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質生產力是生產力要素及其質態組合的革命性升級,強調科技創新向產業創新加快轉化。通過健全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培育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推進農業服務化轉型,可以顯著促進農業節本增效提質降險、加快農業綠色低碳轉型、促進科技等創新要素植入農業產業鏈供應鏈、有效化解“誰來種地、如何種地”問題,是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途徑。以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為導向推進農業服務化轉型,要重點健全面向小農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將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打造成現代農業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要注意堅持創新導向、競爭優先、優勢互補、網絡聯動,推動多元服務主體分層分類和融合共生;注意聚焦支持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的關鍵領域、薄弱環節,聚焦支持創新驅動、實踐探索和公平競爭,聚焦支持增強本土根植性和抗風險能力,持續優化農業要素市場和營商環境,以農業社會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為農業新質生產力順利成長提供全方位全要素支撐。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農業服務化轉型;農業社會化服務;農業生產性服務業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重申“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強調“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健全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為根本遵循,并將其同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結合起來。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農業服務化轉型的實踐對此提供了生動注釋,拓展了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成長路徑和要素、市場乃至創新版圖,正在不斷改寫中國農業的發展方式、商業模式和發展理念,深刻重塑中國農業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甚至重新定義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的內涵,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并助推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勁動力源。
一、新質生產力是生產力要素品質屬性及其質態組合的革命性升級
生產力是經濟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根本動力,體現人類適應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并借以取得物質資料和創造財富的能力,是勞動者運用勞動資料作用于勞動對象形成的生產能力。生產力系統是由不同層次的生產力要素組成的有機整體。生產力各要素只是潛在生產力,還不是現實生產力。只有通過特定的關聯結構和組合方式,讓生產力諸要素相互結合,形成層次有序、耦合共生的有機整體時,才能稱為現實生產力,形成生產力系統實實在在的特殊功能,即生產一定使用價值或提供一定勞務活動的功能。生產力系統的關聯結構和組合方式不同,會導致生產力各要素在生產力系統中的相對地位發生變化,進而影響生產力系統的整體功能。新的生產力要素加入生產力系統,或從原有母體中分化獨立出來,也會對生產力系統功能產生重要影響。
在生產力要素中,勞動者、勞動對象、勞動資料是生產力系統中居于基礎層次的、不可或缺的實體性要素;其他生產力要素附著在其上、滲透在其中或連接在其間,通過改善其品質屬性和聯系方式發揮作用。在生產力實體性要素中,勞動者往往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甚至人作為勞動者的能動性和重要性是生產力系統中最重要的因素。居于生產力要素第二層次的是科技、能源、信息、數據等作為滲透性、附著性、媒介性要素發揮作用,借此改善實體性要素的技術屬性、內在品質和關聯方式。居于生產力要素第三層次的是生產管理甚至教育培訓等支撐性要素,通過優化生產力系統的結構設計、規模選擇、布局決策和時序安排,或影響科技、能源、信息、數據等滲透性、附著性、媒介性要素發揮作用的方式和強度等,對生產力系統功能發揮影響。鑒于科技、能源、信息、數據作為生產力要素發揮作用,往往呈現以科技創新向產業創新轉化為主導的特征;鑒于當下的教育培訓很可能轉化為將來的科技創新和勞動者素質提升,而生產管理的改善更與科技、能源、信息、數據的縱深、集成運用密切相關,可以將以上第二、第三層次的生產力要素合稱為廣義科技。
從2023年7月起,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黑龍江、浙江、廣西等地考察調研時,創造性地提出了“新質生產力”這個重要概念和“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大決策,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也為強化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動力支撐提供了科學指南。在2024年1月31日主持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需要我們從理論上進行總結、概括,用以指導新的發展實踐”。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可以在提升生產力要素品質屬性方面發揮“畫龍點睛”作用,對激發新的生產力要素形成、優化生產力要素組合發揮重要的“催生”作用,在提升生產力系統功能方面發揮重要的乘數甚至乘方效應,日益成為生產力系統功能的重要決定因素,成為推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的“點睛之筆”。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前沿關鍵技術多點突破、交叉匯聚并呈群體躍進之勢,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學、智能科技等加快滲透、深度融合并拓展應用,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的流程大大縮短,科技創新及其與產業創新的互動頻率明顯增加,帶動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群簇涌現、科技創新向產業創新的轉化周期明顯縮短,發展過程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也顯著增大。