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片在线观看免费观看高清电影,国产尤物精品视频,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66,CAOPORN免费视频国产

“中國農墾經濟研究會40年回眸”:第十二次年會(石家莊·1995)

時間:2023-01-16 作者: 來源: 點擊次數:46393

全國農墾經濟學術研討會于1995年11月4日至7日在河北省石家莊市召開。出席會議的有農墾系統內外的代表84人,提供論文96篇。

會議由中國農墾經濟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中國農墾經濟研究與技術開發中心趙方田主任主持。研究會名譽理事長、農業部副部長劉成果同志出席了會議,并主持召開了小型座談會,聽取了部分代表有關改革與發展問題的匯報:研究會理事長、農業部農墾局局長曾毓莊同志在開幕式上就農墾的形勢、今后改革發展的設想及研究工作作了報告;研究會副理事長、農業部農墾局副局長劉傳筑同志作總結講話,回顧了研究會一年的工作,并對下一步工作作出具體部署;研究會副理事長、農業部農墾局副局長鄭學莉同志和副理事長李仕雄、王淖同志也出席了會議。

會議期間還召開了研究會常務理事擴大會議,通過增補研究會理事,并初步確定了研究會明年研究的重點。

會議圍繞農墾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途徑和方法、農墾企業轉換經營機制的難點與對策、加快農墾經濟發展的新思路三大議題,進行了認真熱烈的討論和大會交流。現紀要如下。



一、農墾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途徑和方法

1.要從理論上把握現代企業制度的內涵與實質,認清農墾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必要性

代表們在討論交流中認為,要解決農墾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途徑與方法問題,必須首先從理論上把握現代企業制度的內涵與實質,真正懂得農墾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許多同志對這個問題存有這樣那樣的片面的或模糊認識,有的認為現代企業制度就是把企業都改成公司,有的認為實行股份制就是現代企業制度,還有的認為現代企業制度就是大量使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實現企業的現代化…。這些都沒有抓住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特征。有的代表在發言中談到,有的企業領導認為,搞現代企業制度,股東會和董事會成為企業的權利機構,自己的權利小了,因此不積極;有的企業主管部門領導則認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后,企業就不歸自己管了,沒有什么好處,也持觀望態度。代表們認為,為推進農墾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有必要在干部群眾中,組織深入的學習和研討,使大家全面準確地把握“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內容,真正懂得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發展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是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農墾企業雖然有種種特殊性,但其基本屬性是企業,所以也必須按市場經濟的要求,盡快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

2.要端正農墾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指導思想

代表們認為,當前農墾企業正在組織現代企業制度的試點工作,明確指導思想是搞好試點的前提。首先,試點工作要以鄧小平的特色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為指針,遵循十四屆三中全會《決定》和有關的法規,從農墾企業的實際出發,尋求國有農場與市場經濟接軌的有效途徑,通過企業制度創新,促進農場轉換經營機制,提高經濟效益,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第二,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把試點工作與農場的深化改革、強化管理、加快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扎實工作,注重實效,既要繼承與發揚優良傳統,又要勇于突破陳規,敢于創新;第三,試點工作即是本企業的改革工作,也是在為其它農墾企業探路,所以不能把立足點放在靠上級給優惠政策、吃“偏飯”上,更不能把試點工作當作額外負擔。大家說:只要各級領導的指導思想端正了,農墾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工作就有取得成功的希望。

3.要選擇好國有農場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突破口

有的代表提出:由于國有農場的諸多特殊性,決定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特殊難度,在國家對一些重要問題沒有拿出明確的政策、一些困難問題沒找到好的解決辦法之前,不妨“避難擇易”,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突破口選在場內“二級”企業上,以場內“二級企業”的突破帶動整個農場的制度創新。這樣做可以避開一些難題,便于開展工作,在實施中可以先只干不說,不報批,不取名。大家認為,這個意見對具有較大規模的非試點農場,可作為一種工作思路,以為農場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創造條件,打好基礎。但對于已選定的試點農場,仍應按照試點工作文件,從農場這一級突破,探索農墾企業制度創新的路子。這就需要有知難而進的精神,不管遇到多大困難,也要堅定信心,把試點工作堅持下去。

