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改革、科技、財政、生態環境、交通運輸、農業農村、商務、文化和旅游、市場監管、銀保監主管部門:
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是我國食品工業重要發展載體和關鍵增長引擎。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加快推動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發展,培育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助力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制定本指導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入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立足區域資源稟賦和獨特飲食文化,充分釋放產業發展潛力,推動全面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
(二)基本原則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深入挖掘各地優勢資源,明確發展方向和培育優先級,構建具有地域特色的食品產業體系,形成多元化、差異化的產業競爭格局。
市場主導,統籌推進。優化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發展環境,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助力企業和產業成長壯大。
產區引領,集聚發展。引導傳統優勢食品產區進一步發揮集聚效應,加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推動區域品牌創建和宣傳推廣,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保障安全,服務人民。強化食品企業質量安全主體責任,提升全產業鏈質量安全風險管控能力,在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食品消費需求的同時確保“舌尖上的安全”。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傳統優勢食品產區規模不斷壯大,地域覆蓋范圍進一步拓展,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供應鏈保障能力明顯改善,一二三產融合水平持續優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大幅提升,“百億龍頭、千億集群、萬億產業”的地方特色食品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培育5個以上年營業收入超過1000億元的傳統優勢食品產區,25個以上年營業收入超過100億元的龍頭骨干企業,打造一批全國知名地方特色食品產品品牌和地方特色小吃工業化典型案例。
二、主要任務
(一)增強優質原料保障能力
1.豐富原料品種
加強優質食用農產品原料品種資源保護利用,強化特色、珍稀農產品品種擴大繁育工作,為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加強加工適用型原料品種培育,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種業企業圍繞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發展需求,大力開展加工專用品種資源的引進、測試評價和創新利用,優化原料品質和加工性能,擴大適用范圍。
2.建設原料供應基地
鼓勵企業聚焦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并適度向邊境地區傾斜,建立長期穩定的農產品原料供應基地,發展規模化種養殖。開展農業面源污染調查監測,落實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措施,規范農獸藥、肥料、飼料等農業投入品的使用,促進農業廢棄物回收利用,嚴格土壤鎘等重金屬污染源頭防治,保護生態環境。鼓勵申報創建國家有機食品生產基地。
3.強化利益聯結機制