加之,中國迎來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歷史交匯期。在此背景下,體現科技創新主導特征的滲透性、附著性、媒介性生產力要素,甚至生產管理、教育培訓等支撐性要素的作用迅速凸顯,日益取代土地、資本、勞動力等初級要素,成為影響新質生產力形成的關鍵因素。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創新和前沿技術創新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當前,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在很大程度上基于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導致科技創新、產業創新集群涌現且科技創新向產業創新加速轉化,進而新質生產力群簇涌現的可能性明顯增加這個時代背景,以防止在新時代新征程錯失發展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的契機。
新質生產力是生產力系統由量變躍升為質變的產物。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引發勞動者、勞動對象、勞動資料等生產力要素品質屬性的革命性升級,和數據、新能源、新材料等新的生產力要素形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重要路徑。生產力要素品質屬性的革命性升級和新的生產力要素加入生產力系統,往往推動生產力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物質轉化、能量傳遞甚至互相提供生產條件、互相進行實物補償的投入產出關系出現實質性改善,帶來生產力質態組合的革命性躍升。同時,還可能通過改變要素配置的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改變不同類型要素組合的成本收益比較關系,帶來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重塑性配置,進而為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支撐。但是,發展新質生產力,歸根到底是要推動高質量發展,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踐行新發展理念,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最終要落實到產業或產業鏈供應鏈等載體上,體現出全要素生產率的大幅提升,否則只是空談。生產力要素品質屬性的提升和新生產力要素的加入,都只是處于潛在生產力層面。只有將發展新質生產力落實到具體的產業發展載體上,融入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才能找到“看得見、摸得著”的抓手。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將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服務作為重要抓手,以激發產業發展新動能。但是,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特別是推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服務與傳統產業融合發展,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大有用武”之地。因此,發展新質生產力要科學處理新質生產力與傳統生產力的關系,將加快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轉型作為重點之一。已有研究關注到這個問題,如有學者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注意“創造性破壞”與“創造性轉型”的統一,新質生產力的出現不僅創造出了代替傳統產業部門的新部門,而且完成這種替代和破壞也需要新技術滲透、融合到傳統部門中去,推動傳統部門升級轉型。當然,無論是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服務,還是以其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只有當量變累積成質變并表現出全要素生產率的大幅躍升時,才能算得上實現了生產力系統質態組合的革命性升級,才能稱為新質生產力。
二、推進農業服務化轉型是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途徑
長期以來,中國農業社會化服務迅速發展,農業服務化轉型不斷深化,在促進農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農業的業態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為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提供了重要路徑。從國際上看,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推進農業服務化轉型,正在成為各國搶占全球農業競爭制高點、培育農業競爭新優勢、搶占未來發展主動權的重要選擇,是各國推進農業強國建設的重要抓手。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推進農業服務化轉型,也是促進農業新質生產力聚鏈成群涌現的重要契機,有利于加速提升農業產業鏈、供應鏈的創新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助推農業強國建設。
迄今為止,關于農業服務化轉型的研究較少,但制造業服務化一直是產業經濟研究的熱點。了解農業服務化轉型規律,可從關于制造業服務化轉型的研究討論中得到參考。制造業服務化往往表現為投入服務化和產出服務化兩個方面,投入服務化即在制造業全部投入中服務要素或生產性服務投入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產出服務化即在制造業全部產出中服務產出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甚至從以生產產品為中心向以提供服務為中心轉變。制造業服務化主要是通過成本效應、技術創新效應和價值增值效應,來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成本效應即降低要素投入成本、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技術創新效應主要是通過增加生產性服務投入,特別是推動高級服務要素融入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來實現。價值增值效應一方面是通過向產品嵌入服務要素以提高產品價值,另一方面是通過服務增強產品特色和企業差異化優勢,借此提升企業績效和國際競爭力。