4.要抓住重點,認真解決農墾企業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中的難點問題

在研討中,代表們各抒己見,對農墾企業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中面臨的諸如產權界定、企業包袱、土地資源、政企分開、社會保障等重點難點問題發表了各自的觀點,并展開爭論。大家感到,這些問題處理不好,將直接影響農墾企業進行制度創新,因此,要在上級政策允許的范圍內探求解決的途徑。

關于產權界定。一些代表認為,企業用貸款(自己還本付息)形成的資產或是用降低職工分配擴大積累形成的資產,應界定為企業財產,但現行政策不允許,影響了企業和職工的積極性。另一些代表認為,從理論上講,企業的所有資產都是出資人的,國有企業的出資人只有一個,就是代表全體人民的國家,因此除了依法計提的工資基金、獎金、福利費外,都是國有資產;私營企業用貸款可形成私營企業資產,國有企業用貸款只能形成國有資產,表面上看似乎不平等,這里的關鍵是由誰承擔還貸風險問題,國有企業的還貸風險是由國家承擔的,所以貸款形成的資產也是國家的。私營企業由個人承擔風險,形成的資產歸個人,實際是平等的。至于企業用降低職工分配擴大積累形成的資產應歸誰的問題,有的代表認為,我國是個基礎薄弱的窮國,過去幾十年一直采取低分配、高積累的辦法,才形成了今天比較強大的國力。如果分光吃盡或是把已經積累的資產再分給個人,這只能削弱國家的實力,不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也不符合馬克思關于社會分配理論的原理。還有的代表認為,要明確一個界限:改制前國有企業資產由國家承擔無限責任,所以不承認除國有資產外還有企業資產;改制后實行有限責任,確立了企業的法人財產權、就有了企業法人資產。絕不能把改制前與改制后的不同政策混為一談。至于并入農場的集體或個人資產等,已有明確的政策,可按照實際情況確定。

關于企業的債務包袱。在研討會上,代表們普遍反映,農墾企業歷史債務包袱重,負債率過高,1994年全國農墾的資產負債率高達81.6%,比全國國有企業平均高7個百分點,這是影響農墾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參與市場平等競爭的嚴重制約因素。解決這一問題,要從多方面努力,上海農墾對試點農場采取五項措施,實行增資減債、降低資產負債率的辦法,大家認為可供其它墾區和企業借鑒。他們將采取的措施是:(1)主體多元吸一塊。優勢企業通過股份制改造、收購、兼并、聯營等途徑吸收社會法人或自然人投資入股,建立職工持股會吸收本企業職工入股,實現資本擴張;(2)利用外資拓一塊。通過吸引外資進行合資合作,引進先進技術、管理技術、管理手段;(3)存量盤活一塊。以土地使用權或閑置的廠房設備作投資,與國內企業聯營、合資發展新項目;(4)加快發展增一塊。通過技術改造、強化管理以加快發展、增加積累,是增資減債的基本手段;(5)政府扶植補一塊,爭取通過政府返還所得稅、撥補流動資金等途徑解決一部分。

