保障。二是組織要素有所變化,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開始大幅增加。由于一家一戶的小農戶很難開展農產品加工環節,于是以“公司+農戶”形式出現的訂單農業成為從事加工環節的主要組織形式,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迅速增長。與此同時,中共中央也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作為拓展農產品價值鏈、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工具和抓手進行重點扶持。因此,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大幅增加,2003年達到10萬個,資產總額達到5000億元,帶動農戶7000多萬戶,每戶通過訂單農業增收1000多元。三是財政支農資金持續偏低。財政支農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在1980~1995年持續走低,1995年跌至4.83%。

(4)農產品價值鏈中農業總產值、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農產品市場服務業產值持續增加,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農產品市場服務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的比值有所突破。一方面,農業總產值持續增長,但增速放緩,從1998年的24541.86億元增至2003年的29691.83億元,年均增長3.49%。這預示著農業生產環節的發展陷入了困境。而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農產品市場服務業產值持續快速增長,由1998年的16869.94億元、7645.4億元分別增至2003年的31494.35億元和11896.2億元,分別增長近3倍和1.56倍。農產品價值鏈中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的比值首次突破1。但是,農產品服務業產值與農業產值的比值仍較低,增速不明顯。

3.農產品價值鏈的延伸與強化:2004~2014年

農產品價值鏈不斷向加工、零售環節延伸,并對產銷對接的銷售環節重視程度有所加強。農產品價值鏈支撐要素供給不斷加強,農產品加工業保持了快速發展態勢,農業總產值持續緩慢增長,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農產品市場服務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的比值不斷攀升,農產品價值鏈持續延伸。

(1)農產品價值鏈的基礎環節由種植、加工向零售環節延伸。農產品生產端的調整不斷深入,糧食持續增收,生鮮農產品產量大幅增加。但“菜農虧、菜價貴,糧農貧、糧價高”的現象日益突出,流通環節尤其是零售終端問題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農產品價值鏈的基礎環節由種植、加工向零售環節延伸。農超對接、生鮮電商等新型零售模式層出不窮。在零售端的資本、人才、技術、市場不斷出現新整合,但農產品價格頻繁波動問題未得到徹底解決。

(2)農產品價值鏈支撐要素全面改善。首先,“一免多補”支農資金大幅增加。農業稅全面免除,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等政策不斷完善。農業補貼支出總額從2004年的145.2億元增加到2014年的1222億元,增長了7.8倍。財政支農資金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從2004年的337.6億元增加至2014年的14002億元,這一時期的支農資金無論是規模還是結構都遠遠超過以往兩個時期。其次,農產品價值鏈中的組織要素作用得到提升。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矛盾日益突出,組織化、規模化成為農業價值鏈延伸的重要載體,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快速發展。2014年,全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約為250萬家,畜禽養殖規模化率達到54%。最后,農業科技支撐水平顯著提升。2014年,全國農機總動力達到10.5億千瓦,比2004年增加4.1億千瓦,增長64%,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3%,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6%。農業機械化水平、科技水平的提高,大大提升了農產品價值鏈的效率。

(3)農產品價值鏈中農產品加工業持續快速增長,農業總產值持續緩慢增長,農產品市場服務業發展依然緩慢,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的比值維持增長態勢,農產品價值鏈持續延伸。2004~2014年中央連續頒布了十個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的中央一號文件。2014年,中國糧食生產已連續十一年增產,達到6.07億噸,肉類、禽蛋、蔬菜和水產品等產量穩居世界第一。正是因為農產品總量的增加,2004年以來,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也穩步增長。城鄉居民收入之比由原來的3.23∶1下降到2014年的2.97∶1。相對于農業總產值的穩步增長,農產品加工業則是快速發展,2014年達到233486.51億元,是2004年的6倍。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業產值的比值達到2.28。2014年農產品市場服務業產值達到36027億元,是2004年的2.7倍,但服務業產值遠遠低于農業產值和農產品加工業產值。總體而言,農產品市場服務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的比值較低,而且2004~2014年變化不大,甚至還略有降低。

4.農產品價值鏈的融合與增值:2015年至今

農產品價值鏈由農業自身的種植、加工、零售向旅游等產業延伸,農產品價值鏈中農業總產值和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增長有放緩的趨勢,農產品市場服務業產值增長速度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的比值略微下降,農產品市場服務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的比值迅速增長。

(1)生產環節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高質量農業穩步推進。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農產品生產總量持續增長,而消費者的需求卻得不到滿足,尤其是中高端農產品需求難以得到滿足。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在已有的農業結構調整和“兩高一優”農業的基礎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加注重持續推動農林牧漁各產業間的協調聯動,促進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從而推動農產品價值鏈的整體價值和農民收入持續增長。[16]

(2)農產品價值鏈由農業自身的種植、加工、零售向旅游等產業延伸,涌現出農業觀光采摘、旅游餐飲、垂釣燒烤、娛樂會議等新業態。此類新業態更趨向于農產品市場服務業,以種植業作基礎,促進二產和三產的發展,利潤源由基礎種植的收益轉變為農產品市場服務業,形成了農業特色打造、品牌傳播、產品定位的整體發展脈絡,創造了更多的利潤源。