農業服務化轉型可以從投入服務化和產出服務化兩方面來觀察。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日益成為推進農業服務化轉型的重要路徑。推進農業服務化轉型也在對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不斷提出新要求。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同建設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在內容上大致相同,只是更強調服務的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更強調將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等現代產業發展理念和組織方式引入農業,更強調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是引領農業價值鏈升級的主要源泉。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也要注意這些問題,比如農民在種糧過程中施肥撒藥,作為中間投入的是肥料和農藥。通過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中間投入由肥料和農藥轉變為施肥撒藥服務,由此形成了農業投入的服務化。近年來,中國農業就業人數在總體上呈現減少趨勢,但在農業社會化服務或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從業人數卻呈明顯的增加趨勢,這是農業投入服務化的重要體現。目前,農業服務化主要表現為投入服務化。隨著農業轉型深化,越來越多地區的農業在提供產品功能的同時,提供服務功能的作用在明顯增強,部分地區服務功能甚至超越產品功能成為農業的主要功能,這在休閑農業、農業旅游中表現得尤為突出。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推進農業服務化轉型,是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途徑,主要基于以下四方面原因:
1.大幅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
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通過規?;?、專業化、集約化服務機制創新,為小農戶導入現代農業生產方式,綜合發揮提質增效、節本降險作用,大幅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近年來,許多地方探索的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模式,幫助農業微觀經營主體尤其是小農戶有效解決“干不了、干不好、干得不經濟合理”的問題,成為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典型形式。農業生產托管通過促進農機服務特別是農機規?;鳂I服務與農資集中采購(套餐供應)、技術集成應用服務、農產品統一銷售、農業金融保險服務有機結合,在使小農戶畝均增產幾十千克、節本增收一兩百元的同時,做到化肥農藥減量。如山東省莒縣通過發展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推動良種、良技、良法與良機的推廣應用,加快向優質高效生產方式轉型。2021年,莒縣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達89%、化肥和農藥使用量分別減少1.5%和2%,實施農業生產托管的小農戶畝均增產50千克、節本增收150元。許多地方通過發展農業生產托管,將促進糧食增產提質、農民增收與促進利益相關者合作共贏結合起來,集成推進制度創新、政策創新。這種利益相關者合作共贏局面的形成,顯然是以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大幅提升為支撐。農業社會化服務是專業化、市場化、社會化的產物,體現了農業分工協作的進展,其促進農業節本增效提質降險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農業分工分業的優勢。由于其資產專用性,隨著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發展,服務規模經濟也會帶來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服務供給的節本增效,從而賦能農業產業鏈、供應鏈提質增效升級。
2.加快農業發展方式綠色轉型
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推進農業服務化轉型,是引領帶動生態低碳農業發展、促進農業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發展生態低碳農業是農業強國的中國特色之一,要“堅持綠色是農業的底色、生態是農業的底盤”。前述山東莒縣案例已經顯示了農業社會化服務在促進化肥農藥減量化利用方面的效果。2023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一袋化肥100元上下,絕大多數農戶只有幾畝地,多施一點化肥增加的支出對農戶收入影響不大。但隨著收入水平提高,農戶閑暇的邊際效用迅速增加,盡快完成施肥作業可能感覺更好。至于多施肥會增加農業面源污染,并不是多數農戶更關心的事情。但如果由專業化服務組織提供施肥服務,服務組織就會從成本效益方面考慮施肥種類、數量、時間和方式。而且,專業化服務組織相對于小農戶,具有施肥甚至農產品種植多環節的技術優勢,可以通過“農資+科技+服務”的組合創新和集成良種良法、良肥良藥、農機農藝,協同推進農資減量并降低施肥成本,實現作業服務的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甚至為農戶了解施肥以及作物生長情況提供便利。專業化服務組織通過農資批量集中采購,還可以降低購買化肥農藥的支出和交易成本,確保農資質量。農戶購買專業化服務組織的施肥撒藥服務,只需關注服務質量和效果,不用操心選購適用優質的化肥農藥產品。但農戶在自購化肥農藥的情況下,由于缺乏專門知識,很容易選擇價格較高或較低的化肥農藥,導致效果不佳甚至誤用錯用,增加農戶生產成本支出。有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通過面向農戶統一在產前提供農資供應服務、在產中提供機械作業服務、在產后提供收儲銷售服務,并集成帶動金融保險服務,協同實現農業生產全程的綠色低碳和產業鏈整體提質增效、節本降險。
3.促進創新要素融入農業全產業鏈