鼓勵地方特色食品生產企業以訂單農業等方式,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形成穩定的協作關系,或與農產品原料種養殖戶建立契約型、分紅型、股權型等多種合作模式,組織專門機構或專業人員有針對性地開展種養殖技術指導,形成長期穩定的優質原料供應來源,讓農民共享全產業鏈的增值收益。
專欄1 特色農產品原料基地
1.米面制品。河南、新疆、內蒙古河套地區小麥種植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吉林延邊、遼寧盤錦、湖北江漢平原、貴州榕江水稻種植基地;山西小米種植基地;廣西柳州糙米種植基地等。
2.植物油。黃淮海地區花生種植基地;東北地區大豆種植基地;長江流域油菜籽種植基地;西北地區向日葵、胡麻等特色油料種植基地;湖南油茶種植基地;青海春油菜籽種植基地;云南核桃種植基地等。
3.制糖。廣西、云南甘蔗種植基地;新疆北疆、黑龍江、內蒙古、河北甜菜種植基地等。
4.水產品。福建、山東、廣東、遼寧、廣西、浙江等海水養殖基地;湖北、廣東、江蘇、江西、湖南、安徽等淡水養殖基地;江蘇盱眙、湖北潛江小龍蝦養殖基地;江蘇陽澄湖大閘蟹養殖基地;廣東湛江對蝦、金鯧、珠海海鱸養殖基地;福建寧德大黃魚、鮑魚養殖基地;海南羅非魚養殖基地等。
5.加工蔬菜。四川南充芥菜種植基地、眉山加工蔬菜基地;貴州遵義朝天椒種植基地;重慶涪陵青菜頭種植基地;湖南津市藠頭種植基地等。
6.蜂產品。黑龍江黑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長白山椴樹蜜源基地;陜西延安、寶雞洋槐蜜源基地;陜西榆林棗花蜜源基地;新疆尼勒克黑蜂蜜源基地;武陵山區五倍子蜜源基地;廣東茂名荔枝龍眼蜜源基地等。
7.乳制品。內蒙古、寧夏牛乳生產基地;遼寧娟姍牛乳生產基地;陜西、山東、云南羊乳生產基地;廣西、云南水牛乳生產基地;西藏、青海、四川、甘肅、云南牦牛乳生產基地;新疆特色乳(駱駝、馬、驢)生產基地等。
8.罐頭。山東臨沂、安徽碭山黃桃種植基地;湖北十堰、隨州香菇種植基地;山東濰坊蔬菜、煙臺蘋果、煙臺山楂種植基地;四川生豬養殖基地;廣東英德麻竹筍種植基地;福建漳州雙孢菇種植基地;云南野生菌種植基地;新疆番茄種植基地等。
9.調味品。重慶江津青花椒種植基地;海南胡椒種植基地等。
10.白酒。貴州仁懷、四川川南糯紅高粱種植基地;青海青稞種植基地;湖北黃石苦蕎種植基地;山西呂梁高粱種植基地等。
11.葡萄酒。寧夏賀蘭山東麓,新疆天山北麓、伊犁河谷、焉耆盆地、吐哈盆地,山東煙臺,河北昌黎、懷涿盆地,云南迪慶葡萄種植基地;吉林通化野生山葡萄種植基地;遼寧桓仁冰葡萄種植基地等。
12.飲料。湖北宜昌柑橘種植基地;廣西桂林羅漢果、百色芒果種植基地;陜西蘋果種植基地;云南,海南興隆、澄邁咖啡豆種植基地;海南萬寧諾麗果、文昌椰子種植基地;貴州刺梨種植基地;河北承德山杏仁種植基地;寧夏、青海枸杞種植基地;江西贛南臍橙種植基地等。
13.制茶。浙江杭州龍井茶種植基地;江蘇洞庭山碧螺春茶種植基地;四川峨眉山、海南白沙、山東日照、貴州綠茶種植基地;安徽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門紅茶、六安瓜片種植基地;福建烏龍茶、白茶、花茶種植基地;湖北咸寧青磚茶、恩施富硒茶種植基地;廣東英德、海南五指山紅茶種植基地;廣西六堡茶種植基地;云南普洱茶種植基地等。
(二)推動特色產業集群建設
1.強化產業鏈協同配套
支持各級政府立足本地特色食品產業資源,加強高水平規劃布局,引導企業向傳統優勢食品產區集中,放大產業集群效應。瞄準產業上下游配套要求,擇優引進農產品預處理、冷鏈物流、包裝印刷、電子商務等企業,推動生產要素優化升級,形成若干有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
2.開展大中小企業梯度培育
鼓勵地方特色食品龍頭企業發揮產業鏈主引擎作用,加強科技創新,大力開展品牌和渠道建設,發揮聚合輻射效應,帶動上下游中小企業發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加大地方特色食品領域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力度,引導各類成長型企業深耕細分市場,加強分工協作,做大做強專業領域產品和品牌,營造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良好產業生態。
3.構建市場化服務體系
支持傳統優勢食品產區打造特色主導產品交易中心、批發市場等,鼓勵成立行業協會、產業聯盟等中介組織,擴大地方特色食品影響力。加強集工藝技術研發、檢測認證、人才培訓等為一體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完善產區供電、供水、供氣、固廢及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支撐傳統優勢產區高質量發展。加強預冷、貯藏、保鮮等農產品冷鏈物流設施建設,補齊食品原料“最先一公里”短板。
