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三年六月間,當時我任二十團(即現(xiàn)在的一二三團)團長。有一天,兵團陶峙岳司令員和二十五師(農七師前身)劉振世師長陪同蘇聯(lián)專家迪托夫來我團檢查指導工作。大家在一起談論的時候,他們告訴我說,二十六師(即農八師前身)準備搞玉米“千畝千斤”(即一千畝地,每畝收一千斤)。當時,鑒于大家的生產情緒很同,竟賽的勁頭很大,誰也不愿落后,于是,我就插話說:“他搞千畝千斤,我搞萬畝萬石!”(每石四百四十斤)他們聽了我的豪言都很高興,并且一再鼓勵我一定搞成功,還說要把這作為一個重要的消息,向兄弟師、團傳達。這就是“萬畝萬石”的興起,
經過了三年的生產實踐,雖說我們掌握的生產知識,達到技術的水平和擁有的物質條件都還不是很理想,但廣大指戰(zhàn)員的創(chuàng)業(yè)熱情和革命干勁都是很高的。我作為一團主帥,從“民心可用”這個角度考慮,謀略“萬畝萬石”這個高標,我是具有大可一試的勇氣的。不過,擺在面前的困難確實不少:水利工程尚未配套,用水沒有保證;化肥也沒有;拖拉機僅有蘇制老式阿特茲石油拖拉四臺機;沒有配套農具,僅有犁子和插種機;萬畝麥田的整地,修渠工作都得用人工作業(yè)。總之,種一萬畝冬麥,從開荒造田到整地播種,任務繁重,使人“寢不安席,食不甘味”。
所幸我們知難而進,作了如下布置和實施。
(一)萬畝萬石的豐產田經研究確立在車排子墾區(qū)下游蘇興灘地區(qū)(距二十團約十公里)。此地在五十年以前曾有人點片種植過,渠道田埂的痕跡尚可看出。這里遍地生長著梭梭、紅柳和枇杷柴,是奎屯河流域比較整齊、肥沃的一大片荒地,可與農八師開墾的莫索灣媲美。
(二)麥種使用,在頭一年由蘇聯(lián)引進的烏克蘭83號和0246。這兩個品種在這里試種以后,效果良好,它們頗能適應北疆的氣候條件。
(三)當年夏收后即組織了冬播大隊,去蘇興灘開始冬麥播種的準備工作。并派基建股長徐躍章負責土地規(guī)劃和渠道規(guī)劃。當時由于沒有水平儀和經緯儀,就用部隊轉業(yè)時留下的迫擊炮射擊用的標桿和磨球取直操平。
(四)沒有化肥就在所墾新荒地附近地方尋找過去牧民羊群住過的地方,收集老羊糞作為冬麥播種田的基肥。由于土壤較好,出苗后麥苗還是好的。后來陶峙岳司令員在入冬前還去看過一次。看后高興地說:“你們不愧是搞萬畝萬石的,從苗情和整地的標準來看,萬畝萬石是有希望的。”
五四年春季麥苗返青后,陶峙岳司令員又率專家數(shù)人來檢查冬麥生產情況。當時出現(xiàn)有兩千多畝地因土壤中氮肥不足,麥苗有些瘦弱,如不采取措施,萬畝萬石很難實現(xiàn)。當時沒有化肥,我問專家有沒有好的辦法補救。專家說:“辦法是有的,就看你們能否辦到。”“只要有了辦法,我們是決不惜力的。”于是,專家說:“現(xiàn)在唯一的辦法是盡最大的努力搞一些人糞尿,在澆水的時候,每一個畦子口挖上一個小坑,把人糞尿放進去,用人攪拌,隨水沖進去,就可以解決問題。”當晚,我就動員各連隊打掃廁所,收集人糞尿,并連夜組織人員、車輛抬的抬,挑的挑,拉的拉,男女老少總動員,好不熱鬧。雖然運距十多公里,但在兩天內把兩千多畝地所需的肥料基本上送夠了。經過澆水沖肥后過了幾天弱苗有了很大的變化,基本上趕上了壯苗的長勢。
當時,水利工程還不能配套,水不夠用。全墾區(qū)只有一座小型水庫車排子水庫,蓄水僅一千萬方。它首先要滿足全團七八萬畝各種作物的用水,其次才能用于“萬畝萬石”,而到七月上旬天山洪水下來的時候,小麥已經成熟,不能再澆。所以,這萬畝萬石小麥在其生長期內只能勉強澆一個半水。
總之,“萬畝萬石”這個工程的上馬可說是困難重重。然而我們卻竟然領略到了豐收的喜悅。當小麥將要成熟的時候,兵團又派工作組來進行實地調查和鑒定。經過抽樣調查和定點測定,其數(shù)字表明:萬畝萬石是實現(xiàn)了。后來實收的情況是:有八千多畝地平均畝產達到了四百四十斤,其余近兩千畝單產為四百一十斤,平均單產四百二十多斤,基本上完成了萬畝萬石的豐產計劃,創(chuàng)造了當時新疆大面積豐產的新紀錄。
責任編輯:發(fā)展規(guī)劃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