農業服務化轉型是現代服務業與農業深度融合的過程。各地實踐經驗證明,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推進農業服務化轉型的過程,拓展了科技、裝備、人才、資金、信息、數據等現代要素植入農業產業鏈供應鏈的通道,撬動了金融、保險、加工、營銷甚至品牌服務向農業產業鏈供應鏈集聚,還催生了育苗服務中心、植保服務中心、飛防服務隊、涉農平臺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帶動原先與農業無關的各類專業人才和優質要素進入農業產業鏈供應鏈,因而有利于賦能提升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以農機裝備為例,在小農戶分散經營的農業微觀組織結構之下,受經營規模限制,農戶多傾向于使用功能單一的小型農機;農戶將機耕、機收等部分作業環節外包給服務組織后,服務組織傾向于使用大中型智能化農機,甚至將多種服務集成提供,如將機收與脫粒、烘干甚至機耕服務整合,將播種服務與施肥撒藥服務打包,從而帶動農業生產力要素出現質變式升級。因此,在農業社會化服務市場培育和普及推廣的過程中,創新要素加速集聚、科技創新加速向產業創新轉化,并帶動和激發體制機制創新。這與新質生產力作為創新起主導作用的先進生產力質態較為吻合,容易帶動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以科技為代表的生產力軟要素實現品質屬性及優化組合的革命性升級。從長遠來看,這會賦能提升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體現推進農業強國建設的戰略需求和現實需要。
4.有效化解“誰來種地”“如何種地”問題
近年來,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轉移進城和城鄉非農產業發展,農村人口老齡化不斷深化,中國農業勞動力老弱化問題迅速凸顯。2022年,全國城市人口、鎮人口和鄉村人口中,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分別為12.0%、13.3%和19.3%,鄉村人口老齡化程度高出城市人口7.3個百分點。考慮到在鄉村勞動力中,青壯年勞動力從農業流向非農產業的比重明顯高于老年人口,農業勞動力老弱化問題更為突出。調研發現,部分地區在現有從事農業的勞動力中,60歲以上勞動力占比超過60%,有的甚至高達70%。而且,許多農村地區的農業勞動力存在這樣的現象:“50后”“60后”勞動力“干不動”(指體力和接受現代科技、經營管理的能力不適應)、“70后”“80后”勞動力“不愿干”(因為農業比較利益低,農村遠離城市現代文明生活)、“90后”“00后”勞動力既“不愿干”又“懶得在農村”。這種現象不僅影響農業勞動者作為生產力要素質量的提升,還會導致農業發展中“誰來種地”“如何種地”問題凸顯,給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增加障礙。隨著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發展和農業轉型的推進,農戶可以將自身“干不了、干不好、干得不經濟合理”的作業環節外包給專業化、社會化的服務機構去做,這樣農業“誰來種地”“如何種地”問題就迎刃而解。若干年后,即便“50后”“60后”因“年事已高”難以成為農業生產經營的主力勞動力,只要有農業社會化服務,農業“后繼無人”問題就容易找到有效化解之路。因為“70后”“80后”勞動力“不愿干”農業,會帶動農業人地關系趨松,有利于擴大農戶(或農業微觀經營主體)的土地經營規模。相對于點多面廣分散經營的小農戶,農戶土地經營規模擴大,有利于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節約提供服務的成本,進而在發展土地規模經營和服務規模經營之間形成良性互動關系。鑒于多數70周歲以上的農民很難成為農業生產經營的主力,到2032年以后,20世紀60年代出生的農民將陸續超過70周歲,屆時中國發展土地規模經營和服務規模經營的條件會更加優越,二者的良性互動關系也會更加強化。
綜上,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推進農業服務化轉型,是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途徑,其發展邏輯可以概括為,通過幫助農業微觀經營主體尤其是小農戶解決自身“干不了、干不好、干得不經濟合理”的問題,在激發和培育市場需求拉動力的同時,為服務組織成長及其發展服務規模經營提供便利,有利于推動農業業態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挖掘新質生產力發展潛能;通過讓服務組織“專業的人辦專業的事”,發揮專業化分工優勢,拓展現代科技、農機裝備、人才、資金、數據等創新要素植入農業產業鏈供應鏈的通道,夯實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要素支撐;通過推進涉農服務業與農業融合發展,深化不同類型的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之間、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與農業之間的業務關聯、鏈條延伸、技術滲透、模式集成,推進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網絡化、組團化、集群化,實現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乃至現代農業發展的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和網絡效應,從而形成激發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業態創新、模式創新和集群效應。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推進農業服務化轉型,不僅順應了現代農業發展對提質增效、節本降險的需求,為創新農業發展方式、發展生態低碳農業拓展了新路徑;還為新農人、現代科技、農機裝備和涉農企業家等新質生產力要素植入農業產業鏈供應鏈提供通道,有利于化解農業“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等現實難題,并從戰略上有利于增強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梢?,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推進農業服務化轉型,實際上創新和拓展了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的路徑。
三、推進農業服務化轉型的戰略取向
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健全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推進農業服務化轉型,是走好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戰略要求和現實需要。近年來,我國在此方面已經取得了積極進展,為建設農業強國提供了強勁的動力支撐。未來要進一步明確和提升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戰略定位,把健全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作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戰略舉措,以打造現代農業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導向,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聚焦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效銜接的需求,統籌小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多元化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發展,健全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堅持分層分類、創新驅動和競爭優先原則,推動形成全方位、全要素支撐和賦能農業強國建設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1.