專欄2 重點地方特色食品產業集群
1.東北地區。遼寧海參制品、青芥辣根制品、錦州溝幫子熏雞、大連水果罐頭、沈陽新民酸菜制品產業集群;吉林辣白菜制品、通化山葡萄酒、長白山礦泉水產業集群;黑龍江嬰配乳粉、非轉基因大豆制品產業集群等。
2.華北地區。北京清香型白酒、烤鴨產業集群;天津麻花、獨流老醋產業集群;河北老白干香型白酒、大名芝麻香油、板栗制品、辣椒紅色素、唐山河鲀制品產業集群;山西清香型白酒、老陳醋產業集群;內蒙古呼和浩特牛乳制品產業集群等。
3.華中地區。湖北孝感米酒、黃石保健酒、武漢熱干面制品、鴨制品和休閑食品、潛江小龍蝦產業集群;湖南安化黑茶產業集群;河南漯河肉制品、方便食品、紅棗制品、南陽黃酒、道口燒雞、信陽毛尖、長葛蜂產品產業集群;江西醬鴨產業集群等。
4.華南地區。廣東茂名月餅、涼茶、醬油、廣式臘味制品、潮汕牛肉丸制品、饒平鹽焗雞、羅非魚制品產業集群;廣西柳州螺螄粉及特色米粉、水牛乳、甘蔗糖、六堡茶、桂酒、合浦月餅產業集群;海南椰子制品產業集群等。
5.華東地區。山東阿膠制品、平邑水果罐頭、龍口粉絲、海參制品、海帶制品、海洋食品、德州扒雞、煙臺葡萄酒、禹城功能糖產業集群;江蘇高郵鴨蛋制品、鎮江香醋、宿遷濃香型白酒、南通海苔制品、靖江肉脯產業集群;安徽濃香型白酒、堅果制品、符離集燒雞、臭鱖魚制品產業集群;浙江杭州西湖龍井茶、蕭山蘿卜干、金華火腿、舟山魷魚、浙江桐廬、江山蜂產品產業集群;福建茶、沙縣小吃、烤鰻、魚糜制品、藻類制品產業集群;上海午餐肉罐頭產業集群等。
6.西北地區。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枸杞制品、乳制品和牛羊肉制品產業集群;新疆馕制品、番茄制品、紅棗制品、核桃制品、甜菜糖、葡萄酒等特色產業集群;青海牦牛制品、青稞制品、枸杞制品產業集群;陜西蘋果制品、羊乳、鳳香型白酒產業集群;甘肅牦牛乳制品產業集群等。
7.西南地區。四川濃香型白酒、眉山泡菜、郫縣豆瓣、遂寧肉類罐頭產業集群;云南普洱茶、咖啡制品、甘蔗糖、宣威火腿、核桃制品產業集群;貴州辣椒制品、刺梨制品、赤水河流域醬香型白酒產業集群;西藏天然飲用水、青稞制品產業集群;重慶小面制品、涪陵榨菜、川渝火鍋底料產業集群等。
(三)提升技術、裝備和設計水平
1.增強共性基礎技術能力
借助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科技資源,開展地方特色食品營養成分、生理作用、加工過程中組分結構變化等機理闡釋研究,加快營養靶向設計、風味品質修飾、功能成分高效提取分離、加工工藝適應性改造等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強化超微粉碎、快速鈍酶、節能速凍、氣調保藏等實用工藝推廣應用。深入踐行“大食物觀”,加大新食品資源開發力度。
2.提升先進裝備供給能力
促進全自動高速無菌灌裝、智能溫控蒸煮、數控高密度發酵、微波滅菌、超高壓非熱殺菌等現代食品加工工藝裝備推廣應用。整合地方特色食品企業、裝備制造企業和科研院所力量,構建關鍵技術裝備創新應用聯合體,逐步提升重要裝備供給能力。支持企業大力開展技術改造,積極應用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等,不斷提升工藝裝備水平。
專欄3 技術工藝及裝備提升重點方向
1.糧油。大宗糧油及雜糧雜豆產品抗氧化、抗老化、功能活性保持、降低致敏脹氣等穩態化綠色加工技術;傳統米面制品等主食工業化工藝技術與裝備。
2.制糖。甘蔗和甜菜預處理及適應性改造技術;膜法制糖、離子交換生產精制糖技術;熱能優化集中控制技術;糖廠蔗渣鍋爐煙氣綜合治理技術;制糖全產業鏈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轉型相關技術與裝備。
3.制鹽。海鹽自動化蒸發制鹵技術;全鹵制堿和高純度液體鹽技術;海鹽苦鹵綜合利用技術。
4.焙烤食品。低脂低鈉膳食纖維應用技術;全谷物食品制備技術。
5.乳制品。乳清脫鹽制備技術和乳糖提純制備技術;乳鐵蛋白等母乳營養功能組分性能提升技術;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制備技術;在線微生物快速檢測技術。
6.水產品。水產品高質化生物加工技術、水產品營養功效物質高效制備與穩態化技術;水產品質構維持、風味還原技術。
7.飲料。天然營養物質提取、評價和應用技術;新型滅菌技術;果蔬加工廢棄物高值化綜合利用技術;高速紙基復合材料容器無菌灌裝設備;高速PET瓶吹貼灌旋一體化設備。
8.食品添加劑。先進膜分離、色譜分離技術;超臨界萃取技術。
9.生物發酵。核心工業菌種性能提升技術;高產菌種篩選和發酵過程優化技術;酶制劑特性評價和新型酶制劑創制應用技術;傳統發酵食品風味保持及提升技術;智能生物反應器、智能化分離純化裝備。