(3)農產品價值鏈支撐要素。一是土地政策。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不僅如此,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改革等深入推進,進一步釋放了農業發展的活力。二是農業組織化程度不斷提升。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持續增加,發展質量不斷規范提升。農民合作社聯合社、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農村田園綜合體、現代化農業產業園區等新型集約化、規模化形式不斷出現。三是新技術對農業的促進作用顯著。智慧農業、精準農業等現代新技術聚集的產業創新日新月異。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由2014年的56%提高至2017年的57.5%。

(4)農產品價值鏈中農業總產值和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增長有放緩的趨向,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的比值略有下降,農產品市場服務業快速發展,農產品市場服務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的比值增長迅速。2015年以來,農業產值的年均增長率僅為2.37%,雖然國家實施了一系列的惠農政策,但是,現行的農業政策體系并沒有使農民的相對收入取得大幅改善。2017年,全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23萬億元,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的比值由2016年的2.29降至2.02。但與此同時,農業與休閑旅游、教育文化等深度融合,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收入超過4800億元。農產品網絡零售快速發展,2017年交易總額達2200億元,同比增長46%。農產品市場服務業產值增長較快,由2015年的41932億元增至51972億元,年均增長11.9%,與農業總產值的比值迅速提升,改變了以往穩定不變甚至略微下降的態勢。

四、中國農產品價值鏈面臨的主要問題分析

現階段,農產品價值鏈仍然面臨較為突出的問題。農產品價值鏈各環節規模小、無序化、碎片化問題普遍存在;金融、科技尤其是互聯網等現代要素還沒有與農業發展充分融合,作用尚未充分顯現;農業產業政策中重產業環節的鏈條延伸,輕產業聚集和現代要素的嵌入,重扶持單個主體,輕各個利益主體的聯動發展機制建立;尚未形成完備價值分配機制,農民在農業價值鏈中收益分享難以提升。

1.農業產業政策中重產業環節的鏈條延伸,輕產業聚集和現代要素的嵌入,重扶持單個主體,輕各個利益主體的聯動發展機制建立

一是農產品價值鏈更多注重的是從生產、流通、加工到零售再到三產融合等環節的延伸,小農戶等經營主體難以掌控更多的產業環節,既缺乏資金實力,也面臨較大的市場風險。對于產業聚集尤其是對接全產業鏈的產業聚集關注不夠,恰恰是產業聚集既可以提升價值鏈,也可以增加發展的可持續性,實現規模經濟。二是政府更多關注土地、資金要素,對于價值鏈當中的品牌、標準、技術等增值較大的輔助支撐環節關注不夠,全產業鏈技術服務能力不足,即便是實現了全產業鏈也會導致價值鏈增值不顯著。三是在組織要素中更多關注規模較大的龍頭企業,而對小農戶關注不夠,輕各個利益主體的聯動發展機制建立,造成價值鏈當中強者愈強、弱者更弱的“馬太效應”。黨的十九大報告著重提出要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其重點在于建立各個利益主體的聯動發展機制。

2.農產品價值鏈各環節規模小、無序化、碎片化問題普遍存在,導致農產品價值低、利潤少

一是農產品價值鏈中經營主體規模小、實力弱,各自為戰。根據農業農村部統計,中國約有2.3億個小農戶,200多萬個合作社,41萬個農業產業化組織。各個經營主體更加注重經營本身,對于現代金融、科技、品牌等要素融入不夠,因而導致農產品價值低、利潤少。二是在價值鏈環節中,生產環節發展迅速,但生產總量的迅速增長,不僅造成總量過剩,更可能會造成谷賤傷農,陷入蛛網模型的陷阱,造成價格波動和產量波動。加工環節產值增長較快,但加工水平偏低,深度開發和品牌創新不足,價值增值有限。服務環節占比一直較低,增長速度較為緩慢,沒有形成與生產、加工等環節高度融合的現代服務體系。總體而言,農產品價值鏈環節中生產、加工、服務環節還沒有形成完整產業鏈條,仍然是條塊分割、無序發展,造成價值鏈的環節扭曲和頻繁波動,使得價值增值困難,利潤較少。

3.農產品價值鏈各產業環節不協調,金融、科技尤其是互聯網等現代服務要素作用尚未充分顯現

從整體上看,農產品價值鏈各產業環節中呈現倒金字塔的環節分布。生產環節規模大,甚至是總體上的過剩,小農戶難以有效對接市場,更難以開展產業鏈延伸行動。加工環節發展迅速,但加工能力尤其是精深加工能力欠缺,加工環節難以和生產環節形成科學的利益分配機制,缺乏穩定性。農產品市場服務業總量嚴重不足,服務環節難以有效服務農業全產業鏈,經營水平亟待提升。服務能力不強,加工能力缺乏是價值鏈產業環節不協調的突出表現。總之,農產品價值鏈各產業環節不協調,生產總量大,加工能力不足,產銷脫節嚴重,物流、倉儲、技術等服務環節不匹配,從而損害產業健康發展。而金融、科技尤其是互聯網技術等現代服務要素還沒有實現與現代農業的充分融合,作用尚未充分顯現。