把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打造成現代農業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發展和農業服務化轉型的推進,順應了農業商品經濟發展和推進農業現代化對深化分工分業的需求。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農業服務公司就在部分地區應運而生。1990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一九九一年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通知》首次提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概念。1991年10月《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通知》明確提出,“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內容,是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后的全過程綜合配套服務”,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具有極其重要而又深遠的意義”。2008年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建設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要求”,要求“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并將“統一經營要向發展農戶聯合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的方向轉變”作為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加快農業經營方式創新的重要內容。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支撐工程”,并首次提出要“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支持供銷、郵政、農業服務公司、農民合作社等開展農技推廣、土地托管、代耕代種、統防統治、烘干收儲等農業生產性服務”,并將其作為“發展鄉村新型服務業”的重要內容。2016年以來其他年份的中央一號文件雖未直接強調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但都把支持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作為重要內容。此外,《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以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十四五”規劃都將支持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作為重要導向。
在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推進農業服務化轉型的過程中,應明確以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為重點,注意將其打造成現代農業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借此培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新增長點,搭建并拓寬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成長路徑。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是市場化、外部化、獨立化的農業生產性服務提供者的集合體,是農業現代化的根本出路,越來越成為現代農業產業鏈價值增值的主要源泉,是農業產業鏈運行和引領農業向價值鏈高端躍升的主導力量。要注意將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作為現代農業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來進行打造,引導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走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發展道路,并將經營性服務業作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發展重點,培育形成以公益性服務為支撐、經營性服務為重點、產業生態建設為可持續發展底蘊,不同類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分層分類、網絡聯動、優勢互補的發展格局,引導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走專業化、規?;藴驶?、品牌化、網絡化發展道路。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鼓勵區域性綜合服務平臺建設”,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和標準體系建設” ,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用數字經濟的放大、疊加和倍增作用,通過拓展數據價值賦能、網絡載體賦能、數字技術賦能路徑,更好地發揮農業社會化服務與數字經濟融合對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賦能作用。隨著數字經濟與農業社會化服務融合發展的深化,平臺化、生態化、網絡化逐步成為推動農業服務化轉型的組織創新方向,導致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數字化服務平臺建設的重要性更加凸顯,相關政策創新應該呼應這一點。
