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黃泛區農場是1951年1月按照周恩來總理的指示在原中央黃泛區復興委員會復興局的基礎上創建的。農場地處周口市轄區的西華、扶溝兩縣境內,總場場部位于西華縣城西12公里處。黃泛區農場是河南省最大的農墾企業,是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改革開放以后,黃泛區農場歷屆領導班子重視農場志的編纂工作,將其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一件大事來抓。1982年5月,農場成立了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及辦公室,開始了場志編纂工作。1987年9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黃泛區農場志》(1951-1984);2001年4月,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黃泛區農場志•大事記》(1951-2000);2007年4月,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黃泛區農場志》(1985-2004);2013年12月,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黃泛區農場年鑒》(2005-2010)。目前正在按照農業農村部的部署,進行《黃泛區農場志》(2005-2024)的編纂工作。
回顧黃泛區農場四十年來的志書編纂工作,有碩果累累的欣喜,也有瑕疵尚存的遺憾。但無論是經驗還是教訓,都是今后進一步做好史志編纂工作的寶貴財富。我們認為,要編寫、出版一部高質量的農場志,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農場志是全面系統記述農場區域的自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資料性文獻,是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茖W記錄農場發展的歷史進程,反映農場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成果,保留農場歷史文化記憶,能更好地傳承文化血脈,進一步弘揚農墾精神,為今后的發展提供借鑒。我們認為,農場志同其他志書一樣,不僅有存史、資政、育人的作用,在加強企業宣傳方面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上級領導及社會各界每每翻閱我們已經出版的幾本志書,都會對黃泛區農場艱苦創業的歷史及取得的輝煌成就贊嘆不已,場志對宣傳農場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黃泛區農場對志書編纂工作始終保持高度重視。四十多年間,由于人員變化,農場對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進行過多次調整。但不論怎樣調整,都是一把手親自掛帥,由場主要負責人兼任場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主任。實踐使我們深深體會到,史志工作由主要領導親自抓,一是便于解決場志編纂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問題,能從人力、物力、財力等各方面對史志工作給予充分保障,二是有利于溝通協調,保證志書編纂工作順利進行。
二、建立機構,落實保障
為把場志編纂工作落到實處,場抽調事業心強、熱愛史志工作、有一定文字基礎的同志組建史志辦公室,在場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領導下開展工作。目前,場史志辦有4位專職工作人員,有專門辦公地點,購置了辦公設備。農場將史志辦經費單列,除人員工資外,每年工作經費3萬元。各基層單位也都確定了一名副職領導負責史志工作,確定了場志供稿人員。
三、加強學習,堅定信心
2020年我場被確定為第一批中國農墾農場志編纂單位后,為提高編纂人員的思想水平和業務能力,場史志辦人員認真學習了國務院《地方志工作條例》《河南省地方志工作規定》《〈周口市志〉行文規范》《中國農墾農場志編纂培訓班技術手冊》等文件、資料。通過系統學習,進一步增強了對志書編纂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提升了業務技能,堅定了編纂高質量黃泛區農場志的信心。大家表示一定要以神圣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榮譽感全身心投入修志工作,發揚“修志問道、直筆著史”的方志人精神,以“質量重于泰山”的擔當嚴把政治關、政策關、史實關、體例關、文字關,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打磨每個字、每個詞、每句話,以“志在必得”的決心確保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的工作進度,以方志人的忠誠、求實和深沉情懷修出經得起歷史、人民和實踐檢驗的精品良志。
四、統一思想,確定篇目
就如何編纂新一輪黃泛區農場志,場史志辦在認真學習的基礎上進行了反復的討論,統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識。大家認為,黃泛區農場是一個企業,經濟性是它最突出的特點。但它獨特的發展歷程又具有分散性、區域性、社會性、綜合性等特點。因此,黃泛區農場志是兼具經濟志、企業志、綜合志、區域志特點的志書,既要突出企業經營發展,又要全面反映農場社會發展;既要有農場各業的情況,又要有市縣駐場單位及周口市經濟開發區黃泛區社會事務服務中心的情況。按照農業農村部要求,我們結合黃泛區農場實際,首先制定并印發了《黃泛區農場志(2005-2024)編纂工作方案》,明確了場志編纂工作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組織機構、方法步驟、時間安排、經費保障、保障措施等,為志書編纂工作確立了前進方向。后又幾經修改,確定了《黃泛區農場志》(2005-2024)的體例、篇目。采用編章節條目體,擬分7編、27章、121節,節下根據情況設若干條目,再在實踐中根據實際情況作適當調整。在工作中胸有成竹,就減少了盲目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五、分解任務,培訓人員