關于政企分開。代表們對農墾企業政企不分的問題以及解決此問題的途徑展開了分析和討論。主要的意見是:第一,農墾辦社會、承擔部分政府職能,是在特殊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在經過開發形成農墾居民區以后,政府的社會性職能沒有跟上,輻射不到農墾這一塊,出于客觀需要,農墾企業不得不自己承擔辦社會管社會的功能。第二,對辦社會問題要從兩方面看:一方面由于農墾企業興辦了文教、衛生、科研、通訊以及公檢法等,繁榮了農墾區域,促進了經濟發展,穩定了社會,對社會對國家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另一方面,企業交了稅,還要承擔辦社會的支出,負擔越來越重,所以極不合理,是應該解決的重要問題,更主要的是政企職責不分,對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都不利。第三,農墾政企分開難的原因在于:(1)現階段政府行為不規范不如自己辦;(2)完全分開后產生龐大的交易費用,比原來自己辦花錢更多,又不一定服務得好;(3)分開后社會事業可能不如過去,留不住人的問題可能更嚴重。所以農墾企業普遍存在這樣的心態,講到社會負擔時,要求分開,談到好處時,又要爭取繼續辦,要求增加職能。第四,鑒于多年來在農場建立縣、鄉、鎮等政府機構的試點,如柏各莊農場建唐海縣、友誼農場建友誼縣等基本上不成功,實行政企分開宜采取漸進的方式,不急于一步到位。多數同志傾向于采取先在農場內部將機構、職責分開,逐步剝離的辦法,如廣州珠江農場、黑龍江綏濱農場采取在農場建立社區管理委員會的辦法,是可行的,如能爭取政府授予包括財稅管理在內的行政管理職能,解決企業辦社會負擔問題更好。


二、農墾企業轉換經營機制的難點與對策

與會代表認為,農墾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是企業自我生存與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按現代企業制度重塑企業的前提條件。代表們也提出,從改革開放初提出的放權讓利,到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民所有制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的頒布,已經過去許多年,農墾企業轉換經營機制的工作雖取得很大成績,但效果仍不理想,難度也在加大,主要表現在:

1.農墾現行的管理運行機制存在著不少弊端,不適應農墾跨世紀發展的需要

在舊體制下形成的一整套農墾運行機制,并沒隨著《條例》的頒布、企業的十四項經營自主權的落實得到大的改善。一方面,盡管一直強調主管部門給企業放權,但由于農墾管理體制的特殊性和認識上的不統一,主管部門對企業在某些決策權方面仍然有一定的干預,企業的自主權難以真正落實;另一方面,存在一些企業不會用權或不敢用權的現象。這樣的結果,不僅阻礙了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也成為企業進入市場的障礙。

代表們認為,目前最突出的問題是場辦企業機制不活,究其根源是農場習慣于過去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對場辦企業不是作為企業而是作為農場的一個車間來管理,場辦企業缺乏生產經營自主權,不能獨立自主地開展生產經營活動,影響企業的活力和在市場上的競爭力。目前新出現的問題,是在墾區成建制地轉為企業集團后,集團公司(原政府主管部門)與子公司(企業)的關系如何處理的問題,核心是集權與分權的問題。如集權過多,將挫傷企業的積極性,如分權過多,墾區將成為一盤散沙,整體優勢、規模效益難以發揮。

2.歷史包袱和社會負擔沉重

代表們一致認為,這是農墾企業在轉換經營機制過程中遇到的共同難題。企業要搞活,要按照《公司法》、《條例》要求轉換機制走向市場,首先遇到的就是這個問題。主要是離退休人員多、辦社會支出大、債務負擔重等等,大部分企業的新增利潤趕不上這些費用的增長,已壓得企業喘不過氣來,難以與其他企業平等競爭。這些問題不解決,企業機制難以轉換。

3.產權問題

代表們認為,農墾企業是國有企業,產權主體單一,看似產權關系十分明確,實際上并不明確,資產管理經營誰都在管都在經營,實際上卻無人負責,長期負盈不負虧,國家承擔了無限責任,導致效益不理想,國有資產流失。

代表們針對以上問題提出了當前改革的重點和對策。

在改革思路上,代表們形成了兩種思路。一種思路認為,傳統體制的根本毛病在于決策權過分集中,抑制了所有者、生產者、經營者三者的積極性,因此,改革的重點在于改革這種權力過分集中的狀況,改革辦法應繼續下放應該下放而沒有下放的權力。另一種思路認為,舊體制的弊端不僅僅是權力集中,更重要的是在于它是用計劃行政辦法配置資源,造成資源的配置不當和浪費。因此改革的重點就應該是通過市場機制配置資源,按市場需求調整企業運行機制,使資產與資源的運行效率得到最佳狀態的發揮。