10.釀酒。特色釀酒微生物菌群結構與功能優化、風味物質代謝調控;酒精超高濃發酵、節能與清潔生產技術;酒糟高值化綜合利用技術。
11.制茶。綠茶自動化加工與數字化品控關鍵技術及裝備。
3.加強工業設計推廣應用
發揮工業設計對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的賦能作用,加速向產品研發、加工制造、外觀設計等各環節滲透,促進產品設計與中華傳統工藝文化深度融合,有效提升產品附加值、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深入落實限制商品過度包裝的有關標準和要求,踐行簡約適度、綠色發展的食品包裝設計理念。
(四)強化質量安全保障
1.提升質量安全管理能力
支持地方特色食品生產企業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配備食品安全管理人員,嚴格供貨者管理、進貨查驗、生產過程控制、出廠檢驗等,定期開展食品安全自查。鼓勵企業符合良好生產規范要求,實施GB/T 19000系列質量管理體系、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HACCP)體系認證,加強先進質量管理標準宣貫培訓,建立全鏈條質量安全風險防范體系。鼓勵企業實施誠信管理體系國家標準,建立地方特色食品全生命周期追溯制度。
2.發揮技術支撐作用
鼓勵地方特色食品企業加強原料預處理、加工制造、包裝滅菌等環節危害因子篩查測定、異物精準識別及剔除、品質自動化感知等質量安全控制技術及儀器設備的應用,提升檢驗檢測和質量安全風險防范能力和水平。鼓勵創建地方特色食品領域制造業創新中心、國家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國家級市場監管重點實驗室和技術創新中心。
3.加強全過程食品安全監管
建立從農產品原料種養殖、生產加工到流通消費的全程監管制度。加強地方特色食品生產企業監督檢查,督促企業嚴格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嚴防原料污染等食品安全風險。強化日常監督和抽檢監測,對質量安全不達標的企業加大督促整改力度。強化各傳統優勢食品產區食品安全應急處置能力,完善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建立健全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信息發布制度。
(五)培育特色品牌文化
1.挖掘歷史文化內涵
推動食品領域老字號創新發展,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歷史文化、節慶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融入地方特色食品品牌,鼓勵企業將中華傳統飲食制作技藝與現代食品生產技術工藝合理結合。挖掘地方特色食品歷史淵源,借助短視頻、微電影、系列叢書、博物館和檔案館建設等形式,講好地方特色食品故事,展現地方特色食品獨特“味道”。
2.完善品牌培育體系
支持傳統優勢食品產區注冊集體商標,加快培育區域公用品牌,引導產區內企業積極使用,提升產區品牌形象。鼓勵地方特色食品生產企業發展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推行食用農產品達標合格證制度,提升品牌影響力。鼓勵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建立品牌運營專業服務機構,加強品牌培育管理體系標準宣貫,完善品牌價值評估體系,為地方特色食品品牌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3.加大宣傳推廣力度
鼓勵傳統優勢食品產區舉辦地方特色食品專業性展覽會、博覽會、交易會等,通過設計大賽、品鑒會等形式推廣特色主導產品,提升品牌影響力和美譽度。引導地方特色食品生產企業參加“中國品牌日”“非遺購物節”“吃貨節”“網上年貨節”以及“全國行”和“進名店”等活動,加大宣傳推介力度。支持地方特色食品開拓國際市場。
(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
1.推進綠色低碳和安全發展
支持地方特色食品生產企業創建綠色工廠,加快應用節水、節能、節糧的加工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清潔高效制造工藝,提升加工轉化率。鼓勵傳統優勢食品產區發展循環經濟,加強果蔬皮渣、糧油麩粕、動物骨血等加工副產物的二次開發,提升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強化大氣、水、土壤、固廢(白色垃圾)污染防治工作,確保生態環境安全及食品安全。嚴格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提升本質安全水平。