為廣泛收集資料,推動編纂工作順利進行,場史志辦按照篇目設計要求,結合場內各單位工作職能,將各章節供稿任務進行分解,確定了每一章節的供稿單位或部門。我們認真準備,制作并印制《黃泛區農場志(2005-2024)編纂培訓班技術手冊》150余份,于2020年11月5日舉辦了《黃泛區農場志》(2005-2024)供稿人培訓班,對黃泛區實業集團、黃泛區社會事務服務中心及駐場單位的相關負責人和編纂人員100余人進行了業務培訓。培訓后,場史志辦梳理匯總56個責任單位的86名供稿人員信息,建立了微信工作群,對工作進展情況進行及時溝通交流,有力推動了場志編纂工作的有序開展。盡管場辦社會職能改革后,原場行政事業單位改變了隸屬關系,加之部分單位撤銷,工作人員分流,給場志編纂組稿工作帶來一定困難。但我們堅信,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一定能把黃泛區農場的歷史完整、準確地記載下來。
六、完善規則,統一標準
為做好場志編纂工作,場史志辦制定了《〈黃泛區農場志〉(2005-2024)行文規范》,對體例、語言作出了明確規定,使工作人員有章可循。同時,我們又細化了《“黃泛區農場大事記”收錄范圍標準》,將之歸納為14種:一是省、市黨政機關、社會團體在場召開的各種重要會議、組織的各種活動;二是以總場名義召開的具有全局性的重要會議;三是地(廳)級以上領導到場考察調研;四是農場、集團下屬機構的設立或撤銷;五是農場、集團領導人的任免;六是農場重要的外事活動;七是農場組織的重大政治、經濟、文化體育活動;八是農場、集團重要政策、規定、決策的出臺和實施;九是農場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十是經市以上部門評定的企業重大科研成果、企業獲得的市級以上榮譽;十一是重大突發性事件,包括重大自然災害、重大事故;十二是其他需要記載的重、大、特、新事件,如企業為災區組織的捐款、交納特殊黨費等;十三是兄弟企業到場考察參觀;十四是省以上主流媒體對農場、集團有關情況的報道。對收錄《黃泛區農場志•人物傳略》的標準確定為自農場退休的且已經逝世的、生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國家級專家或擔任實職的正場級領導,以姓氏筆劃為序,同時在字數上要求大致相當,這樣就避免了孰重孰輕的問題,減少了不必要的矛盾。
七、細化任務,有序推進
按照《黃泛區農場志》(2005-2024)確定的基本篇目,場史志辦工作人員確定了每人承擔的撰寫、催稿、修改、審定的基本任務。2021年后,場史志辦又細化任務,把每人每月的編纂任務打印出來,分發到個人,做到全年有計劃、月月有任務。史志辦從2月份開始催交各單位稿件,做到了任務落實、人員落實。場史志辦注重加強業務指導,明確責任分工,定期對各供稿單位進行回訪,開展點對點的對接、面對面的交流,催促各單位按時完成初稿任務。
八、重點突出,詳略適宜
在實踐中我們發現,有些單位、部門提供的材料很詳實,但限于其在全場各業中的地位,有好多材料并不能寫進場志里;也有一些在經濟發展中居于很重要的單位、部門,由于平時對材料的積累重視不夠,加之撰稿人對史志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和寫作水平所限,提供的內容卻很單薄。對這種情況,不能采取漠視的態度,不能你提供多少就用多少,不提供就不用。對前者,我們肯定其撰稿積極性,但也要根據需要忍痛割愛;對后者則要幫助其尋找線索、補充內容,有時甚至需要反復多次,確保重大事件、重要工作、重點人物、重大成就不遺漏。唯有這樣,才能使志書重點突出,詳略適宜。
九、重視檔案,確保無誤
在實踐中,我們深刻體會到,有些事件由于時代久遠,有的當事人已不在人世,僅憑老同志的回憶很可能不準確。要保證史志材料準確無誤,一定要重視查閱檔案材料的工作。如關于黃泛區農場第一任黨委書記張延積的任職時間,老同志回憶是1951年冬。后來我們到河南省檔案館查閱張延積當初的任職通知,除弄準了其任職的確切時間是1952年1月5日外,還弄清了當時中共河南省委任命他的其他兩個職務——淮陽地委委員、農場監委,也為深入研究新中國成立初期大型國營企業的領導體制提供了材料。再如老同志回憶:“1950年秋,省政府主席吳芝圃陪同中央視察團到黃泛區視察?!倍覀冊诓殚啞吨醒朦S泛區復興委員會復興局關于創辦黃泛區西夏亭國營農場意見書》時,則發現有這樣的表述:“基于這一情況,我局有組織機耕國營農場的必要,吳主席及中央視察團來泛區視察中也曾先后作了指示?!倍恕耙庖姇笔?950年5月呈報的,由此確定,中央視察團到黃泛區視察時間是“1950年春”,而非老同志記憶中的“1950年秋”。
十、交叉校對,主編統稿
農場志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材料的提供者來自不同的部門,材料渠道也不完全一致,這就難免會出現不同的撰稿人對同一事件的表述會出現時間不同、數字不同等現象。為避免這種情況在志書中發生,在農場志付印前必須加強審讀和校對工作。根據以往的經驗,要特別注意兩點:一是要交叉校對,即由甲校對乙修改的部分,由乙校對丙修改的部分,發現問題后再共同討論,一些撰稿人對自己編纂的部分經過多次校對會因麻木而產生“熟視無睹”的問題,交叉校對能夠解決這個問題;二是主編一定要認真審讀全稿,對全書“心中有數”,這樣可避免出現同一部志書中不同章節對同一事件的時間、數字、人物、職務、地點表述不一致的現象。
(文字編校:殷甦雪)
責任編輯:發展規劃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