代表們認為這兩種思路,并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相互完善、相互補充的,基于這種共識,提出了農墾企業轉換經營機制的對策。

1.進一步落實經營自主權,促進企業機制轉換

代表們認為,轉換機制并不是簡單地放權或得到權力,如果還是按舊機制運轉而不是按市場經濟運行,政府的放權和企業的得權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改變,這種轉制也是毫無意義的。因此,一方面,主管部門要認真執行《條例》,真正還權于企業,使企業獲得應有的經營自主權;另一方面,企業則要認真、有效地使用這些權力,按照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重新構建經營管理機制和企業運行機制。

也有代表提出,農場在轉換機制中要調整與處理好與上下級的關系,尤其是農場與場辦企業的權力分配問題。國有農場要轉變工作方式,把工作重點轉向搞好規劃、服務上來,抓好場辦工業辦不好、辦不了、涉及全場的大事,為場辦企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使其真正成為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積極主動參與市場競爭。

企業內部機制改革要進一步深化,加大三項制度改革的力度。在人事制度改革上要采取多種方式選拔企業管理者,能者上,庸者下;在勞動用工制度改革上,建立雙向選擇、能進能出的新型的機制;在分配制度改革上,要實現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原則,調動廣大職工的積極性。

2.“抓大放小”,深化改革

代表們認為,“抓大放小”是搞活農墾企業的一個重要途徑。對于農墾企業來說,抓住大的,就是對于規模較大、管理較好、有發展潛力的骨干重點企業,要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對于有條件的優勢產業,還可以實行資產重組優化,組建產業集團,使其上規模、上水平,提高競爭能力,成為農墾經濟發展的骨干力量。放開小的,就是對于大多數中小企業以及微利、虧損企業等,根據不同情況,本著三個有利于的原則,改變投資主體,打破所有制的界限,采取股份合作制、國有民營、租賃、兼并、拍賣、破產等多種形式進行改組、改制。廣東代表提出“扶強不救死”的政策,就是體現了“抓大放小”的改革精神。

3.制度創新是轉換經營機制的實質

代表們認為,轉換經營機制,實質上是企業制度的創新,是由傳統的計劃體制下的生產單位變成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獨立經營的主體。這個機制的轉換對于企業來說是一場十分深刻的革命。首先,是要轉換經營觀念。從思想觀念上要完成從產品生產到商品經營再到資產運營的大跨度跳躍。其次轉變企業組織制度和體制框架,重新建立所有者、經營者、生產者三者有機結合、適應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體制。第三,在一定企業組織制度下建立企業的運行規則。包括改造傳統的企業財務、勞動、人事等各項管理制度,形成一套既有約束又有激勵的機制。第四,強化企業內部的基礎管理。要練內功,挖掘管理潛力,提高企業經營整體效益。

4.轉換企業機制,核心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更深層次的意義在于尋找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途徑。根據《公司法》對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從農墾企業的實際出發,農墾系統應走集團化、建立母子公司體制模式的道路。重點要解決三個問題:第一,理順產權關系,完善企業法人制度。在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基礎上,確立法人財產,創造條件,爭取政府授權省級農墾集團公司管理經營國有資產,按母子公司管理體制的模式進行運作。第二,按現代企業制度要求轉換機制,要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一是要繼續貫徹落實兩個條例,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奠定基礎。二是明確公司作為企業財產的組織形式,不能把公司的組織形式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和社會制度等同起來。三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并不是把所有的農墾企業都改為公司,必須依法分類、分期、分批通過試點有步驟地進行。特別是不能一哄而上,更不能僅僅是換牌子,換名字,一定要依法按規范運作,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5.要逐步解決農墾企業轉換機制過程中遇到的共性問題