4.尚未形成完備價值分配機制,農民在農業價值鏈中收益分享難以提升

從長期趨勢來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會持續下降。很多發展中國家也出現了農民收入增長困難和農村衰落的困境。因此,農民增收問題一直是黨和國家牽掛的大事,以往促進農民增收的主要舉措為增產和提高農產品價格,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市場需求的變化,其助農增收的動力明顯不足。盡管農民組織化程度不斷提升,但是并沒有改變小農戶和大市場的基本格局,農戶基本上沒有價格談判能力和權利,在利益鏈條上處于弱勢地位,難以公平分享全鏈條增值收益,農民從農產品價值鏈中分享收益較低。

五、結論及對策建議

改革開放以來,農產品價值鏈環節由種植不斷向流通、加工、旅游等環節延伸,土地、資金、技術、組織等支撐環節不斷完善。當前,世界農業發展方式正在發生深層次變革,現代農產品價值鏈已經成為提升農業綜合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中國農產品價值鏈既要受到國際農產品價值鏈的擠壓,也要面對貿易爭端、疫病等不確定因素的沖擊。農產品價值鏈條較短,環節銜接不夠緊密,可持續發展能力還較弱。如何通過延伸價值鏈,充分發揮新動能的作用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改革開放是農產品價值鏈不斷提升的根本動力,但土地要素支撐的下一步動力何在,如何深化產權制度改革;農產品價值鏈已經從單個環節向三次產業融合,體制機制如何轉變;農產品價值鏈如何應對全球農業價值鏈的擠壓和挑戰。政策執行過程中習慣于單個部門、各自為政,且以補貼、專項等非市場手段作用于單個環節、單個主體,而忽視整個農產品價值鏈的培育、市場環境改造和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因此,特提出以下建議:

1.創新農業管理體制,部門聯動實施農產品價值鏈戰略行動計劃

農業價值鏈中生產、加工、服務等環節隸屬于不同管理部門,生產環節在農業部門、加工環節在工業與信息化部門、服務業環節在文化與旅游部門、科技服務環節在科技部門、人才培養在教育部門,而且對于農村服務業的統計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要創新農業管理體制,實施農產品價值鏈戰略行動計劃,負責頂層設計。在具體發展中,鼓勵村集體企業、供銷合作社等圍繞價值鏈建立一體化企業。利用互聯網、區塊鏈等新技術,建立基于區塊鏈的農產品價值鏈管理平臺。

2.推動由鏈條延伸向環節聚集,建設農產品價值鏈聚集示范區

建設農產品價值鏈聚集示范區,推動農產品價值鏈由鏈條延伸向環節聚集。農產品價值鏈短、散、小,根本原因是傳統的價值鏈整合過于注重延伸產業鏈條。一方面,單個農戶難以實現全鏈條,另一方面,對于集約化也提出了較大挑戰,難以實現規模經濟。要鼓勵農產品價值鏈在單個環節的聚集化發展,形成產業集群。

3.扶持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壯大,建立全國性大企業集團主導的價值鏈服務體系

要扶持郵政、供銷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合作社等迅速發展壯大,開展基于價值鏈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通過聯合體的發展實現各環節利益主體的聯動發展,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建立全國性大企業集團主導的全產業鏈服務體系,提供金融、科技、物流、品牌等現代服務要素,增加農產品市場服務業產值,實現現代服務要素與農產品產業環節的充分融合,進而提升農產品價值鏈水平。

4.建立農戶分享更多農產品價值增值“三化機制”,將農業利潤留在農村

推進以農戶為主體股份化、合作化、縱向一體化機制示范項目,開展產業化龍頭企業合作化示范項目。通過合作化,特別是推進企業合作社化,將企業和農戶利益綁在一起,充分發揮村集體經營、電商經營、園區經營、股份制經營的優勢,增加農戶收益。推進農業產業一體化經營,建立農戶參與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機制,確保農戶參與到產業鏈的中游中后端相對附加值增加空間較大、保值增值效益較高的農產品加工環節、服務環節,以實現農業產業鏈整體價值最大化,從而促進農業產業發展。

基金: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子課題“市場機制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研究”(編號:18VSJ062); 北京市社科基金項目“京津冀現代農產品冷鏈物流需求及發展模式研究”(編號:18GLB041); 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項目“京津冀現代農產品冷鏈物流市場需求及發展模式研究”(編號:CIT&TCD201704058)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張喜才系北京物資學院商學院副教授;孔祥智系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鄉村發現轉自:《農村經濟》 2020(01) 第8-15頁)


責任編輯:經濟研究處

本網為非營利性網站,轉載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來電、來函與我們聯系。
?
主辦單位:中國農墾經濟發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東三環南路96號農豐大廈 郵編:100122
京ICP備11035685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472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