以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為重點推進農業服務化轉型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要求重視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加快完善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統計核算制度,以便更好地了解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家底、增長潛力、就業情況。第二,推動相關支持政策進一步建立在尊重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產業屬性和發展要求的基礎上。推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應該兼容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產業屬性與發展要求。尊重現代農業的產業屬性,要特別重視農業是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相結合的產物,具有季節性、周期性、區域性特點。尊重現代服務業的產業屬性,要重視現代服務業高度的信息化和知識化、高度的創新導向和融合導向、高度的網絡化和集群化特征,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具有高度的顧客導向性,要求始終堅持以用戶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在面向需求、適應需求的同時,更加重視創新供給引領需求,甚至凝聚碎片化需求、激發潛在需求向現實需求轉化。第三,積極創造條件鼓勵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企業家脫穎而出。企業家是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中堅力量,優化營商環境才能讓更多的企業家脫穎而出。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作為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促進農業科技創新向產業創新加速轉化,更需要重視涉農科技型企業家的作用,鼓勵科技人員在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創新創業,鼓勵企業家通過提升科技水平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向科技型企業家轉型。在完善農業服務化轉型和農業社會化服務支持政策時,對此應予充分重視。
2.健全面向小農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將“健全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作為其第六部分“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中“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一條的重要內容。該部分提出“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須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因此,要科學把握健全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基本要求,必須堅持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方向,按照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導向,站在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的高度,為統籌發揮新型工業化的主導作用、新型城鎮化的引領作用、鄉村全面振興的支撐作用創造條件。健全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際上要求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運行中,牢固樹立以用戶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以優先滿足小農戶需求為基本導向,統籌小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把提升用戶價值和用戶滿意度放在首位,注意增強用戶使用服務的便捷性、增強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高效滿足用戶需求的能力,持續改善包括小農戶在內的各類農業經營主體的服務消費體驗。
鑒于在當前乃至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大國小農”仍是中國的基本國情農情,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仍是中國發展現代農業的重點難點所在,要把健全面向小農戶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作為健全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重點。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在部署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時,強調“聚焦解決‘誰來種地’問題,以小農戶為基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重點、社會化服務為支撐,加快打造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高素質生產經營隊伍”,也是這個原因。要注意幫助小農戶解決自身“干不了、干不好、干得不經濟合理”的問題,而非替代農民和小農戶。2023年,在廣州市增城區調研到一位“90后”返鄉創業的新農人(后文簡稱“案例1”)。她通過流轉農戶耕地從事規?;r業生產經營,將機耕、插秧、機收等作業環節委托給服務主體承擔,自己只需要從事田間管理(其中主要內容是巡田和看水)。在案例1中,即使將全部作業環節委托給服務組織,耕地經營權仍掌握在這個新農人(經營者)手中。將這個新農人“濃縮為”小農戶,道理是一樣的。但有些地方要求農戶將耕地交給服務組織,服務組織提供固定數量的收益(糧食)或保底收益加分紅給農戶,讓農戶當“甩手掌柜”,不用操心種什么、怎么種,農事作業全部由服務組織完成,實質讓農戶放棄了土地經營權并退出農業(后文簡稱“案例2”)。這實際上不是農業生產托管,而是土地托管,是讓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脫軌,而不是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案例2中耕地流向的所謂服務組織,雖然通過主要為其他農戶和經營主體服務仍然可以稱作新型農業服務主體,但在此處發揮的作用實際上并不是新型農業服務主體,而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的地方在宣傳農業生產托管時強調“托管托管,啥也不管”。這不是幫助農民,而是替代農民;不是真正的農業生產托管,而是土地托管。在多數情況下,土地托管在本質上對應土地流轉。要注意對農業生產托管和土地托管進行科學區分,防止因概念混亂導致決策失誤。特別是對于宣稱的“全程托管”,要辨識土地經營權到底在經營主體還是在服務主體手中。如果全部作業環節委托給服務主體完成是指案例1的情況,則這種全程托管實際上是農業生產托管,應該鼓勵和支持。