代表們認為,對于歷史債務,應爭取政策進行分解、分流,如果靠企業經濟發展的利潤來消化難度極大;對于社會負擔,可以通過改革把一部分社會福利性負擔推向產業化發展,逐步將墾區的社會性管理機構分離給當地政府承辦。但這有一個漫長的過程,農墾企業還應積極探索符合農墾實際的社會保險、退養保障制度。


三、加快農墾經濟發展的新思路

代表們認為,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實現“九五”和2010年的目標,關鍵是“實行兩個具有全局意義的根本性轉變,一是經濟體制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二是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這也是加快經濟發展所應遵循的指導思想。

1.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

代表們認為,17年來改革開放取得了偉大成就,鄧小平同志所倡導的思想解放運動功不可沒。在今天,解放思想、提高認識、轉變觀念,仍然是加快農墾發展所面臨的重要問題。首先,要更新發展思路。改革開放以來,農墾經濟獲得了迅速發展,同時,近些年也暴露了企業素質不高、經營機制不活和經濟上結構性缺陷嚴重等問題。因此,必須以《建議》為指導,重新審視墾區發展思路。要突出圍繞“兩個根本性轉變”,解決發展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思考墾區新發展路子。其次,要切實轉變增長觀。要改變經濟增長主要依靠上項目、鋪攤子,注重外延擴大規模的傳統思路。轉變增長觀,就是要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把著眼點放在如何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上。具體講就是要盡快把著力點主要放在優化結構、加快技術進步、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物資消耗、提高利潤水平上來。第三,要提高對經濟體制轉變的認識。《建議》把經濟體制的根本轉變,作為實現“九五”和2010年目標的關鍵。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進入實施階段。為此,深化企業改革的重點,就是徹底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塑造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形成有利于市場競爭的經營機制。

2.繼續深化改革

代表們認為,發展與改革是關系密切的兩大主題,發展是改革的目的,改革是發展的動力。17年來農墾的巨大變化,得益于改革,要經受住市場競爭的考驗,要克服前進中的困難,使農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就依然要繼續深化改革。

代表們討論了當前農墾深化改革的重點。首先,管理體制的改革。管理體制改革的方向,是創造條件形成省級農墾集團化經營體制,省級農墾主管部門與所屬企業,建立母子公司管理體制,實現由行政管理向資產責任管理的轉變。實施集團化經營體制的重點是制度創新和機制轉換。省級農墾集團公司形成有效的資產管理機制是關鍵,把國有資產經營授權真正落實到位。集團內部領導、管理體制是基礎,同時注意解決集權和分權二者的關系,實現母公司的有效的資產控制功能和子公司的富有活力的市場競爭主體的功能,使母、子公司科學地分擔起資產保值增值和提高資產效益的責任。其次,企業改革。企業改革的重點是抓好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試點和其它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現代企業制度試點要精心組織、精心實施,務求在重點、難點上取得突破。其他企業要加強內部管理,做好各項基礎性工作,加緊轉換經營機制。第三,產權改革。產權改革要貫徹“抓大放小”的方針。主要的工作有三個方面。一是省級農墾實現集團化經營、爭取國有資產經營權授權。二是改革大中型農墾企業產權組織形式,通過吸收外資,吸收集體企業、私營個體企業入股,以及內部職工參股,構造混合所有制結構,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三是結合企業改組、產業結構優化和資產重組,對小型、微利、虧損工商企業實行多種形式的國有民營、民有民營改革,使國有資產從這些企業全部或部分退出并實現優化重組,第四,配套改革。配套改革主要有:加強市場體系的建設,改革和規范市場運行機制;改革社會保障制度,抓緊建立、健全以養老、醫療保險為重點的社會保障體系等。配套改革為企業改革和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和社會保障環境,是促進改革和發展的保證。