2.提升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推進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與地方特色食品全產業鏈深度融合,促進原料采收、生產加工、倉儲物流等各環節數字化發展。推廣數字化研發設計,推動加工工藝流程再造,鍛造一批數字化車間、5G全連接工廠和智能工廠,實現柔性生產和智能制造,加快產品迭代更新,提升供給與需求適配性。
(七)推廣新業態新模式
1.促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支持企業鞏固與商超、便利店、社區生鮮等傳統渠道的合作,加強與大型電商平臺產銷對接,深化生產、流通、銷售、服務全渠道布局,實現線上線下多元業態深度融合。科學構建地方特色食品消費需求數字預測模型,解析不同地區消費偏好以及未來消費流行趨勢,引導產業鏈上下游合理調配研發、制造及營銷資源,更好滿足地方特色食品消費需求。
2.培育創新業態
鼓勵傳統優勢食品產區拓展地方特色食品產業鏈,強化上下游深度融合,培育創新業態和模式。結合特色農產品原料種養殖基地,發展共享農莊、農耕體驗、鄉村民宿等業態。挖掘地方特色食品的健康養生、休閑觀光、生態保護和文化傳承等功能,引導地方特色食品產業與康養、旅游、科普、娛樂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地方特色食品預制化發展步伐,促進傳統飲食制作技藝與現代食品生產工藝結合,推出一批中華美食和地方小吃等工業化產品。
3.打造多元融合消費場景
積極打造集食品品鑒、文化創意、社群交往等功能為一體的地方特色食品消費場景,提供沉浸式、體驗式、互動式等多元化的消費體驗。積極將地方特色食品消費元素嵌入夜間經濟、特色餐飲集聚區、大型商業綜合體等消費場景和載體,廣泛凝聚人氣,促進地方特色食品消費。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實施
構建部、省(自治區、直轄市)、市三級協同工作機制,加強央地聯動,深入開展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培育。建立部際協調機制,協同推進產業發展。鼓勵各地將發展地方特色食品產業作為推動全面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加強系統謀劃和督促落實。
(二)完善支持政策
充分利用現有資金渠道,支持地方特色食品生產企業工藝技術提升、加工設備改造和數字化轉型等。發揮國家產融合作平臺作用,引導金融機構為地方特色食品生產企業發展提供助力。鼓勵市場化運作的各類基金加大對地方特色食品領域技術創新和薄弱環節攻關的支持力度。穩妥推進農產品增值稅進項稅額核定扣除試點。
(三)健全標準體系
充分發揮科研院所、標準化技術組織的專業優勢,開展特色食品領域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制修訂工作。鼓勵社會團體和企業制定高于推薦性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相關技術要求的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支持地方特色食品生產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制定與轉化。
(四)加快人才培養
完善地方特色食品產業人才培養體系,借助高校、科研院所等資源,培養產業發展亟需的專業人才。結合地方特色食品生產工藝流程特點,開展繼續教育和職業培訓,形成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隊伍。鼓勵企業與高校聯合開展企業家研修培訓,培育具備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市場營銷等多方面能力的現代企業管理人才。
工業和信息化部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科學技術部
財政部
生態環境部
交通運輸部
農業農村部
商務部
文化和旅游部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
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
2023年3月16日
責任編輯:經濟研究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