如果全部作業環節委托給服務主體完成是指案例2的情況,則這種全程托管實際上是土地托管,至少不應按農業生產托管政策給予支持,即便支持也應按照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方式,而且農戶將土地交給服務組織應以農戶自愿選擇土地托管為前提。否則,實際上動搖了以農戶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動搖了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健全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關鍵是統籌小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促進小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多元化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的協同聯動、網絡聯結和融合共生。就通常而言,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既可以服務小農戶,又可以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服務。有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利用超出自身需求的農機、農技、農產品運銷服務能力為小農戶或其他農業經營主體服務,即同時成為新型農業服務主體,進而從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需求者轉變為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供給者。沒有必要分別建立面向小農戶和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但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面向小農戶提供服務,往往存在組織成本和交易成本高、風險和不確定因素多、質量控制和規范化標準化面臨約束大、實現盈利和可持續發展難的問題。堅持以用戶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必然要求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以構建面向小農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為重點。實踐表明,農業社會化服務機制創新,只要能夠滿足小農戶需求,就容易較好地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服務需求。何況,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加強公平競爭審查剛性約束,強化公平競爭和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因此,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應該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公平競爭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相對于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社會化服務,面向小農戶的社會化服務支持政策,雖然可能存在排除、限制競爭的效果,但因其具有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作用,具有類似救災救助的社會公益性。在沒有對公平競爭影響更小的替代方案的背景下,加強對面向小農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支持,仍屬于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允許的范疇。
3.推動形成農業社會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具有多層次、多元化、多形式特征。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包括農業公共服務機構,如政府主導的農技推廣部門、疫病防控部門、區域性綜合農技服務中心等;也包括依行業或專業而組建的農民合作社,如養豬合作社、果業合作社、植保服務合作社、農機服務合作社等;還包括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組織、國有企業、金融保險機構、供銷社、農墾企業等。許多農資企業通過推進技物結合、技服結合方式,成為所在地區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先鋒,并在推進農機農藝農技融合方面開展了積極探索,如推進精量播種與化肥農藥減量利用結合。還有一些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企業或涉農行業協會、產業聯盟、專業技術研究會等,通過推進農業服務化轉型,成為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先行者,甚至面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或農產品優勢特色產區提供“從餐桌到田間”的全產業鏈解決方案,開展從咨詢、設計、規劃到設備安裝、農資供應、產中服務、技術培訓、產后處理和烘干服務、儲藏保鮮、品牌打造、農產品運銷、金融保險等一站式全程服務。除此之外,近年來,農業服務專業戶、服務兼業戶、服務經紀人等各種非組織化服務主體迅速成長,專業服務公司、果蔬研究所、創意農業設計院、農業品牌研究院等各種市場化服務組織加快形成。基于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形成的平臺型服務企業脫穎而出,在整合資源、集成要素、凝聚需求、提升創新能力、構建創新生態方面的作用迅速凸顯,如“粵農服”數字平臺,許多地方成立的農事服務中心等。
上述不同類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各有長短,都是推進農業服務化轉型的重要力量。其中,有些屬于農業社會化服務商,有的則屬于農業社會化服務商的服務商,有的則是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全程供應商、綜合集成商、問題解決方案提供商。要注意引導不同類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分工協作、優勢互補、借勢發展,特別重視對小微型甚至非組織化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賦能發展,鼓勵服務業發展中的互補共生和相同共生,共同增強對構建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支撐能力,協同培育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的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和網絡效應。