3.調整結構

代表們認為調整結構。一方面要體現向結構要效益的思想,通過調整結構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另一方面,要體現著眼于長遠,著眼于農墾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持續協調發展的需要。首先產業結構調整。在三次產業的關系上,要加快發展第三產業。代表們認為,第三產業的發展要以一、二產業的發展為基礎,同時一、二產業的發展也需要第三產業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實現農墾經濟的集約型增長,必須使明顯滯后的第三產業獲得超常規的發展,在工業結構方面,要結合國有資產的優化重組和技術改造、在搞好工業優勢產業布局的基礎上,大力構建支柱企業。在農業結構方面重點是實施農業綜合開發,建設產業化工程項目,提高專業化、基地化水平,發展“兩高一優”農業。其次,產品結構調整。主要是提高科技含量高的產品的比重,工業品方面,要結合企業技術改造和支柱企業構建,發展農墾拳頭產品群。農業上,重點是開發名、特、優、新產品,提高農產品商品率和經濟效益。第三,所有制結構調整。重點是繼續發展非國有經濟成分。鼓勵集體、個體私營、合作制、股份制經濟的發展,引進外資發展“三資”企業,使農墾經濟的發展建立在多輪驅動的基礎上。

4.加強企業內部管理

代表們認為,不論采取何種管理體制,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始終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加強企業內部管理,一是要引進先進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并盡快消化吸收,為我所用;二是要加強基礎管理工作、確立以質量求生存、以效益求發展的戰略思想;三是突破傳統的管理工作模式,建立以營銷管理為中心、以成本管理為重點、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企業管理規范,全面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

5.緊緊依靠科技進步

代表們認為,發展生產力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科技進步將成為農墾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首先,要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墾戰略,改革和健全科技管理體制。要依據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調整科學研究布局,建立健全技術推廣網絡。其次,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科技投入機制,提高科研和技術推廣裝備水平,提高科研和技術推廣服務的能力。第三,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和國有資產優化重組,構建科技優勢產業和支柱企業,加強技術改造,引進先進技術裝備,開發高科技含量的產品,增強內涵擴大再生產的能力。第四,結合引進外資,引進先進的管理手段,提高科學管理水平。第五,注重人才開發。要大力培養和引進各類科技和管理人才,建立一支結構合理的科技人才隊伍。要采取積極措施,形成能夠讓科技人才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機制。總的來說,就是要通過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提高經濟增長值中科學技術進步的貢獻份額。

6.因地制宜,抓住機遇

代表們認為,各墾區、各企業自然條件、所處區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環境條件方面存在著差異,在改革進展、管理水平、人員素質等主觀條件方面也有所不同,因此不存在全國統一的發展模式。各墾區、各企業都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制定能夠發揮自身優勢的發展思路和規劃。另一方面各墾區、各企業在加快發展方面面臨著一個共同的挑戰,那就是抓住機遇。代表們認為、上海農墾快速高效發展的經驗之一,就是在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的同時,緊緊抓住了發展的機遇。有的代表指出,黨中央《建議》提出了“堅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逐步縮小地區發展差距”的方針,并從“九五”開始,采取具體的政策和措施,這對于地處中西部的墾區和企業,無疑是一個加快發展的機遇。要緊緊抓住這個機遇,把經濟搞上去。


(執筆:孫仁松  陳曉彤  張軍東)


責任編輯:農墾經濟研究會

本網為非營利性網站,轉載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來電、來函與我們聯系。
?
主辦單位:中國農墾經濟發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東三環南路96號農豐大廈 郵編:100122
京ICP備11035685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4728號
   
  • <tt id="mbawc"><big id="mbawc"><input id="mbawc"></input></big></tt>
  • <samp id="mbawc"><rt id="mbawc"><input id="mbawc"></input></rt></samp>
    <fieldset id="mbawc"><table id="mbawc"><kbd id="mbawc"></kbd></table></fields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