因此,健全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堅持創新導向、競爭優先、優勢互補,注意分層分類發展,培育形成分層分類、互相烘托、網絡聯動的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一是聚焦支持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的關鍵領域、薄弱環節。近年來,國家關于農業社會化服務支持政策強調聚焦支持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對于確保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推進農業服務化轉型和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具有舉足輕重甚至“畫龍點睛”的作用,有利于更好地實現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而且,支持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的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相對于支持特色農產品生產的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容易形成規?;招枨?,更好地體現支持普惠共享的方向。今后,隨著特色農業和區域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的連片規?;l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應順應需求規?;?、網絡化發展趨勢,向這些領域延伸拓展,形成成鏈群聚結網態勢。
二是聚焦支持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創新活動和公平競爭。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往往處于不同發展階段,對構建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影響也有較大差別。有些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處于市場拓展和前期推廣階段,要把支持其加強市場培育作為重要任務,推動其盡快跨越盈虧平衡點,實現自立自強發展。對此,可以借鑒中小企業創新券等做法,采取培育需求、引導消費的舉措,這是鼓勵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創新發展的基本要求。而有些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已經跨越盈虧平衡點,進入成熟穩定發展階段,政策支持宜適時退出,以維護公平競爭并培育可持續發展能力。按照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農業社會化服務支持政策應該遵循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的要求,推動由以產業政策為中心向以競爭政策為基礎轉變,將強調競爭政策一般性和產業政策特殊性結合起來。特別是支持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培育壯大,應多用“文火”少下“猛藥”,更多強調普惠性,盡量減少特惠性。近年來,有些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希望借助其初步業績和政策影響力,排擠其他服務組織,要求政府推動本地農戶和經營主體優先購買其服務,形成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區域壟斷,甚至要求大面積動員農戶將耕地流轉到其手中,形成大面積土地托管現象,這與鼓勵創新、鼓勵公平競爭的方向相悖。
三是聚焦支持增強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本土根植性和抗風險能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推進農業服務化轉型,要將培育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與加強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產業生態建設結合起來,夯實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底蘊,借此增強其可持續發展能力。這也是發揮農業社會化服務鏈接農業創新要素供需、提高創新驅動農業現代化能力的基本要求。近年來,在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中,局部存在著盲目追求“貪大求洋”傾向,過度追求覆蓋面積,甚至企望迅速“全國化”。總體而言,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難免遇到新情況、新問題、新風險。當前,國內外發展環境的不穩定、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極端天氣災害、重大動植物疫情甚至國際市場風云變幻,都可能增加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面臨的風險。因此,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推進農業服務化轉型,要將安全作為底線要求,始終保持對用戶特別是小農戶的責任心、對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風險的敬畏心,注意從增強本土根植性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做起,從推進其本土化、區域化、都市圈一體化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地扎實前行。以此為基礎,注意貼近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提高服務質量和消費體驗。要注意引導各類服務主體完善聯農帶農的利益聯結機制,將帶動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就業增收與提高小農戶自我發展能力結合起來。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要堅持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優先追求把好事做好,不優先追求把好事做大。各類服務組織更不要被眼前的成績沖昏頭腦,誤以為可以“點石成金”,最終導致“自毀前程”。要把鼓勵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創新活動同加強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反壟斷結合起來,特別要防止政策壘大戶,影響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公平競爭和創新能力成長。
責任編輯:經濟研究處